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森斯的主要社会思想是什么?围绕对他的这些思想的批判,形成哪些社会学理论流派?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9
.帕森斯的主要社会学思想是什么?围绕对他的这些思想的批判,形成那些社会学理论流派?

  及供参考


  帕森斯的社会学思想

  帕森斯作为美国二战后社会学界可执牛耳的人物,虽然现在不断地有人批判帕森斯,说结构功能主义的缺陷是怎么怎么样,但不可否认他的一套理论体系让我们看到一门学科的产生,虽然前面有涂尔干等人的奠基性工作,但是想达到经济学那样的帝国主义还是不可能,其主要思想可见,AGIL的理论范式,还有关于现代性的模式变量
  结构功能主义的简单介绍就是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看.帕森斯认为自己建立的一般行动理论的分析框架综合了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正确观, 从一般行动理论的立场上看,状态背景和规范取向是影响行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点的独立因素:在行动过程中,人们在确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时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但这种自由受到两方面制约,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规范因素对这种选择进行指导和调节,状态背景则为行动提供机会或障碍。价值规范对行动的调整是帕森斯一般行动理论的核心观点,也是贯穿于他后来发展的全部理论的主线,这里我们看到帕森斯事实上是文化取向的,他强调整合,一开始由于帕森斯从事社会学写作时,正值美国与世界经济危机阶段,因而深受罗斯福新政影响,他极力维持社会秩序,古尔德纳认为帕森斯德理论实际上是一个相当隔离的大学体系下的产品,这种体系下,大学教授对外界并不敏感或了解,而深受经济危机影响的知识分子,更接近外界实际的社会现状与问题,宋林飞认为帕森斯并不是不了解社会经济危机的现实,而是力图使现存的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回避现实问题.
  《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帕森斯首先从复杂的经验现实中抽象某些要素,使之范畴化,继而去揭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这种联系在概念中体现出来,最后是整体论,把种类繁多的现象连接在一起。
  帕森斯努力识别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以及分析各种基本结构是如何满足这些功能要求,其实总的来说就是强调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各个部分是如何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以维持社会的运转,因此它遭受的最严厉的批评来自于其理论模式强调结构而不是过程,强调整体的一致却导致缺乏变迁趋向,当然帕森斯也强调过科技以及技术进步等等有助于社会整体的变化等等,但是其主要精力依然在于维持这样一种巨型的庞大理论。


  思想的批判

  拉尔夫·达伦多夫1929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47~1952年在汉学堡大学学习哲学和古典语言学,1952~1954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社会学。1957~1969年,先后在萨尔、汉堡、蒂宾根和康斯坦茨大学教授社会学。曾任德国社会学会主席、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社会冲突理论探讨》、《阶级后的冲突》、《新自由等》。

  一、达伦多夫的社会观

  达伦多夫是一位德国社会学家,但他积极参与了美国社会学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在50年代末期,达伦多夫不断猛烈抨击功能主义者的均衡论、整合论的乌托邦观点,认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过于统一、整合与静止的社会观。他将马克思的见解纳入自己的冲突理论中,提出了一种辩证冲突论的理论模式。达伦多夫的社会观基于下列假设,它们与功能主义依据的假设截然对立:(1)任何社会无处不经历着变迁,社会变化无处不在。(2)任何社会无时不经历着社会冲突。(3)社会中的每一种要素都对它的变迁有贡献。(4)任何社会都基于某一些社会成员对它的另一些成员的强制之上。这不难看出,达伦多夫的社会观具有辩证的性质。他不仅认为社会有统一的一面,也认为社会有变化的一面,而且尤为重视社会成员的对立所引发的社会变迁。他批评功能主义歪曲了社会现实,因他把社会的均衡的一面当作唯一的和全面的社会图景。达伦多夫指出,“社会有两幅真是的面孔:一副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幅是变化、冲突与强制。”他认为现今的社会学主要关心前者,因此重要的是要致力于后者的研究,制定一种社会冲突的理论,它对于解释社会变迁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理论是达伦多夫一般社会理论的基石之一,也是他分析所谓“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依据。

  达伦多夫从自己的社会观出发,认为功能主义具有乌托邦的性质,他指出,功能主义的观点不是从日常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中发展出来的,而是由社会学家主观想象出来的,它对社会学研究非旦没用,甚至会有不良的影响。因而达伦多夫主张从功能主义相反的方面去研究社会和建立社会学理论。但是,达伦多夫对功能主义的批评并不是彻底否定,而只是强调它的片面性和冒充一般性理论的狂妄性。同时,达伦多夫也阐明了自己的冲突论同样是一种具体的理论、片面的理论,而不是一般性的理论。只不过功能主义影响广泛,所以他才特别强调冲突论。

  二、 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冲突理论

  (一)社会冲突的根源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而不是其他的。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但是这种阶级结构不是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划分的,而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他认为,到了20世纪,西方工业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阶级划分也有了新的基础,这就是权力的占有与否。

  达伦多夫对“权力”和“权威”的解释基本上沿用了韦伯的定义,即权力是不顾反对而把某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权威是期待他人屈从的合法化的权力。他认为现代社会就是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一方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另一方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这两个阶级存在与社会中的任何一个组织中。所以,社会组织不是一个产生于共同愿望的系统,而是一个强制协作的联合体,是具有一定权威结构的群体。在强制协作联合体中,作为资源的权力和权威,其分配不可能是平等的,于是就形成了支配与服从两种角色地位,因而也就形成了支配与服从两个阶级的不同成员。在某一种强制协作联合体中,统治角色与服从角色有清晰的界限和分化层次,但整个社会存在多种统治与服从的社会结合形式。不管怎样,不同程度的压迫、强制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有系统的社会对立和冲突是由此而生的。

  (二)社会冲突的形成

  达伦多夫指出,群体利益有“潜在”和“显在”之分。“潜在的利益”是由人们所承担的角色决定的客观的利益,但是它处于人的意识状态。“显在的利益”则是指为人们所意识到的,并被人们作为目标来追求的利益。当统治阶级群体和被统治阶级群体的利益尚处于对立性潜在利益状态时,这两个群体不过是“准群体”,即没有阶级意识的集合体,而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当群体以显在利益为基础时,群体中的人们变产生了共同的阶级意识,觉知了共同的利益,并组织起来追求这些利益。这时,准群体也了就变成了显群体。“显群体”是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利益要求和奋斗目标的群体。在显群体中,曾经是潜在的利益要求变成了明确的阐述出来的斗争纲领或意识形态,于是,冲突公开化了。执掌权利者的利益与被剥夺了权力者的利益是不相容的:前者最关心的是维持现状,后者则力图改变现状取消特权。准群体到明显利益群体的过渡,类似于马克思的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过渡。达伦多夫认为这一过程及其伴随而来的利益群体冲突的不可避免的,企图去压制或者消灭冲突是徒劳无益的。可是,准群体又是如何转变为现群体的呢?达伦多夫认为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1、具备基本的技术保证,包括领导者、物质设置、纲领和意识形态;2、政治上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自由,法律上必须容许结社联盟;3、准群体内部之间有沟通的可能程序和正式程序。

  (三)社会冲突的程度

  达伦多夫从冲突的强度和烈度两个方面研究了社会冲突的程度。强度是指冲突各方面的能量消耗以及卷入冲突的程度,人们是否完全投入到一定的冲突中,冲突是大还是小等等。烈度则是指斗争双方用以追求他们利益的手段,烈度的范围是很大的,从和平谈判到公开的暴力行为等。

  1、 影响冲突强度的因素

  ① 社会的重叠程度:即人们在多种强制联合体中具有相同的角色地位。社团的重叠程度越高,冲突的强度就越大。达伦多夫指出,在工业结构中,被统治阶级群体的成员,如果在其他权威关系中也处于服从地位,最后会导致社会分裂为两个互相对立的阵营,使社会冲突的强度增大。

  ② 社会流动性的程度。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和团体中,垂直流动的情况是和重要的。如果社会和团体不为人们的向上流动提供任何机会,统治与被统治群体的成员构成是刚性状态,冲突的激烈程度就会增加。如果情形相反,阶级冲突就不可能广泛和重要。

  ③ 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程度。如果统治阶级成员凭借手中的权力谋各种利益,就会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在报酬和获取报酬的途径上扩大了差距和不平等。这样,就会加强两大阶级结构的形象和矛盾,增加冲突强度。

  2、 影响冲突烈度的因素

  ① 社会经济的剥夺情况。冲突的烈度取决于被统治阶级的社会经济剥夺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绝对的剥夺是指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们同时也处于社会经济地位的最底层的现象。相随剥夺是指被统治地位的人们,其生活水平高于最低生活水平,但同高于她们的人们相比时,富裕程度和社会经济保障又较低的现象。达伦多夫认为,如果被统治阶级的社会经济剥夺是相对的,暴力冲突就不可能发生,尽管冲突的强度可能会很高。相反,如果是绝对的,则阶级冲突就很可能采用暴力的形式。

  ② 冲突的调节,即冲突的控制方式,它是影响冲突的恶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冲突的调节与冲突性利益群体形成的政治条件有关。有时,占统治地位的人往往阻止冲突性利益群体,然而,这种做法只能使冲突隐藏到表层之下,一旦爆发,就常常采用暴力形式。如果统治者能明确的承认冲突利益的存在,并为被统治的人们提供表达和协商的机会和途径,暴力冲突就会减少。调节冲突需要具备三项条件:一是冲突双方均承认对方有合法的但又相互对立的利益;二是利益群体有自己的组织,有处理争端的公共机构;三是冲突双方都同意遵守一些正式的冲突规则。

  (四)社会冲突的结果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他概括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变迁:1、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即程度最大的革命变迁;2、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即中间程度的改革变迁;3、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即最低层次的改良变迁。达伦多夫还以度量的角度考查了社会变迁,他提出了度量社会变迁的两个尺度:根本性和突发性。根本性是考查社会变迁的程度,突发性是考查社会变迁的速度。

  三、达伦多夫的观点在学业上的不足

  1、权威关系当然是极重要的社会关系,尤其是达伦多夫注意区分了权力与权威,权力多半是倚仗强制力,权威则是合法化的权力,即已得到普遍承认的权力,这里同样可看出,韦伯合法性思想的影响。但权威关系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财产、地位、声望、生活方式等也是社会阶级结构的重要因素,就这一点而言,韦伯的阶级学说要比达伦多夫更为周全。

  2、权威关系也非唯一的与首要的冲突根源。种姓之间与宗族之间的冲突很少源自于权威关系。纵观人类历史,许许多多的冲突产生于意识形态,价值模式及信仰体系。

  3、达伦多夫所说的社会变迁似乎限于权威结构,这一点也不足为信。历史的例外可以举出不少。有时变化是深刻的社会变化,但权威结构却无根本变化,如日本的明确维新,彼得大帝的改革等。

  社会学理论流派

  新功能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社会学界兴起的一股力图综合当代最新研究成果以重新建构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传统的流派或理论发展趋势。“新功能主义”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社会学理论家J.亚历山大于1985年在其编辑的论文集《新功能主义》中首次使用的。

  理论渊源
  特点批判继承
  开放
  为形成统一理论
  理论渊源
  特点 批判继承
  开放
  为形成统一理论
  展开 编辑本段理论渊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60年代中期,以帕森斯为主要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是美国社会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流派。自60年代中后期起,美国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剧烈变动,促使社会学理论家重新思索社会学方向,各种新理论纷纷兴起,向帕森斯的“巨型理论”发起冲击。其中以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民俗学方法论为主要代表的微观社会学理论猛烈抨击帕森斯理论中侧重对社会结构分析的方面,他们强调对个体行动和行为的分析,要求恢复个体的创造性和自由。以冲突理论为主要代表的宏观社会学理论,则指责帕森斯过于重视秩序、和谐和稳定,忽视冲突、强制和变迁,他们要求社会学更加注意社会变迁中的暴力、革命、权力等物质结构。这些理论在70年代逐渐取代了帕森斯理论而占居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在这些理论之间又形成以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和民俗学方法论为一方,以冲突理论为另一方的“微观/宏观大分裂”,就社会行动、社会秩序、社会变迁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本身暴露出上述诸理论自身的致命弱点──偏执一端而缺乏综合性。从70年代后期起,帕森斯理论中强烈的综合意识又重新引起社会学界的兴趣,各种理论内部开始出现试图进行新的综合的种种尝试。新功能主义正是力图以批判地继承帕森斯理论遗产,开辟一条新的综合之路而产生的。
  编辑本段特点
  与其他流派相比,新功能主义具有以下 3个特点:
  批判继承
  对帕森斯理论传统持批判继承态度,既强调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承续关系,又强调从内部批判帕森斯理论的必要性。其中,亚历山大批判了帕森斯理论的实证主义认识论基础,主张在“后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基础上重建多维度的理论框架。新功能主义者还重新解释了帕森斯理论,以此矫正反功能主义的偏颇。
  开放
  对70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流派持开放态度,力图在功能主义理论传统基础上整合上述理论。针对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民俗学方法论等理论的微观分析,新功能主义力图通过重建帕森斯的行动理论来综合其理论洞见,并探索微观个体行动和宏观社会结构及制度的连结环节。对宏观社会学领域的冲突理论,新功能主义主张在保持帕森斯“规范秩序”的前提下,强调对权力、战争、强制、冲突等问题的分析,并把社会变迁分析纳入帕森斯的“分化”理论中。“新功能主义”还打破帕森斯曾为社会学划定的只研究社会系统问题的界限,对80年代以来盛行的“文化社会学”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力图在功能主义框架内解决文化与社会及人格系统的关系问题。
  为形成统一理论
  新功能主义尚未具备统一的理论形态。被归在新功能主义名下的社会学家,老一辈的有R.N.贝拉、A.英克尔斯、N.J.斯梅尔塞等人,新一代的有亚历山大、S.N.艾森施塔特、N.卢曼、W.施卢赫特等。他们除了具有共同的理论传统外,在许多问题上持有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新功能主义只能说是以超越战后社会学发展之第一阶段和建立新的综合理论为目标的尝试。   新功能主义的理论提出后,引起了社会学界的广泛注意和不同反应。不少人对新功能主义持反对和怀疑态度。对此,亚历山大的回答是:“它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确有新酿,将由历史来判定。”

1、答:帕森斯的主要社会学思想是:结构功能主义;
围绕对他的思想批判而形成的社会学理论流派有: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2、答: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中学释西学,具体表现在严复的群学思想上;第二阶段是以西学发明中学,具体表现为社会科学是如何作为晚清国学派拯救国学的利器的;第三阶段是社会学的学科形成本土化,具体表现为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社会学的专业设置逐渐从以教会大学为主扩展至国立大学,教学和研究上逐渐将西方理论和概念与本土材料结合起来;第四阶段是社会学学科实质的本土化。

3、答:一是强调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亦即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4、答:人的生物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生物特性,即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所谓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具有的社会特性,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虽然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同为人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但是,人的生物属性是人和其他动物共有的属性,它不能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的社会属性则揭示了人和社会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人所以是人而不是其它动物的特殊性质,因此,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本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四、论述题:
答:一是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传统。他认为,正视社会冲突的晋遍存在,把历史的进步、人类的解放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与一个特定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强调经济因素在形成社会、政治结构中的优先作用,是马克思社会思想的突出点。马克思研究社会的方法被称为辩证唯物史观,即回到社会历史本身,利用辩证法思维揭示社会存在的总体结构和本质特征。
二是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观点。他明确地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独立的客观存在物----社会事实,确定了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基本方法论,并将功能分析与与因果分析区分开来,而且通过对社会分工,自杀、宗教等社会现象的出色研究,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三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韦伯开创了经典社会学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传统----理解社会学。他主张社会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理解”人的行动动机中所包含的“主观意义”去认识社会现象。韦伯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理性化问题。他认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以表现在欧洲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中的“资本主义精神”为支撑,这种精神是西欧理性主义发展的结果。

作业二:
一、选择题:
1、C 2、B 3、ABD 4、C 5、B 6、C 7、ABCD 8、ACD 9、BD 10、B 11、D 12、D
13、ABD 14、BC 15、ABD

二、名词解释:
1、常人方法学:该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创立的。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的和心照不宣的。但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常人方法学认为在任何一个互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背景知识,互动双方都必须了解这种背景知识,遵守其隐含的规则。

2、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建 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也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

3、单位的制度性依附:是指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是由单位制度本身所决定的,而不取不取决于具体的人际关系。这种制度性依附是单位制度的基本特征,它具体体现在单位成员骊单位的社会和经济依附,单位成员对单位政治的依附,单位成员对直接领导的人身依附。

三、简答题:
1、答: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其特征有:关系性、无形性、公共物品性、不可转让性以及社会资本在投资上的不确定性。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其特征有:弥散性、多重性、隐孙、隐蔽性。
社会资本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把以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为基础的资本与传统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区别开来。
2、答:在两人群体中,两人之间的关系状态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生存。在由三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则具有新的结构特征。因为三人群体形成了三角关系,成员之间的互动不是单一的,有一位可能成为“局外人”,这位“局外人”在三人关系中,有时扮演中间人的角色,有时是仲裁者,有时还可能是渔利者或分裂者等。一般来说,两人群体的潜在关系只有一种,三人群体的潜在关系有三种。
3、答:社会组织的特征有:①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②非情感的关系,③规范的互动形式,④复杂的组织结构。
4、答:权力分析的基本模式有:①传统的“利益----冲突模式”,②帕森斯等人倡导的“权威----合法化模式”,③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生产----运作模式”。

四、论述题:
答:1、功能分析:社会制度的创设和维系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社会需要,因此首先对社会制度进行功能分析。第一、区分社会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客观后果,将分析重点放在客观后果上。涂尔干最早明确区分了因果关系和功能关系,他指出社会现象尽管有时会与特定的目的相符合而显现出某种功能,但产生某种社会现象的原因与这一现象所服务的目的并不是一回事,不能想当然地从社会制度的历史渊源推论社会制度在当今所想到的社会作用,应当对社会制度的客观后果进行全面的、具体的考察。第二、辩识社会制度的客观后果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制度功能从动机与后果的关系看可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从社会制度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看可分为正功能的反功能。
2、机制分析:简要地说,机制是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对社会制度作机制分析,就是对社会制度的运作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具体的机制分析要点是:第一、记录相关事件的独特性,耐心地收集各种原始材料;第二、非正式的制度和灵活的策略、技术比正式制度和死板的规则具有更大的因果力量,具有更大的解释价值,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灵活的非正式制度与变化多端的权力策略和技术分析上;第三、关注曾经被尝试后来却被忽略的事件,关注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且关注人们遗忘了的东西;关注那些能说会道人和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作业三、
一、选择题:
1、B 2、A 3、C 4、ABC 5、BD 6、ABC 7、C 8、B 9、B 10、BCD 11、AD
12、ABD 13、D 14、B 15、ABC

二、名词解释:
1、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城乡区别对待的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

2、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3、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社会分化的一个生要维度。社会学家用这一概念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们之间也可以区分出不同层次,而人们所属的不同层次是高低有序的。因此,社会分层研究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平等。

三、简答题:
1、答:社区的基本要素有:①群体要素,②地域要素,③生活要素,④文化要素,⑤认同要素。

2答:农村社区的特点有:①从经济基础看,农村社区的成员以广义的农业生产为主,专业分工较弱;②从社会结构看,农村社区的成员趋于同质,所以社区结构相对简单,③从社会关系看,农村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纽带比较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也比较多样,④从社会控制看,农村社区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的是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非正式控制,⑤从社区文化看,农村社区的文化比较单一,不易接受变化,强调传统。
城市社区的特点有 :①从经济基础看,城市社区成员职业门类多样,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社会分工非常精细,工作的专业性很强,②从人口结构看,城市的经济活动促进了人口集中,城市社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③从社会结构看,城市社区成员之间的异质性突出,在职业和生活方式上差异比较大,④从社会关系看,城市社区成员的社会互动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⑤从社会控制看,城市社区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法律等正式的规律制度,⑥从社区文化看,城市社区的文化比较多样,因此城市社区成员相对比较容易容忍和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行为。

3、答:韦伯理论中的社会人分层的标准有:经济标准,社会标准,政治标准。
韦伯赞同马克思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但起关键的经济因素不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而是一个人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经济能力。韦伯事实上直接把收入当做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
韦伯所说的社会分层的社会标准是社会声望,即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所得到的评价的尊敬。韦伯认为,社会声望因素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是独立于经济因素的,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并不一定拥有较高的社会声望。
社会分层的政治因素,韦伯看作是权力,他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4、答:前30年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封闭性较强,因此,无论是代内流动还是代际流动,垂直流动还是水平流动,都是相当难的。中国的前30年间,除了政治运动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某些群体由于被认定为革命的敌人而出现了一些下向流动,其他各种社会流动都 相地较少。

四、论述题:
答: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困境有:(1)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滞后意味着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滞后,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市居民落后了整整10年,城市化的滞后城市化的第二重困境在于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户籍身份仍被绑定在他们离开的村庄,使他们不能获得在城市的合法居住权,无法享受城市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目前仍在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而且造成了相当多的社会问题。(3)城市管理滞后。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另 一方面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尚不能不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社会服务。

作业四:
一、选择题:
1、B 2、ABD 3、ABCD 4、B 5、C 6、B 7、ABCD 8、AD 9、ABC 10、C 11、C
12、B 13、ABCD 14、ABCD 15、ABC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控制:简单的说,就是为了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对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预防和抑制的机制。

2、社会运动:通常是指被排除在社会权力结构之外的群体用非制度化的方式来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解决社会问题的集体行为。

3、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是依据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起始时间以及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对这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描述。后发处生型现代化主要是对来自外部挑战的一种应对,因此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人为色彩。

三、简答题:
1、答:社会问题的特征有:破坏性、普遍性、复杂性、时空性。

2答:越轨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的群体或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对越轨的界定在不同的时间、地占、文化,乃至具体的情境中都 是不同的。按照 越轨行为破坏社会规范的类型,可发把越轨行为分为不从俗、不道德、违纪、违法和犯罪。
犯罪,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即破坏他人的利益,违 犯社会规范和破坏社会秩序的严重行为。

3、答: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事件指的是的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是因为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而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利益损害或威胁,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

4、答:依据社会变迁的影响面可分为整体性社会变迁和局部性社会变迁;从变迁的速度和激烈程度可分为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从社会大多数成员是否从社会变迁中获益看可分为社会进步与社会倒退;从社会变迁发生的动力看可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意识的社会变迁。

四、论述题:
请看课本P183---P185(社会控制方式)

  社会行动理论
  塔尔科特·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以社会学家V.帕雷托、?。迪尔凯姆、M.韦伯和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学术思想为经验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他们对一般社会理论的探讨虽然方法论起点不同,但都趋向意志自主的行动理论。在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了自己的意志论行动理论。他认为,社会行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单元行动。在分析的意义上,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①有一个行动者;②有某种行动目的;③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行动者能加以控制的手段要素和不能控制的条件要素;④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单元行动就是由目的、手段、条件、规范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的。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这种意志自主的努力,使行动情境得以区分为手段与条件。而规范作为一种主观要素,对行动者的这种努力起着调节作用。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单元行动中相互关联的这些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共同参照系。他还强调社会共同价值的重要意义,认为是规范使行动与社会秩序结合起来。这种多维度的行动分析观点是塔尔科特·帕森斯以后发展行动系统理论的重要基础。
  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社会学学术生涯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对古典社会学进行了现代重建,他的社会行动理论和结构—功能分析学说不仅在国际社会学界有着巨大影响,对其他社会科学如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等也有广泛影响。他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如R.K.默顿、K.戴维斯、M.J.利维、斯梅尔塞、H.加芬克尔等人都是当代有名的社会学家。   
  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理论在其追随者和反对者两方都激起了强烈反响,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流派,诸如冲突理论、交换理论(见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等,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批判或补充其理论的过程中产生的。

  • 简述帕森斯关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模式变项
    答:(3)规范方面:特殊性——普遍性。(4)地位方面:先赋性——自致性。(5)利益方面:集体——个人。在帕森斯社会学分析中,无论是分析个人行动还是分析社会结构,传统和现代也是立论的重大根据之一。帕森斯广泛吸取了古典社会学的学术资源──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及集体意志表象的思想、...
  • 早期功能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是什么
    答: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就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为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
  • 塔尔科特·帕森斯的思想来源
    答:再次,存在主义哲学思潮把年轻一代推向反对现存制度的种种运动,学潮工运此起彼伏,而战后社会强制一律的高度整合却对此不能容忍。所有这些思想、情感、政治、社会形势的变化在50年代末期促进了悲观主义、批判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帕森斯美妙的设想产生怀疑,这些事实证明了其理论的外在效度不高,...
  • 结构功能主义思想渊源
    答: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源远流长,自孔德和H.斯宾塞起,这一思想便在学者们的著作中得到了探讨。迪尔凯姆、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结构功能主义在早期思想的基础上,随着现代社会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概念,他作为这...
  • 社会行动的结构作者简介
    答:民权运动和福利国家内部的不平等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第三世界的发展虽然一度带来希望,但其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也引发了深入的思考。此外,存在主义哲学对年轻人的反叛运动产生了推动力,与战后社会的整合机制产生了冲突。这些社会、政治和思想的变化导致了对帕森斯理论的质疑,特别是其外在效度的挑战。50...
  • 结构功能主义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
    答:迪尔凯姆和帕森斯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功能主义,迪尔凯姆强调道德共识对社会的规范作用,而帕森斯则提出社会需满足四个基本需求以保持秩序和稳定:目标获取、环境适应、整体整合和越轨行为控制。塔尔科特·帕森斯特别关注社会整合功能,认为共享价值观是社会稳定的粘合剂。然而,默顿对功能主义进行了改进,指出并非所有...
  • 社会学中关于社会有哪些理论视角
    答:此处列举五种:1、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侧重对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进行功能分析的社会学理论。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代表为美国的帕森斯、默顿等。由社会有机体论和早期功能主义发展而来,主张用功能分析方法认识和说明整个社会体系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认为社会生活之所以能维持下去,是因为...
  • 随笔: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
    答:1937年,帕森斯的里程碑式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出版,标志着他的理论体系已登峰造极。然而,真正使他的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社会学界激起涟漪是在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面对战后社会的复杂矛盾,帕森斯融合了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等人的实证思想,以及韦伯和齐美尔对人的主观意志的洞察,开创出了一种追求宏...
  •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构成要素
    答: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年12月13日——1979年5月8日),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者,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美国二次世界大战后统整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思想家,20世纪中期颇负盛名的结构功能论典范之代表人物。他早期的主要理论倾向是建构宏大的社会理论,后期开始探讨从宏观转向较微观层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