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循环与地域政治中的俄罗斯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0
俄罗斯在地域政治和地域经济中的利益与经济发展模式

俄罗斯作为一个横跨欧亚的联邦国家,在外资、进口商品及其现代工艺密集涌入的浪潮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要快速完成结构调整和实现民族经济现代化是不现实的。
据1995年的统计,没有一个独联体国家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这里“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以世界上市场经济发展得较好的国家为标准,世界银行按照这个标准把28个实行经济转型的国家分成四组,其中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属于第三组(属于第二组的有波兰、埃斯尼亚、拉脱维亚、保加利亚、鲁梅尼亚、蒙古和阿尔巴尼亚),而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则属于最后的第四组。也就是说,所有友好国家在改革过程中都没有完成当初预定的经济转型任务。独联体国家应采取统一行动,协调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并在此基础上集中或分阶段地形成统一的市场。因此,独联体国家现阶段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是努力恢复已中断的国家间生产与技术合作,首先应在矿物原料领域协调政策,进一步发展生产协作并实行联合设计、联合规划,以形成自由贸易区和海关联盟。
俄罗斯的内外政策应主要着眼于恢复在地理空间上的统一经济联盟(指独联体——译者注),以形成世界地域政治的一个轴心;努力扩大并多方面发展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极。为了执行这个内外政策,首先应在俄罗斯联邦的领土上从西到东重新配制基本能源的流向。不要向东方国家出口能源,而应把这些能源用于远东地区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计算表明,如果把石油、天然气能源用于国内企业,其单位能源的收入和对国内总产值的贡献是按国际价格把能源卖给其他国家的10倍。而购买这些能源的国家,如果它在加工业和能源利用方面拥有新技术,那么它获得的收入将是购买这些资源费用的20倍。
有的俄罗斯专家指出,出售能源将给我国造成隐性的双重损害:一是影响了我国的生产稳定,扩大了我国的失业率;二是促进了能源进口国的生产稳定,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岗位。这将导致降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剧国内社会的矛盾,同时增强我国能源购买国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实力,最终仍将削弱我国对外的政治力量,有损于国家安全。
在资源开采总量下降的前提下,过分增加出口不仅将加剧生产和需求之间的比例失调,而且会破坏宏观经济结构,使我国的经济模式走向原料出口型。例如,俄罗斯有60%~80%的铜、镍、金、铂、金刚石、锌、铀、铝、钼和稀有元素用于出口,这个问题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出口可维持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加国家的收入;另一方面又将干扰经济结构转型的任务,并加深我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
我们应适当调整俄罗斯的矿物原料政策,在矿物原料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又不损害当代人民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前提下,把矿物原料的剩余部分用于出口。但出口的数量应精确地与我国地下资源的规模相适应,应遵循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
必须看到,一个文明国家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应检查自身的方针与战略是否适应于变化着的世界。在新的世纪里,世界的格局将出现巨大的变化,全球经济体系的结构正面临大的调整。苏联的解体使一些原加盟共和国陷入了深刻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得企业之间大量的协作体制和技术合作中断了。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水平的下降已造成整个地区的衰退。对俄罗斯而言,最迫切的问题是丧失世界大国的地位。
让我们按世界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指标把独联体和当前世界上其他地区性联合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一下比较:独联体在世界国内总产值中(按等值购买力计)所占的份额为3%,欧盟为24%,北美自由贸易区为26%,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不含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为29%;独联体在国家支出方面占1.5%,而欧盟为40%,北美自由贸易区为2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21%;独联体在出口方面占2%,欧盟为43%,北美自由贸易区为1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25%;独联体在投资方面占3%,欧盟为19%,北美自由贸易区为19%,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36%;独联体在军事开支方面占3%,欧盟为22%,北美自由贸易区为3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18%。
上述数字与独联体各国在原料、能源、工业和新技术方面的巨大潜力很不相称。加强独联体地域范围内的一体化,肯定可明显加强俄罗斯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作用。改革后的独联体国家在世界指标中所占的份额到2015年可达到4%,到2030年可达7%~8%。当然,还低于另外三个主要经济组织的水平,但这已经是单兵作战的俄罗斯联邦指标的1.5倍左右。
对于俄罗斯来说,首先应尽快在实力雄厚的部门,即能向国际市场出口矿物原料、金属、木材和军工产品换取外汇的那些部门中形成强大的跨国组织。跨国组织形成的过程不仅可促进独联体内部的一体化,而且有助于东欧、东南亚和亚太地区国家的一体化趋势。必须看到,在前苏联时期,如果当时建立跨国组织,繁荣地域经济的可能性比现在的俄罗斯大得多。
为了使俄罗斯国民经济能顺利向地域经济模式过渡,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认真分析国际战略形势,首先是我们面临的一系列现实威胁和挑战,同时要认真分析国家现有资源的潜力。在威胁当中,首当其冲的是西方后工业化文明对前苏联范围内新发现矿产资源的企图。例如,最近在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俄罗斯发现了一批油气田。为了合作开发新油气田,世界经济力量出现了重组。相关的信贷金融资源、生产资源、智力资源走向联合,出现了拥有最新工艺技术和地面永久设施的跨国财团。二是要关注俄罗斯在地域政治和地域经济中的利益,着重寻找能促使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基本突破口。进行理论研究时,必须考虑影响世界地域经济发展的所有因素——全球化、区域化、世界地域经济的转化条件、威胁和挑战等特征,保证我们在战略上的灵活性。
在制订俄罗斯21世纪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到地域政治因素、地域经济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所谓地域经济因素指的是,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唯一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国,在制订发展战略时必须尽量反映其在该地区的重大经济利益。遗憾的是,俄罗斯错过了曾笼罩在欧洲大陆的一体化进程。冷战之后,建设欧洲一体化大家庭的过程没有让俄罗斯参加。欧洲在欧盟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了。现在“欧洲”和“欧盟”实质上已成了同义词。
我们看到,一方面欧盟加强了自身的功能,进入了一个质变的发展新阶段。在通过了建立统一货币(欧元)的决议之后,共同的税收政策已获得巨大成功。欧盟的预算大约已达到1000亿美元。另一方面,近年来欧洲实现了历史上最大的扩张,几乎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成了欧盟的成员。而在亚洲出现的情况是,东亚国家正按7+3的模式(东南亚国家联盟,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开始相互配合协同行动。这些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2%,国民生产总值的19%,出口总量的25%和进口总量的18%,还拥有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5%。
俄罗斯“未来研究小组”提交的报告中称,欧亚对话的第二个阶段已经来临,亚欧高峰会将在所有全球性的团体中发挥作用,因此亚洲和欧洲将成为世界上两个最有影响的地区。报告中还提到,必须更好地促成北美—欧洲—亚洲这个三角形地区的平衡。亚欧高峰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适于21世纪共同发展的世界,为2025年最终实现自由贸易创造条件。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制定建立亚—欧共同市场的方案。
而俄罗斯能干什么呢?俄罗斯可以利用自己难得的地理位置在服务业的全球化市场中争取主导位置,首先是交通运输方面。因为,在世界市场中,服务业几乎占了世界商品流通总额的四分之一,发达国家仅运输服务业的产值已超过2500亿美元。在交通运输服务业中发挥的仅是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优势,而俄罗斯最大的地域优势是地下埋藏着极其丰富的矿物原料,号称世界头号矿业大国。
2000年9月,俄罗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韩国的代表签署了关于建设从科威克静斯克气田(位于伊尔库茨克州)到中、韩的输气管并共同开发的三国协议。该气田的潜在储量估计为15000亿~20000亿立方米。设计每年开采300亿~35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实在矿物原料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潜力还大得很。如果我们能把友好国家的力量联合起来,用联合取代过去的竞争,创造跨洲际的能源-运输轴线,则俄罗斯更容易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2000年10月签署的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协议可能成为苏联解体后发展俄罗斯和其他前苏维埃共和国合作关系的转折点。欧亚经济共同体实质上就是拓展各国的共同市场。
如果我们不理睬亚欧高峰会,就意味着把俄罗斯联邦排除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之外,等于在我们迈向全球化经济的过程中设置了一个非常不利的壁垒。而俄罗斯加入亚欧高峰会必然是利远大于弊。通过高峰会可以在互利的基础上吸引大量外资,以便加速运输业、通讯业的发展,恢复西伯利亚干线、贝加尔—阿穆尔干线、北方海上通道和航空网的建设;同时可加大燃料-能源部门的投入。这样一来,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将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单一原料供应国,发展为具有现代交通运输技术与服务体系的合作伙伴。
总之,世界发展到今天,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俄罗斯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不仅取决于其历史形成的地域政治意义,还取决于她的地域经济地位。俄罗斯仍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具有丰富能源、矿产、高素质人口和其他资源的大国,具有自己的地域政治利益、地域战略和经济利益。尽管近年来社会出现了巨大的振荡,但俄罗斯仍将在新的战略平衡当中扮演一个营造世界新秩序的积极参加者。
俄罗斯科学院宏观经济分析与短期预测中心的报告指出,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地适应地域政治的经济政策调整,而是要从客观需要和主观能动性两方面促使经济发展模式产生质的变化。各个分阶段的任务如下。
第一阶段(2000~2002年),维持从1998~1999年开始的经济上升势头,使国内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不低于3.5%~4%。要点是加强出口(包括某些商品、半成品的出口),强化促进商品生产的财政基础(取缔欠债、易货的交易方式,使资金周转正常化)。总之,这个阶段俄罗斯国民经济只能以比较适中的速度增长,三年里增长11%~12%。同时,应注重克服地方分离主义,使经济环境明显好转。最近国家的金融储备总量增长是好消息,至2002年可能达国内总产值的30%~31%。
第二阶段(2003~2006年),尽可能加速俄罗斯经济物质基础的恢复,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在这个阶段末使国家的总储备额增长为国内总产值的32%~33%,而使基金的积累(同时限制资金出境)从国内总产值的16%增到20%~21%。这样就可使经济领域的投资增长率维持在每年13%~14%左右的水平,并使本金投入总量在4年中增加三分之二。这个阶段的经济总增长率可达4.7%~5.1%。在这个阶段的初期(2003~2004年)人口可能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平均总量。这时通货膨胀应稳定在年均7%~8%的水平。在2005~2006年间俄罗斯经济将遇到更严格的资金限制,这样一来,生产部门必然努力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此后,“能力因素”就形成了进一步加速增长的支撑点。
第三阶段(2007~2010年),在严格的资金限制条件下维持工业生产的增长势头,并使重心从投资转向消费。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必然会有所降低。必须指出,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是调整需求结构,引导社会朝着非能耗型和非资金密集型消费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与我国的自然资源供给状况相适应,从而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平衡。此外,应加快社会改革的步伐,减轻预算的负担,使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的水平(在这个阶段初期比1999年增长20%)。可以预计,因为减缓了投资力度,主要资金的投资增长约为6.6%~6.8%,国内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将下降至4.4%~4.7%,而居民生活水平将以每年4.9%~5.1%的速率提高。
我们认为,上述方案考虑了俄罗斯的经济现状和财政可能性,以“稳定发展”和“为人民谋福利”放在首位,是合理的方案。

  俄罗斯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是俄罗斯联邦宪法、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保障;总统按俄罗斯联邦宪法和联邦法律决定国家对内对外政策;总统任命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部长,主持联邦政府会议;总统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领导国家安全会议;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只有指控总统犯有叛国罪或其他十分严重罪行并经最高法院确认后才能弹劾总统。

  根据宪法,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联邦会议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两院组成。联邦委员会由俄罗斯联邦每个主体各派两名代表组成:一名来自国家代表权力机关,一名来自国家执行权力机关。国家杜马由450名代表组成,每4年选举一次。

  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政府是俄罗斯联邦的执行权力机构。联邦政府由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联邦部长组成。宪法还规定,各联邦主体(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州和自治区)的权利、地位平等。俄罗斯联邦主体的地位只有在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联邦主体根据联邦宪法进行相互协商后才能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是党与政府相并行。一般事情由政府出面,大事由党委负责。


  公民权利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有参加国家管理、参
  政议政的民主权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
  由。它包括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的言论、出版、集
  会、结社、示威和游行的自由。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享有选举与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
  的代表或者某些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公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公民有被选举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
  3)公民对被选举的代表享有监督和罢免的权利。
  2.我国宪法规定,除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所有的年满18周
  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受民族、种
  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
  居住期限的限制。

  (二)言论自由
  1.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宪法赋予的通过口头、书面、著作及电影
  、戏剧、音乐、广播电视等手段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自由权利。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言论自由是公民在公共场所发表意见或者讨论问题的权利
  ;
  2)广义的言论自由则既包括在公共场所发表意见和讨论问题的权利
  ,还包括出版自由、学术自由和新闻自由等权利。
  2.言论自由作为近现代宪法上一项重要的公民权利是资产阶级干革
  命的产物。1776年美国弗吉尼亚州宪法最早规定了保障人民的言
  论自由,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宣布“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
  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
  版的自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也同样重视言论自由,我国建
  国以来的历部宪法都将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写入宪法之
  中。
  3.言论自由人作为公民的法律权利,其核心是指国家的任何立法与
  行政活动都不得剥夺公民的言论自由.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
  的,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保护个人不受诽谤或者对权利的其他分割;
  2)维护社会道德水准的需要;
  3)当国内发生暴力或者骚乱行为时维护社会治安的需要;
  4)当外敌入侵时为捍卫国家安全的需要;
  ※我国宪法第5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权利和
  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
  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具体表现为在行使权利和自由时:
  1)不得用言论进行反革命宣传、反革命煽动;
  2)不得用言论进行诬告、陷害其他公民的活动;
  3)不得用言论侮辱、诽谤、诋毁其他公民的人格尊严。
  4.对于言论自由的限制范围、限制方式,许多国家都制定有专门的
  法律加以调整,如新闻法、出版法、诽谤法、广播法等。宪法学
  将各国不同的法律限制方式分为预防制和追惩制两种:
  1)预防制是事前限制,即所有的演说、出版等行使言论自由权利的
  行为在表达以前要受一定的国家机关的干预和审查,前者只有通
  过后者的审查才能实现其表达言论的意愿。
  2)追惩制是事后限制,即所有的言论与出版不受事前的审查,都事
  先被假定为可以行使,只有在表达言论后构成违法的才依法定程
  序予以制裁的制度。英国、美国等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这
  种制度。

  (三)出版自由
  1.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扩展,是广义的言论自由。它指的是公民
  有权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出版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
  思想的权利。
  2.在英美等国家,出版自由的观念根深蒂固。英国在1695年的时候
  就取消了出版领取许可执照的制度;美国的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
  :“国会不得制定法律来剥夺出版自由。”我国的历部宪法都专
  门规定了公民出版自由的权利。
  3.但是,出版自由并非毫无限制,对于出版自由的限制方式主要有
  追惩制、登记制和审批制。英美等国实行追惩制,我国则实行登
  记制和审批制:
  1)前者不受任何的事先审查,只在出版后构成违法才予以追究法律
  责任;
  2)后者在出版前要接受新闻审查,经批准并登记后才能出版的制度
  。
  3)从禁止出版的范围看,有伤风化的出版物为各国所普遍禁止。

  (四)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1.集会、游行、示威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各国宪法大多赋予公民以
  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
  会、文化权利公约》规定:“和平集会的权利应被承认。对此项
  权利的行使不得加以限制,除去按照法律以及在民主社会中为维
  护国家安全或者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保护公共卫生或者道德或
  者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的需要而加以限制。”

  2.我国的历部宪法都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1989年10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对我
  国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自由作了全面规定:
  1)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
  2)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
  活动;
  3)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
  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思的活动。
  ※ 集会、游行、示威具有如下特点:
  1)它是由公民自发举行的,而非由国家机关组织进行;
  2)它是在露天公共场所公开举行的,而非在室内秘密进行;
  3)它的目的是表达某种意愿,而非为了娱乐。

  3.由于集会、游行、示威是一种较为激烈地表达意志的方式,在客
  观上往往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因而,世界各国法律对
  集会、游行、示威自由权利的行使都给予一定的限制,其方式有
  三种:
  1)申报制,即仅须在集会、游行、示威前向有关机关报告,无须经
  过相关机关批准的制度;
  2)批准制,即集会、游行、示威须取得有关机关许可方能举行的制
  度;
  3)追惩制,即在集会、游行、示威前不受任何机关的干涉,也无须
  向任何机关报告,只有在集会、游行、示威中有违法行为时才依
  法予以惩罚的制度。
  ※上述各种限制方式中,批准制限制最为严格;追惩制限制最为宽松
  ;申报制处于两者之间--它既不会不当限制公民集会、游行、示
  威权利的行使,同时又使相应的维护公共秩序的国家机关可以有所
  防范,能平衡秩序和自由的矛盾,所以是一种较合理的限制方式。
  4.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规定,公民在行
  使这些自由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1)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
  2)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
  利;
  3)集会、游行、示威的时间、地点、路线等都要按事先批准的内容
  进行。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采取的限制方式是批准制。

  (五)结社自由
  1.结社自由是指公民为了一定的宗旨而依照法律规定的手续组织某
  种社会团体的自由。
  2.结社可分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结社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结社,不以
  营利为目的的结社又可分为政治性结社和非政治性结社。以营利
  为目的的结社如组建公司,政治性结社如组织政党,非政治性结
  社如组建慈善机构。
  3.在国外,结社自由包括组建政党自由,在我国一般不包括此项内
  容,因为我国由共产党一党领导,其他八个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故不允许组建其他政党。
  4.198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国家社
  会团体依照其登记的章程进行活动,其他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非
  法干涉。对社团的成立登记、监督管理等基本问题做出了具体规
  定,为公民行使结社自由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

  二、宗教信仰自由


  (一)宗教信仰自由是欧洲在反对宗教压迫的斗争中确立的,是言
  论自由的先驱。

  (二)我国仍要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因
  1.宗教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
  亡的过程,宗教存在的认识根源还远未消除,宗教的存在有其客观
  基础;
  2.宗教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有助于民族团结;
  3.宗教信仰属于思想领域问题,无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
  4.宗教具有国际性,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可以促进国际交往;
  5.在现阶段,信教与不信教的公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是一致
  的,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有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三)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
  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
  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
  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
  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四)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应当:
  1.公开的、有组织的;
  2.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不得妨碍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工作秩
  序;
  3.与行政、司法和教育相分离;
  4.非封建迷信活动;
  5.坚持独立自主办教,不受外国宗教势力的干涉和控制。
  ※ 但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得信教。

  三、公民的人身权利
  (一)人身权利的范围
  1.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
  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
  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
  搜查公民的身体。
  2.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
  严不受侵犯,禁止采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
  害。
  1)人格是指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必须具备的法律上的资格;
  2)公民人格权的范围:
  ①姓名权、肖像权和名誉权、荣誉权;
  ②人身自由权和健康权;
  ③个人隐私权与个人意见权。
  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4.公民的通信秘密与通信自由权利
  1)通信自由是指公民有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
  的自由;通信秘密是指公民通信的内容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人
  不得非法拆封、毁弃、偷阅他人的信件。
  2)扣押和拆封信件要依法进行:
  ①决定权--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
  ②法定原因--国家安全需要或者刑事侦查需要;
  ③法定程序--出示搜查证件或者情况紧急的也要制作搜查笔录。

  (二)对公民的人身权利进行限制必须具备的条件
  1.合法的国家机关--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及行使
  公安机关权力的机关。
  2.有法定的原因--包括现行犯罪、搜集犯罪证据、国家安全需要和
  刑事侦查需要。
  3.合法的程序--包括着装、出示证件、人数和笔录等。

  四、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国家赔偿权

  (一)批评建议权
  1.批评权是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缺点和错误、态度与
  作风有权提出要求克服改正的意见。
  2.建议权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的工作有提出改进的主张和方案的权
  利。

  (二)申诉、控告和检举权
  1.申诉权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做出的决定不服,可向有关国家机关
  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处理的权利,它有诉讼上的申诉和非诉讼的申
  诉之分。
  (1)诉讼上的申诉是指当事人或者其他公民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
  律效力的刑事、民事、行政诉讼裁判不服,认为确有错误,依
  法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要求重新审查处理的行
  为。它一般在申诉主体、申诉对象、申诉期限、申诉理由和申
  诉效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
  (2)非诉讼的申诉是指公民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决定不服,向其上级
  机关提出申请,要求重新处理的行为。它在申诉主体、申诉对
  象、申诉期限、申诉理由和申诉效力等方面一般没有特别的限
  制。
  2.控告权是指公民对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
  有提出指控与请求有关机关对违法失职者予以制裁的权利。
  3.检举权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机关进
  行揭发和举报的权利。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和检举,有关机关应当查清事实并处理,任
  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同时,行使该权利的公民亦不得捏造或
  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三)取得赔偿权
  1.取得赔偿权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
  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受害人有权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2.1995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详细规定了公民
  取得赔偿的范围、程序、方式和计算标准等内容,从种类上看,国
  家赔偿分为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两种。

  五、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
  (一)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1.劳动权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工作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
  利。
  2.公民有平等的就业权、选择职业权、劳动报酬权,国家要努力增 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机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他人劳动。
  3.国家提倡劳动竞赛,提倡义务劳动,奖励劳动模范。

  (二)休息权
  1.休息权是指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规定劳
  动者享受的休假或者休养的权利。
  2.国家规定了休假制度,如八小时工作制、双休日制度、节假日制
  度和探亲假制度等;同时,国家发展各种休息场所与设施。

  (三)财产所有权
  1.范围--公民可合法拥有的私人财产,包括合法的收入、储蓄、房
  屋和其他财产。
  2.保护途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国家赔
  偿等三种。
  3.保护公民合法的财产权同时意味着保护公民的财产继承权。

  (四)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1.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达到一定年龄、条件的
  有权退休安度晚年。
  2.上述人员退休后享有一定的工资待遇和其他生活待遇。

  (五)物质帮助权
  1.前提条件:①年老;②疾病;③丧失劳动能力。
  2.具体措施:
  ①国家兴建和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②国家实行退休保障制度;
  ③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军属,优待军人家属;
  ④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废的公民的劳动、生
  活和教育。

  六、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
  (一)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1.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接受文化、科学、品德等方面教育训练的权利
  。
  2.受教育同时也是公民的一项义务,主要包括九年制义务、岗前培
  训义务。

  (二)科研自由、文艺创作自由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1.科学研究自由是指公民有权通过各种方式从事各种科学研究工作
  ,同时也意味着公民有权在科学工作中自由地探讨问题,发表意
  见,对各种科学问题和各种学派持有自己的见解。
  2.文化艺术活动自由是指公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从事各项
  文艺活动,有权按照自己的特点发展自己的文化艺术风格。


  总统的选举制度
  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选举法》,俄总统通过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不得两次连任。任何一个年满35岁、在俄常住10年以上的俄联邦公民都可以竞选总统。总统选举事宜由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决定。选民和竞选联盟均可推举总统候选人。每个候选人必须向俄联邦中央选举委员会提交有关个人收入和财产的资料,征集足够的符合宪法规定的签名,最后由中央选举委员会做出是否同意其参加竞选的决定。

  选举法还规定,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选民半数以上支持的即被认为当选。如果候选人有两名以上,而其中任何一名候选人都没有当选,中央选举委员会则宣布对得票领先的两名候选人进行第二轮投票;在第二轮投票中,只要得票领先的候选人所获的赞成票数量超过完全反对票(反对所有候选人)的数量,则当选。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时,中央选举委员会认为总统选举无效:参加投票的选民人数未超过登记选民的半数;得票最多的候选人所得的赞成票数量低于完全反对票数量;如果候选人只有两名,他们都没有得到半数以上投票选民的支持。

  如出现下列三种情况,俄联邦委员会将宣布重新举行选举:一、总统选举被认为无效;二、参加第二轮投票的候选人在投票当日撤选或由于其他原因退选;三、参加第二轮投票的候选人无一当选。在重新举行总统选举时,那些因其行为而造成选举无效或第二轮投票选举无效的候选人不能再度成为候选人。

当前在俄罗斯活跃着一支成果显著的现代循环主义学派,他们就21世纪提出了下述关于人类文明历史性循环与危机的观点。

(1)21世纪将是社会向第三次历史性超循环过渡并发生深刻变化的一百年。涉及到社会部分遗传特征的深层社会基础将发生改变,人类社会经历几个世纪积累的发展趋势可能产生突变。21世纪将是生态和人口问题的世纪,是生产工艺方法、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世纪。

(2)大约在21世纪的前25年或30年左右,发达国家将基本形成后工业社会的世界文明,并开始在全球积极传播。而在21世纪的后30年将成为文明循环的成熟期,后工业社会的基本轮廓开始明朗。同时,那些目前尚处于萌芽或分散状态尚不完善的苗头在21世纪中叶将成为主流。当然,人们对后工业社会的实质和主要特征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这时工艺方法将凸显其重要性,人不再是万物的缔造者,而可能成为信息技术的附庸;另一种观点则把后工业社会看作是社会进化和自然界达到最和谐程度的智慧型社会。

(3)可以预料,在各种局部文明流行并相互作用下文明的大变革将要来临。文明的超长循环,尤其是历史性的超循环,往往伴随着局部文明内涵和作用的改变,并被新的文明所取代。著名学者А.托因比指出,在人类6000年历史中曾出现过37种文明,但现存最有活力的第三代文明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远东文明。新一代局部文明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约要持续到21世纪的前25年到35年,其形成过程与各国在地域政治、地域经济和地域社会文化领域里出现的剧烈变迁密切相关。

(4)东方和西方在重大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将互换。П.沙罗金指出,世界文明领头羊的位置有从西方往东方转移的趋势(欧洲垄断领先地位的时代正在结束,伟大的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和日本文明正在复兴)。有的作者断言,在新文明的超长循环开始之前必然会使原有的地域文明出现深刻而长期的危机,这时很难找到能反映不同文明之间,尤其是经济、技术和军事实力占优势的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间相互关系的新模式。由于东方文明具有深厚的宗教底蕴,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更适应于后工业社会的人道主义条件和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正是这种东西方文明的断层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命运。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为俄罗斯在世界文明领域扮演新角色开辟了新的前景”。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地球上当前人类的主要文明形式有:欧洲文明(欧洲、美洲),东正教文明(俄罗斯),伊斯兰文明(阿拉伯国家,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文明(印度),中国文明(中国)。其余的文明形式要么已经消亡,要么属于上述文明的某种共生产物。出现在前苏联(古俄罗斯)疆域的文明在全球化的地域政治中起到了其他文明(东方和西方、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缓冲与融合作用。

权威学者们认为,地域政治可以是势均力敌的两极世界,也可以是单极或多极,甚至是无极世界。例如,多国集团就是一个不稳定的地域政治极。在俄罗斯加入多国集团的历史时期,世界处于全球化地域政治的稳定阶段;如果试图把俄罗斯排除在不稳定的地域政治极之外,则将导致全球地域政治的不稳定。那些企图建立无俄罗斯参与的不稳定地域政治极的国家,将首先尝到这样做的恶果。自然有人要问:这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规律?事实证明,这是历史规律。可以这样理解,虽然现在前苏联的国土上出现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但如果俄罗斯从不稳定的地域政治极中自然衰亡了,那么世界必然将进入新一轮地域政治的动荡期。

从地域政治的角度看,整个俄罗斯仍保留了前苏联的主要内容:76%的领土(1700万平方千米,对比资料:加拿大1000万平方千米,中国960万平方千米),一大半人口(1.487亿),近60%的国防力量,生产总量几乎占原全国产品的一半(据1990年数据)。

虽然俄罗斯联邦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但毕竟俄罗斯目前还是一个世界大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俄罗斯曾经拥有强大的科技力量和生产能力;第二,俄罗斯人口整体上具有高的教育和文化素质,其中高水平的干部和专家所占比重很大;第三,俄罗斯作为高技术设备、机械和材料的重要生产者,在独联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四,俄罗斯的巨大优势在于,她是世界上自然资源自给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俄罗斯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价值285000亿美元,占世界资源储量的21%,包括燃料-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稀土元素、贵金属和其他的战略性原材料,不仅可满足国内自身的需要,还可出口;第五,俄罗斯联邦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对全球事务有重要的影响力。

但是,目前俄罗斯的上述大国特征中已有好几条出现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在前苏联的国土上建立了一批新的独立国家,中欧和东欧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根据前苏联行政边界组建的俄罗斯联邦被移到了欧亚大陆深处,在各方面都削弱了自己的战略影响力。今天的俄罗斯边界比俄罗斯民族形成的历史疆域小多了。现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领土面积已明显缩小,其西部边界往东推了500~800千米(未计入加里宁格勒州)。最终的结果是,俄罗斯不仅被中欧和东欧的国家把它与西欧隔开,而且被第二“区段”的波罗的海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与西欧隔开。通向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减少了,同时也减少了一批在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最大海港和海军基地。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海岸线减少到沙皇时期的1/4,沙皇俄国的海岸线2400千米,苏联时期(卫国战争后)为2000千米,而现在只有618千米(其中列宁格勒州480千米,加里宁格勒州138千米)。

人口因素在俄罗斯的历史上起着巨大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最近估计,20世纪末俄罗斯人口(尤其是包括俄罗斯族在内的斯拉夫人)的比重在下降,按人口总数目前俄罗斯排在世界第七位,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今天我们不仅要把人口政策当作社会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还要从国家安全的观点出发把它当作一个单独的政治问题来看待。

最近一些国外政治家声称,与以前相比,俄罗斯控制巨大国土和资源的能力在下降。尤其是约占俄罗斯70%领土的北方地区和边疆区,分布着我国的大多数自然资源,曾经有1200万人生活在这里。但现在却出现了严重的人口回流,人口平均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个人,所以国家应加强对该地区的全面控制。因为这里大量已探明和未探明的自然资源充满着诱惑。而就军事实力而言,应该承认,如今的俄罗斯作为军事强国的地位已明显衰弱了。

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认为,人口增长是在国际竞争和国际斗争中保障国家生存的基本条件,即使人口盲目增长会对其经济和其他领域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后果都吓不倒他们。而俄罗斯的情况则相反,至今尚未着手解决前苏联遗留下来,由于苏联解体而更加复杂的人口问题。令人担忧的是,至今人口减少(尤其是俄罗斯族人减少)的趋势仍未停止。如果说目前俄罗斯每年的人口死亡数是出生数的2倍,则到2010年死亡数将是出生数的3倍,2015年为4倍,2019年为5倍,2022年为7倍,2036年为10倍,而到2048年将达15倍。用当前的术语来说,这些数字可看作是人口学的灾难性信息特征。预计从21世纪下半叶起,在保持现有人口减少趋势的前提下可能会开始第二轮下降,再过50年俄罗斯人口将从8000万减少为4500万,再往后50年俄罗斯的人口可能降至2600万,而到2200年可能仅为1400万。

苏联解体之后,面对严峻的形势,除了忧伤之外,现在是对我们的国内外政策进行认真总结的时候了。不能仅仅把俄罗斯辽阔的领土看作是地下资源和财富的载体,应该把国内外政策与国家的安全、全体人民的愿望协调起来。首先必须搞清楚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然后才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途径和方法。我们的基本观点是:

·在任何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是否繁荣主要取决于其社会活动管理系统所达到的水平和相应社会功能的实施质量(这一点在某些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某些国家和国际共同体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主要责任在于这些国家和共同体领导层不具备从宏观上控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社会进化的现阶段,历史及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是很难逾越的。西方的现代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是历经几个世纪发展与完善的结果,不可能直接把这个最终结果移植到尚未改革的土壤上来。但有些俄罗斯领导人却不愿意正视这些规律,在俄罗斯历史发展的转折时刻出现了令人奇怪的做法。他们企图完全重复西方走过的全部道路,殊不知这种走法不仅不能进一步缩小我们与西方的差距,甚至可能扩大差距。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寻找区别于西方的道路,选择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社会发展“追赶”模式。在日本、南韩和一些亚洲国家曾成功地实施过这类“追赶”模式。

必须看到,世界上主要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基本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却使用了世界上50%以上的能源和资源,享受着最高的生活水平。这种巨大的不平衡催生了能源与资源市场的全球化。另外,各国生产力和民族经济协作的一体化过程也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趋势——走向经济全球化。



  • 人类文明的循环与地域政治中的俄罗斯
    答:文明的超长循环,尤其是历史性的超循环,往往伴随着局部文明内涵和作用的改变,并被新的文明所取代。著名学者А.托因比指出,在人类6000年历史中曾出现过37种文明,但现存最有活力的第三代文明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远东文明。新一代局部文明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约要持续到21世纪的前...
  • 关于俄罗斯文化
    答:在历史中,自17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发展历程来说,彼得大帝义无反顾的西化,使国家逐步通过改革强盛起来,彼得大帝改革之后19—20世纪的俄罗斯塑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璀璨夺目的文化。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家精神生活的发展是如此神速,年轻文明昕浇铸的美学价值观,其对世界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古老的欧洲文化....
  • 谈谈俄罗斯民族对人类文明史的贡献?
    答: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这一特征是在其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宗教等诸多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的。俄罗斯是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按照19世纪俄罗斯著名思想家恰达耶夫的观点,它“即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说它是欧洲国家,它的版图却占有亚洲1/3的陆地。说它是亚洲国家,无...
  • 俄罗斯地理知识
    答:俄罗斯幅员辽阔,国土跨寒带、亚寒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用三色横长方形平行相连,表示了俄罗斯地理位置上的这一特点。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观;蓝色既代表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白、蓝、红三色旗来自...
  • 俄罗斯的文化特点和形成原因
    答:但是它们却始终在大体上保持着一致。人造文化这是一种拥有记号,符号的艺术物品。人造文化是由人类用各种物品制造加工而成的 — 除此之外也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科学,迷信,艺术及民间传说。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俄罗斯人创造出了丰富的人类文化艺术。
  • 成吉思汗的子孙统治了俄罗斯几百年,俄罗斯的史料又是怎么记载的?
    答:其中,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统治的汗国主要位于额尔齐斯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的地区,术赤的汗国又被称为金帐汗国或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在术赤长子拔都统治时期,又征服了不少地区,其统治地区就包括现在俄罗斯崛起前的莫斯科大公国。蒙古人不多的金帐汗国。蒙古人当年凭借着蒙古马的优势,四处征战,占领...
  • 智慧树知到《人类文明的源与流》见面课答案
    答:9、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使之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A.基辅 B.明斯克 C.萨莱 D.圣彼得堡 正确答案:圣彼得堡 10、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关于俄国历史、使命和民族性的探讨,俄罗斯出现几大思想流派,其中()对俄国的农奴制予以坚决否定,主张俄国必须走西欧诸国的发展道路 A.社会...
  • 俄罗斯的文化特点和形成原因
    答:1. 基辅罗斯文化是一种中世纪的文化传统,其特征表现在文化发展速度缓慢,深受前辈经验和传统的影响。2. 其文化具有局部性和封闭性,受到自然经济条件下各地相对孤立和经济联系缺乏的影响。3. 宗教仪式对基辅罗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4. 尽管古俄罗...
  • 西方人是怎么看俄罗斯的?俄罗斯人是欧洲人吗?
    答:如,俄罗斯人喜欢专政和强人政治,这和西欧国家叫嚣的民主制有诸多的不同。又如,从历史上看,沙俄对土地有着近乎疯狂的热爱,而且常常作为战略的缓冲地带,这在海洋文明起家的西方看来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以上种种不同,骨子里是思维模式的不同。这个说起来就比较远了。历史上的俄罗斯至少有两次外族...
  • 谈谈俄罗斯民族对人类文明史的贡献?
    答:所以他们的道德程度应该也是维持的最好的 中华文明次之 毕竟中华的道德主要建立在孔子的儒家学说上 这种学说其实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是根深蒂固的 稍微发达一些的国家 比如日韩 人的素质都嗯不错 印度和非洲不太了解 不好说 不过印度受制于贫困 应该是比较惨的 个人觉得基督教世界的文明滑坡的最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