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贞观二年 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 唐太宗具有怎样的特点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
—— 吴兢〔唐〕《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材料二 “……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酥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知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其民间有利病欲兴除者,先陈说于乡绅房;乡绅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以闻于王,否则报罢……大约刑赏、征伐、条例诸事,由爵房主议;增减课税、筹备帑饷,则全由乡绅主议。”
——魏源《海国图志》
(1)材料一中体现了什么制度?唐太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国的什么制度?材料二中显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0分)
(3)指出材料二中制度与材料一中制度的主要区别。(10分)
(4)指出两段材料的主要共同作用。(4分)
答案
(1)三省六部制(2分)中央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是要互相监督制衡,减少过失;(2分)大臣应该恪守职责,秉公办事,不殉私情;(2分)否则国家危亡。(2分)
(2)英国(2分)君主立宪制及上下两院制(2分)特点:议会的组成、议政过程及作用;(2分)议会享有立法、监督政府(内阁)的权力;(2分)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2分)
(3)材料二是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2分)材料一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首相成为实际最高行政首长(4分) 中国巩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2分)
(4)巩固了统治,稳定了社会;(2分)有利于政治、经济发展。(2分)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
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汉承秦制,汉朝在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上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汉朝继续推行皇帝制度。引用教材“学思之窗”的材料,说明皇帝的权威得到加强,上传下达的命令得到有效畅通,汉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内朝与外朝
汉武帝之前的西汉皇帝基本上是以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制订国策,只求遵守刘邦、萧何定下的政策、法令、制度、皇帝垂拱深宫,由宰相主持日常政务。对宰相的要求不高,只要能照章办事就行。从汉武帝开始,这种局面无法继续下去了。因为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强大,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在他的指挥下,内外政策发生剧变,清静无为转为积极有为,对主要辅佐宰相之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怎么变呢?是感到他们权力太大,加以削弱吗?是认为他们出谋划策太多,“权移主上”,而故意搁置不用吗?(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思的兴趣,以达到进一步获取知识的目的)
然后教师做一解释:否!恰恰相反,是更迫切需要统治经验丰富的宰相多行使权力,多出谋划策,以助自己大展宏图。然而,当时的宰相制度却愈加不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
中朝是汉武帝设置了一个新的机构,是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宫廷系统相对立。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这个系统被称之为外朝。在中朝出现之前,丞相就是政府的行政首脑,他参与国家方针大计的决策过程,但是等到中朝一出现,真正得到皇帝信任的和皇帝一起参与决策的是中朝的官员,而不再是以丞相为首的合法的政府系统的官员。原来的合法政府官员被排斥出决策圈之外,成为一个政务的执行机构,真正的宰相职权落入了中朝官手中。中朝官的官员的构成起初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之为“天子宾客”,即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安、主父偃等这批人,后来,汉武帝把这个制度更完善化,吸收了一部分朝廷的大臣来参与。汉武帝动用了不同的手段,使得丞相的实权被剥夺。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了宰相的权限,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在这点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把大权实际有效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隋唐三省六部
辅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及以下材料,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实行三省六部制的背景,并启发思考: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 起到什么作用?
背景材料:
材料一: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间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随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材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在唐代,凡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宰相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述分析: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利。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讲述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出其特点,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的;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要注意引导学生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实质是加强皇权,有效地维护了统治。由于上面的讲述已为分析这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此只需稍加指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最后,教师概括为: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4.宋削弱相权
三省六部制在宋朝演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宋朝建立的背景,重点强调在宋朝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皇权继续得到加强。
5.元中书省和枢密院
而宋之后的元朝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提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制度?(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总结分析)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引用一段材料“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表里。”(《元史·百官志》),让学生来概括元朝设立中书省的目的。作为山东、山西、河北则称为“腹里”,作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设立了枢密院为最高地军事机关;设立宣政院通领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区,皇权继续加强。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的郡国并行及刺史制度
提问:西汉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与秦不同的措施?教师指出秦朝时,设立郡县,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种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各州均设置刺史,即监察官。
教师首先可以利用晁错《削藩策》中的一段史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社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引入汉初实行什么制度导致这一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汉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指出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景帝到武帝实行削番。
古代巡视制度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中央监察机构分区巡视地方之制,正式创立于汉武帝时。武帝继位后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同时严厉打击豪强。他清醒地看到豪强势力之所以难以铲除,根子就在一些地方官特别是郡的最高长官太守、诸侯国的相(权位与太守相当)和县令等各级主要官员庸懦无能,或贪盗枉法、勾结豪强、助纣为虐,有的还纵容属下、子弟胡作非为,总之是吏治不好。古人说圣君“治吏不治民”,汉武帝对此深有体悟,认为要搞好“吏治”就必须狠抓“治吏”——严管官吏,于是一面大规模选用严于执法者担任地方主要官员,一面创立中央监察机构分区巡视制度,即刺史巡视制度,用制度监督、管理地方主要官员。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这一制度正式问世了。
刺史巡视制度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央监察地方的能力,而且也在选用刺史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治国之才。如扬州刺史黄霸,“明察内敏”,执法公平,被提拔为颍川郡太守,郡中大治,政绩考核为天下第一,后又被擢为丞相,封侯爵。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循吏”的主要代表人物,影响极大。到东汉时,刘秀把西汉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到汉成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又把刺史改称州牧,让其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些州牧后来又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2.隋唐的州县
对于隋唐的州县制度稍加解释,并指出唐又设立道,设监察使监察地方。最后指出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史权力的增大,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出现。唐朝虽然也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没有进一步采取彻底解决割据势力的措施,反而采取了“以方镇御方镇”的错误政策。这一政策不仅没有挫败割据者的野心,改变分裂割据的形势,反因战胜者分赃不均,重又挑起叛乱。唐无法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日益衰落,最终被藩镇所灭。
3.宋朝的路州县
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先作一交代:①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强化中央集权;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兵变”的形式当上皇帝的,在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为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也必须强化中央集权。然后设问:“假如你是赵匡胤,建立政权之后你会怎么办?”从而导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学习。
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曾召见大臣赵普,向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唐末以来战争连年不断的原因;二是如何平息战事、使赵氏天下长久的办法。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解决的办法是“剥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所以,宋初首先剥夺节度史的兵权,派文臣做知州,设路、州、线三级,来强化中央集权,重点就是改变唐朝后期以来“君弱里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4.元的行省制度
设问: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和影响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措施?(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进行提问、总结分析)
目的:为了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管辖和统治辽阔的国家,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影响: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其它措施: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1)三省六部制(2分)中央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是要互相监督制衡,减少过失;(2分)大臣应该恪守职责,秉公办事,不殉私情;(2分)否则国家危亡。(2分) 
(2)英国(2分)君主立宪制及上下两院制(2分)特点:议会的组成、议政过程及作用;(2分)议会享有立法、监督政府(内阁)的权力;(2分)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2分) 
(3)材料二是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2分)材料一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首相成为实际最高行政首长(4分) 中国巩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2分) 
(4)巩固了统治,稳定了社会;(2分)有利于政治、经济发展。(2分)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
    答:(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等信息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的措施是什伍连坐;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
    答:(2分) (3)材料二是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2分)材料一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首相成为实际最高行政首长(4分) 中国巩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2分) (4)巩固了统治,稳定了社会;(2分)有利于政治、经济发展。(2分) 略 ...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
    答:(1)评价:思想家(或儒学创始人、“儒教教主”); 教育家; 政治家。(3分)主要依据: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或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影响深远);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广泛、深远;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限制(或孔子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影响深远)。(6分)(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
    答:(1)思想:保护人民利益或以民为本,施行仁政。(2分)措施:省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薄税敛(减轻农民负担);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农时(保证农民劳动时间)(6分)(考生任答三点即得6分)(2)措施: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益(如颁布一系列法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1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
    答:(1)原因: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和保守性的大环境影响;官府干涉和控制;手工业内部错误的竞争观念。(6分)影响:有利于工艺传承,保证工艺水平;从长远看,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分)(2)全国的统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6分)(3)材料三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本业”,商业是“...
  •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由于近几十年来沿岸工农业、商业...
    答:(32分)(1)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1分)必须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2分)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分)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分)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
    答:⑴主要思想:天人合一;君权神授。(4分)核心内容及历史事件:(12分)①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智者运动②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作用;文艺复兴 ③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得救,信仰自由;宗教改革④倡导自由、平等、理性;启蒙运动⑵梁启超:进化与竞争相辅相成。孙中山:进化以互助为...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务院2009年9月1日发布《关于开...
    答:(4分)④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2分)(2)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遵循从特殊到...
  •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很多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
    答:(10分)(2)特点:政府重视并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对外贸易港口分布以南方为主;海外贸易规模大,范围广;贸易商品以土特产品为主。(8分)原因: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经济重心南移;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达。(8分)(3)含义:促使封建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2分...
  •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0年的中国,经受了一次次历史罕...
    答:(1分)(2)财政可以调节资源的配置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央财政下拨7亿元救灾款,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从而尽快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4分)财政有利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救灾款用于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学校复课等,有利于灾区社会事业受到最小冲击。(3分)财政有利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