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供养的意义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所谓「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表达对佛陀的尊重和恭敬。供佛并不表示佛一定要吃我们的东西,到时候你不供养,佛就得饿一顿肚子了,不是这么回事。供养是表达我们对佛陀的虔诚和恭敬,同时也表示我们对佛恩的报答!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师长恩是其中之一。佛陀是我们的本师,当然也属于师长的范畴。因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们才懂得怎样去认识真理,才知道怎样修行,才知道怎样摆脱烦恼和痛苦,佛陀于众生有大恩德,我们粉身碎骨报答佛陀的恩情也报答不尽。我们除了礼敬、称赞如来以外,还要供养。

「广修供养」。从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说到供养诸佛,但是从经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而且要供养世界上所有对我们有恩惠以及没有恩惠的人。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佛教中提倡培植三种福田:一是恩田。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着一种感恩心,来报答他们的恩情。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好佛子。二是敬田。凡属于我们恭敬的对像,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三是悲田。悲田,指我们慈悲的对像,如那些贫穷的人、乞丐。他们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难,需要人们帮助,作为学佛的人,我们要本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同情他们,帮助他们。

佛教把培福叫种田。种田,就像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那么到了秋天,就一无所获。一个人的福报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头上,于是怨天尤人,说老天爷没长眼睛,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事实上,运气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倒是与个人的福报有关,而福报来源于培植福田。广种恩田、敬田、悲田,通过布施、供养才会有福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的身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供养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悭贪,灭除吝啬、小气。供佛,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

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拚命赚钱就能得到。而是靠福报,靠运气。供养、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能克服自己的贪心和执著。一个人如果贪著财物,舍不得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像银行里没有存一分钱。

人因为贪著的缘故,因此不能广修布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往往是过时的,自己不喜欢穿的,才会比较大方地送给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刚买的时装送给他人。再比如送人家电器,总是看家里那些用不着、用旧了的拿去送人,不会把刚买回来的大彩电搬去送人。为什么我们舍不得把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送给人家?那么,布施的本身也是在破除我们的自私、悭贪、执著和烦恼。

我们执著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执著是我们解脱生死最大的障碍!在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禅师,他的修行境界很高,对任何东西都不会贪著。惟一使他贪著的是一个钵,因为这个钵是皇帝赐给他的。这一天,他感觉到寿命就要到尽头了。果然,阎王爷派了两个小鬼来抓他。禅师的功夫高得很,他往那里一坐,进入禅定的状态。那两个小鬼四处寻找,连个人影都不见,怎么也找不到他。护法神告诉他们说:这个禅师的修行境界很高,你们想找他是很困难的。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们见到他:这个禅师有一个钵,这个钵是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你去把他的钵拿来敲一敲,他听到敲钵声肯定会出来的,不信你们试试看。

无常鬼变成一只老鼠,在禅师的钵上跳来跳去,钵发出了响声,禅师马上从定中出来,他怕这个钵摔坏了!这时,两个小鬼一下子扑了过去,用铁链套住了他的脖子说:对不起,请你跟我们走一趟。禅师意识到钵给他带来了祸患,于是,禅师把钵往地上一摔,进入禅定状态,无常鬼又找不到他了。钵没了,禅师的命却保住了。



  • 济群法师:供养的意义
    答: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悭贪,灭除吝啬、小气。供佛,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拚命赚钱就能得到。而是靠...
  • 济群法师看佛教
    答:济群法师认为,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能提供健康的宗教信仰,保护传统宗教并建立清晰的辨别标准,抵制邪教的滋生。其次,佛教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人生价值,避免迷失方向,减少自杀和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第三,佛教团体在社会慈善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为什么法供养有这么大的功德
    答:前面刚说过,上供可以培植福德,同时也可以克服我们的悭贪、吝啬、小气,上供也是修行的一个方面。“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内容跟前面一样,不管是...
  • 济群法师的看佛教
    答:其意义有二,一是令僧众全身心地追求解脱,利益众生;一是令众生通过供养而培植福田。至于可以从社会得到什么,这涉及发心等问题。佛弟子中,有“声闻行者”和“菩萨行者”之分,前者追求个人解脱,后者发愿带领大众共同解脱。相应的,行为规范和受持戒律也有所不同。依声闻戒,除生活必需的衣、食、住、...
  • 济群法师的看佛教
    答:1. 佛法代表了对生命真相的深刻理解,它提供了一种最终解脱人生苦难的途径。在佛陀时代,僧侣们放弃了世俗的生产活动,通过托钵乞食来维持生活。这一做法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使僧侣能够全心全意地追求解脱,利益众生;另一方面,它也给予众生通过供养僧侣来培养福田和悔过机会。2. 僧侣们从社会中得到...
  • 济群法师禅语
    答:物质财富只有暂时意义,精神财富则具有永久意义。 11. 认识到无为的宁静和喜悦,才知道有为的快乐是很辛苦的。 12. 虽然拥有很好的福报,却不沉迷于名利声色,能够看清荣华富贵的虚幻,寻找人生真谛,探求生命的究竟意义,这样的人是有慧根的。 济群法师禅语 1. 没有精神追求,物质利益便会成为一切;有了精神追求.精神...
  • 济群法师《药师法门的功德利益》
    答:业由心造,然而,心既能造业也能改变业力,当灾难将要来临时,我们如能改变自己的心态,真诚忏悔,去恶修善,同时至心诵念药师如来名号,依彼如来本愿和功德的力量,就能消灾免难;如果三业依然故我,既使诵念供养药师如来,也是没有用的。 三、除病延寿 健康长寿是人人都希望的,但伴随色身而来的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
  • 济群法师经典佛学禅语大全摘抄
    答:济群法师幸福篇禅语大全 1、有些人只要快乐,不要痛苦;只要顺境,不要逆境。 2、假如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没有经历逆境,就无法认识到顺境的可贵,就像长期享有顺境的人,很难生起幸福感。 3、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不幸使幸运变得幸福。就如疾病使健康变得快乐,贫穷使富有变得幸福。 4、幸运与不幸不是绝对的,会相互转换...
  • 济群法师《皈依三宝的意义》
    答:济群法师《皈依三宝的意义》一、何谓三宝 在皈依三宝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和僧宝,宝代表了稀有珍贵,因为佛、法、僧在世间的出现非常稀有难得,所以称之为宝。 佛宝是指十方三世一
  • 济群法师《戒律的名称及作用》
    答:了解戒律的名称,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1.戒】 戒,梵语尸罗,意为清凉。所以名之为清凉,主要是就其作用而言。正如《大乘义章》所说: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 在我们内心,三毒烈火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