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如何看待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镇化的步伐在我国已踏上了高速前进的轨道,它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必然产物!但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与发展都必须遵循其自身一定的发展规律,倘若盲目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或者仅仅是扩大城镇化的面积而忽视其他与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进程,那么必将导致出现弊大于利的局面。

从历史上来看,凡出现城镇化的地方,就一定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从全球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城镇人口占80%,阿根廷达到90%,墨西哥是78% ,而中国30年的城镇化建设却走完了相当于英国200年、美国100年、日本50年所走完的里程,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突破10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经济的崛起、人民生活的富足,另一方也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城镇化建设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

一、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的利益
1)城市五光十色的生活一直是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稍微有点积蓄和条件的都积极向城市靠拢,这就无形中加大了现有城市的压力,如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人均占有率低等。而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别,缓解现有城市的压力,解决上述问题。
2)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广大农村就是这个劳动大军的输出地,这样就可以就近解决就业问题,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的艰难局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留守问题。
3)城镇化的建设把分散的人们聚集到了一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让城市的外部有更广泛的空间、更宽松的环境、更有利的条件来发展农业、林业等。
当然,加快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优点还有很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我无法一一例举,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双面性,有利也有弊,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如果,一味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忽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人为的仅从版图上扩大城镇化的面积,那么必将导致弊大于利的消极局面的出现。这就是我要在下面提到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弊病
1) 城镇化的建设者并不一定是城镇化优越性的享受者和拥有者。在人们还不够富裕、不足以解决温饱和不能够资助儿女上高中或者大学的情况下,盲目的在此地区人为的加快和发展城镇化,必将加速本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而政府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在高物价的今天并不能让他们维持很久。如此,城镇化的代价是让一部分本可以自然生存的农民变成了乞丐,凭什么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成全另一部分人呢?这是一种不公平、不人道!
2)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三教九流的集散地,这里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各自的文化、素质、习惯、风俗、价值观和对这个世界认知能力的不同而彼此产生碰撞,在这个法制还不太健全的今天,人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约束自己。因此,过快的发展城镇化,而没有制定出 与之相适用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必将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隐患。
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就必然产生相当多的废水和垃圾,而纵观全国各小城镇,能有效解决这些环境卫生问题的寥寥无几,这也与当前倡导绿色环保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缺乏一定环保意识和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建设环保设施的前提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是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的环境!
4)城市是一个集散地,人流如织,车流不息,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里都有交通拥堵的现象,给出行、上班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的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负荷,加剧了城市的拥堵!
5)当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移居城市,他们放弃了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又因文化水平较低,不适应城市相对发展的生活和环境,这就导致他们无业可从。因此,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前提是发展经济,解决进城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不是让他们成为降低城市幸福指数的累赘。
6)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致使广泛的农村大地人烟稀少,学校空虚,生源严重不足,在不具备寄宿条件的学校里,甚至有些学生要跋山涉水才可上学,而城市则出现爆满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当然,还有很多的弊端会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出来,比如:医疗、保险、福利、公共资源建设不同步等。
城镇化虽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是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盲目的不加限制的加快必然让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需要一种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来发展城镇化,要顺其自然而不是拔苗助长。

所谓城市化,通俗地说,是指人口在城市迅速集中的现象.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看,城市化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工业化需要劳动力在某些经济区域迅速集中,这样可以产生聚集的经济效益,带来集约化经营的众多好处.而城市不仅可以提供集约化经营的场所,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市场、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就业需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有明显加快的趋势.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市户籍人口比例会上升到50%左右,即城市和农村户籍人口持平,各占一半.这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因此,有必要科学看待和认真分析我国的城市化现象.\x0d我国城市化的特点\x0d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人口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超市郊化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区域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阶段,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卫星城式的居民区发展迅速.当然,近来也有学者提出第三个阶段,即所谓“绅士阶级回流”的说法,指中产阶级又从郊区迁回到市中心.\x0d我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复杂的道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由于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我国的城市化缺少一个渐进的过程,现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x0d我国巨大的城乡差异使城市化的进程不同于其他国家.一般说来,城市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都是农村所无法比拟的.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导致农民大量从农村流入城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城市化也处于不同的阶段.一些发达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已出现了生活富裕起来的阶层从城里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也就是说进入到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市郊化阶段”.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认为,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目前,我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城市化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一样,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浙江,城市化是分散型,县域经济各具特色,强县林立;在江苏、山东则形成板块型,有明显的强势城市群;在广东,城市带优势明显,正在形成大珠江三角区,外向型特色鲜明;在环渤海区,因北京与天津两大直辖市的带动,许多国际机构、跨国公司均在此设立了总部或办事机构,优势十分明显;在东北和西部,正在逐步形成地区性的经济、社会中心,资源、人才优势刚刚显现,多项国债项目正在有力推动这些地区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说,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道路决定着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能否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世界各国从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走向现代化的规律告诉我们:推进城镇化才能有高层次发展。

  我国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农村文明进步的迫切现状提醒我们:推进城镇化已是农村改变落后于城市的现实所需。

  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高度来认识: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和时机已渐成熟。

  在探索中适应新型城镇化要求

  推进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国各地小城镇发展迅速、各具特色,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北京顺义区在促进郊区产业结构调整中推进城镇化进程;浙江广厦集团在政府指导下,比较好地处理了小城镇开发中政府、企业和城乡居民的利益关系,利用自身资金和机制优势,通过市场平台,参与中心城市周边小城镇开发。这样,既解决了城市建设中长期存在的资金缺乏问题,还促进政府和市场“两个轮子”在城市开发、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协调运行。尤其在解决农民进城问题上,他们不仅对搬迁农民补偿到位,提供了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创业钱”,还帮助农民办理养老保险,并提供培训机会,帮助他们走上就业之路。

  经历改革开放20多年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经过了探索,也积累了经验。首先,不照搬别国模式,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路子。我们的城镇化必须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其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调发展。此外,还要在实践中尊重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经验,鼓励创新,在探索中逐渐发展。(完)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目前城镇化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关注,并应正确引导,防止造成重大失误和损失。 第一,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以城市为主,还是以小城镇为主的问题。 从中国国情出发,城镇化中接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以城市为主,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和主导方面。其次才是小城镇,而绝不能找错方向——以小城镇为主。 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与小城镇比较,城市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优势十分明显:城市有资金来源,镇则很困难;城市比镇人均占有土地可节约一半左右;城市公用设施比镇好得多;城市环境建设比镇投入多、容量大;城市比镇能产生更好、更大的集聚效应,更有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更便利于生产的协作、配套;城市比镇交通便利,往来方便;城市比镇更有利于发展教育事业,从而提高人口素质;城市比镇扩容要容易得多。因此,城镇化中接纳农村劳动力应以城市为主,镇辅之,而不是相反。 第二,要坚决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是农村人口占比例最大的国家。我们过去采取的户籍政策,对防止农业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因而防止大城市病的发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我国城市化滞后的问题。现在全国加速推进城镇化,户籍制度正在改革,农民进城的门槛正在降低,进城落户的条件正在放宽,这是加速推进城镇化所必要的。但同时必须坚决防止在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城市人口机械性的过快增加,造成道路不畅,交通堵塞;学校不足,学位短缺;供水、供电、供气紧张;垃圾处理不了,浊水横流,河流污染,环境破坏;社会治安恶化等大城市病的发生。印度的孟买,巴西的圣保罗就是前车之鉴。 城市管理者,一定要作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容量,积极开辟就业渠道,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做好宏观调控,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加与城市公用设施、教育、服务、生产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克服和防止盲目扩镇、建镇热潮 在城镇化过程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镇,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不可能全面扩容,不能一哄而起,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统筹规划,选择少数有发展条件的镇有重点地扩建和发展。切不可形成扩镇、建镇热潮。

  • 如何看待中国的城镇化和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答:其中教育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也评价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准。目前,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中国流动人口群体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流动人口规模将继续扩大。农民流动日益家庭化。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带来的新问题是随父母流向城市的儿童的人数不断增多,他们的教育需求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 1亿非户籍人口已城市落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怎么样?
    答:如何看待中国城市化率将进行到底?城镇化率是有极限的。城镇化率的动力在于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城镇地区收入回报超过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促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因此,未来增长极限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流出,在耕地一定的情况下,留下来从事农业人口的单位效益也将提升。理想的状态应该...
  • 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会对农村造成什么影响?
    答:城镇化的飞速推进,对于农村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未来的必经之路,但是这快速发展推进的背后,确实也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一、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留守问题加剧 随着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大城市,当起了农民工。某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大量劳动力缺失,...
  • 如何看待中国城镇化的突出问题
    答: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现在国情,走适合我们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在做到绿色城镇化的前提之下,打造智能信息型新城镇,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
  • 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应该如何作为?
    答: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政府面对新的历史起点必须担当的战略任务,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被城市化”、“豪华城市化”、“边缘城市化”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短缺、形象工程过滥、历史文化风貌丧失、城市千城一面、生态人居环境恶化、交通堵塞等“城市化病”。这表明,并不是每一级政府及官员都清楚自己在推进...
  • 如何理解看待“城镇化”的国策
    答:现在“城镇化”成为一项国策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人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大大的“投资理由”,将有大笔资金可花。有人认为“城镇化”是一副“药”,贴到哪里,受益到哪里,治一治多年来某些发展中的“后遗症”。有人认为“城镇化”是“唐僧肉”,啃住它来把城市继续“做大做强”,把已经是大...
  • 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会对农村造成什么影响?
    答:同样的,城镇化的发展,也需要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农业不再是传统的人力耕种收割,而是使用自动化收割机、耕种机。可以满足为大城市提供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为了加速农村发展,还会开展乡村旅游业,吸引大量城市人口来感受农家乐,丰富农村产业链,促进经济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03 ▍可以促进农村的全面...
  • 如何看待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房地产发展
    答:第一个变化,房地产市场将出现分化。过去的房地产市场总体上呈现出全面上涨格局,但今后,中国的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实现的是新增城镇人口的定居和落户。由此,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会出现新的格局,即从过去的总体上涨到未来有的地方上涨,有的地方平衡,有的地方可能出现一段时间内的低迷甚至是负增长。第...
  •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访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
    答:“一个非常重要的检验”记者:您分管河南国土资源管理很多年,如何看待城镇化与“两个最严格制度”的关系?张大卫:城镇化本身应该说是一个规律、潮流,是解决当前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根本道路。国家又提出,城镇化过程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最严格的节约...
  • 如何看待城市化的浪潮?
    答:无数人为了一点儿所谓的利益,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他们不知道为了价值而付出的,正是自己身上最有价值的部分。我走在街道上,看见鳞次栉比遮天蔽日的墓碑一样的高楼,我无法理解为何有人会愿意付出一生,只为了在这种地方买一栋房屋。我看见商场琳琅满目的其实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的商品,以及一群一群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