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5-05-21
1.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耕作技术、发展原因及发展表现等):(1)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绝大部分的农具用木、石、骨、蚌制成,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2)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3)战国时期秦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二是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作用(如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等);三是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促进。(4)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东一带)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北方农业总体上恢复和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如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地区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兴修了水利(如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处都要通渠灌溉);开发了边疆地区(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都取得了可喜成就)。(5)隋唐时期,农业较快发展,其特点表现在:一是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如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三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南诏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稻谷收割后,又种大麦,是我国农业史上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6)明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如棉花、烟草、花卉等)。 2.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1)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稻、黍、稷、麦、豆),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2)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西域的葡萄、核桃、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胡萝卜等陆续移植内地。棉花原产地不在我国,大约在西汉时传入新疆地区,后在南方种植。(3)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等输入中国。有一些国外蔬菜品种传入我国,如来自地中海地莴苣,来自印度的刀豆,来自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4)两宋: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5)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水利技术与水利工程(1)灌溉技术与工具: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唐朝时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2)灌溉工程: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淮河流域修筑芍陂,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汉武帝时,在关中地区开凿了六辅渠和白渠;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并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3)运河工程: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秦朝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农业灌溉;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4)历代治黄工程: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西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5)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2)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3)战国时期秦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的农业并非单一中心起源,而是由多个源头发源汇合而成。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在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差异下分化重组,形成了多元交汇的农业文化,这也成为了不同民族集团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新石器时代是农业技术的萌芽期,夏商周时期农业技术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是精耕细作的发生...
  • 简述我国古代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1)在原始农业时期,人们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如传说中的神农氏创制的耒耜,引导民众耕作。直至西汉时期,南方地区还保留着火耕水耨的传统。这种原始的耕作方法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接着,(2)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始使用牛耕,并...
  • 简述我国古代农业发展
    使得个体农户能够独立进行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3. 由于中国农业耕作技术在长期内没有出现革命性的进步,铁农具和牛耕一直作为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这使得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得以持续存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构成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 简述我国古代农业发展
    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3. 由于中国的农业技术在长期内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铁农具和牛耕成为了传统社会中主要的耕作方式。这种稳定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小农经济的持续存在。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个体小农经济构成了社会形态的基础。
  • 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历史介绍
    1、秦朝、唐朝、清朝,也可以说是秦朝以后;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2、“精耕细作”即“精细耕作”,是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也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3、在...
  •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
    农业的诞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农业技术初步形成时期:夏、商、周(约公元前2100至公元前771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取得了金属冶炼技术的突破,青铜农具开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同时,水利工程也开始兴建于这个时代。这些进展标志着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
  •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1)农业的起源:原始社会即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 (2)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其中: ①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基本模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自耕农经济,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
  • 从工具方面简述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个体劳动者具备了单门独户经营农业的能力,导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3)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的耕作方式,使得小农经济得以长期存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
  •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产生的情况
    它不仅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是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小农经济的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但同时也导致了封建社会的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农业发展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同时也可能激化阶级矛盾,成为社会动荡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