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医生的医德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医生的医德是什么?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不同职业,由于担负的任务、职务的对象、工作的手段、活动的条件和应尽的责任等的不同,而形成自己所特有的道德意识、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医德就是从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

医德的范围很广。你说的大概是医疗服务态度的问题了,在我看来,所谓医德,就一句俗话说的:视病人为亲人,该怎么医就怎么医,能走直的不走弯,只用对的不用贵,能医就医,不能医就实说,别不能医还瞎医。

  医生的医德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医生的职业道德。
  医学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因而医务人员的医德也不尽相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防病治病方法的重大突破,传统医德观已经明显地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本着继承、发扬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一种正确、全面、科学的、新型的医德观念,用以指导医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贯彻“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好地担负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神圣职责,不断促进医德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医德这个概念,被誉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有过精当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孙思邈的这一论述,被后世奉为悬壶济世的圭臬。古往今来,医生皆以救死扶伤为宗旨,以济世活人为天职,赢得了全社会普遍的敬重与拥戴;《宋史》载,名医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对上门求诊者,专设病房,供其居住,且亲自照料饮食、药物,待完全治愈,才让病人离开。有的病人确实元法治好,亦必实言相告,从不敷衍。庞大夫行医数十年,“活人元数,病家持金来谢,不尽取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金钱的诱惑和利益的驱动,使少数医务人员忽视了道德修养,见利忘义,医患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良好的形象。如何养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德,与病人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树立高尚的敬业精神,医务人员应该注重自己的医德修养。怎样才能贯彻正确的医德观,体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有现代意识的人强调权利和尊严,强调人的生存价值。医务人员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明确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生活才有意义。如果把个人的生活目标锁定在“金钱确定价值”上,就会在医疗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将技术、人格像商品一样等价交换,追逐物质利益,最终丧失自我,误入歧途。
  2 树立人文的行医理念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人文精神不断受到人们重视,医学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精神的需要,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关怀。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医务人员应以治病救人为本,以仁爱精神为准则,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应当具有爱人助人的仁爱精神,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帮助病人解除疾苦。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观念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天病人找你,可能只表现出某种疾病的症状,但他还可能有心理上的不适或想法,医生如不具备人文观念,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诊治努力也只获得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就会难以真正给病人解决问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满足病人的需要。同时作为医务工作者,医为生人之术,医而元术,不足以生人,精益求精地提高医术作为重要的医德内容,提倡医者做一个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大医”、“良医”。当然,医生自己也是一个人,和大家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身体不适,情绪不佳,生活上有困难,精神上有烦恼的时候,甚至也会有因受到委屈而对他人、对领导、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的时候。但是,所有这些都不应该被夹带到工作中去。穿上自大衣,医生就必须摒除一切杂念,“净化自己的灵魂”,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为病人着想。在明确医患双方各自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医务人员应当奉行“仁爱救人”的精神,应该说“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人民极端热情”的提法是非常正确的,应该永远是医生的职业信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道德标准。医务人员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弘扬高尚的医德,通过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良的服务质量,化解医患信任危机,重塑“自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3 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医疗水平高低、医疗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医生的道德品质,而且还取决于医生的医疗水平。精益求精,钻研医术,体现了医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对于加速医学科学现代化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医生面临着医学科学突飞猛进,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迫切要求医生要有刻苦钻研精神,及时了解医学发展的动态,把握吸收新理论、新技术,尽可能多掌握与医学有关的新学科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创造性地应用于医疗卫生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其次,当今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突破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框框,发展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医生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高度重视心理和社会诊治。因此,医生应该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更新知识,善于拓宽知识面,学习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行为学等并有机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更好地为防病治病、促进病人身心健康服务。
  4 摆正“道义”和“利益”的关系
  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德传统的精华。它强调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爱护人,以维持病人的生命为最高准则。所以,医务人员的基本责任就是关心病人的生命,同情病人,竭尽全力挽救病人的生命,增进人的健康。医学中的这种人道主义思想,保证了医学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仁学”性质,对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高科技的不断涌现,医学人道主义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医学人道主义已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国家整体指导思想使医务人员在行医过程中,除了履行应尽的义务、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按照医学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外,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在情理之中、法律的规定以内;随着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逐步渗透进医疗领域,导致一部分医务人员的医德观念悄然发生变化,对个人物质利益追求的现象日趋凸现。单纯的医学人道主义对医务人员的约束力,正在由于其没有关注个人的正当利益而下降。而医生是一个高劳动强度、高风险的职业,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医护人员职业的危险性就充分凸显出来;另外,我国已经实行了医疗诉讼举证倒置,这样的制度使得医生在工作中不得不承担更大压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充分;并且医生也要养家糊口,老人要养老,孩子要上学。如果医生的收入长期低迷,医生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肯定会影响医疗队伍的稳定。人道与功利相结合的新型医德观,保证了传统医德精华的存在,仍然以一种人道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患者:仍然强调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同情心、责任感,肯定了医务人员对健康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强调医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避免了由于新技术发展所导致的医患之间关系的物化;仍然把患者的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又兼顾了社会、息者与医者的利益,既考虑医者的利益,又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既考虑医疗行为对患者个人的后果,又始终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所以,人道与功利主义的医德观,既发扬了人道主义的长处,又弥补了纯功利主义的不足,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既使传统的义务论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作用,又适应了社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新情况,这是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5 要诚实、谦虚,尊重患者
  讲诚信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也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诚信的主要含义是无欺、守诺、践约。清代名医张顽石说“学术固思精也,言行亦当注重,才能得病人之信仰”。做一个医生一定要谦虚,自己的知识不够,看不懂的病一定要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或请有经验的医生会诊,不要怕在患者面前丢面子,不懂装懂会造成误诊,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悲哀。医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职业道德,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对目前医疗水平尚不能治疗的疾病,要向患者或其家属解释清楚。由其本人或家属对是否治疗做出抉择,请病人和家属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当前“病人选医生”就是让病人有选择医生的自主权,有利于病人与自己信得过的医生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一般地说,人与人交往中都有希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患者就医时此种心理需求尤为突出,因为此时患者身体的痛苦往往或多或少地伴随着心理的病态变化,作为一名医生,接待患者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洞察患者心理,对病人表现出真诚的同情心和应有的礼貌,只有深刻体会病人的躯体和心理病痛,才可能获得患者的信任,才可能建立起融洽的医患关系,为医治患者疾病创造良好的基础,也是避免或化解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的前提条件。
  6 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统一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治国方略。坚持“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统一,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在大力建设法制化国家的新形势下,医疗活动和医德建设同样必须引入法律机制,坚持“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统一是医务人员应树立的重要医德理念。在以德治医方面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这也是医务人员应遵循的基本行医理念。医疗行为的实施,离不开医学道德的制约。没有医学道德对医务人员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就无法保证医疗行为的科学性,无法调节医患关系,无法保证医疗质量,无法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德治医作为一种基本医德理念,它依靠医学道德的力量和作用来保证医疗行为的正确方向,保证其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性质,体现其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仁学特点。以德治医强调以道德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它的贯彻落实主要依靠医务人员的高度自觉性。医务人员良好的医德行为,既源于道德的说服力、劝导力,也源于法律的强制力、约束力。医务人员在坚持以德治医的同时应不断强化依法治医的观念,自觉地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医疗行为,一切按法规办事。我国在1998年6月2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其中明确规定了医师在执业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了各相关法律关系主体的相应法律责任,这是医务人员依法行医的法律依据。医务人员只有自觉按照《医师法》的规定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才能为患者提供放心满意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医务人员受利益机制的驱动,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在面对个人私利时不能用医德规范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出现一些有悖医德要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法律规范的约束,需要道德与法律的共同作用。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法治与德治的功能都很重要,两者需要共同作用,相辅相成,因此,医务人员要善于把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有机统一起来。规范化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树立以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统一的医德观念,是我们建设法制化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医务人员应树立的基本医德观念。高尚的医德应该是医生的灵魂,是医生在各种工作过程中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医德就是从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

医疗卫生工作必须为病人服务,医务人员的最高职责就是与疾病、不卫生作斗争,保护和增进人们身体的健康,医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命的安危。

/iknow-pic.cdn.bcebos.com/908fa0ec08fa513d4288e7af326d55fbb2fbd9a5"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908fa0ec08fa513d4288e7af326d55fbb2fbd9a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08fa0ec08fa513d4288e7af326d55fbb2fbd9a5"/>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名医代表

1、葛洪:让贫困低薪阶层轻松廉价地用药

晋代名医葛洪鉴于以往“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决心“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

2、孙思邈:患者如至亲,同行勿相轻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他认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何等高尚的医德,何等景仰的修为。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5%8C%BB%E5%BE%B7/723824?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医德">百度百科-医德



为人民服务

  • 医德医风主要包括哪些?
    答:医德医风主要包括: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2.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
  • 何为医德,医德的根本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答: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就是从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医德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
  • 医德基本知识内容
    答:1、医德是医生职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医生职业的核心价值观。医德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医生应该以患者为重,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医生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包括责任感、诚信、正直、敬业等等。2、医德是医生职业的标志和形象,是医生职业形象的体现。医生的职业形象和信誉关系着医生的职业发...
  • 何为医德?
    答: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就是从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
  • 到底医生的医德是什么?
    答:医生的医德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医生的职业道德。 医学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因而医务人员的医德也不尽相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防病治病方法的重大突破,传统医德观...
  • 什么是医德?
    答:医德是同理心,是即能站在医生角度从专业出发引导患者做出决断,又能站在患者角度,考虑他的经济,身体,心理,家庭等等情况。医德是责任心,是既然你找到了我,信任了我,我就绝不辜负你的那种责任心,是即使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但是我可以给你指条路,告诉你去哪找谁可以解决的了,如果确实是解决...
  • 医德是什么?
    答:而医术客观来讲是一项技能,能够体现的无非就是技术的好与坏,这个是可以通过时间来达成的。医德定义医生这个职业的方方面面,可以引导这个职业未来的发展,体现医生这个职业在社会的价值,而医术只能证明一个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所谓医者父母心讲的就属于医德。如果一个医生空有一身好技术,却没有好的...
  • 医生有什么品质?
    答:1、在职业活动中,不仅在医疗技术上要逐渐达到精良,而且面对一个个的患者还需要有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学道德情操,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和担负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2、医务人员开发智力,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追求真理,发展科学的积极促进力量。3、坚持在...
  • 什么是医德,医术?两者之间的区别?
    答:1. 医德:医德是指医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医生应该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尊严,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尽力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安全。医生还应该遵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积极参与职业发展和医学研究,为患者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2. 医术:医术是指医生应该具备的专业...
  • 什么是医德,医术?两者之间的区别?
    答:医德和医术都是医疗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医术是指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和技术,而医德则是指医生在从事医疗工作时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医术是医生的基本技能,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和医疗经验等方面。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提高临床技能,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例如,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