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社会动机与社会态度之间的关联性是怎样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7
社会动机如何影响社会态度

社会动机:想怎样做
社会态度:做的怎么样
那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想怎么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自然就会影响做的结果。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认知方式有场依赖型(field dependence)和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ce)、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三类。


  场依赖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因此,他们这类学生适合于那些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他们不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因此,他们不适合于那些“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搞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冲动型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


  沉思型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这种类型的儿童,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慢,但错误率很低。沉思型儿童在解决高层次问题中占有优势。


  具体型学生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否则很容易造成他们对问题的偏见。研究表明,这类学生在结构化教学方法(如演绎法和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


  抽象型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某个问题或论点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对人与事物认知的先入为主性),能够容忍情境的模糊性。


  一、社会认知的内涵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社会认知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认知的选择性。人们是根据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这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刺激下,个人心理状态、情感、动机所发生的某些变化,这种变化随着个人对社会刺激的意义所理解的程度而转移。(3)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这是自我意识发挥作用的结果,它使个人的认知体验不被他人所觉察,从而使个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三、第一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第一印象的信息来源包括:亲眼目睹对方所获得的印象,主要是对方的外表与才华;也包括看到或听到对方其他方面的材料所获得的印象。第一印象的特征有:(1)表面性;(2)片面性;(3)类化;(4)归因。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为首因效应,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交往。第一印象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多,对方各方面的情况将愈益清晰。


  四、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可以说,社会刻板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与职业、地区、性别、年龄等方面有关,也就是说职业、地区、性别、年龄等都可以成为各种社会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人们的社会生活、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地位、文化水准等方面大致相同,彼此之间就会具有许多共同点,它们会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发展下去往往会导致一种刻板印象的产生。社会刻板印象常有先入为主的作用,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社会刻板印象的作用也称"晕轮作用"、"光圈效果"。社会刻板印象往往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心理等各种因素复杂地交织着,并深深地打入人的的心坎里,因此它难以很快纠正。


  五、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社会认知对象的范围很广,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人是一种富有表情的社会人,人的表情是反映其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认知者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与解释。人的表情以面部表情为最重要,此外身体的动作与姿态、说话的语调等也是属于人们表情范围之内的种种形式。(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真正认识,必须通过长期的观察才有可能。但对他人性格的某些方面,在较短时期内也是可以认识到的。了解一个人的过去生活道路,甚至是了解一个人在家里兄弟姐妹中的排行,都会有助于了解其性格特征。对性格认知的研究,因其缺乏科学的、客观的标准而相当困难。(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两层意思:一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二为对他人与他人之间的认知。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经常表达的意见、表露的态度和情绪,来推测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它使得对人际关系认知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认知者的情感成分参与其中。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能否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在社会环境中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

2、社会行为是指群体中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的一生都是在独来独往的寂寞生活中度过的,比如像蜗牛、海龟。这些动物在生殖季节找一个临时伴侣共同生活,生殖过后就各奔东西,谁也不相往来了;但是像蜜蜂、蚂蚁等动物,一生下来就在一个拥挤喧闹的社会里,过着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生活。这样的动物,我们称之为社会性动物。

3、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心理现象,是关注于整个社会的心理变化;而社会行为学是关注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应该说,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围比教育心理学更大,所以也是更基础的心理学科,但两者有一定的交叉。比如教育心理学在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就会使用到社会心理学知识。

  • 社会认知,社会动机与社会态度之间的关联性是怎样
    答:这样的动物,我们称之为社会性动物。3、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心理现象,是关注于整个社会的心理变化;而社会行为学是关注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应该说,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围比教育心理学更大,所以也是更基础的心理学科,但两者有一定的交叉。比如教育心理学在环境对教学...
  •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答:Bem认为,人们所能知觉到有关自己的态度恶的内在线索很少,而且模糊不清,所以人们实际上是通过观察在不同压力下的自己的行为去了解自己的态度。 对自己动机的归因 如果做一件事的 动机被过于正当化 ,那么自己的内在动机就会减少;相反,如果 威胁以避免个体从事某项行为 ,可能会导致人们的内在兴趣提升(毒品) 对自己情...
  •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
    答:当我们观察自身在压力下的反应,自我知觉理论揭示了态度的微妙变化。动机过度正当化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而威胁反而能激发我们的兴趣,如对毒品的欲望。情绪归因不仅依赖生理反应,还受认知标签的影响,而基本归因错误则提醒我们,解释他人行为时要兼顾情境因素,避免陷入评价偏差。社会认知如同一幅错综复杂的拼...
  • 社会心理包括人们的
    答:1. 社会认知:人们如何感知和理解他人和自我。包括对他人的印象、态度、信念和偏见,以及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社会认知受到文化、教育、社会阶层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通常会根据社会规范和经验来解读他人的行为和态度,但有时也会受到误导或偏见的影响。2. 社会动机:人们参与社会活动和互动的...
  • 社会心理学学什么
    答:社会心理学主要学习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脉络、研究对象,如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情感等。二是社会心理学应用性研究,如人际关系、群体心理、传播与社会心理等。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使...
  •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答:《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第11章学习与动机的社会认知观 首先要了解社会认知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这是一位成长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并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大学期间上午上课,下午打工,仅用三年完成本科学业,28岁获得博士学位,也仅用了三年。后来成为斯坦福大学教师,至今60多年。社会...
  • 社会心理有哪些
    答:一、社会认知心理 社会认知心理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的感知和理解过程。这包括对他人的认知,比如对他人的性格、行为、动机等的判断和理解,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如社会规范、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的感知和认同。这种认知过程不仅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也影响个体的情绪和社会态度。二、...
  • 社会态度社会态度与行为
    答:如果态度体系内部没有冲突,且态度具体明确,一致性也会提升。当个体的主导动机强烈且无冲突,自我实现愿望强烈,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就更为明显。然而,当群体舆论与个人态度相悖时,一致性会显著降低。此外,如果个体为了表达态度付出的代价大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两者间的关联度会减弱。最后,当多种态度与...
  • 简述社会认知的途径,简述社会认知的过程
    答: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两层意思:一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二为对他人与他人之间的认知。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经常表达的意见、表露的态度和情绪,来推测人与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它使得对人际关系认知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认知者的情感成分参与其中。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是否正确十分重要,它直接...
  • 社会态度的社会态度与行为
    答:②社会的环境因素。这两类因素往往共同起作用。态度与行为的相关性,大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①如果态度本身是强烈的、明确的,那么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就高。②如果在态度体系中,没有彼此矛盾的或冲突的态度存在,态度又很具体,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就高。③优势动机越强烈又没有冲突,两者的一致性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