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府三司三衙是指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5
北宋时期的“三衙”指的是什么?

三衙指的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
开国皇帝赵匡胤,曾任后周禁军将领“殿前都点检”,又是通过兵变坐上皇帝宝座的,深知警卫部队的重要,所以,他格外重视禁军的组建,营建禁卫精兵的同时,又收编地方军,扩充中央禁军,构筑出了史上最庞大的国家警卫部队。
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

扩展资料:
宋太祖开宝年间,全国军人37.8万人,其中禁军便有19.4万人。后来每位皇帝都重视禁军的建设,宋太宗至道年间全国军人66.6万,其中禁军35.8万。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全国禁军达到了82.6万。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禁军不只保卫皇帝,还保卫国家疆土,为国出征,所以有的驻屯地方,但大部分护卫京城,驻扎于汴京城外。禁军很讲究训练,《水浒传》中的林冲便是汴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其枪棒功夫尤其出色。
宋代禁军不少都是摆设,仪式化明显。因为禁军实在太多,到国力下降时,连军饷都没有。宋神宗赵顼便曾为此感叹道:“穷吾国者,冗兵也。”后来,朝廷每年都进行一次禁军整并。到南宋时,禁军的规模便缩减很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衙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揭古代如何保卫领导人:宋太祖创"三衙禁军"体系

南、北本是由于这些机构在宫城和皇城中的位置而得名。宰相议政的政事堂及中书、门下二省在宫城内南部,尚书省及六部、九卿、三监则在宫城之南的皇城内。宦官的机构内侍省本在宫城的西南角,但宦官出入宫掖,常在宫城北部。南北的对称,唐初就已出现。贞观十五年(641),宰相房玄龄、高士廉问少府少监(主管手工业的官员)窦德素:“北门(指玄武门,意指后宫)近何营缮?”唐太宗知道后,很不高兴,对房玄龄等人说:“君但知南牙(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太宗显然指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为南衙,而把玄武门附近的后宫叫做北门。又唐代前期把驻在玄武门附近保卫宫城北部的禁军如羽林军、龙武军等叫做北衙禁军,而把由十二卫将军掌握以保卫宫城南部及皇城内百官衙门的禁军(由府兵番上)叫做南衙禁军,都是因它们所在位置而得名的。
唐初内侍省机构本来并不复杂,所领六局都是为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服务的,但到后来,由于皇帝宠信,宦官逐浙掌握武力,干预政事。如武则天时出现的内飞龙使,名为管理御马,实际掌握一支武装,唐中宗、唐玄宗以后,更以宦官监军,或直接以宦官统领军队(如玄宗时的杨思勗)。玄宗晚年深居后宫,宦官高力士等把持了呈进章奏、承宣诏命之权,太子、宰相都不敢得罪他们。安史之乱以后,由宦官充任的官职逐浙增多,如唐肃宗时出现的观军容使,唐代宗时出现的掌枢密,特别是唐德宗时出现的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简称神策中尉),控制了禁军及朝廷机密,势力远在外廷朝官之上。当时,又和外廷机构相对应,设立了许多由宦官掌握的使职,如宣徽使、学士使、内弓箭库使、内庄宅使等,其衙门通称为司,故有北司之称。

二府:
西汉丞相与御史府并称“二府”,亦称“两府”。成帝时罢御史大夫,改置司空,其名废。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又明清时对府“同知”的别称,即第二知府之意。

三司:
东汉称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司,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新唐书·百官志》云:“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五代、北宋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元丰后废。金以户部之劝农、盐铁、度支为三司,贞佑时废。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学使司合称三司。

三衙
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东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

宋代管辖禁兵和厢兵的中央机构。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总称三衙。五代后梁开始设置侍卫亲军,作为皇帝亲兵的一支,后晋时遂成皇帝亲兵的总称。后周时另设殿前司,扩充其军力,形成与侍卫亲军司对峙的“两司”。北宋初期,又将侍卫亲军司分成马军司和步军司,形成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共计九员,作为三衙统兵官。三衙管辖全国的禁军,侍卫马、步军司还在名义上管辖各地的厢军。宋朝一般用文臣主持的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实行以文制武,而三衙又各统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制约,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巩固皇权,防止武夫兵变。南宋初,虽恢复三衙,但已无权管辖全国军队,三衙的军队仅为驻守“行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的三支大军。宋孝宗赵眘时,侍卫马军司的队伍移驻建康府(今江苏南京)。

  • 二府三司三衙是指什么
    答: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东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宋代管辖禁兵和厢兵的中央机构。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
  • 宋元明的制度有什么不同
    答:宋朝的制度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以“三司”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中司徒负责土地管理,司马负责军事,司空负责工匠事务。此外,宋朝实行“二府”制度,中书省负责行政,门下省负责审议。接着是“三衙”制度,枢密院掌管军事,宣徽院负责行政,三司担任监察职能。元朝在宋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中书省成为...
  • 在中国古代,地主阶级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请你从汉到元的史...
    答:(把相权一分为三)②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③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 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3)北宋:二府三司 ①二府:A.中书门下省—最高行政机构 设参政知事—副相,分割丞相的一部分行政权 B.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分割丞相的军权 ②三司:盐铁、户部、度支;...
  • 中央官制的演变(削弱相权)汉朝 巩固 隋唐 - 完善 北宋 - 加强 元朝...
    答:宋朝的时候,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统兵权由三衙掌管,三衙即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掌握军权。地方归属中央,在地方设置通判监视,用文官担任知州,地方的赋税要运到中央,削弱了地方权力。宰相权则一分为三,中央机构是二府三司,二府就是...
  • 古代宋朝官制的详细介绍
    答:从军事系统看,北宋中央可称为枢密院——三衙体制。枢密院是总管全国军事的最高行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枢密院的职责是:“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宋史·职官志二》)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
  • 北宋时期的“三衙”指的是什么?
    答:三衙指的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开国皇帝赵匡胤,曾任后周禁军将领“殿前都点检”,又是通过兵变坐上皇帝宝座的,深知警卫部队的重要,所以,他格外重视禁军的组建,营建禁卫精兵的同时,又收编地方军,扩充中央禁军,构筑出了史上最庞大的国家警卫部队。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
  • 都说宋朝重文轻武,那么,宋朝的官制是什么样的?
    答:而为制衡同平章事宰相权力过大,又设了参知政相为副相。而作为最高军事机构的框密院只是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兵部负责后勤事务和管理地方的厢军;吏部负责武官铨官。又在这二府之外设立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这就形成了二府三司的中央制度。官制一度的改革 宋神宗年间由...
  •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急急急急
    答:如: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下面的是一些参考资料 比较详细了:宋代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和大臣、外戚 、女后、宗室、宦官的擅权,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夏等侵扰,把政治...
  •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答:因而宋初制度很乱,例如,兵部之外有枢密院侵夺了兵部的职权,并升为中枢机构;唐朝吏部、兵部分别主管文武官员的铨选,此时另设审官东院管文铨,审官西院管武选;户部尚书、侍郎职权,已由三司使(五代时并户部、盐铁、度支为三司,其长官为三司使)取代,被称为“计相”,其权位仅次于二府,在...
  • 如何用帕金森理论分析宋朝二府三司制度?
    答:二府即为掌管政务的“东府政事堂”与掌管军务的“西府枢密院”。而“度支,户部,盐铁”则为掌管财政大权的三司。行政部门的列举并不足矣各位看清事实,但是有一点显而易见,二府三司制度将军权、政务、财政大权分离,从根本上隔绝了权臣乱政的最基要三个条件。 很多人认为宋代之前所有朝代也都是权力分化的,比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