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对管理者有什么实际意义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1
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
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很多专家对此理论有所贡献,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有以下几种:
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
F.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
,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
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
,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
:一致性
、一贯性和特异性
。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
,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卡内曼和特威斯基的归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去进行因果分析。而要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Weiner的归因理论
1972年,Weiner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是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所考虑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人们如何归因会影响今后的成就行为。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会使个体感到自豪,觉得自己聪明导致了成功。相反把成功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则会对未来类似活动上的成功不敢肯定,产生担心的情绪情感体验;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引起无助忧郁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反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则会对未来类似活动的成功期望不至于过低,会继续努力,这将有助于保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
Weiner于1982年又提出了归因的第三的维度-可控制性,即事件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Weiner看来,这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制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以发生变化。他认为,当归因对象是自己时,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如努力,会充满自信。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则产生惊异的感觉。若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会感到内疚。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则会感到无奈。

  • 归因模型的凯利的归因模型的作用
    答: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
  •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问题”是什么意思?请教一下。
    答:增强原则和补偿原则,以更准确地描述归因过程。在管理实践中,归因理论对于管理者理解员工行为和避免归因偏见具有重要意义。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员工是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知觉来做出反应的,而这些知觉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组织的运作。因此,在评估员工绩效时,管理者应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 归因模型归因因素
    答:在管理过程中,归因理论揭示了人们在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和解释时遵循的规律。管理者应理解,员工的行为反应不仅基于客观现实,更源于他们对薪资、上级评价、工作满意度、职位和成就等的主观感知。这些知觉的正确与否,对员工潜力的发挥和组织效率至关重要。管理者在分析员工行为时,应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
  • 讨论归因偏差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体现
    答:在职位分析中加强归因理论的应用,在绩效考核中重点考察不同的岗位类型上员工的归因有没有偏差,以及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员工进行,从而在组织中建立一个有关员工正确归因与纠正员工归因偏差的系统,为员工培训中归因训练提够正确的信息,以促进归因训练的效果。例如,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在员工之间建立...
  • 哪种归因模式最准确??要结合现实的!谢谢您!!!
    答:5. 归因模式在现实中的应用:凯利的三归因模式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它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员工的行为。6. 归因模式的实际应用案例:例如,许多体验式培训课程旨在帮助员工改变外归因的行为模式,从而促进个人和组织的成长。7. 结论: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单一的归因模式可以被认为...
  • 归因理论是指什么?
    答:2. 在教育管理中,归因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正确归因。3. 学生可能对学习行为的归因有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作出正确归因。4. 学生可能将学业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5. 教师应避免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鼓励他们找到改进因素。6. 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以增强学习...
  • 什么是归因理论
    答:1. 归因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激励理论,它关注人们如何解释和推论行为的原因,以预测和评价他人的行为,并据此控制环境或激励行为。2. 1958年,心理学家Fritz Heider在其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了归因理论。他基于通俗心理学的视角,旨在解决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理解事件的因果关系...
  • 凯利归因理论对于处理人际关系有什么启发意义
    答: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
  • 管理者应该怎样引导组织成员克服归因偏差
    答:企业人管理「归因模型」操作篇 〖导入描述〗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和「凯利」提出和归纳了归因理论,通过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可以对环境和行为实施有效控制。其中需要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进行因果解释和推论;整个过程称为“归因模型”。1、有果必有因 人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高估自己的成绩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