长篇连载|《域外随笔》——说说美国那点事(十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1)

女儿将外孙女从中国接到美国后,觉得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还在其次,最大的障碍是语言。汉语环境生活的人一下子到了英语环境,即使大人也没法适应,更何况是孩子。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美国的生活,女儿在家给外孙女教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英语单词,诸如老师好,你好,吃饭,喝水,上厕所等,就准备将孩子送进幼儿园。

美国的幼儿园都是私立,各个幼儿园收费标准各异,管理也有很大差别。好一点的幼儿园,要按申请的先后排队,而且很难得到入园的机会。女儿考察了她们住地附近的几所幼儿园,选择一所距离虽远但条件较好的给外孙女报名,但也需要排队。老师告诉排在第三名,轮到孩子入园时会电话通知。这儿好的是排队等候一切公开透明,不会有加塞插队的情况。

咨询托费,一月八百美元,真的挺贵的,有点心疼。但相较于别处,这儿的收费已经是很低的了,波士顿比这儿就贵得多。根据统计数据,美国托儿所和幼儿园平均收费为每年一万一千六百六十六美元,低的三千五百美元一年,高的一万八千美元。为外孙女报的是当地较好的幼儿园,收费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心里也觉得平衡了。在美国,孩子教育的两头,大学和幼儿园收费是最多的。所以,一些收入较低的家庭,母亲会放弃工作,干脆不送幼儿园,自己带孩子,美国近百分之三十的幼儿是母亲自己带。

不到一月,幼儿园通知可以送孩子了。女儿带孩子办好入园手续,老师又带她和孩子一块在幼儿园转了一圈,边看边介绍幼儿园的现状。这里有孩子室内和室外活动的地方,有各种设施和玩具,干净整洁,有专门的厨师做饭。按照年龄的不同分班,每班十五个孩子,两个老师,其中一个助教。学生老师比例在美国有统一的规定,幼儿园也不例外,虽是私营,也不能为了赚钱多招孩子。老师管理的孩子少,当然照顾会周到一些,这也让人感到放心。

周围都是陌生人,再加语言障碍,外孙女去幼儿园最初几天很不适应,看到她妈妈离开就哭。但不到一个星期,就习惯了。约半个月,外孙女已经能听懂老师的部分话,会用点头、摇头或者用最简单的“Yes”,“No”,“Ok”表示,基本可以适应幼儿园生活。三个月后,外孙女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就基本没有障碍了。如此之快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看来,在英语环境中,孩子比我们成人适应要更快。

(2)

我的一位亲戚是我们故乡一名幼儿教师,她们幼儿园要给孩子教拼音,教阿拉伯数字,简单的加减法,教儿歌等等。孩子有书,有作业,几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都学了,并且要进行考试。中国教育部门提出减负,但减负只是说在口头上,家长希望孩子学的愈多愈好。她们幼儿园根据上级的要求减去部分课程,却招致家长的极力反对:“不教知识上你们幼儿园干什么?”

教知识也是幼儿园竞争的需要,从领导到教师谁也不敢怠慢。不但在幼儿园学,在家也不会让小小年纪的孩子闲着,学识字,背唐诗,教儿歌,弹钢琴,学舞蹈,一些电视台不断推出的幼儿明星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人相信“艺不压身”,没准会培养出神童或者明星,成不了神童明星也没关系,总之,知识才艺是多多益善。可外孙女在美国进幼儿园半年多,依然没有看到老师教什么,难道美国的幼儿园真的什么也不教吗?

女儿参加幼儿园孩子们的活动,和老师交流,也听外孙女回家后比比划划的介绍。知道幼儿园的孩子们每天除吃饭睡觉外,玩是最重要的事。

这里幼儿园没有什么统一的教材,教什么,由几个老师商量确定每周的主题,妈妈,爸爸,小狗,蜘蛛,蚂蚁,雪花,南瓜,圣诞节,什么都可以作为主题。老师讲故事,带着孩子玩,引导孩子们围绕主题随意发言,讨论只是为了交流,没有答案。目的就是启发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初步感知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她们认为这是正确学习的开始。

这使我想起曾经轰动美国的一场著名官司。一九六八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三岁小女孩伊迪丝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是老师教的。妈妈表扬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女儿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法庭。因为她认为女儿以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二十六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一千万美元。理由是幼儿园剪掉了伊迪丝一只翅膀,一只想像的翅膀。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这会影响她一生的飞翔。看似小题大做甚或无理取闹的官司,竟然打赢了!也许是受这个官司的启发,内华达州还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现在美国《公民权法》也规定,幼儿在幼儿园拥有玩的权利。

玩才是正道,教知识倒成了邪门,岂止邪门,而且违法。中美两国幼儿教育的理念竟如此不同,我既觉新鲜,更有点晕,一下子找不着北了!

在不断了解中,方知道这样的幼儿教育理念并非美国人独有,德国宪法也禁止学前教育。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可见他们幼儿教育理念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异,我还是不明白美国德国法律为什么这样规定?请教美国幼儿老师,她们告诉我,人生成长有其阶段性,教育应符合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过早教给孩子知识,开发智力,会破坏他们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一个人成才不可或缺的要素。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客观看待中美幼儿教育,都有其成功和不足,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美国幼儿教育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1)入学

美国的义务教育,从学前班到高中毕业,学生就近上学。担负义务教学任务的公立学校是完全按照居住地划分的,住在哪个学校的覆盖范围内,就上哪一所学校,不管你是自己的房子还是租房。学校要看的不是你的房产证,而是你近期的电话账单或水电账单,证明你确实住在这个地方。只要在这里住,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孩子都可以在这儿上学。对本国民众子女如此,对外国移民子弟也一视同仁,合法身份的移民子弟如此 ,非法的也不例外,照样分文不收。美国政府有条纪律,不允许教师问学生家长的移民身份(那是移民局的事)是否合法,否则可能把学生吓住,不敢来学校了。移民合法与不合法是家长的责任 ,儿童是无辜的 ,他们接受基础教育是天赋人权,不可剥夺。

外孙女到了上学年龄,女儿带外孙女去附近的小学报名,只在申请表上写明地址就行了。只要在学校覆盖范围内,你写哪里,就是哪里,学校不问也不管,美国人是信任你的。不过,相关机构有时会派人抽查,如果查到做假,那就是严重的诚信问题,除了罚款,还会有不良记录,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不便,几乎没有人敢于这样做。这里报名不仅不用交学费,连课本费也不用交,和幼儿园相比,节省好大一笔费用。课本由学校统一购买,借给学生使用,学期结束放假前还给学校,学校再借给下一学年的学生用。我觉得富裕的美国人真够小气的,而老师却说,这样不仅节省了投入,还可以使孩子们养成爱惜书本的习惯。

学校报名后,再带孩子去班上见老师,班主任说,给孩子买两支铅笔,两个纸本就可以了。并说偶尔学校有活动要交费,照全班像时需要买照片,但这些都是自愿的,如果孩子不参加,也就不用付费。除此之外就是早饭午饭,可以在学校食堂吃,早饭是一美元左右,午饭大约二点五美元,也可以自己带饭。家庭经济困难的,还可以申请免费早午餐。

(2)看不到学生成绩和名次

学校远离居民住宅区,鲜有孩子走路上学,每到上学和放学,学校门前都是 汽车 排起的长龙,一直延伸到高速公路上,绵延一两公里,打乱了公路上的行车秩序。好在大家都能理解,总有志愿者在早晨孩子上学和下午放学时到此维持秩序,指挥交通,不会有乱象。每天女儿送孩子去学校,有时我也跟着去,常听美国家长对孩子说:“祝你玩的开心!”我总纳闷,为什么不叮嘱好好学习?难道上学也是为了玩吗?美国父母放学时接孩子第一句话多是问:“今天开心吗?”似乎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学不学知识没有多大关系。

我曾经多次跟随女儿去参加两个小外孙的班级活动,知道美国的小学就是班主任老师负责一个班的教学和管理,多年只负责同一个年级的教学,有的老师从工作开始带一年级直到退休,文学数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等主要课就是班主任老师教,理由是这样业务会更加熟悉。而 体育 音乐等课程有专门的老师负责。美国的教室里铺着地毯,小课桌一个学生一个,四个或者五个拼在一块,学生面对面坐着。教室的一角是老师课桌,平时老师就活动在教室,和学生在一起。教室墙上张贴着孩子们胡乱涂鸦的作品,花花绿绿的,书包就放在脚下。课堂似乎没有什么规矩,有的坐在凳子上,有的坐在地毯上,有的跪在地毯上,更有甚者趴在地毯上。课堂上当然有老师讲课,但最多的是讨论发言,大家都争先恐后。老师对所有发言,都会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不会批评指责,没有错误,只有好和更好。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答案,即使老师的发言也只供同学们参考,如果有学生对老师的发言提出不同意见,那怕是错误的观点,老师也会赞赏,给予鼓励。

学校利用类似班会那样的形式,定期让孩子轮流当东道主,带上食品和饮品,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块享用。并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及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每学期大家都有一两次这样机会。老师也并非蹭吃蹭喝,同样要带东西当东道主,体现一种平等。外孙女第一次当东道主参加班上这样的主题活动,是女儿出面介绍中国,以后都是外孙女自己准备,自己介绍。我感叹,看似简单的活动其实很不简单,对孩子的锻炼说不清看不见但实实在在且是多个方面的。经过几次锻炼,原来胆小的外孙女也大大方方地站上讲台,述说她想讲的故事,有了不小的进步。

美国学校考试成绩从不公布,更不排名。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孩子的主要标准。以此排名会对孩子造成错误的引导,孩子因考试失败而灰心丧气,也可能会受旁人的讥笑,损伤一些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长此以往,会扼杀一个孩子的尊严和信心。当一个孩子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失败者,那这个人的一生还能干成什么事?教育得到的本来就不应该是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而应是一种学习、思考、研究的兴趣和习惯,这才是让人受用一生的东西。这是与我们平时思维不同的另外一种思维,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也使我陷入长期的思考——学校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是那些课本知识重要,还是学习、思考、研究的兴趣和习惯重要?!偶尔看到一篇介绍钱伟长的文章,钱伟长自幼家贫,在家族义庄的资助下才得以上学读书,一九三一年,被清华大学录取,选择了 历史 系。抗日战争爆发,为了报效国家,他发出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的豪言壮语,决定弃文从理,但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断然拒绝。(废话,物理才5分,还想转系,答应了才见鬼)当年,物理系只有10 个名额,入校的学生有五分之一都想学,如愿的难度极大,且 历史 系的主任陈寅恪正在到处打听这个文史考满分的学生为什么还不报道,当然也不会放他。但钱伟长更不放弃,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包括他的叔叔钱穆,再加上他自己的死磨硬缠。事情总算有了转机,吴有训终于松口,要求第一学期的三门课,普通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考到七十分以上,就可以先试读。这几门课可全是他的短板,高考数学加物理才二十分啊!从此,他开始了在 科技 馆的奋发苦读。此间,正好遇到了与他一样努力自学的学霸华罗庚,给了他必要的辅导,使他逐步适应,越走越好,并且顺利考取了中英庚子赔款会公费留学生。能够到美国读书,受业世界航空航天之父冯卡门导师,成就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国防建设和“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钱伟长放弃自己的强项,选择了自己的短板,却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就,靠什么?他调侃自己:我这个人是搞什么学什么,我有这个能力,我认为他道出了根本。如果把人生拉长,短期的成绩,过去获得的知识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 探索 的欲望和学习的能力会使一个人走得更远。

美国中小学语文教育重视讨论,要求思考表达,对某一个观点你赞成还是反对,赞成的话,理由是什么,反对的话,理由是什么,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小学阶段就要求写书评,鼓励孩子们创作,我的外孙女小学五年级时真的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书内插图,封面设计都由她自己完成,水平如何我并不知道,但写出一本书并且出版已是我惊叹不已。他们的作文题目五花八门,大多都切近生活,读书的心得,对生活的观察,有时也会出一些出格的题目,大得雷人。例如,学习二战史,让十岁的孩子回答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会不会支持他投放原子弹?你认为谁应该对二战负责?日本为什么会战败等等。外孙女读四年级时,老师留的一次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是《祖国的昨天和今天》。老师说,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学校里的孩子或者他们的祖先,来自全球各地,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祖国的 历史 ,知道祖国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有自己的评估。看到这样的作业,我懵了!这是大学或者研究生的论文啊!怎么给十岁的孩子做!其实老师并不要求写多少,只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人类生活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让孩子们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事物,思考问题,培养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我一次在南卡华人中文学校里(每星期天上午给孩子们上半天中文课),和一位旅美华人交谈,他说起自己在国内一次作文,很是感慨。老师出的作文题目是‘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他没有遵照老师要求和指出的思路去写,而是别出心裁,大意是 社会 发展越来越快,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学,什么都研究,让各人专注自己领域,钻研一定的方向,扫屋的扫屋,扫天下的扫天下,这个 社会 才会发展的更快更好。没想到老师在作文讲评时用了很长时间对他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临了让他说说自己的感想,也许老师的目的是让他自我检讨,承认错误。而他却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申辩,更引发老师的雷霆之怒,最后的结论是孺子不可教,让他很是难堪。时隔多年,他依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到了美国之后,他更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觉得老师的观点虽然没有错,但给定标准答案的做法绝对不利于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我也认为他说的对。

(3)美国的中小学正在增负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人们大多都认为,美国的义务教育很烂,是失败的。在国际上举办的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中国学生总是金牌银牌,满载而归,我们高兴,美国人也眼红。我也曾多次听到美国家长对中国学生掌握那么多的知识,赢得那么多大奖的羡慕。面对中小学教育质量低劣对美国全球竞争力造成的负面影响,一些精英们大声疾呼,要求改革,更多的美国人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现行义务教育,认为存在诸多问题。

美国学校没有统一教材和要求,义务教育的数理化等基础学科较世界各国的要求要低,特别是较中国低出更多。几十年来,美国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水平每况愈下,数学阅读等课目不及格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教育界有人直言,美国义务教育确实到了令人沮丧的地步。中国不少旅美读书的学生都参加过G R E考试,也就是研究生考试,但是他们考研的数学水平属于我国高中甚至初中的数学水平。我认识一位四川人,在美国一家企业工作,企业派他回中国担任区域经理。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回中国后入学测试,降低一个年级也适应不了,可在美国是绝对一流的学生啊!父母在家百般努力,对孩子补课培训,可孩子依然是班上最差的学生之一。在网上看到一位苏女士写的文章,她念四年级的儿子到美国就学,老师看了中国数学课本后说:“小学不用再上数学课,甚至初中前期也不用。”苏女士惊呆了,差距真的就这么大吗?外孙女三年级时,说班上有的学生还在扳着指头算数学题。真的,中国基础教育的扎实程度,特别是数理化,美国是没法比的。无独有偶,前几天遇到一位熟人,说他的朋友移民澳大利亚,其女儿在中国才是初中一年级,但去澳大利亚后老师说数学已经可以读高一了。

在国内国际舆论对美国义务教育一片抨击声中,奥巴马政府准备大刀阔斧地改革初等教育,要求全国采取统一标准、改革教材,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数学科目,要求未来的中学生可以掌握目前高中生的部分知识。其实,奥巴马决定让他们的孩子在初中学会我们孩子初中或者小学毕业的数学,应该不是什么拔高之举,可有些美国人觉得不切实际,认为高得有点离谱了!

二零零九年二月十七日,奥巴马签署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中,专门设立了一笔四十三点五亿美元的“力争上游”经费,旨在鼓励学校提出创新举措,提高学生成绩。二零一四年三月,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出了教育《改革蓝皮书》。强调:凡是在教育改革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中取得显著进步的州、学区和学校,均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费资助,还可在经费使用中给予更大的自主权。可美国人普遍不看好奥巴马的决定,一些教育界的人士也认为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由于美国的法律规定,联邦政府对教育没有什么决定权,州自为政,州之下学区自主管理,学区说了算。各级政府、 社会 精英都在着急,但在美国这种体制下,却难以有大的作为。美国堪萨斯州的密苏里学区自二零零零年一月二十二日开始实施一项试验。停止双休日制度,两千四百多名学生要在星期六补数学和阅读课程。碍于州里的法律,开始只是“偷偷摸摸”进行,再后来以鼓励的形式劝导学生参加。奇怪的是,在如此遵守法律规定的美国,此举不但没有被禁止,反而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主管教育人士也认为该计划切实可行。管辖堪萨斯州五十八个城市校区六百六十万学生的大城市学校委员会研究室主任S•刘易斯极为赞赏,直言“这是个好计划。”在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为了保护少年儿童的身心 健康 ,大力实施‘减负’的今天,美国的许多学校却在进行各式各样的‘增负’试验,希望提高学生的成绩,使美国的基础教育重振雄风,取得成效。

  • 长篇连载|《域外随笔》——说说美国那点事(十二)
    答:在国际上举办的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中国学生总是金牌银牌,满载而归,我们高兴,美国人也眼红。我也曾多次听到美国家长对中国学生掌握那么多的知识,赢得那么多大奖的羡慕。面对中小学教育质量低劣对美国全球竞争力造成的负面影响,一些精英们大声疾呼,要求改革,更多的美国人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现行义务教育,认为存在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