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鼓有什么艺术特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摘要:湖北大鼓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是一种流行于孝感、黄冈和武汉一带的汉族说唱艺术。原先湖北的鼓书,与我国北方的鼓词类传统说唱艺术有着同宗的关系,而鼓词(鼓书)又与说书(评书),在历史上有密切的联系。那么湖北大鼓有哪些艺术特色以及著名的传统曲目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湖北大鼓的历史起源以及艺术特色吧!湖北大鼓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是一种流行于孝感、黄冈和武汉一带的传统说唱艺术。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2008年6月7日,湖北省武汉市、团风县联合申报的“湖北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历史渊源
原先湖北的鼓书,与我国北方的鼓词类传统说唱艺术有着同宗的关系,而鼓词(鼓书)又与说书(评书),在历史上有密切的联系。唐代佛教盛行时,教徒们不仅讲唱佛教经卷,说唱历史故事,也说唱民间时事故事,如《秋胡小说》《张义潮变文》等。到了宋代,由“变文”衍变为鼓词,出现了一些专业性的话本。这些话本经过文士的润饰加工,具有了较高的艺术性。由明入清,鼓词日益盛行于北方,并逐渐传播到南方。
湖北鼓书的历史,正史记载甚少。从鼓书艺人的师徒相承关系追溯推测,清道光末年,即有有名的鼓书艺人卖艺授徒。在这之前的流传时间肯定更久。其中早期名艺人丁海洲(丁铁板)据说是由山东经河南来湖北武汉献艺谋生,他传授了黄玉山等五个徒弟,继有匡玉山、潘汉池、王鸣乐、陈谦闻、张明智、付群刚、胡威等,共经历八代师徒传承。与此同时,相继来湖北行艺、授徒的,还有河南的魏元宗(即魏光山)、刘元中(即刘潢川),以及龚伯庭、刘源鹏等鼓书名艺人。
北来的鼓书艺人,在说唱时仍保持着北方鼓词的特点,用北方口音,一手执两块月牙形钢镰(或铁制、铜制),一手执木签,击鼓说唱。后来,他们的徒弟们为了易为湖北人接受,逐渐改用湖北口音演唱,唱腔也发生变化,逐渐采用当地人喜爱的腔调。接着,又逐渐用云板代替了钢镰,把大鼓改为小鼓,说唱也用本地腔调,受到当地人民欢迎,流行范围也越来越广,直至武汉、鄂东、鄂北等广大地区。这样,鼓书便在湖北生根、开花、定型,成为湖北的一个重要曲种。
二.流派分类
湖北大鼓的流派主要有南路、北路之分。用北方语音腔调,仍以钢镰演唱者,称为“北路子大鼓”,改用本地语音腔调,以云板代替钢镰,把大鼓换成小鼓者,称为“南路子大鼓”。北路、南路之外,尚有一种兼容两派之长的第三派,名日“南北二路”。
三.演唱形式
湖北大鼓早期以“拍门”的形式演唱,即艺人挨家挨户上门演唱:先在每家门前敲打一阵鼓板,招徕听众,然后说唱一段故事。后来,由于鼓书盛行和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鼓书艺人便采取“点棚打场”的形式进行演唱:鼓书艺人选择一个场地,高踞于书坛或站立于圆场之中,听众则围观于四周,当时无乐器伴奏,艺人现场根据听众的要求选择书目,经常是三五天或十日半月连续演唱;有时听众越来越多,书场也就越来越大。
鼓书是一种有说有唱、以说为主的曲艺形式。建国后由于搬上了舞台,多用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短小段子,逐渐改为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但在广大农村集镇,仍然采取以说为主的传统形式,大都说唱中、长篇故事书目。后来又发展出一人说唱、二人对口唱和多人群口唱等形式,并有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在一部书或段子里,说、唱两者均不可少。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及不同人物性格描绘,往往通过说技表达;而人物感情的体现、内心的变化、故事情节高潮的渲染与烘托,则往往主要是通过鼓、板与唱技来完成。
三.艺术特色
鼓书的“说”,具有类似评书演说的艺术风格。鼓书艺人掌握一部书的故事梗概,称为“墨路子”,即掌握了主要的故事情节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在演说当中,注意发挥与创造、润饰与加工,对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随机进行丰富与补充,往往能达到绘声绘色、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同时,兼用一些“甩包袱”的艺术手法,调动广大听众的胃口,这种手法叫做“水路子”。鼓书艺人就是以这种“墨(路子)”和“水(路子)”结合的手段,产生艺术效果。
(1)唱词特点
湖北大鼓唱的方面,不同地区及不同流派各具有不同的唱腔特色。唱腔虽不复杂,但却富于变化,唱法上也各有风味,加之鼓、板敲击的轻重强弱与缓急快慢,灵活变换以打动人心,吸引听众。湖北大鼓同其他曲艺形式一样,具有讲唱文学的共同规律,特别注意唱词的音韵与节奏。唱词要求合辙押韵,不但要求每段书的唱词必须用一道辙上的字(即同韵的字),而且要求讲究平仄,即上句的落尾(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旬的落尾必须是平声。在节奏上,鼓书唱词一般为双句,有上句就得有下旬,否则就压不住板。每句唱词都要讲究分句的格式,这种格式大致有二二三式(七字句)、三三四式(十字句)、三四三式(十字句)、二三式(五字句),也有不太规整的句式结构。此外,还有少数“单尾句”(末句落在单句上)和“垫句”(一句词后面垫上一句作为补充)。另外,在这些句子中,有时为了艺术表达或内容的需要,可以在中间增加自由的“衬字”或“嵌字”。
湖北大鼓以“四平调”为基本曲调,其调式、板式、旋律、结构等都体现了湖北民间音乐的风格,板式多为一板一眼。
(2)表演特点
湖北大鼓有一套完整的表演技艺,主要是运用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形成灵活多变而又浑然一体的艺术表演风格。

能传达思想感情,有时具有比语言更为形象的表达能力,如招手叫人来,挥手送人去,指额代指思索,横拳表示决心,伸拇指称赞英雄,伸小指鄙视无能,远望则手搭“凉篷”,耳语则捂嘴说话等等。

为心灵之窗户,可以传达内心感情,如皱眉、凝神、思索、疑惑、正视、轻视、斜视白眼、媚气细眼、怒目圆睁等等。眼与面部肌肉配合,传达喜怒哀乐,还能喻示高、低、远、近、明、暗、长、短和危急、平安,达到不言而喻的艺术效果。
身体动作
可用以区分性别与老少、健壮与衰弱,男性挺直,姑娘下部稍为扭曲,老人伛偻,小孩稚嫩,健壮挺胸,衰弱缩肩,仰视望远,俯首察微.均是通过身法加以表现。
步法
演员在台上,注意自己脚步的尺寸,通过脚步的尺寸变化来表达不同的人物及各种行为,如大步前进的英雄、碎步匀巧的妇女、文步的书生、踉跄的醉汉,以及走路、骑马、行船、登山等等。
湖北大鼓艺人善于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时男时女,忽老忽少,既可扮忠奸憨猾,又可扮将相村夫。在扮演人物时,特别注重一个“扭”字,即从这一个人物突然跳到另一个人物,善于及时把正在表演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舞台形体,一瞬间“扭”过来,表现另一人物。
湖北大鼓即使有舞台,一般也没有布景,演员凭借想象进入故事环境当中;艺人通过虚拟的动作,使听众得到“以虚为实”的感觉。艺人们善于运用云板、鼓和鼓签的双重作用:它们既是伴奏乐器,又是重要道具。
四.传统曲目
(1)早期
鼓书在早期阶段曾以宣讲“圣谕”作为主要内容,劝告人们尽忠行孝,所以也曾称为“说善书”。不过这种“说善书”,与汉川、汉阳等地“善书”的表演形式不一样。汉川、汉阳的“善书”表演没有鼓、板伴唱。
(2)清代
鼓书的内容有:《宣讲大全》《闺阁十二段锦》《雷神显应》《韩湘子化斋》《一口血》《九人头》《黑狗伸冤》《四下河南》《安安送米》《王祥卧冰》《董永卖身》《孟宗哭竹》《香九龄温絮》《孔融四岁让梨》《朱氏割肝》《王兰英割股》等等。后来鼓书的内容逐渐转到主要为历史故事及公案、武侠故事。这些故事有长篇、中篇、短篇和段子几种,传统曲目以中、长篇居多,据资料统计,总计约有曲目一百七十余个,如:《封神演义》《列国志》《陈胜、吴广起义》《三国演义》《唐明皇游月宫》《西游记》《响马传》《水浒》《后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岳飞传》《乌盆记》《昭君和番》《天宝图》《七剑十三侠》《三门街》《彭公案》《施公案》《徐公案》《包公案》《济公案》《三侠五义》《说唐》《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粉妆楼》《罗通扫北》《三请樊梨花》《五虎平西》《五虎平南》《大八义》《小八义》《十二寡妇征西》《杨门女将》《四姐闹东京》《万花楼》《蝴蝶杯》《九人头》《白蛇传》《宝莲灯》等等。
(3)建国后
鼓书艺人及文艺工作者创造了大量的鼓书新段子,经常演唱的有《迷路记》《王大妈学文化》《看桥》《蓉姑娘》《双看娘》《摆渡姑娘》《雷大姑》《饶兴礼》《战斗英雄赵文广》《双改行》《亲生的儿子闹洞房》《大嫂过渡》《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血泪仇》《无底债》《千年铁树开了花》《丰收场上》《如此媳妇》等等。
更多湖北相关文化:
湖北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武汉有哪些传统文化习俗武汉传统文化大盘点约你看楚剧热干面文化
【武汉文化】武汉风俗习惯武汉历史文化武汉工艺品介绍
汉绣起源于什么时候汉绣怎么绣汉绣工艺特色概述
热干面怎么做热干面起源于什么时候热干面文化介绍

  • 湖北大鼓有什么艺术特色
    答:湖北大鼓有一套完整的表演技艺,主要是运用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形成灵活多变而又浑然一体的艺术表演风格。手能传达思想感情,有时具有比语言更为形象的表达能力,如招手叫人来,挥手送人去,指额代指思索,横拳表示决心,伸拇指称赞英雄,伸小指鄙视无能,远望则手搭“凉篷”,耳语则捂嘴说话等等。眼为心灵之窗户,...
  • 湖北大鼓有什么艺术特色
    答:艺术特色:湖北大鼓的艺术特色体现在“说”和“唱”两个方面。“说”具有评书演说的风格,艺人能即兴发挥,丰富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唱”的方面,不同地区及流派各有特色,唱腔简洁变化多端,唱法各具风味。湖北大鼓的唱词讲究音韵和节奏,以“四平调”为基本曲调,体现湖北民间音乐风格。表演上,艺人运...
  • 湖北大鼓的唱词有什么特点?
    答:湖北大鼓唱的方面,不同地区及不同流派各具有不同的唱腔特色。唱腔虽不复杂,但却富于变化,唱法上也各有风味,加之鼓、板敲击的轻重强弱与缓急快慢,灵活变换以打动人心,吸引听众。湖北大鼓同其他曲艺形式一样,具有讲唱文学的共同规律,特别注意唱词的音韵与节奏。唱词要求合辙押韵,不但要求每段书的唱...
  • 用湖北大鼓演奏有哪些技巧?
    答:湖北大鼓有一套完整的表演技艺,主要是运用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形成灵活多变而又浑然一体的艺术表演风格。手能传达思想感情,有时具有比语言更为形象的表达能力,如招手叫人来,挥手送人去,指额代指思索,横拳表示决心,伸拇指称赞英雄,伸小指鄙视无能,远望则手搭“凉篷”,耳语则捂嘴说话等...
  • 湖北大鼓现在有没有传承人
    答:它是在广泛流行的民间音乐曲调 "高跷调"、"采莲船调"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提到湖北大鼓,大家首先都会想到张明智。作为湖北大鼓的第六代传人,张明智已经在舞台上唱了55年。他的作品富有时代特点,语言幽默诙谐,在群众中广受欢迎。 上世纪60年代,湖北大鼓、湖北道情、湖北渔鼓、湖北小曲被定为代表...
  • 武汉的城市或文化特点
    答:1. 汉绣 汉绣,这一武汉的传统刺绣艺术,源于楚绣,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地方特色。其色彩斑斓、图案丰富,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汉绣技艺独特,以“平金夹绣”为主,绣品美轮美奂,闻名遐迩。2. 汉剧 汉剧,旧称楚调,起源于清代,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湖北地区尤为流行,其影响亦及于我国南方...
  • 鼓词类说唱音乐及其艺术特点。
    答:南方少数地区也有鼓词类的表演,如湖北大鼓、温州鼓词等等。鼓词类曲种是一个“大鼓家族”。除南方少数曲种外,北方京津、河北一带流行的大鼓早年大多源自于河北地区的“木板大鼓”。艺术特点:1.曲式结构:鼓词类说唱音乐是一种板腔体音乐结构。板腔体结构是一对上下句为基础,运用节奏节拍上的整散,...
  • 湖北大鼓造句用湖北大鼓造句
    答:9、湖北大鼓传人推出说唱《黄陂人说话》布衣参事点赞。10、湖北大鼓作为咱湖北特有的民间艺术,近年来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淡忘。用“湖北大鼓”造句 第2组 11、本报讯(见习记者欧阳崧记者金振强通讯员徐文婷)昨晚7点30分,“相约木兰·湖北大鼓大家唱”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在黄陂区会议中心拉开帷幕。12、昨日...
  • 我国戏曲的种类非常丰富,各个省份的戏曲名称是什么
    答: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
  • 民间曲艺形式有哪些
    答:五音大鼓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曲艺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据了解,五音大鼓是京郊密云民间独有的一种古老的曲艺表演形式,由五人演出,主要乐器有瓦琴、打琴、三弦、四胡、大鼓五件乐器,这些乐器有的可追溯至唐代。唱书人根据演唱内容更换曲调。旋律悦耳动听。五音大鼓在密云蔡家洼村已经传承四代,现在全国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