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榆林的近代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关于近代史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目前史学界共存在着四种不同的看法。(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这是传统的观点,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一段论述,马克思在《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一文中指出:“1648年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应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应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历史发展的事实也说明,把英国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有充分理由的。第一,在政治上,英国革命宣布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和国家原则,推翻了流行于欧洲2000多年的“神圣王权”,建立起了一套以共和政体、议会政治和两党政治为特征的新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为后来许多资产阶级国家所效法,而英国革命所表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也在后来历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了证实。第二,在经济方面,英国革命的胜利,不仅使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英国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而且使欧洲其他国家也受其影响,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第三,在意识形态方面,英国革命中和革命后所产生的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尤其重大。英国革命促进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发展,在资产阶级文化史上,准备了“启蒙”时代。最后,英国自革命后至近代末期,始终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世界近代史从英国革命开始,许多问题的根源便容易明白。(二)尼德兰革命说。这种观点认为,世界近代史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历史。因此,要确定它的开端时间,必须先确定开端的标准,那么什么是开端的标准呢?他们认为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研究资本主义的产生,必须发端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时机,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后。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基础,它在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资本主义开始的世纪,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第二,在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世纪,选定一个能够集中地反映该时代本质和主流、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有较大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因为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只有通过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表现出来。资产阶级革命的首次成功,自然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大路标。第三,世界近代史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在确定它的分期标准时,必须牢固树立以近代世界为一全局、整体的观念,不能任意割裂和取舍。只有把上述三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地综合考察,才能正确地认识近代世界历史的开端。根据这样的标准,毫无疑问,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16世纪是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世纪。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从封建主义形态过渡到资本主义形态的剧烈变革时期。封建关系瓦解,资本原始积累加速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出现及其与封建制度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的斗争,构成了它的基本特征。尼德兰16世纪的历史,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代开始时的基本特征。16世纪的尼德兰,以其发达的工商业传统,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时,尼德兰的工业进入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初级阶段,在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和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经济的出现是并行的。在经济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阶级分化瓦解,从中分化出一部分人从事资本主义的经营活动。主要由商人、包买商、手工工场主、农场主组成的城乡资产阶级正在形成,其中商业资产阶级占首要地位。他们的阶级利益与统治尼德兰的西班牙人及其封建制度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形成,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场公开的资产阶级风暴席卷而来。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尼德兰的孤立现象,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等都程度不同地有类似的变动,只不过尼德兰这时走在欧洲的前列,代表这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方向罢了。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是反对西班牙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正确认识尼德兰革命的性质,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是它能否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关键。在尼德兰革命前,统治尼德兰的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国家西班牙,这是一个封建国家,它竭力维护封建制度,扼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是欧洲封建势力的主要堡垒。16世纪的尼德兰是资本主义最发达,新教思想最活跃的地方,西班牙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奴役被压迫民族的政策使得尼德兰成为欧洲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集合点,正在形成中的尼德兰民族,最终选择了推翻西班牙封建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道路。这场革命的发动者和主力军是城市平民、农民和渔民,领导者是以商业资本家为主体的资产阶级和贵族反对派,主要打击对象是西班牙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尽管16世纪尼德兰的资本主义各种关系尚未完全成熟,但这场革命具备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特征,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本质上有很多共同点,如:这两次革命都处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初期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同封建制度的存在已经不相容了;这两次革命都披着宗教外衣;两国的资产阶级都没有与人民结成联盟,而是与一部分贵族结盟,充当领导者,使革命具有保守性和妥协性;这两国产生的新政权,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和部分贵族的联合专政;而且,革命成功后,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殖民扩张道路。尼德兰革命的意义和对欧洲各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经济方面,这个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力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在政治上,它一方面打击了西班牙在欧洲的封建霸权,同时在破坏封建国家机器,建设资产阶级政权方面首次作了成功的尝试。同时,世界近代史的对象和任务是既要研究清楚一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资产阶级革命史的事实及规律性,同时还必须把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察,从不同时期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和个性中,研究整个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地位、作用等。尼德兰革命自然是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综上所述,16世纪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应该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三)19世纪说。这种观点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于把欧洲近代上限视为世界近代上限,但由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两个上限之间,必然会有一个“时间差”,欧洲近代史始于15世纪,世界近代史则始于19世纪。世界近代史到来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的产业革命极其大工业生产力向全球范围传播能力的形成,是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由于这一切,占世界人口80%的亚、非、拉各大洲,便在19世纪进入了自己的近代史阶段。从而,以往欧美范围的区域性的近代史,在19世纪扩展成为真正的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15世纪的下半叶,是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史的转变期,到16世纪初,欧洲即正式进入近代史阶段,但直到18世纪末,整个世界并未进入近代史阶段,这一时期,实际上只是世界近代史到来的准备期。因为,第一,以1640年的英国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既是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解,也是缺乏世界性眼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在阐述英法革命的意义时,明确将英国和法国革命称作是“欧洲范围的革命”;第二,从17世纪起,世界上进入近代史阶段的区域有所扩大,但这种扩大仍是局部的,而不是全球性的;第三,从16世纪到18世纪,是欧洲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工场手工业,因其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所以不可能,也没有被欧洲各国在其掠夺性的国际贸易中带到世界各地;第四,16至18世纪,是世界近代史到来的必不可少的准备阶段。所以,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这是世界从前资本主义时代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完整过渡期,是世界近代史的真正上限。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仍在继续,其资本主义社会也在向上发展之中,另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和面积大多数的亚、非、拉各大洲,都已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革命的历史时代,因而,整个世界也就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即进入了近代史的历史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提出了世界近代史相对上限的概念。所谓相对上限,就是那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将新旧两个时代区分开,但又不能完全区分开的上限。他们认为,在19世纪的范围内,世界近代的相对上限有三个。1.19世纪初,是世界近代史阶段初步到来的历史时刻。因为,第一,英国的机制工业品开始倾销到拉美各国以及亚洲和北非的一些国家,使上述广大地区进入了自己的近代史阶段;第二,1825年英国解除了禁止机器出口的禁令,标志着近代大工业生产力已开始逐渐具备了直接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能力。这时,近代史的世界性,已经初步形成。2.19世纪中叶,这是世界近代史阶段基本到来的历史时刻。因为,第一,工业革命在欧美主要国家完成或迅速发展,使得西方大工业生产力向全球传播,世界市场已经基本上形成。第二,西方的机制工业品,已经倾销到世界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开始产生或初步地发展了自己的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这样,除了亚、非一些地区外,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时代,世界近代史的历史阶段,已经基本到来。3.19世纪末,这是世界近代史阶段完全到来的历史时刻。因为,第一,经过第二次产业革命,西方的大工业生产力已完全具备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能力,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已开始进入新质的发展阶段;第二,资本输出已经具有了重要意义,它“加速了最落后的国家里的资本主义发展”,全球大部分落后国家均已进入了近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时期;第三,到19世纪末,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形成,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世界近代史阶段,也完全到来。(四)1500年说。目前史学界大部分学者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而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一系列事件,几乎都与地理大发现息息相关,特别是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历史,也是世界从地区隔绝走向统一整体的历史,而正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对隔绝状态才逐渐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一体;世界历史近代与古代的分期断限,应该以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因此,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合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

1、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末洋务运动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清政府创办最早的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军工作坊。制造子弹、火药、枪炮。科学家华蘅芳曾在此主持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安庆”号。

2、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3、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矿务局。即开平煤矿,是清末洋务运动开始后官督商办的大型新式采煤企业。位于滦州开平,现唐山市开平区。是洋务派开办的重要民用企业之一,为了是辅助军事工业。

4、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又名福建船政局。清末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李鸿章赞其为“开山之祖”。后在继任船政大臣沈葆祯的苦心经营下,船政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

5、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诞生于1890年,由晚清名臣张之洞创办,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我国约有2000多座城市,国务院自1982年先后4次公布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1座。榆林于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第二批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列第54位,这足以说明榆林古城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及含金量。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根魂

榆林古城,别称榆阳,雅号驼城。依大漠,踞高原,北瞰河套,南蔽三秦。自商武丁北伐鬼方三年以来,一直是我国民族争战古战场的前哨要地,明朝中叶,置为万里长城沿线“九边重镇”之一,多有名将镇守,各朝关于榆林边务之疏奏论策,国史方志典籍多有记载。据《榆阳文史资料》第七、八期,由杜相唐老先生整理的“榆林大事记”中,从夏商至清末共438条,其中涉及战争的有215条,占总数的49.1%。其中:夏商至元末有262条,涉及战事的有93条。明朝267条,涉及战事的有96条。清朝有109条,涉及战事的有26条。因此而演育了浩繁跌荡的残酷与悲壮的民族争战史诗和蒙汉民族相融互通的人文历史。是民族争战选择了榆林,是军事戍边开发和发展了榆林。从榆林古城历史沉积的丰富的文物遗迹所承载的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突显了位居万里长城中部的榆林古城所蕴涵的独特的丰厚的古代民族争战文化、军事戍边文化和蒙汉民族和睦共处的边商文化底蕴,这就是榆林古城应该向世人展示的历史文化根魂。

榆林文物遗迹特色

据史料记载,榆林古属雍州,又曰朔方地。商时为鬼方,西周为猃狁所据。春秋时又为林胡、白翟地。战国初属魏地,置上郡,归秦后,设上郡制所肤施县于榆林城南米家园子沙滩山。汉因秦制,仍置上郡,并设龟兹属国城于榆林城北古城滩。三国时为匈奴所据。宋代被西夏国占据。明洪武二年建榆林寨,成化七年升为榆林卫,筑卫城。成化九年,延绥镇由绥德迁于榆林,成为九边重镇之一,至清代。先后有商武丁、秦始皇、汉武帝、北魏太武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亲临榆林征战巡边,其中明武宗正德皇帝在榆居住达3个月之久。榆林古城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一处处古老文明的遗迹,悠久的历史记载了一桩桩边塞要地的史实,悠久的历史积淀了邑境深厚的民族争战文化、军事戍边文化、蒙汉民族相融互通的边商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其遗迹呈显出古长城遗迹多、古城墙拓展扩建多、衙门多、卫星营堡寨子多、庙宇多、楼及牌楼多、九龙壁多、中药铺店多、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多为特点的历史文态与风貌,被世人誉为大漠里的“小北京”。

据考证:榆林是全国唯一遗存魏、秦、明三个朝代修建的古长城和秦直道并存的城市。在明长城上所建的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脚下建有明清时代蒙汉民族贸易互市的易马城和接待纳贡议事洽谈使者的款贡城及历代名人将士提撰的红石峡摩崖石刻宝库。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榆林古城墙,经过三拓一缩,形如长方形古刀币状,周长曾达8920米,面积3.9平方公里,现为周长6322米,面积2.14平方公里,属三里方城建制。2004年11月27日出版的《我国九大古城墙》一文中榜上有名,位列第六。城墙上城门、瓮城、城门楼最多时曾达7处,是全国少数没有北城门的城池之一,城墙另建有文昌楼、魁星楼、文昌宫、大仙楼各一座。城内有2道山,3条街,75条蜿蜒小巷,呈棋盘井字格局,2000多个古色古香的民居四合院如繁星点缀,布满全城。市井以南北大街为抽线,街道两旁明清风格的商贾店铺林立,其中中药店铺多达40多处,累计达70多个这在全国也是少有。大街上由北到南,从明到清,先后建有古楼、凯歌楼、新明楼、万佛楼、文昌阁、钟楼6座,在6楼中间建有功德牌坊5座相互辉映,其中以新明楼纯木结构建筑精巧奇特秀丽而著称,三楼上保存有目前全国唯一的稀世珍宝——明代大宦官魏忠贤铜像一尊。城南建有明代隐誉文笔的凌霄塔和隐誉玉砚的水上桥、桥上水的榆阳桥及清代乾隆皇帝御书赐奖的“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御碑亭,同城北的镇北台构筑出一幅“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踦街天下名”的在全国独无仅有榆林古城景观风貌。从名代万历年间始,古城内和近郊建有大型寺庙建筑群近10处,共有儒、道、佛三教庙宇83座,其中关帝庙最多有6座,城隍庙次之有3座,文庙有1座。全城有各种官衙、功德、百岁、褒奖、记事、庙宇、贞节牌坊、牌楼66座。为了加强和巩固九边重镇的军事防御体系,先后曾设置过道台署、道尹署、知府署、知县署、巡抚署、总兵署、中营署等7个衙门。在古长城沿线设置卫星营堡寨子36个,形成了长城中部的立体防御体系。为了保障戍边将士人才培养和身体健康,早在明代弘治8年(1495年)在新明楼西创办了书院,以榆林别名命为榆阳书院,于明清两代培养出进士38人(文10人,武28人)、举人285人(文40人,武245人)、贡生43人。明代成化年间,经上疏获准在榆林开设了“医学”,时至崇祯年间因破毁而停办,共计维持办学170年之久。清同治年间,榆林最先开设了“牛疫局”,预防天花病在戍边将士中发生与流行。综上所述,事实证明:是民族争战选择了榆林,是军事戍边开发发展了榆林。

在中国革命近代史上,榆林古城具有百年校史的榆林中学,由进步民主人士杜斌丞先生任校长,聘请共产党革命知识分子魏野畴、李子州、王森然等仼教员,为国共两党培育了刘志丹、刘澜涛、王子宜、髙岗、贾拓夫、曹力如、杜聿民等高级将领和知名人士。榆林中学内的斌丞图书馆,在陕北建党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红石峡雄山寺翠然阁,1928年、1929年是中共榆林县委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和中共陕北特委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的会址。在抗日战争期间,居住在榆林古城南郊金刚寺桃林山庄的国民党邓宝珊将军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周旋于国共两党之间,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榆林古城为陕北革命近代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榆林历史文化遗迹的劫难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遗迹就是保护历史,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近70年来,榆林的历史文物遗存却遭到几次灾难性浩劫,致使一座承载中国古代民族争战文化、军事戍边文化和边商文化特色,足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面貌全非,文物古迹逐年消失,所剩无几,目前已经到了该向国家申报摘掉榆林历史文化名城殊荣的地步。纠其原因:一是战争性破坏,二是政府领导无知的野蛮性行政破坏,三是文化大革命、“四清”运动的破“四旧”性破坏,四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无法可依性破坏,五是自然融蚀性破坏,六是城内人口密度超越城市承载能力性破坏,七是建设性破坏等。其中以战争性破坏、领导无知野蛮行政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最为严重。据有关资料记载,榆林古城在清末民初,城乡有大小寺院、庙堂、宫观、石窟达200多处,连同其它文物古迹加在一起达近300处,仅古城四郊有文物古迹80多处,约有民居四合院2000多。1986年普查时,文物景点仅剩170处,四合院1100处。2003年文物管理部门公布的文物保护景点有41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4处,县级36处。其类别是古遗迹4处,古墓葬6处,古建筑24处,石窟、寺庙及石刻4处,重点史迹及代表性近代建筑3处。有四合院700处,其中具备基本规模的有9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仅有9处。据不完全统计:毁于1947年战争炮火或拆毁的文物建筑约90多处,四郊原有的80多处文物建筑仅剩凌霄塔、榆阳桥、御碑亭、南关阁、金刚寺五处,其余的荡然无存。解放前后,先后被机关单位、学校占用的有50多处。历年被行政强行拆毁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坏的文物建筑约80多处。古城墙上的两处城门、4个城门楼被拆,先后在城墙上扒开5处缺口,长度在千米以上,约有上千米的城墙夯土层被机关单位、居民挖空,只剩砖墙体,有300多米城墙砖土分离,悬空塌陷。详见附录《榆林古城历史文物损毁记事》、《榆阳区重点文物保护名单》。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总体概括为::“空前重视、空前破坏”、“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和“修旧不如旧,变成四不象”。1986年12月8日,榆林古城被国务院第二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至今,榆林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前,因财力所限,工作重点只能放在榆林民间习俗、饮食、建筑、宗教、艺术、曲艺等的挖掘、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调查上。对镇北台进行了修复,动员社会力量修复古长城墩台3个。1996年,成功地向国家推荐将镇北台列入国家重点保单位,于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镇北台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榆林撤地建市,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步入快车道。2001年,市政府拿出600万元,向全国公开招标,在1988年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榆林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近、中、远期目标,确定了“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保护原则,提出了“保护、修缮、恢复、保留、整饬、更新”6种模式。2002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城市规格管理办法》、《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技术规定》和《违章建设处罚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成立了由专家、有关领导、市民代表组成的榆林市规划委员会,确定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管理措施。2000年以来,市政府累计投入15亿元,对城市道路、桥梁、公园广场、供热供气、给排水工程、河堤改造工程、绿化美化亮化、电缆线路等进行了硬化治理。用了4个多亿对榆林古城进行了保护性修缮,相继完成了:古城街面巷道改造、西城墙维修、修复了南城门瓮城、凌霄塔、梅花楼、万佛楼、钟楼,重修了古楼、凯歌楼、文昌阁、新明楼及牌楼等。对通往红石峡和镇北台的道路进行扩展改造、对步行街两侧的不合理建设进行拆除,并将全部铺店进行了恢复原貌整修。目前,榆林城区面积扩展到28平方公里,人口达27万,自来水普及率达96%,天然气普及率达4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28.8%。通过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形象,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化品位。但是,在修复文物古迹时没有遵照“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原则,部分古建筑没有达到历史的记忆要求。如镇北台残体无首,原顶层的哨棚和旗杆至今没有恢复,失去了当年雄威。南瓮城、西城墙的修复其宽度没有按原有标准修建。大街上的古楼、凯歌楼、文昌阁的匾额题词与原来不符等。特别是在2001年拓宽开发二街时,数以百计的古色古香的民居四合院毁于铲土机下。2006年,大街两旁的店铺修复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种色调,失去了原有风貌,真是“拆了真古董,建了假古董”。

平遥古城的借鉴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隶属于晋中市,踞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第二批命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平遥古城文物众多,内容丰富,价值极高,保存完整,为全国罕见。全县拥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3处,市级4处,县级77处。平遥古城是全国现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城,古城墙始建于西周宣武时期,现在的古城墙从明代洪武三年开始,在旧城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墙周长6163米,高约10米。市井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对称地分布着左城隍,右衙门;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封建礼制格局。城内街道两旁完好地保存着220多家商贾店铺。保存传统民居3797处,有488处保存非常完整。古城内及近郊保存有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文物珍品,双庙寺的彩塑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日升昌票号是民族银行业的“乡下鼻祖”;镇国寺万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古城墙在国内保存最完整,名列全国四大古城墙之首。平遥古城由古城墙、古县衙、古寺庙、古店铺、古街道、古民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平遥也曾是中国明清时期最繁荣的金融中心,有中国古代“华尔街”的美誉。平遥古城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正是祖先们留下的珍贵财富,通过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保护,才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也正是由于平遥古城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才使平遥古城取得了走向世界的“名片”,最终发展为国际更具知名度,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晋商文化旅游城市。平遥古城与榆林古城于1986年12月8日同时被国务院第二批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隔11年,于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因此,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学习的,现就他们的特色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借鉴:

一、 关键时刻是专家学者挽救了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有过晋商文化的辉煌,也有过衰败,甚至险遭厄运。它曾经饱尝过战争炮火的洗礼,更受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77年汾河泛滥,水库垮塌,一场洪水过后,人民的生命财产保住了,而古城墙却垮塌17处之多。因无人管护致使单位和个人扒下墙砖修厕所和仓库,将象征孔子3000弟子的城墙垛子和72贤人的敌楼拆毁,所剩无几。改革开放初期,平古地方官员雄心勃勃,为平遥古城描绘出了一幅现代化篮图,规划在城墙上扒7个口子,拆掉市中心的市楼及周边的明清民居、店铺建筑,建成环形交叉路口,拓宽街道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并付诸实施在东城墙上扒开了口子,拆毁东大街两旁的民居和店铺180多米。这一消息和举措震惊了著名建筑学家、文物保护专家、教授阮仪三、罗哲文、郑孝燮等,经他们大声疾呼,联名上书,终于从铲土机下抢救了平遥古城,平遥古城幸免了一场建设性大破坏。

二、 保护古城墙量力而行、坚持不懈。

从1980年开始,平遥县政府在专家的指导下,坚持“新旧区绝然分开,确保老城区,发展新城区,修复如旧”的方针,开始了漫长的城墙修缮工程,历时14年,到1993年结束,除中间停顿2年外,每年少则数百米,多则上千米,终将古城墙、瓮城、城门楼、敌楼恢复了历史原貌。

三、 保护店铺、民居实施了“赎买”和“补贴”政策。

平遥县政府为了掌握保护街道两旁商贾店铺民居的主动权,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逐步将县城内三分之二的店铺和民居赎买在政府名下,由房产部门管理。对有保护价值的私人店铺和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在维修时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要求必须保持原貌。

四、 党、政机关带头搬出古城、实施降低人口密度策略。

1997年、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在2.25平方公里面积的古城内有5.5万常住人口,其人口密度高于北京和上海,据专家评估,古城内适宜人口却仅为2万人。为了减轻古城的人口承载能力,县委、县政府将党政机关率先搬出古城,随后将学校、医院等90多个事企业单位迁往新城区。他们在“保护老城区、发展新城区”的思路指导下,一方面严格控制古城内空闲地建筑,只搞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修建住宅,并将将建国以来修建的30000多平方米不协调建筑全部拆除,保存了古城原貌。另一方面在新城区实施了土地集中储备和公开出让政策,扶持发展房地产和旅游相关产业。1997年以来,用于古城保护资金共计4.2亿元,其中动员社会力量投资2.8亿元,占总投资的67%。同时在新城区启动了3个上亿元项目工程,即:上亿元学校、上亿元宾馆、上亿元市场建设项目,拉动人口从古城区迁往新城区,以达到保护与发展同步目标。

五、 紧扣文化性主题,坚持走特色化城市之路。

文化性是一个城市永葆魅力的关键。平遥古城蕴涵了较为完整的汉民族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浓缩。平遥古城按照“全面保护、突出重点、修复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按照封建礼仪建制特征、格局及明清时期原貌,对历史街区、文化遗址、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建设。对传统工艺、民间艺术、商业票号等传统文化进行了挖掘与抢救,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城原有文态和晋商文化特色,将平遥古城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军事、吏制、建筑、经济、宗教、民俗、饮食、艺术和晋商等诸多文化的历史记忆,科学地、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时,充分发挥民间协会组织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依托平遥古城世界品牌开展大型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将平遥古城的特色文化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

六、 改革探索管理模式。

为了加强平遥古城保护、开发、发展的管理,于2000年在全国县级城市首家推行了城市行政处罚相对集中制度,成立了管理行政局。组建了山西首家股份制旅游企业,即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了平遥古城游览景点“一票制”的门票管理办法。新组建了由26名公安干警组建的平遥古城旅游派出所等,探索出一条符合平遥古城管理体制的新路子。他们还在经营理念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按照“保护前提下搞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的基本思路,实践了“取之于世界文化遗产、用之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投资与保护共赢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七、 依法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如何实施科学保护、依法保护是他们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他们从立法和编制规划两个层次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成功经验。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了《平遥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法规,成为平遥古城保护大纲,在它的领引下,省政府出台了《平遥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定》,县人大出台了《加强对平遥古城内房屋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县政府颁布了《加强文物单位、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等,逐步完善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体系,推进了古城保护法制化。同时,他们根据平遥古城的全面发展应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总体思路,聘请了近百名国内知名学者、设计师、策划师、分析师等,编制了《平遥县历史文化古城保护规划》、《平遥古城保护详细规划》、《平遥县城总体建设规划》、《新城区建设详细规划》、《平遥旅游目的地发展及五年行动计划》等,描绘出平遥古城未来15年的发展蓝图。在一系列规划指导下,对历史街区和古建筑实行分区、分级保护和修缮,真正做到“修旧如旧”,基本恢复了平遥古城明清时期的小社会风貌。

平遥古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典范,其成功的特色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附 录:

榆林古城文物遗迹毁损记事

民国时期

定慧寺、普济寺被井岳秀开办的惠记工厂占用,后改为医院。

1916年古6月19日晚,万佛楼失火,上千尊佛像毁于一旦。

位居宽巷的排楼失火,1920年改建钟楼。

龙泉寺、福官庙被井岳秀炮厂、兵工厂战用,后改为毛纺厂。

上帝庙被驻军军营占用,后改建为制革厂。

朝阳观被驻军改作营房,解放后改设二中,后改为财校。

马王庙被驻军改作营房,解放后改为党校。

三教庵被驻军改作营房,现为民宅。

寿宁寺,大龙王庙被职业学校占用,解放后改为农校。

准提寺建为平民小学,解放后改为二完小。

三官合移作三官会小学,解放后改为三完小。

1939年,因日本飞机轰炸,为防空疏散人口,东城墙凿一小东门。

1946年,为减轻镇远门(南城门)人流压力,在新建路南端城墙打开一缺口,约50米。

1947年,攻打榆林时,南城门楼、文昌楼、魁星楼、东方境、兴隆寺、东岳庙、三义庙等城外四郊80多处庙宇文物被毁。仅存凌霄塔、榆阳桥、御碑亭、南关阁、金刚寺。

五十年代

1951年,南大街清代建文昌阁拆毁,木料制作办公用具。

大街上五座牌楼相继拆除。

关王庙、小寺被地党校占用。

戴兴寺、关帝庙、大庵被粮食二门市占用。

财神庙被县法院占用,现为四中所占。

天神庙、忠义词被榆中所占。

旗纛庙、灵官庙、新楼观被县公安局占用。

报神庙被报社占用,现为家属院。

娘娘庙被县广播站占用。

六十年代

1960年,南郊南关阁拆毁,即现气象局处。

“四清”、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将城内外各种牌楼、匾额一扫而空。

西城门楼拆毁。

西方境被地运司占用。

天主堂被药材公司、工农医院占用。

天神庙、关帝庙门前九龙壁拆毁。

新明楼巷道署衙门被地区公安处占用,现为家属院。

青云寺被化工厂占用。

雄山寺石窟遭破坏,神像全部被毁。

大草场大仙楼拆毁。

红石峡关王庙、药王庙、镇北台顶部哨棚被拆毁。

军分军司令员陈令学批准拆毁南城墙约500米供地运司使用。

文庙拆毁被军分区占用。

七十年代

1970年,北大街明代最早建筑文物古楼被拆毁。

1975年,北大街明代二拓榆林城的南城门,后改为凯歌楼破拆毁。

拓展人民路西城宣威门被拆,城墙拆毁100多米。

1977年,拓展二街时数十处古色古香民居四合院拆毁。

府县城隍庙拆毁,政府修建家院。

镇北台下建军营。后改为艺校。

南门瓮城被梳毛厂占用。

八十年代

西城墙南端约280米墙体墙体下沉。

清代刘公祠被黄航拆毁改建办公楼。

东城墙八狮巷处扒开约30米缺口一处。

钟楼山北城墙扒开约20米缺口一处。

九十年代

南城墙东段约200米墙体悬空成为危墙。

戴兴寺内建小楼一座。

新世纪

开发新建路,数以百计的民居四合院拆毁。

建世纪广场,莲花池公园拆毁。

建二凌霄广场,榆林标志性建筑物巨型骆驼雕塑被毁。

明代新明楼被山西大吨位货车拖挂受重创,迫使拆毁重建。

2006年,大街两旁明清风格的铺店改头换面,千篇一律,一种模式,一种色调,失去原有历史风貌。

  • 关于榆林的近代史
    答:在中国革命近代史上,榆林古城具有百年校史的榆林中学,由进步民主人士杜斌丞先生任校长,聘请共产党革命知识分子魏野畴、李子州、王森然等仼教员,为国共两党培育了刘志丹、刘澜涛、王子宜、髙岗、贾拓夫、曹力如、杜聿民等高级将领和知名人士。榆林中学内的斌丞图书馆,在陕北建党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红石峡雄山寺翠然阁,19...
  • 在中国近代史中延安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物资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
  • 榆林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
    答:榆林学院概况榆林学院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
  • 我国已审批的历史文虎名城,国务院已审批的有几个历史文虎名城
    答:近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重庆、延安、遵义等。特殊职能型: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的城市,如景德镇、榆林、自贡等。按地区 华北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承德市、保定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区 山西:平遥县、大同市、新绛...
  • 榆林学院有哪些专业?
    答: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历史文选、考古学、史学概论、中教法、社会学、公共关系学、法学概论、档案学、民法、旅游法规、导游基础等。管理学院旅游管理(本科四年)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 曾开着舰艇到南海宣示主权现在成教科书反面人物的是谁?
    答:李准虽然不是近代史上的一线人物,但他也算是晚清地方能吏,头脑活络,交游广泛,跟帝国政坛的许多大咖谈笑风生,张之洞、李鸿章、岑春煊、袁世凯、周馥……李准都与他们有过很深的交集或交情。他曾因平匪有功获得慈禧太后召见,在对答中,慈禧告诉他,袁世凯、周馥保举你做江北提督,不过呢,岑春煊一定要你回广东,你就回...
  • 海南近代史
    答:又将州内原284个乡(镇)并为107个大乡(镇),并在此基础上合并大县,将原州辖7个县并为4个,由昌感、东方和白沙的一部分合并为东方大县,保亭、陵水、崖县及万宁的兴隆农场合并为榆林县,琼中县及白沙的部分地区合并为琼中县,乐东县和崖县、东方、昌感等县的部分合并为乐东大县。1959年至1961年...
  • 榆林大柳塔去北戴河的旅游攻略
    答:长城东部起点的山海关,成为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史上“关”的代表称号了。在高山大海相距7.5公里之间,长城纵贯南北,山海关城紧扼隘口。并且东有峻岭是一道天然屏障西的石河,成为一条自然壕堑,从而构成名副其实的战略要地。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的东门,又名“镇东楼”。乃箭楼格式。经实测:城台高12...
  • 都姓的都姓名人
    答:如汉有临淄侯都稽、名人都蔚朝,北魏有古都军都贵。尤其宋、明之际都姓人物更是表现突出,从江苏丹阳的都服、司农都光远、少卿都洁就足以证明;明代的都胜、都穆、都任等。近代杭州都锦生更是尤异。汉代都尉朝:著名东汉学者。从孔安国学受古文《尚书》,后转授于庸潭。宋代都随:著名宋朝大臣。曾...
  • 明朝怪事:猎户与母熊同吃同住,几个月后诞下货真价实的熊孩子,真的...
    答:不过,想想也觉得可疑,在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迷信思想中,“熊孩子”这种异类没有被山民烧死,竟然还能上阵立功,统治者还封其为“榆林参将 ”“左都督同知 ”等官职,真是咄咄怪事。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其作者朱翊清在文章中最后,这样说“外史氏曰:熊太太,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