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的要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6
作诗的技巧

作诗的技巧
(1)合笔束题法,
诗词技巧之一。名称源于刘铁冷所著《作诗百法》。合笔束题,指诗歌结尾总结主题或中心思想,通过对前面几联的铺垫,到结联或结句时嘎然收笔。其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
  合笔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放一句,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使其言有尽而意无穷,便是佳构。刘禹锡作蜀先生庙诗,其合笔为论者所激赏,然苍凉沉郁,自有警人之笔,宜其一时传诵也。

(2) 对句作起法,
诗歌技巧之一,名称来源刘铁冷所著《作诗百法》。“对句作起”又可称为“首联对仗”,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入不入韵,首联都可以用对仗,增强美感和气韵。
  五绝只有四句,四句只二十字,直写则一泻无余,故宜用曲笔,顺写则一览已尽,故宜取逆势。然非知炼句炼字不可,尤非从炼句炼字,炼为对句不可。杜甫之《八阵图》,皇甫曾之送《王司直》,皆以对句作起也,宜玩其善炼而无痕迹。

(3)剖析体志法,
诗歌技巧之一,名称源于刘铁冷所著《作诗百法》。剖析体志是从诗的风格、志趣、情调、品味等共约二十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剖析。在诗歌的表现上,诗句可折射人情世态,以及诗人面对社会的感触,这对于理解诗的内涵和主题思想有重要的帮助。
  近人动言诗窍,诗窍即体志之谓也。大段约分二十,曰高、曰逸、曰贞、曰忠、曰节、曰志、曰气、曰情、曰思、曰德、曰诚、曰问、曰达、曰悲、曰苦、曰怨、曰意、曰力、曰静、曰远,此二十类中,古人均有先例。举一反三,固是易,惟须注意剖析而已。

(4) 抒写情景法,
诗词技巧之一,其名称来源于刘铁冷《作诗百法》。作诗讲求情景兼到,然具体作诗又有区别。根据总结而分:情景兼到者、情到者、景到者、景中寓情者、情中寓景者、情景相触而不分者、一句景一句情者。
  诗之大纲,言情写景尚已,然作诗不外情景二字。情景兼到者,斯为上乘,偏到者次之,惟汉唐以来,所传之诗夥矣。寻章摘句,珠嫌繁赜,姑取人人所知者,作一模范,学者因彼悟此,不难按图索骥,但未许草草读过耳。

(5)作宫词法,
诗歌技巧之一,名称来源于刘铁冷所著的《作诗百法》。宫词,其诗歌内容多是宫庭生活,主题多以宫女的生活为主线。宫词杂记宫中之事,多者几有百首,然须语类讽谏,恰合诗人忠厚之遗,故其词隐约者多,明白者少;含蓄者多,直率者少。近人所作,往往搜罗秽德,自谓摘伏发奸,其实以讹传讹,从伤轻薄,甚无取也。词亦七言四句,兹示作法於后。
  宫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特殊命题,专门描写后妃、宫女的生活。写宫词的多是男人。虽然他们不会有机会进宫体验生活,但是他们善于想像,想像那个三千粉黛真正男人只有一个的后宫生活。所有宫词表现的都是同一主题:争宠和失宠。由于得宠的人也害怕失宠,最终也难免失宠,所以失宠女人的凄凉和寂寞就成了一代代诗人嚼橄榄没完没了咀嚼的主题。

(6)作棹歌法,
诗词技巧之一,名称源于刘铁冷《作诗百法》。棹歌如渔家唱晚之歌,大旨与竹枝词相近。惟须婉约,须轻倩,下字似倚声,琢句似风谣。斯有真趣,斯有挚情,盖小儿女临波狎水与咿哑之声相酬答,较之采桑歌采茶歌,尤有一种丰韵,是在文人善为摹写耳。
  由于棹歌源出于民间,为船工行船时所唱的歌谣,因此《棹歌》在创作上很注意汲取、采纳形象生动的民间口语,并运用了“双关”、“谐音”等民歌创作手法,琅琅上口,易于记诵,雅俗共赏,是对刘禹锡革新民歌竹枝词的继承和发展,为当时的诗坛吹来了一缕清风。

(7)作柳枝词法,
诗词技巧之一,其名称来源于刘铁冷著《作诗百法》。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刘禹锡《柳枝词》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绾离别。”
  柳枝词,多与户外游春、赏景、送别有关。杨柳是最常见的树种,文人雅士饮酒赋诗常以杨柳起兴寓情寓意于景中。杨柳如烟遐思无限,诗人多以杨柳入诗作柳枝词,诗关乎情。
  柳枝词与竹枝词异,然亦七言四句,盖专言杨柳也。惟以清丽芊绵。可以歌唱,斯为合格,无庸字炼句锻。反失天籁之真也,然俚词俗韵,亦不宜随意羼入,兹示作法於后。

(8)作回文诗法,诗词技巧之一,又被称作回文体,本词汇名称来源于刘铁冷所著《作诗百法》。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
  作回文诗法,主要的技巧是押韵,按照倒读押韵的规则,回文诗的用韵为:二四六八句押尾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三五七句押首韵,即倒读押韵。正读与倒读用的韵不必相同,倒读语句需通畅。

参考资料:刘铁冷所著的《作诗百法》

一般说,需要掌握规则(像押韵合律什么的),这个可以百度细查。当然,这个规则也未必非得掌握。
有些个人浅薄经验,简述如下:
一、平时厚积。不必多说。
二、忠于情感。要找准感觉,然后写诗就要忠于这种感觉。写作,不必忠于事实,但一定忠于自己的情感。就是你自己觉得怎样让感情抒发得最好最贴切,那就对了。
三、要有股浪劲儿,追逐美感。这浪劲儿非指内容猥琐、态度轻浮,而是写法上要拉开想象的空间,言之有物(这个物不一定是实物,大有可能只是一种情感),营造一种物在空中、自由自在的浪漫感,或说美感,美不美,自己应该能感觉到。
简而言之,就是技巧和情感的结合,这两者是不能分割的,前者是对后者的辅助,须自然应用。没有写诗的“纯技巧”,如果刻意追求“纯技巧”,如老是讲究什么虚实结合之类,个人以为那是走了邪道。

(一)以文拟人,形神一贯
余尝作文论中国文评特色①,谓其能近取诸身,以文拟人;以文拟人,斯形神一贯,
文质相宣矣。举证颇详。郑君朝宗谓余②:“渔洋提倡神韵③,未可厚非。神韵乃诗中
最高境界。”余亦谓然。拙文中已引宋张茂献《文箴》④、方虚谷《瀛奎律髓》评许浑
《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诗语、明唐顺之记《李方叔论文》⑤,而说明之矣。人之骨肉
停匀,血脉充和,而胸襟鄙俗,风仪凡近,则伦父堪供使令,以筋力自效耳。然尚不失
为健丈夫也。若百骸六脏,赅焉不存,则神韵将安寓着,毋乃精气游魂之不守舍而为变
者乎。故无神韵,非好诗;而只讲有神韵,恐并不能成诗。此殷璠《河岳英灵集·序》
论文⑥,所以“神来、气来、情来”三者并举也。渔洋“三昧”,本诸严沧浪,不过指
含蓄吞吐而言,《池北偶谈》卷十八引汾阳孔文谷所说“清远”是也。而按《沧浪·诗
辨》,则曰:“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诗之品有九:高、古、
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其大概有二:优游不迫、沉着痛快。诗之极致
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云云。可见神韵非诗品
中之一品,而为各品之恰到好处,至善尽美。选色有环肥燕瘦之殊观⑦,神譬则貌之美
而赏玩不足也;品庖有蜀腻浙清之异法⑧,神譬则味之甘而余回不尽也。必备五法而后
可以列品,必列九品而后可以入神。参观《庄子·天运》篇论柤梨桔柚,《论衡·自纪》
篇论美色、悲音、酒食。优游痛快,各有神韵。放翁《与儿辈论文章偶成》云:“吏部、
仪曹体不同⑨,拾遗、供奉各家风⑩。未言看到无同处,看到同时已有功。”窃谓倘易
“已”字为“始”字,则鉴赏更深一层,譬如沧浪之论“入神”是也。沧浪独以神韵许
李杜,渔洋号为师法沧浪,乃仅知有王韦;撰《唐贤三昧集》,不取李杜,盖尽失沧浪
之意矣⑾。故《居易录》自记闻王原祁论南宗画⑿,不解“闲远”中何以有“沉着痛快”;
至《蚕尾文》为王芝厘作诗序⒀:始敷衍其说,以为“沉着痛快”,非特李、杜、昌黎
有之,陶、谢、王、孟莫不有。然而知淡远中有沉着痛快,尚不知沉着痛快中之有远神
淡味,其识力仍去沧浪一尘也。明末陆时雍选《古诗镜》、《唐诗镜》⒁,其《绪论》
一编,标举神韵,推奉盛唐,以为“常留不尽,寄趣在有无之间”。盖隐承沧浪,而于
李杜皆致不满。讥太白太利,为才使;讥少陵失中和,出手钝,病在好奇。《诗病在过》
一条中,李、杜、韩、白胥遭指摘,独推尊右丞、苏州。一则以为摩诘不宜在李杜下,
再则以为诗贵色韵,韦兼有之。斯实上继司空表圣《与王驾评诗》之说,而下接渔洋者。
后人因菲薄渔洋,而亦归罪沧浪;涂说乱其皂白,俗语流为丹青,恐古人不受此诬也。
翁覃溪《复初斋文集》卷八有《神韵论》三首⒂,胸中未尽豁云霾,故笔下尚多带泥水。
然谓诗“有于高古浑朴见神韵者,有于风致见神韵者,有在实际见神韵者,亦有虚处见
神韵者,神韵实无不该之所”云云,可以矫渔洋之误解。惜未能为沧浪一白真相。胡元
瑞《诗薮》内编卷五曰⒃:“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
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畅;积习之久,矜
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
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讵容昏鉴浊流,求睹二者。”窃欲为胡
氏更进一解曰:讵容水涸镜破,求睹二者。姚姜坞《援鹑堂笔记》卷四十四云⒄:“字
句章法,文之浅者也,然神气体势皆由之而见。”其犹子惜抱本此意,作《古文词类纂
·序目》云⒅:“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
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此沧浪说之注脚
也。古之谈艺者,其所标举者皆是也;以为舍所标举外,诗无他事,遂取一端而概全体,
则是者为非矣。诗者,艺之取资于文字者也。文字有声,诗得之为调为律;文字有义,
诗得之以侔色揣称者,为象为藻,以写心宣志者,为意为情。及夫调有弦外之遗音,语
有言表之余味,则神韵盎然出焉。《文心雕龙·情采》篇云:“立文之道三:曰形文,
曰声文,曰情文。”按Ezra Pound论诗文三类⒆,曰Phanopoeia,曰Melopoeia,曰Log
opoeia,与此词意全同。惟谓中国文字多象形会意,故中国诗文最工于刻画物象,则稚
癔之见矣。人之嗜好,各有所偏。好咏歌者,则论诗当如乐;好雕绘者,则论诗当如画;
好理趣者,则论诗当见道;好性灵者,则论诗当言志;好于象外得悬解者,则谓诗当如
羚羊挂角,香象渡河。而及夫自运谋篇,倘成佳构,无不格调、词藻、情意、风神,兼
具各备;虽轻重多寡,配比之分量不同,而缺一不可焉。(40—42页) ①指《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见于《文学杂志》一卷四期,1937.8。附于本章之后。
②郑朝宗:福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③神韵:清王士禛(渔洋山人)提倡神韵说,要求诗歌“天然澄淡”、“风神韵致”,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强调“兴会神到”、“得意忘言”,推崇唐代的王维、孟浩
然一派诗。
④张茂献:宋人章颖字茂献,存疑。
⑤方虚谷:元代方回号。有《瀛奎律髓》四十九卷。许浑:唐代诗人。唐顺之:明
代古文家,有《荆川集》十二卷。
⑥《河岳英灵集》:唐代殷璠辑唐诗选集,三卷。
⑦环肥燕瘦:相传唐玄宗贵妃杨玉环与汉成帝后赵飞燕,一肥一瘦,均有姿色。
⑧蜀腻浙清:川菜与浙菜有浓腻清淡之别。
⑨吏部:吏部侍郎韩愈。仪曹:唐以前有此官称,即礼部员外郎,柳宗元曾官礼部员外郎。
⑩拾遗:左拾遗杜甫。供奉:供奉翰林李白。
⑾严羽以李杜诗为“入神”之作,王士禛推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但选辑《唐贤三
昧集》,收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四十多家,唯独不收李杜。
⑿《居易录》:清王士禛撰,三十四卷。王原祁:清代画家。
⒀《蚕尾文》:即王士禛撰《蚕尾集》十卷,续集二卷,后集二卷。
⒁陆时雍选辑《古诗镜》三十六卷,《唐诗镜》五十四卷。
⒂翁覃溪:清翁方纲号。撰有《复初斋文集》三十五卷。
⒃胡元瑞:明胡应麟字。撰有《诗薮》内编六卷,外编六卷,续编二卷,杂编六卷。
⒄姚姜坞:清姚范字。有《援鹑堂笔记》五十卷。
⒅惜抱:清姚鼐有惜抱轩,因称惜抱先生。编有《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⒆译者EzraPound:译音庞德,美国现代派诗人兼评论家。
中国古代文论,以神韵为诗中的最高境界,乃是近取于身,以文拟人者。神韵本是
指人的风神气度,从人的骨肉血脉之体中,看出人的胸襟、风仪,这跟教养志趣有关。
以神韵谈艺最早见于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所谓“神韵气力”。唐张彦远《历代名画
记》亦云:“鬼神人物有生物之状,须神韵而后生。”司空图论诗“神而自神”,在酸
咸之外(《与李生论诗》),是以神味为主。殷璠论诗以神、气、情三者并举(《河岳
英灵集序》),皆不离近取于身,以文拟人之“神”。可见,无神韵者非好诗,但只有
神韵者也不一定能成为好诗。
严羽讲诗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五法必备,而后列品。诗品有
九: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九品之后,“优游不迫,沉着痛
快”,可以入神,乃诗之最高境界。可见神韵不是诗法,也不是诗品中的一品,而是各
品之至善至美者,严羽以为惟有李白、杜甫之诗当称入神之作。明胡应麟云:“盛唐气
象混成,神韵轩举”(《诗薮·内篇》〉,陆时雍《诗镜总论》云:“诗之佳,拂拂如
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皆标举神韵,亦推盛唐。但陆氏不同意严羽推李
杜为大家,而以王维“写色清微”、“披情着性”,韦应物“有色有味,吐秀含芳”,
高适“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岑参“好为巧句”为唐诗名手。神韵说始自严羽,陆时
雍隐承,但具体认识有如此之不同。钱先生指出陆氏实是“上继司空图《与王驾评诗》
之说,而下接渔洋者”。王士禛选辑《唐贤三昧集》不取李杜,虽主神韵说,仅知有王
维、韦应物,实则并未尊崇严羽的主张,他以为“优游不迫,沉着痛快”,不仅李白、
杜甫、韩愈有,陶潜、谢灵运、王维、孟浩然亦有,而不知李、杜、韩的“沉着痛快”
中亦有陶、谢、王、孟之淡远。后人在批评王士禛时,每每归罪于严羽,毫无道理。翁
方纲论诗,谓神韵无处不在,可以矫正王士禛对严羽的误解。
明胡应麟提出作诗的要点,一是体格声调,一是兴象风神。前者关于诗的体制、风
格和声律,比较具体,有章可循;后者关于诗的意象气韵,比较抽象,不易捉摸。他还
以巧妙的比喻解释说:体格声调犹如水与镜,兴象风神犹如月与花,必水清镜明,然后
才能映照出水中月、镜中花,否则水浊镜昏,则花月皆不可见。清姚范论诗认为,字句
章法虽是起码要求,但神气体势均得由一定的字句章法才能表现,达不到起码的要求,
也无从表现高尚的境界。姚鼐论诗文,以神理、气味为文之精,格律,声色为文之粗,
但如舍弃格律和声色,神理和气味便无从表现。这些意见均可作为严羽“五法备,而后
列品;九品后,可以入神”的注脚。
总之,诗是可以吟咏的文字艺术,必须有声调格律等形式上的要求,也应有写心宣
志等内容上的要求,及至达到“调有弦外之遗音,语有言表之余味,则神韵盎然出焉”
的最高境界。刘勰论文,以形文、声文、情文为文采,讲究对偶、声律、词藻,美国的
现代派诗人论文有三类,即所谓显像的诗文、音乐的诗文、语言的诗文,与刘勰的意思
是相同的。
综观中外谈艺者,大多是从上述几个方面立论的,偶有不同也是侧重点的差异。钱
先生总结得很为周全:善歌者,论诗应如乐;善绘者,论诗应如画;善理趣者,论诗应
见道;善性灵者,论诗应言志;善于象外求悬解者,论诗应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但
是,及至自己写作时,无一不讲究布局谋篇,格调、词藻、情意、风神,均不应舍弃,
只是轻重安排不同而已。

现在教作诗入门的书也不少,最好买一本来学习。

  • 以风景在路上为诗题作诗
    答:风景在路上 野花开在路边 白云飘在天上 路 直通到远方 从这里出发 从脚下逼临 风景在路上 不曾辜负看风景的人 看这一路花开 对这一路树荫 也曾幽暗 也曾泥泞 风或雨 不必在意 只是伴行的人 风景在路上 我只是一路前行
  •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什么意思
    答:前人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老杜诸篇,虽中联言景不少,大率以情间之。”所言即杜甫律诗章法,杜诗章法大抵分两种格局,一种是每联为一个意段的“四节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个意段的“二节式”。四节式格局为点题→...
  •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答: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
  •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答: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
  • 小学语文总复习资料
    答:人教版小学语文总复习资料--句子、诗词部分 一、句子部分 【复习要点】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2、扩句和缩句练习。3、认识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4、认识并修改常见的病句。5、进行句式变换练习。6、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知识平台】(一)句子及其类型 1、认识什么是句子。
  • 香菱学诗详解
    答:空泛地谈论什么“刻苦学习”“掌握要领”等等,其实无济于事的。为此,在答题前应对题干中说的“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一点分析。此题也可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写二三百字。 二、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此题...
  • 苏东坡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什么意思?
    答:\x0d\x0a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x0d\x0a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x0d\x0a\x0d\x0a一.题解要点:\x0d\x0a\x0d\x0a1出处:东坡全集\x0d\x0a\x0d\x0a2体裁:七言律诗\x0d\x0a\x0d\x0a3释题:和诗也,作诗术语,依照所和诗词韵脚所属的韵部...
  • 写作文章的要点
    答:1. 文章写作的要点是什么 要写好作文不是容易的事,需要长期多方面的努力,平时要加强阅读,上好每一堂课。 对课文内容及表达技巧要深刻理解,还要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和学习写作的技巧;多看,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多写,就是要多练笔,做到“熟能生巧...
  • 用作诗中的平仄方法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分析
    答:建议楼主把问问题的背景也说一下,我也好有要点的回答。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王勃、杨炯等人是初唐人士,五言律诗在他们手里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也仍有许多毛病。例如,本诗首句入韵,其标准正格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王勃却采取了仄起的变格。再有,从对仗讲,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根本不对仗,也...
  • 鉴赏诗歌怎样找到恰当的角度?
    答: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①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