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古文)常见字常见词的解释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7
语文文言文(古文)常见字常见词的解释

初中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是根据具体语境释词,释词即将句中某个关键词解释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这些词对理解句意至关重要,多为文言中的常用词,故释词教学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我认为初中文言文的释词教学更应引导学生给常用词分类,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还能使学生感知汉语言运用的规律,为高中阶段的规律性学习奠定基础。我在释词教学中就致力于让学生由大量支离破碎的死记硬背提升到认识汉语词语运用规律,并且能活用现代常用词,直至最终完全脱离教师讲解独立阅读。

我让学生将文言词语归成四种:单义词和多义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这里的“单义词”,包括词典中的“单义词”,也包括字典中是多义项但初中课文中反复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却只有一种义项的情况,如“尝”“辄”等作时间副词时。可引导学生将课文学过的所有例句归纳后记住。

多义词指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含义,这样的词多是至今仍然鲜活的词,是文言词语教学和考查的重中之重,尤其应在初中花功夫梳理并牢固掌握。我在教授多义词释义时,曾经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组词,给此单音节词组成现汉中常用的双音节词或译成现代汉语中的说法,然后放入句中读一读,此意是否讲得通。如“过”在现汉中有“经/路过”“超过” “过错/失”等,在 “三过家门而不入”“过犹不及”“人谁无过”中分别组词, 均符合句义,但“过错/失”义放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就说不通,“过错/失”是名词,此处意为“有过错/失并且能够及时改正是非常好的”,需要动词,故须运用第二种方法。

方法二:词类活用。释义放入句中不通顺,要变通才能符合现汉的表达习惯。如“其岸势犬牙差互”的“犬牙” 释为“狗的牙齿”,句意为“那溪流两岸的地势狗的牙齿互相交错”,不通!进而猜想可能是说“那溪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以此来形容那里的地势比较复杂。这就是文言中经常使用的“词类活用”,绕开这个常用规律不讲,中考又要考,光叫学生死记肯定不行。

方法三:总结多义项并辨析。如,“许”在文言中乃常用多义词,“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中均为“表约数”,即可推知在数量词后“许”表约数;“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中“许”表处所,“何许”经常连用,而“几许”连用,因“几”是数词,“几许”之“许”只能表约数;“安陵君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二句中因后面均有名词做“许”的宾语,“许”作动词“答应”解,而后者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为诚意所动而出山,故“答应”中有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郑重,译为“许诺”更恰当,2004年上海毕业考“遂许先帝以驱驰”之“许”的标准答案是“答应”和“同意”,我认为此处“同意”极不恰当,写《出师表》时诸葛亮已做了蜀汉之相,且刘备已逝,诸葛亮尊称其为“先帝”,前文历陈自己对先帝的感恩之情,目的在于向后主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此处如果译为“我于是同意了先帝为他奔走效劳”,这是否符合诸葛亮此时的身份和说话的环境?;“杂然相许”之“许”译为“答应”就不如“同意”恰当,因愚公一心要移山,需得到家人首肯和支持,“杂然”表明发表言论的家人多而踊跃,若在“同意”与“赞同”“赞许”之间选,我认为后者更能准确地表达当时的气氛和心情。怎样辨析在不同语境中恰当选择多义项是教学难点。

辨析近义词须对原文深入理解,这和简单记忆课下注释的做法不可同日而语。我坚信方法三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花大力气的地方,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汉语言优越性之一即“灵活”。近年来增加课外文言文的用意恐怕也在此。只不过初中和高中对“灵活”释词的能力要求应有区别,初中可规定必须掌握的常用词,高中再扩大常用词量。目前没有考纲,教师也可根据经验指导学生归纳。

通假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借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方式,中学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课下均有注释,且古人使用通假字相对固定,故掌握了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般文言中的通假字均迎刃而解。

中学的通假字大致有三种情形:一、通假的频率较高的字,如“说”同“悦”先秦典籍常用,后世亦习用;二、不常见,课外文言尤少见。如“便要还家”之“要”同“邀”;三、像“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之“徧”同“遍”,“入则无法家拂士”之“拂”同“弼”则属个别文章中出现的通假字。

古文默写要求学生尊重古人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照原文默写,但按照现汉较成熟的词语标准衡量,通假字即错别字。初中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正确书写现汉词语的能力较差,强化通假字极易混淆初中生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因此我认为初中学生了解古汉语发展过程中曾存在通假现象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作为考点,即使考也只可考查最常见的几个。熟练掌握通假字则放到高中文言词语的教学目标中。遗憾的是目前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的考纲还没有对文言文词语教学要掌握哪些词语或哪些词类有很明确的规定。

古今异义词有三类:一、貌似一个词实则两个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此点须让学生了解。如,“妻子”即“妻子和儿女”,“无论”即“不要说”;二、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不拆开解释;如“牺牲”专指祭祀之猪牛羊,别于今义;“白丁”指无功名之人,代指平民。三、转义,如古指眼泪的“涕”现指鼻涕,“走”古义为“跑”等。初中学习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在于了解汉语演变规律,不一定熟记,高中都可不列为考查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初中语文卷中凡考查课内文言释义,不标明出处。若说考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但默写题已经考查了,释词还有没有必要进一步考查?何况有些课文不要求背诵,如“明烛天南”之“烛”,“不能名其一处”之“名”,“王即购之千金”之“购”,分别出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清代林嗣环《口技》和晋代干宝辑录的《搜神记》,均不背诵,且此处释义均非现汉中的常用义,或是词类活用,或是词义引申。学生若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又无上下句判断语境,准确释义很难。这有违学古代汉语“积累词语,活学活用”的目的。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言文合一”,是语言发展的一大进步,学习文言文就在于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打通,背诵名篇是必要的,但词语教学一定给学生方法,教学生去总结认识一些古汉语规律,现在最起码的一步是文言文教学大纲的细致化,避免教师“大海捞针”的盲目式教学。

文言文虚词用法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指示代词。⑤《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三、 作动词

用在此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四、特殊用法

1、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 “之”连结名词“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都是位于人名中间,无实义

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秩(官吏的俸禄 )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第(科举考试的等级、只管)
孤(幼年失去父亲) 狱(官司、案件)
白(告诉) 与(赞扬、参加)
多(赞扬) 勤(辛劳)
尤(埋怨、指责) 树(种植)
按(查究、考察、巡行) 赡(富足充足)
典(主持) 令(美好)
差(病好) 摄(拘捕)
延(延请) 雅(平时)
甫(刚刚) 寻(不久)
弑(子杀父、臣杀君) 用(财用、因为)
祖(效法、祭路神) 让(责备)
虞(意料、欺骗)             愿(老实)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
犹得备晨炊( 准备)
4、被
被于来世( 影响)
皆被绮绣( 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 尽)
群响毕绝( 全部)
7、薄
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 记录)
束手无策( 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 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èn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
19、道
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诸暴秦(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20、得
二者不可得兼(能够)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21、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22、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23、吊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
人皆吊之(慰问)
24、度
孤不度德量力(duó估计,推测)
关山度若飞(过,越过)
25、端
左手执卷端(画幅的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
26、恶
恶能无纪(怎么)
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
27、发
有时朝发白帝(出发)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fà头发)
28、凡
则凡是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凡是)
凡三往(总共)
29、方
方七百里(见方)
有朋自远方来(地方)
长方形(方正)
30、分
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
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本分)
31、奉
为妻妾之奉(通“俸”,侍俸)
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奉)
32、否
尚能饭否(fòu用在句末表询问,相当于“不”“没有”“吗”)
陟罚臧否(恶、坏pǐ)
33、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fú,发语词,那)
夫环而攻之(fú,发语词,那)
夫鼾声起(丈夫)
罗敷自有夫(丈夫)
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34、扶
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出郭相扶将(挽扶)
35、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阻碍)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bì辅佐)
以手拂之(轻轻擦过)
36、福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此何遽不为福乎(好事、有福之事)
37、富
与仓禀府库池苑囿之富且大(富丽)
家富良马(富有,充足,有许多)
38、更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更相庆(互相)
更上一层楼(再、又)
举杯消愁愁更愁(更加)
39、苟
苟富贵(如果)
故不为苟得(苟且)
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苟无饥渴(且,或许,希望)
40、固
固以怪之矣(本来)
当汝心之固(顽固,固执)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定,必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君子固穷(安守,固守)
41、故
温故而知新(旧有的,原来的)
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
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余虽愚(所以,因此)
42、顾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无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
43、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
44、冠
以才略冠天下(居第一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帽子)
既加冠(男子成人礼)
45、光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仿佛若有光(光线)
46、归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47、过
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及鲁肃过寻阳(到)
人恒过(犯过失)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
48、好
秦氏有好女(美)
好鸟相鸣(美)
好收吾骨瘴江边(以便,能够)
好为梁父呤(喜欢)
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
49、号
阴风怒号(háo大叫,呼啸)
故自号曰醉翁也(hào别号)
号为张楚(国号)
号令召三老(号令)
50、还
飞鸟相与还(回家)
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同“旋”,xuán回转,掉转)
51、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
无冻馁之患(忧患)
为乡人所患(当作祝害,认为是……祸害)
52、惠
大五加惠(恩惠)
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53、或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或王命急宣(有时)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54、极
此乐何极(尽头,穷尽)
南极潇湘(尽,到)
尝极东方(穷尽)
初极狭(非常,最)
55、寂
视端容寂(平静)
寂寥无人(寂静)
56、加
而山不加增(更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57、间
立有间(jiān一会儿)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量词)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夹杂)
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暗地)
又何间焉(参与)
58、见
路转溪头忽见(通“现”出现)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召见,接见)
曹刿请见(召见,接见)
子墨子见王(拜见)
见往事耳(知道)
贵人过而见之(看见)
59、将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将领,名词;率领)
公将战(将要)
出郭相扶将(挽扶)
宫使驱将惜不得(无实在意义)
60、角
于厅事之东北角(角落)
梦回吹角连营(号角)
61、借
每假借于人(借)
愿借子杀之(依靠)
62、尽
担中肉尽(没有了)
林尽水源(没有了)
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63、就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接近,趋向)
颓然就醉(接近,趋向)
承受
即使
64、居
居十日(过了)
不可久居(停留)
65、举
举大计亦死(发动)
管夷吾举于市(被举用)
黄生举进士(参加)
举国欢庆(全)
举世无双(全
66、具
具答之(通“俱”,全,都)
各具情态(具有)
67、决
孔子不能决也(判断)
意难决舍(分别)
故决然舍去(断然)
68、绝
隔绝
以为妙绝(极点)
群响毕绝(停止,消失)
极高的,陡峭的
69、开
日出而林霏开(散开)
连月不开(放晴)
旁开小窗(打开)
70、可
高可二黍许(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71、苦
天下苦秦久矣(苦于)
苦其心志(使……受苦)
何苦而不平(愁)
72、乐
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钟鼓乐之(使……快乐)
而不知人之乐(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快乐)
73、类
绝类弥勒(类似)
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同类)
74、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的)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怀抱利器(锐利)
利尽南海(物资)
75、隶
世隶耕(属于)
隶而从者(跟着)
76、良
良多趣味(真,实在)
此皆良实(善良)
77、临
执策而临之(面对,对着,当着)
临溪而渔(来到,在)
临池学书(来到,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近)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将要)
78、鳞
鳞浪层层(像鱼鳞一样)
呷浪之鳞(借代,指鱼)
79、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命令)
忿恚尉,令辱之(让,使)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80、妙
妙无一人肯泊岸(奇怪)
以为妙绝(奇妙)
81、名
名之者谁(命名,起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故虽有名马(出名的,有名声的,著名的)
82、谋
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
聚室而谋曰(商量)
深谋远虑(思考,思虑)
83、奇
明人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
邑人奇之(惊异)
长约八分有奇(jī零数)
84、骑
骑千余(骑兵)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马)
85、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
狼不敢前(上前)
86、强
刚强侠气(强悍)
赏赐百千强(有余)
不可强以仕(勉强)
慕义强仁(力行)
以弱为强者(强盛,强大)
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8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8、清
水尤清冽(清凉)
回清倒影(清凉)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清)
89、情
必以情(实情)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友情,交情)
90、请
请献十金(请允许,敬辞)
曹刿请见(请求)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请教)
91、穷
欲穷其林(穷尽,动词)
而不其所穷(尽头,名词)
乐亦无穷也(穷尽,形容词)
穷冬裂风(深)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贫穷)
92、屈
猥自枉屈(委屈)
手指不可屈伸(弯曲)
93、去
一狼径去(走开,离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
94、阙
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95、容
虽席地不容闲(许,让)
视端容寂(神色)
花态柳情,山容水貌(容貌)
96、乳
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奶头)
97、善
岂爱人之善(专长,名词)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罗敷善蚕桑(擅长,动词)
98、尚
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尊重,推崇)
而君前途尚可(还)
尚且
99、少
少时(shǎo一会儿)
宾客意少舒(稍微)
饮少则醉(不多)
陈涉少时(shào年轻)
100、舍
至舍(shè学舍,书馆)
屋舍俨然(shè房屋)
舍文轩而窃敝舆(舍弃)
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意难决舍(丢开,离去)
故决然舍去(丢开,离去)
舍与你的(施舍)
101、尝射于家圃(射箭)
乐安敢轻吾射(射箭的技术)
102、恶
所恶莫甚于死者(超过,厉害,严重)
流辈甚称其贤(十分)
103、胜
此时无声胜有声(取胜,胜出,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美好)
高处不甚寒(忍受,能承受)
驴不胜怒(忍受,能承受)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104、施
然后施行(施行)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施加)
105、食
食不饱,力不足(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
106、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
使于秦(出使)
使子为使(使者)
107、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曾经)
千呼万唤始出来(才)
108、市
东市买骏马(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109、势
逼兵势耳(势头)
其岸势犬牙差互(姿势,形状)
110、是
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动词,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代词,这样)
111、适
抱而适市(往)
正此地适与余近(正好)
其体不适(舒适)
112、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得鱼鳆中书(文字,字条)
一男附书至(书信)
军书十二卷(文件)
113、数
众数虽多,甚末足畏(shù数目,数量)
珠可历历数也(shǔ计算)
扶苏以数谏故(shuǒ屡次)
114、遂
已遂述数行(完成)
遂逐其师(就,于是)
然操遂能克绍(竟,终于)
115、所
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地方)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所”与“为”组合,表被动)
116、所以
吾知所以距子矣(用什么办法)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117、通
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未能通习吏事(通晓,掌握)
政通人和(顺利,顺畅)
通计一舟(整个)
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通报,传达)
中通外直(贯通)
118、图
不图观瀑一至于斯(想)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以图(谋取)
119、徒
叶徒相似(仅仅,只)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免冠徒跣(光着)
徒步旅行(光着)
120、推
推王君之心(推究,考察)
其亦欲推其事(推广)
121、屯
大雪屯门(堆积)
屯大泽乡(停驻)
122、望
先达德(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为人五(刻有)
故不为苟得也(了)
今为宫室这美而为之(接受)
124、谓
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
太守谓谁(是)
予谓莲(认为)
舍人相谓曰(商量)
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
太守自谓也(命名)
125、文
皆披文轩(画着文采)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舍其文轩(彩饰)
126、闻
余闻之也久(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127、下
蕲下(攻下,攻克)
日光下澈(向下)
下见小潭(往下走)
128、鲜
芳草鲜美(xiān鲜艳)
陶后鲜有闻(xiǎn少)
129、贤
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如此其贤(有才能)
130、相
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一起,共同)
舍人相谓曰(互相)
131、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取得成效)
132、屑
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子)
133、谢
使君谢罗敷(请问)
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致意)
134、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实)
谓为信然(确实)
岂信然邪(确实)
欲信大义于天下(shēn通“伸”,伸张)
135、行
性行淑均(品德)xíng háng
行收兵,比至陈(行军)xíng
行深山巨谷中(行走)xíng
皆次当行( háng,行列,队伍)
行阵和睦( háng,行列,队伍)
136、许
杂然相许(赞成)
时人莫许之(答应,承认,同意)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承认,同意)
高可二黍许(大约的数量)
曳物许许声(hǔ拟声词)
137、学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问)
学而时习之(学习)
138、寻
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139、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句末语气词)
140、艳
艳装骑驴(妖艳,艳丽)
略无慕艳意(欣慕)
141、夷
船背稍夷(平)
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师夷长技以制夷(少数民族)
142、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留给,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死去的人留下的)
遗风余思(死去的人留下的)
得遗金一块(丢失的)
143、已
蒹蔬采采。白露未已(停止)
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
且壮士不死即矣(算了,罢了)
骨已尽矣(已经)
144、义
坚持合宜的道德
舍生而取义(正义,仁义)
引喻失义(适宜,恰当)
145、异
奇山异水(奇异,特殊,不同)
觉无异能者(奇异,特殊,不同)
父异焉(认为……奇怪)
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
久行怀远,无它异也(意外的事)
146、易
寒暑易节(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容易)
易以百金(交易,买)
147、诣
由是先主遂诣亮(去,到,拜访)
及郡下,诣太守(去,到,拜访)
148、益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满招损,谦受益(利益,好处)
有所广益(利益,好处)
益慕圣贤之道(更加,进一步)
益习其声(渐渐地)
149、意
意少舒(心情)
意暇甚(神)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企)
150、因
因屏人曰(于是,就)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就)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依靠)
罔不因势象形(根据,依照)
因以为号焉(因此)
151、引
下车引之(拉。表示好感)
丁壮者引弦而战(拿起)
引喻失义(称引)
152、盈
曾不盈寸(满)
彼竭我盈(充满,士气旺盛)
153、用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用,采用)
遂用猖蹶(因此)
154、友
与友期行(朋友)
琴瑟友之(友爱,亲近)
155、余
余寒犹厉(剩下的,留下的)
余闻而愈悲(第一人称,我)
156、与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尔而与之(给)
157、欲
可汗问所欲(想)
山雨来风满楼(将要)
从民欲也(愿望)
158、援
援疑质理(提出,引)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以图也(外援)
159、缘
缘故
缘溪行(沿着)
160、杂然
杂然相许(纷纷地)
杂然而前陈者(交互错杂)
161、再
再而衰(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162、曾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曾不盈寸(尚,还)
163、争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争夺)
知而不争(据理力争)
164、指
人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指明)
皆指目陈胜(指点)
165、至
寡助之至(极点)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
礼愈至(周到)
166、志
博闻强志(记)
寻向所志(标记)
处处志之(做标记)
歌以咏志(志向)
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立志)
167、质
援疑质理(询问)
非天质之卑(资质)
168、致
听妇前致词(表达、表述)
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取得)
气可以养而致(取得)
无从致书以观(取得)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招致、引来)
169、诸
投诸渤海之尾(“之于”的合音,“之”是“到”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
其西南诸峰(那些)
今诸生学于太学(各位、众位)
170、主
齐命使各有其主《宴子使楚》(掌)
其贤者使使贤主《宴子使楚》(主)
171、属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类)
徒属皆日《陈涉世家》(侪、辈)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管辖)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相同、同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zhú通“嘱”,嘱托)
172、著
信义著于四海(显露)
常著文章以自娱(写作)
著我旧时裳(同“着”穿)
173、缀
缀以珠玉(点缀)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174、资
吾资之昏《为学》(天资、天分)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资助)
175、子
子墨子闻之(夫子、先生、老师)
愿借子杀之(您)
子又生孙(儿子)
176、自
并自为其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177、足
蛇固无足(脚)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满足)
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充足)
以中有足乐者(足以)
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178、卒
卒买鱼烹食(士兵)
卒于鲁也传之(最终)
179、作
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属于作文以记之(写)
180、坐
但坐观罗敷(因为、由于)
口技人坐屏障中(坐在)
满坐寂然(通“座”,座位)
何坐?坐盗(犯罪)

  • 语文文言文(古文)常见字常见词的解释
    答:委:放弃 固:(巩固,所以)发:起,被任用
  • 语文文言文(古文)常见字常见词的解释?
    答:。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2、指示代词,指代事...
  • 语文文言文(古文)常见字常见词的解释
    答: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第(科举考试的等级、只管)孤(幼年失去父亲) 狱(官司、案件)白(告诉) 与(赞扬、参加)多(赞扬) 勤(辛劳)尤(埋怨、指责) 树(种植)按(查究、考察、巡行) 赡(富足充足)...
  • 古文言文常见字
    答:6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
  • 文言文里的实词该怎么讲解
    答: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
  • 古文 比较常见字词
    答: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
  • 语文文言文(古文)常见字常见词的解释
    答:熟练掌握通假字则放到高中文言词语的教学目标中。遗憾的是目前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的考纲还没有对文言文词语教学要掌握哪些词语或哪些词类有很明确的规定。古今异义词有三类:一、貌似一个词实则两个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此点须让学生了解。如,“妻子”即“...
  • 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答:1、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柳河东集》《永州八记》。2、 小丘:在小石潭东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3、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4、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玉佩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
  • 求高中常考的 古文词语解释
    答: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 表罢免的:夺...
  • 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答: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求高中常考的古文词语解释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数高,题型稳定。这为文言文阅读复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多年以来,文言文阅读的文章题材都是人物传记,掌握好这类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能有助于学生读通读懂文言文。现将这类重点词语归类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