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和“素质”的概念是什么?我想在向别人解释它们的内容时先说明其定义,便于理解,谢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2
什么是素质理论?

  养成素质,是一个过程概念,是重视素质素养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的结果。
  “养成说”一直在教育界盛行不衰,因为教育和人格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形成一个优良的品格和素养就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充分展示了积累的重要意义。同样古训“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深”这些都在教导我们注重品格和素养形成的每一个细节,注重缓缓形成的过程,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养成素质就是依据这样一个理论基础形成的学说,在学习和思维进行的过程中,要端正姿态勤勉敬业,不断深化已经形成的素养,并形成强大的比较优势。
一、素质的定义
“素质”词条在词典中的解释是:1、指事物本来的性质;2、指人的素养;3、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
而当今现实生活中人们从感性认识上对素质的理解就是指人的工作能力、劳动技能、文化水平、平时的讲话、处事行为修养和精神境界。由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也由于理论界定不清,所以人们泛谈素质。并学术界也形成泛素质论。
人类素质学确定人的素质潜能定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1、人的内在要素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2、健康、体能、智慧、知识、修养的统一体。
3、参与社会实践和素质演化所表现的能力。
4、心灵美与行为美的统一。
但是,当素质的定义偏向强调个性和自主的时候,素质的定义同时变得相对化。亚当斯(Adams)在总结素质的概念时,也勾画了这些特点。他指出素质的定义包括了以下各点:素质的意义多样化;素质反映个人的价值观;素质是动态的,它的意义因时因地而改变;素质的意义囿于价值体系、文化和传统。
二、研究和提升人的素质的价值和意义
(1)有助于生产力发展
在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中,人的素质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要素。人的素质在生产力系统中起着主体性作用、主导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人的素质在社会生产力中的主体性作用,首先在于人的主体需要,这种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当人的主体需要产生动机时,则必须要根据主体素质付出必要的劳动才可能满足主体的需要。这种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全过程,几乎完全是在主体素质的作用下完成的。从一般规律上看,低素质能力是不可能满足超然的需要。低素质的人只能产生低档次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虽然人的素质具有主观能动性,但素质潜能大小是客观存在的,其主观能动性必然受到素质潜能大小的客观制约。因此,人只能通过提高素质,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条件,才能增强人的主体性。
人的素质在社会生产力中的主导性作用,首先表现在对劳动对象及生产资料的选择和驾驭上。有怎样的素质潜能就有怎样的主导性作用,不可能产生超出现实素质的主导能力。比如原始人绝不可能驾驭现代化机器,不会运用电脑一样。同时,人的素质主导性作用中还包括有方向性和目的性。人的所有社会行为及其劳动创造,都是根据人的素质潜能的主导性作用,有方向、有目的的进行。
实践证明,人的素质在生产力系统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人的素质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基本是正比的。有多大的素质潜能就可能创造多大的财富。在远古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类人猿的素质几乎还只是动物本能状态,使用棍棒、石头,与低等动物搏斗以取得食物。这证明类人猿的素质决定着类人猿只能使用棍棒和石头这种简单的生产工具。到了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动物性,有了文化,有了可以耕作的高级生产资料和技术。经过漫长历史发展,人类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又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这每一个经济形态的变化都证明人类素质的提高和进步历程,或者说人类素质的不断提高决定着生产力水平也一级一级的提高。
人类素质学的主要功能和任务,就是认识和剖析人的类素质,并研究提高人类素质,提高人在生产力中的主体性和主导性作用。缩小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存在的生产力水平差距,促进人类生产力共同发展。这就是人类素质学最大价值和意义。
(2)有助于提高人的生存能力
人类素质学以素质教育为教育观,并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体系与模式。素质教育完全为人的社会化着想,从名到实,从知识到实践都要考虑到人如何参与社会,如何适应社会。锻炼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人的体能。使人能够适应自然环境。训练人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培养人的心理承受力。培养人掌握多方面的劳动技能,训练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素质教育除了培养人的一般社会化生存能力外,还可以根据行业、职业或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的自卫、自救能力和特殊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及其他必要的能力。素质教育所培养人的生存能力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前三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等三个层次的需求。这也是提高生命质量,追求人生更高价值的基本保障,只有在人取得低层次的生存需求,才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人类素质学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在中国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传统的应式教育只是灌输书本知识,而不是培养综合能力,所以在当代应式教育模式中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和未来的发展。学生走出校门要独立闯社会求生存时,马上面临生存危机和困惑。
所以,人类素质学的素质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生存能力。
(3)有利于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人类素质学在于提高人的潜能,当人的潜能得以提高,就扩大了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了许多因自身素质低而带来的生存困难和生活困难所导致的烦恼与痛苦,增添许多人生欢悦和愉快。这本身就提高了生命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素质就是人的潜在生命质量,素质低,其生命质量就低,素质高,其生命质量就高。
如果把人的生命质量划分为几个层次的话,那么可以分为身体质量;生活质量;精神质量三个层次。首先,人类素质学注重提高人的身体质量,从胎教、幼教到成人,都注重培养人的身体健康意识,让人自觉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加强锻炼,减少疾病,使身心愉快,当人感受到身心健康,没有疾病痛苦时,就感受到健康是福的愉快。
生活质量是生命质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身体质量的延伸。生活质量的标准是人对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当然,人对物质需求是没有绝对标准的,有的是以豪华、奢侈的消费条件和消费方式。这属于超生活质量类型,这种类型是有悖人的类生活质量的。因为他在满足自己正常或正当需求之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腐败和异化。按照类生活的生活质量标准,应该是在满足人的正常、正当需求情况下,感到舒适而不浪费。达到此境界,要靠自身素质的把掌握与控制,一要有一定素质潜能去创造能满足自己正当需求的财富;二要限制奢侈和浪费,限制物欲的无限需求。限制奢侈是靠一种精神,一种高境界的价值观。
精神质量是生命质量的高级形式。也是在前两个层次前提下的更高追求。人要追求生命质量的高级形态--精神质量,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高层次素质。人类素质学在提高人的身体质量和生活质量之后,必然要向提高精神质量方面努力。
全面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是人类素质和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素质学的使命和方向,这是人类素质学高层次价值和意义。
(4)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
人类素质学一方面是提高人的素质,这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充实潜能,提供自身素质基本保证,使人在发展过程中具备内在动力要素。另一方面是促进人的素质演化,促使改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竞争、实现价值的机会。
由于社会诸多方面的限制和人的自身素质制约,使人没能实现全面发展。比如经济贫困致使人必须用全部精力为生存而拼搏,不可能有精力或有条件去作其他方面的发展。或者因为人的素质低,没能力去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仅能付出廉价劳动,获取微薄收入糊口,没条件在其他方面发展。可以说:人的素质制约是人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
人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指的高层次需求。人的全面发展与价值实现障碍,除社会因素制约之外(外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内因),以增强自身能量,克服外因的阻力和障碍。
人类素质学研究范畴中,素质演化研究涉及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外部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为排除素质演化障碍,改善社会环境提供参考的理论依据或实践操作思路。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在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的社会环境改善上做的比较好。严格来讲这是一个与政治交叉的话题。而人类素质学更侧重人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去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
三、大学生素质的含义和养成
在谈到当代大学生素质的时候,人们通常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一个是认为大学生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具有较高的素养;但是,在历史上,我们却不断看到对大学生素质的质疑,包括90年代初中期“大学生道德滑坡”的讨论,而现在这种质疑又有重新抬头的味道,不过是已经赋予不同的内涵了。
其实,大学生的群体是一个被寄予很高期望但是同时自身又存在很多问题的群体。在国外,早在80年代,在高等教育中,就开始了从卓越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人们对“全素质管理”(TotalQuality Management)认识的加强而发展的。在中国,一方面因为我们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我们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直到90年代中后期,素质教育才在一片争论声中逐渐走向前台。
但是,这时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已经更多的被赋予了应试教育对立面的含义,而失去了探讨素质教育本身以及素质本身的许多东西。在许多人的理解中,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少上课,多进行一些文体活动,学习一下画画、唱歌什么的。这虽然也是素质本身包含的一些内容,但是远远不仅仅是这些东西。素质有他更深层次的丰富内涵。
那么,大学生素质的具体含义或者说构成是什么呢?针对这种构成,我们怎样完成素质的养成呢?
正如亚当斯所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历史背景,素质的含义是不相同的。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可以将素质划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这个方面素质的养成,应该说,就会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大学生。
1、自律的能力
自律是指人自我约束的能力。大家知道,人性本身是有许多不好的趋向的,比如懒惰、消极、贪婪攻击等等。很多人都渴望不劳而获的生活,希望不受约束、逍遥自在的生活。有很多时候,人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应该或者不能做的,但是就是无法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行为或者嗜好,从而如毒品上瘾一样,渐渐无法自拔。
我们身边同学中会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有同学非常知道沉溺于网吧,生存于虚幻的精神世界是毫无意义、危害巨大的,但是就是不能克制自己对那种虚幻生活的渴望和虚假的满足感。以至于最后耽误学业,酿成大错。
自律能力的养成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用精神的动力约束精神的惰性,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善恶、美丑和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向上的信念。要象不能抽第一口烟、不能尝试第一次吸食毒品一样把自己和一些不良的嗜好绝缘。对自己自制你的估计应该是越低越好,千万不能高雇自己的自律能力而去盲目尝试一些危险的东西。
自律能力的养成还有要有一个好的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讲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有一个良好的朋友圈子,一个良好的小环境,会很大的提高你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2、自我了解的能力
自我了解的能力也就是客观的、全面的分析自己的方方面面特点的能力。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点、缺点。全面客观的分析自己的优点、缺点,正确的认识自己,是把自己在社会上准确定位的前提和保证。而人只有正确的把自己在周围的生存环境中做一个定位,才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旺盛的斗志。
自我了解必须学会寻找正确的参照系。把自己放到一个怎样的参照系中去比较,很大的决定了你的比较结果。
还要必须学会正确的对待比较结果,所谓“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我们比较的结果不是为了“死”和“扔”,而是为了找到差距,迎头赶上。如果比较的结果反倒成了自暴自弃的理由,这样的比较还不如不要。
3、适应环境改变的能力
随着世界一天天的发展进步,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快,中国过去的封建社会,可以说几千年如一日,上辈和下辈之间的生活基本没有变化,加上传统中中国人非战乱、灾祸等原因不愿迁徙,所以环境的改变并不明显。但是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我们周围环境也是日新月异。特别我们今天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要离开故土,到新的环境中生存。其实连我们的大学生活,也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对新的环境的适应能力会严重的影响到人的生存和发展。适应的越快,则发展的越快,适应的慢,则发展的慢,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则基本等于不能生存。
适应环境首先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自然表达的不是一种心态。适应环境就要首先克服对新环境的畏惧心里。
其次要有争取主动融合的心态。认真分析新环境的特点,给自己在新环境中一个相对合理的定位,然后积极主动和新环境取得融合,并尽量争取有利的位置,不要被动的被环境所左右。
4、尊重他人的能力
人人都有被别人承认和尊重的欲望。要取得别人的尊重,除了自己要有可以让别人尊重的能力或者品性以外,很重要的,要学会尊重别人。因为首先尊重别人就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是获取别人尊重的前提;其次尊重别人是自己获得更大进步的源泉,水满则溢,人满了,就不会进步。不尊重别人的人,很难从别人身上看到优点,也就不会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以提高自己。
要尊重别人,首先要有平等的意识。中国的传统是等级森严,从富有四海的皇帝到三教九流,划分详细,上一个等级的人对下一等级的人根本不屑一顾。现在我们必须破除这种陈旧的意识。学会平等待人,大家分工不同,但人格和尊严是一样的。
要尊重别人,要有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意识。没有人所有的方面都会超过别人,这是一个不用证明的公理。一个普通人做的普通的事里面,可能就有你还没有学会的思想或者能力。有了善于发现这些亮点的眼睛,你才会得到学习的机会。同样,只有发现了这些别人的优点,你才能够尊重别人。
5、创新的能力
创新被作为我们整个民族需要提高和发展的能力,重要性自不待言。关于创新能力的论述,已经是连篇累牍,在此不再重复。
6、动脑和实践能力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大脑,发达的大脑使人类成为万物灵长。但是善于不善于使用自己的这个最大优势,大家却各不相同。古人的说法叫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善于动脑子,善于思考问题的人,往往能在生活中掌握主动。
但是只动脑,不动手也是不行的。在当代大学生中,这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初中等教育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到了一大堆的理论,却没有学习到怎样把这些理论应用到生活中去。但是当我们工作以后,绝大多数是靠实践说话的,一个工作给了你,不是看你知道不知道,是看你干不干得了。所以如果我们高等教育把只动脑不动手的毛病延续下去,是十分有害的。现在不是说,我国最缺的,不是科学家,而是拥有精湛工艺的高级蓝领嘛。
另一方面,只有在动手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有些时候,是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想当然的东西,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克服懒惰和不屑的思想,然后积极投身到实践的过程中去。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老师会安排很多的生产实习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大家一定要积极参加。
7、团队合作的精神
团队合作的精神,早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选择人员时考察的重要指标,不具备这种精神的人,被绝然排除在企业团体之外。自从人类的社会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过渡到工业社会以来,越来越多的工作必须靠合作来完成,特别是今天,几乎所有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和发明创造都要靠很多人的合作来完成。盖茨是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但是没有他手下成千上万个也许没有那么优秀的工程师,不会有现在得到微软帝国。一个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团队精神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应该说,学习是一个比较独立的活动,有些时候,可以不通过别人的合作而做好这件事情。所以,我们大学生更要注意这个问题。要培养团队精神,就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8、个性和独立的思维
个性一词,曾几何时,几乎成了一个贬义词,直到现在才转回本意。当然个性并不是指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或者那只是肤浅的个性,真正的个性,是指独立而健全的思维和不屈服的精神。拥有个性的人,都应该是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人。
个性的重要性我们中国人认识的很晚,而且认识的不足。传统的中国统治者,在实行统治时用的是“愚民政策”,是让老百姓不明白,所以有焚书坑儒的事情。统治阶级垄断了知识,老百姓的脑子不灵光了,更谈不上个性,所以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同时也形成了整个社会的盲听、盲从和盲目崇拜。其实文化大革命就是这样一个悲剧的续写,当几亿人的独立思维被一个人的思想所取代时,不出问题才是奇怪的。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不管怎样的统治者,再想垄断知识是不可能的了,培养独立思维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成为稳定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大多数人都有独立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并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我们的社会还会出问题吗?
9、专业技能
在任何时代,掌握一些专业技能,是生存和发展的必须。要在社会分工中找到一定的位置,专业技能必不可少。掌握什么样的专业技能,往往也决定了你在社会分工中的位置。
专业技能当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得到。
10、终身学习的习惯
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为应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从一个世纪开始,人类知识的总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着,新知识出现的周期越来越短,特别是在一些新兴行业如IT业,他的从业人员如果一刻放松学习,可能很快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甚至在一些传统的行业,这种现象也表现的越来越明确。
从这种意义上,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成为一种不被社会发展淘汰的基本要求。拥有了终身学习的习惯,也就拥有了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的能力,拥有了与时俱进的资本。

文明礼仪是什么: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文明礼仪伴我行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用语、文明衣着、礼貌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文明礼仪伴我行的实现需要从基本的“坐、立、行、走”起步,培养落落大方的行为习惯;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温文儒雅的文明礼仪;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爱社区、爱家乡开始,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怀;从勤奋好学、热爱劳动抓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是教人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的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阳光校园的良好开端。礼仪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良好礼仪习惯的人首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礼仪能使老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加浓厚。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素养、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就更应该用文明的行为举止,合理的礼仪来待人接客。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如何做到文明礼仪伴我行:
①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行礼②与人相处,语言文明,友善宽容,明礼诚信③公共场合,轻声交谈,举止文雅,着装得体④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乐于助人⑤乘车购物,不拥不挤,座位让给有困难的人⑥行车走路,遵守交通规则⑦保护环境,垃圾废物不乱扔,绿地草坪不践踏⑧爱护公用设施,节约公用资源,遵守公共秩序⑨社会交往、热情、友好、大方⑩情趣健康,远离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

扩展资料:
1.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动作,语言,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2.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明礼仪

素质
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行为规范
就是规范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的一种条理式的东西.对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对于个人来说也就是自己做人的准则.

  • “行为规范”和“素质”的概念是什么?我想在向别人解释它们的内容时先...
    答: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
  • 素质是什么意思
    答:素质是指个人在遗传、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影响下形成的,内在的综合品质或能力。关于素质的详细解释如下:素质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人的道德、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道德素质体现在个体的行为规范、道德品质以及对社会公序良俗的遵守和维护;知识素质则是指个体在某一领域或...
  • 什么是素质 包括哪些
    答:1. 自然生理素质:这涉及到个体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体质和体型等。这些素质是个体天生的一部分,同时也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2. 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涵盖了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无论是智力还是非智力因素,都是个体心理构成的重要部分。3. 社会文化素质:这一方面包括了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行为...
  • 行为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答:行为素质还包括个体的情绪管理与自我调控能力。在面对压力、挫折时,能够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是行为素质的重要体现。同时,自我调控也包括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与改进,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社会规范和自身目标。
  •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
    答: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是指人们在行为上应该遵守的准则和规范。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人们具备高尚的行为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规范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遵守公德、爱护公物等方面。社会责任: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人们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
  • 什么是规范行为
    答:规范行为 是指与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符合的行为。是个体行为规范接受及内化的外在标志。是在一定的社会交往情境下发生的,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的人际交往情境的一种社会性适应,是主体在对行为的价值取向进行自主选择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的稳定性与行为规范的接受程度相一致。行为规范的接受越好...
  • 素质在哪个方面
    答: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的道德观念、思想水平、价值取向以及对社会、家庭、职业道德的认知和遵循。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其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对社会和谐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三type=\"quot等.科学文化素质强调人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这包括科学知识、文化修养、审美观念...
  • 什么是个人素质?
    答: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在社会上,素质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于自己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以及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 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人与人沟通又...
  • 什么是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答:指的是指企业依据自身情况及经营状况而建立的包含仪容仪表、岗位纪律、工作程序、素质与修养等一套用以引导和约束员工日常行为举止、工作习惯的准则。该行为规范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和约束性特征。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属于企业文化管理的范畴,通常的表现形式为体现在企业的《员工手册》或岗位管理制度上。既可以是...
  • 什么是素质 包括哪些
    答:自然生理素质包括生理机能、运动技能、体质和体型等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包括认识、需要、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行为规范、文化科学知识、劳动生产技能、审美等方面的素质。这三方面素质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协同构成了人的素质的整体。所以,广义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