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与马谡运用兵法的启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7
现实生活是多种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 从历史中获得启示,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思维方法,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谈谈两个著名的运用兵法的历史例子带给我们生活的启示。

1. 韩信背水一战, 置之死地而后生

背水一战的战术,一直以来被历代兵家视为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韩信的成功在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智慧。但也需要准确分析并掌握客观情况,有足够的客观条件,不然就是自取灭亡。

首先背水一战的战术是被运用在井陉之战中,韩信以三万兵马对抗赵国二十万兵马,由于双方兵力差距之大,导致一开始韩信就处于被动的状态下,但战争的结局是韩信打败了多余自身数倍兵力的赵国。

当时, 汉军跟赵军阵地隔着一条河,本来不出意外的话,韩信基本上是必败的结局。而韩信也知道普通打法是赢不了赵军,首先军心就开始动摇,得让士兵有战斗下去的欲望啊。于是他提前就跟将领说列阵背靠山,前面临水泽,让士兵背靠水排阵,给士兵打气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

于是韩信安排了一万士兵背水列阵,在安排一部分士兵去引诱赵军的全部军队离开大本营,使得他们来到河边跟韩信剩余的两万多军士交战。这时,在安排一部分奇兵去偷袭赵军本营,才有可能赢得胜利。

不过,这个渡河引诱有个不能避免的漏洞,就是韩信的军队在渡河到一半的时候,赵军进攻的话,就会导致结局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赵军也不是没啥能入,当时赵军有个李左车就建议赵王趁着汉军渡河渡到一半时,就出击攻打,那韩信必败无疑。可是,赵王自大,认为自己这么多的人马,还怕一个韩信,不屑于趁人之危。他要堂堂正正地打败韩信的不败神话。

于是,剧本就像韩信想的那样,大军渡过河流,背水一战,全军视死如归。韩信还指挥大军在交战一会就假装溃败,扔掉自己的旗子,赵军不疑有诈,纷纷赶上来捡战利品,因为那时后期拿来领赏。这一幕被韩信也看在眼中,自己安排的奇兵也成功偷袭了赵军大本营。

赵军此时就慌了,阵型大乱,因为他们不知道背后有多少人等着杀他们。而此刻的地形,刚好不利于赵军发挥人数优势,赵军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守,也就导致韩信大胜。

然而,井陉之战绝不只是“背水一战”,如果仅有背水一战,韩信取胜的几率其实很低,被赶下水去自相践踏的几率却很高。而“背水一战,两面夹击”才是完整的井陉之战,很多人对此都有误解。包括那位马谡。 #井陉之战#

历史上和井陉之战很类似的是 拿破仑的三皇会战,如出一辙的背水一战,背靠湖水,吸引敌人倾巢出动,进入狭小的预设战场。然后埋伏已久的预备队出动,占领敌背后的高地,两面夹击。

背水一战,作用有二。第一,陷自己于险地,看似劣势,这样才能让敌方轻敌,倾巢出动, 抢夺战果。以自己为诱饵,吸引地方进入预设战场。第二,让自己的兵也退无后路,势必死战。(更何况韩信的老兵都被刘邦抽调走了,井陉之战都是刚招募的新兵,毫无忠诚度可言。)只有这样,才能让士兵们不至于四散而逃,只能拼命。敌人久攻不下,为后续部队赢取时间。更重要的是伏兵,这才是最关键的。

从敌背后突然出现,占领敌老巢或高地,敌方必军心大乱。 可见,韩信和拿破仑背水一战的首要目的是作为诱饵,诱敌,所以他们不会真正把自己置于死地的,不会像马谡那样机械地运用兵法。

2. 马谡居高临下,“山上屯军”, 痛失街亭

三国时, 司马懿引兵出关,对抗诸葛亮,双方把焦点放在街亭,三国演义原著中相关描写是这样的:

孔明大惊曰:“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

马谡这句话,看诸葛亮如何反应:

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马谡的三句话注定了悲剧的开始:

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谡曰:“愿立军令状。”

诸葛亮是个谨慎之人,让马谡立军令状,派副将王平随往,还特意交待副将王平一句最核心的话: 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马谡与王平到达街亭,面对街亭地形,马谡做了愚蠢的决定:“山上屯军”。

副将王平对此据理力谏,陈述山上屯军的利弊得失,建议马谡慎重考虑,马谡对王平的谏意不但不听,最终说了两句话,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马谡说:“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

诸葛亮了解此事后,只能仰天长叹:“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

山上扎营的事儿,就像马谡本人所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这话说的没有一点战术上的错误,但是却忽略了具体形势。

即便是当年韩信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也是因为对手是无勇无谋的陈余,而马谡要面对的是文武兼备的司马懿、张郃,即便是韩信再世,在这种形势下也不敢在山顶上“置之死地而后生”,马谡这明显是理论脱离实际了。

另外,山上无水,如果敌军集重兵包围,并切断水源,掐断粮道,那么区区两万人能突破五万人的包围圈吗,恐怕只能坐以待毙了,只有在我方兵力大于对方的情况下,才有不惧怕被孤立的底气。

3. 韩信与马谡运用兵法的启示

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都来自于兵法。 马谡运用了这三句,而韩信则运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句。 两者都是运用兵法,但结果却完全相反。

孔明说: “曹操虽知兵法,不知诡计。” 这诡计听来神乎其神, 实际上它是基于实际的客观情况和对敌人心理等各方面的了解和掌握而采取的灵活机动的方法。它并没有违反兵法, 但并不是机械地运用兵法。

从韩信与马谡运用兵法的这两个例子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启示。例如,它们包括以下内容。

只知道背诵书本(兵法),不知道现实是远远不够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书呆子气。

这与如何看待世界有关,也就是说,是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还是以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世界?

马谡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但他机械地运用兵法, 机械的思维方式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韩信熟读兵书,但他根据实际情况和对敌人心理等各方面的了解, 灵活运用兵法,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马谡的失败不是兵法的错误,而是他运用的错误, 是他思维方式的错误。 如果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就不能机械地运用。

  • 韩信与马谡运用兵法的启示
    答:3. 韩信与马谡运用兵法的启示 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都来自于兵法。 马谡运用了这三句,而韩信则运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句。 两者都是运用兵法,但结果却完全相反。孔明说: “曹操虽知兵法,不知诡计。” 这诡计听来神乎其神, 实际上它是基于实际的客观情况和对敌人心理等...
  • 你知道关于韩信和马谡的故事吗?
    答:他深知自己的价值绝不能与无赖等同,他深知自己的兵韬武略当用于救助天下苍生,而不是与一个无赖斗气。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因为自知,他才能临磨难而不苟,愈挫而愈奋,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帮助刘邦平定天下。2、马谡“无知”失街亭 马谡虽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但他最大...
  • 马谡失街和韩信背水一战都是根据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结果会不同...
    答:他把兵聚拢在高地(山上)以为可以掌握更好的地形,有利于战斗,这才被敌人围困;第二点,人心不齐,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最重要,韩信背水一战可以激励将士不前进就死,马谡自己困在山上已经受到大家反对,明明可以据城而战却自找死路,
  • 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用这招能破敌,为何马谡用这招却一败涂地...
    答:方法是一样,但两个人的执行力不同。韩信这边的军队士气更足,一鼓作气,所以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但马谡的军队已经被围困,士气低落,所以最后败得一败涂地。韩信的军队是顺应民心,一鼓作气,便死而逃生,但马谡的军队,士气低落,民心思变,再加上马谡对计谋执行的不彻底,所以才最终失败了。韩...
  • 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用这招能破敌,为何马谡用这招却一败涂地...
    答:因为敌人不一样啊,而且当时马谡遇到了强敌。
  •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很符合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为何还打败了
    答:但是,马谡又不打算在山上长久居住,只是想利用山川之险,打一场胜仗而已。有没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了,兵法上讲“陷之死地而后生”,马谡正是想陷之死地而后生。士兵们没有水,他们想活命,就只得拼命打。就像韩信背水列阵一样。所以说,马谡这个饱读古代兵书的人,其初期想法,其实是没错...
  • 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项羽、韩信赢了,马谡却输得身首异处?_百度...
    答:马谡顶多是纸上谈兵,并没有运用到实践当中。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张郃见马谡采用居高临下、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样也用孙子兵法还击马谡。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善于用兵的人,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敌之气锐则避之。趁...
  • 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项羽和韩信赢了马谡
    答:项羽韩信打的是进攻战,而马谡打的是防守战。进攻方希望时间越短越好,而防守方希望时间越长越好。防守可以用“拖”字诀,进攻则希望速战速决。马谡把兵书读反了,他作为防守方,居然采取了进攻方的策略。水源的本质是时间,他失去了水源,就失去了时间。项羽韩信是出其不意,让对方猝不及防,而马谡...
  • 韩信敢和马谡同为军事理论高手,为什么只有韩信最成功?
    答:而唯一能让汉军体现出优势的,恐怕就是主帅韩信的军事天才了。反观赵军,其主帅陈馀虽号称天下豪杰,深知兵法,但却不懂权变、刚愎自用。他没有采用谋士李左车分兵迂回包抄的建议,而是放韩信进入井陉口,然后伺机用绝对兵力优势与其决战。2、反客为主 按照一般的军事常识,进攻一方达到3倍于防守一方的兵力...
  • 同是置死地而后生,为何马谡与项羽、韩信的命运大不相同?
    答:马谡顶多是纸上谈兵,并没有运用到实践当中。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张郃见马谡采用居高临下、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样也用孙子兵法还击马谡。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善于用兵的人,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敌之气锐则避之。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