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王昌龄《从军行》诗,回答问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7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矢志不渝的决心。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古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全诗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如下: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如下: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扩展资料:“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从军行七首(其四)

这是边塞题材的绝句。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从边塞景象写起,勾画出一幅极为辽阔的边地风光图,着眼于一个普通战士,表现他在极为艰苦的边地出生入死,竟致铁甲磨穿,但仍然无怨无悔,发出了豪气干云的誓言。写一场战争的大捷,却不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避实就虚,写大部队出发时威武雄壮的场面,然后用"已报"二字引出前锋部队的胜利,举重若轻,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见王昌龄七言绝句的高度成就,以及其中表现出的豪迈的盛世气象。
原文具体如下: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题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用的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的旧题,原诗共有五首,此处选择的是第四首。
作者王昌龄(678—757),字少伯,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也有人说他是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补秘书郎,调汜水尉、江宁丞,贬龙标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所以才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佳句入世)。人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初期,被刺史闾丘晓所害。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诗家天子”之誉,属于盛唐边塞诗派,因善作七言绝句,被人称为“七绝圣手”。他的代表作主要有《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赏析:
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写当时西北边塞自青海、祁连山到玉门关一带边防线上,战士们艰苦奋战的生活和高昂的斗志。
首先反映的是边塞激烈战斗的情景和将士们艰苦的生活。广袤的青海高原上,乌云低垂,连那白色的雪山也显得黯淡无光,战士们驻守在孤零零的城堡里,遥望着远处的玉门关。与敌人交战是常有的事,以至于穿在身上的金甲都被黄沙磨穿。“百战”,说的是战事频繁,战士们戍边征战时间之久远;“穿金甲”,表明战斗之激烈,生活环境之艰苦,表现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可是战士们并没有被眼前恶劣的环境和危险的战争生活所吓倒,而是表现出高昂的卫国热情和无畏的英雄气概,一定要等到彻底将敌人击溃才返回家乡。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从军将士的赞美之情。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在慷慨高昂中透出一股悲凉之气。语言简洁,声韵高亢。很值得回味
参考资料
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

A 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B 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青海湖上空的浓云罩住了雪山,使雪山变得黯淡无光,衬托出边塞戍边的艰苦与紧张的情势。
C 穿,应该是动词,意思是刺穿,弄穿。夸张的手法说明战士们久经沙场,黄沙都把金甲弄穿了。
D 概括了边疆战事的频繁艰苦、敌军的强悍和戎边时间的漫长
E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豪迈气概

希望可以帮到你~

A 本诗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西北边塞的地理环境和景观,既描写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又通过对这种艰苦的渲染铺垫,反衬出将士们不畏艰险的顽强斗志和爱国热情,起伏跌宕,慷慨悲壮。

B情景交融青海湖上空的浓云罩住了雪山,使雪山变得黯淡无光,衬托出边塞戍边的艰苦与紧张的情势。
C 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战斗虽紧张激烈,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主题是表达从军征战的决心
用了拟人的抒情方法
用了比拟的抒情方法
沙漠、征战、将军
不破楼兰终不还

谢谢!

A 本诗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西北边塞的地理环境和景观,既描写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又通过对这种艰苦的渲染铺垫,反衬出将士们不畏艰险的顽强斗志和爱国热情,起伏跌宕,慷慨悲壮。

B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青海湖上空的浓云罩住了雪山,使雪山变得黯淡无光,这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衬托出边塞戍边的艰苦与紧张的情势。

C 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战斗虽紧张激烈,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D “黄沙”“百战”“穿金甲”三方面,。“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这三方面概括了边疆战事的频繁艰苦、敌军的强悍和戎边时间的漫长。

E “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抒胸臆,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豪迈气概。

  • 阅读王昌龄《从军行》诗,回答问题
    答:D 概括了边疆战事的频繁艰苦、敌军的强悍和戎边时间的漫长 E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豪迈气概 希望可以帮到你~
  • 《从军行》与《塞上听吹笛》古诗阅读赏析
    答:答: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4)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案:)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②由听曲而想...
  • 回答下列《从军行》的问题
    答:孤城:一个城 遥望:远望 穿:磨穿 破坏 换: 关山: 缭乱: 边愁
  • 阅读答案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答: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1]
  •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赏析
    答: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阅读理解: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作为边塞诗,本诗...
  • 诗歌鉴赏练习(1)
    答:两首诗都写了()和(),借以抒发戌... 阅读《从军行》(王昌龄)及《塞上听吹笛》(高适)两首诗,回答问题。(1)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诗。两首诗都写了()和(),借以抒发戌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2)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 ...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
    答:(1分)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改弹新曲,但内容总是“旧别情”。(1分)(2)运用对比写法,更能表现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任何新曲都无法排遣戍边将士内心的思乡之情。(2分)小题1:(1)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1分)(2)以景结情(倗景戒情)。(1分)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
  • 谁知道王昌龄的边塞诗
    答:王昌龄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其中的一首被今年重庆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选诗。原题如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
  •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
    答:1、A2、D
  • 海南高考古诗题目。
    答: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 季节的一种___气氛。(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