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思想喝艺术成就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1
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浅谈老舍的艺术成就
【摘要】:《茶馆》创造了东方舞台的奇迹,创造了中国话剧的辉煌。重看《茶馆》仿佛又看到了作者那满怀正义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的赤诚之心。《茶馆》描绘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这三个历史时期。它使我们面对着清廷的没落、军阀混战、帝国主义的侵略、农村的破产和凋敝、人民的苦难、统治者的野蛮和腐朽。善良的受凌辱,正义的遭践踏,美好的被毁灭,不屈者则在寻出路。透过《茶馆》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对话剧事业的贡献,开创了舞台视野的新格局。
作为一名小说家,老舍的艺术视野是开阔的。他能够站在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学的角度,娴熟自如在小说世界流连。但老舍转向话剧创作之后,面临着新的挑战,一个他尚不熟悉的舞台,他感到舞台的限制和束缚。他将舞台放置在一个茶馆里,而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所,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年来的变迁。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小小的茶馆,反映社会的沧桑变迁,无形之间有种立体感,将整个社会的缩影搬上了历史的舞台,用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同时传递出某种政治消息。


一、人物安排和剧情发展的独特见解

老舍在人物安排和剧情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却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以人物带动故事。(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是由同一个演员扮演,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连续。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个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连续下来的,即使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三)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情,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更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事。同时,把自己的事情又和时代相结合,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能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便看见了那个时代的面貌。这样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各自的命运。(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茶馆》的创作,老舍已经在俯视舞台。人物表现中,已不再介绍人物性格,他已经从舞台跳出来,俯视着历史和社会这个舞台,看那些人物独立地表演。人物叙述说明性的语言逐渐减少。每个人物都具有舞台的独立性和表演性,他们的话语中包含着人物的全部信息:身份、地位、性格、生活现状等等。如第一幕唐铁嘴一上场,开口几句就包含着许多内容:

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掌柜的手来)今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您的贵庚是……

这几句话点明了时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戊戌变法的大时代中。唐铁嘴作为相面先生的身份以及他的生存状态,清楚地显现在观众面前。接下来王利发的几句话更加清楚地说明了唐铁嘴困顿的原因。

王利发:(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都是苦命人!(由柜内走出,让唐铁嘴坐下)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想法,比你的更灵验!

这句话表现了王利发精明的性格,也表现了一个生意人和为贵的处世特点。他有些看不起唐铁嘴的落寞,也有些厌恶他的纠缠,但他不愿意得罪这么个人,他给他一些善意的忠告,就把一个舞台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


二、取材上的连贯

《茶馆》的艺术构思是取材上的连贯。联想到其他的剧本无不体现这一特点如《龙须沟》等。老舍以平民世界为主要的取材对象,平民世界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蕴,以及真实动人的艺术效果。老舍目光紧盯着北京底层社会,紧紧抓住底层社会市民的命运,始终洋溢着一种北京市民社会从根底上散发出的生活气息,北京城虽然很大,甚至是皇城国都,但自古以来,北京这片土地上就更多地带有一股特定的平民意味和气息,这就是北京城特有的性格。《茶馆》以茶馆为反映时代的舞台,抓住了平民的心态与性格。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抓住了北京城的本质和特点。


三、叙事结构上的相通

老舍的话剧是叙事结构上的相通。对老舍话剧的艺术结构历来有两种概括:一个是“世态画卷式”,另一个是“人物展览式”。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共同显示了老舍话剧写实型的基本形式。在老舍这种纯朴的写实的话剧形式中,又蕴含着一种诗化的特色。从“人物展览式”的角度来看。诗化则体现在剧中的每一个形象,既是那样的真实具体,又都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象征意义,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超越了具体的人事而具有形而上学的哲学意蕴。老舍采用“人物展览式”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搬上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使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也看到北京底层市民的悲惨命运。


四、人物塑造上的延续

老舍话剧是人物塑造上的延续。在老舍的人物画廊中,刻画最成功也是成就最大的就是底层市民形象。老舍不仅写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更是把底层平民看作一个形象整体来塑造的。老舍对底层市民形象的成功塑造,又并不是简单地表现自身、描写自我,而是集中体现了老舍对底层市民这一阶层的独特见解。老舍通过他笔下一个又一个的市民形象如:秦二爷、松二爷、王利发等,诉说着他们来自社会最底层的生活感受,表达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看法,同时也深刻地表明老舍自己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老舍对他笔下那些底层贫穷的市民形象,没有采取一味同情的态度,而是在充分理解他们现实遭遇的同时,也对他们身上的种种局限,甚至是他们身上的某些国民劣根性,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切的批判。



五、承传语言风格和体现文化属性

老舍话剧是语言风格上的承传和文化属性的体现。《茶馆》里的人物和故事,无一不是以文化审视和文化批判为核心焦点的。《茶馆》里的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以及秦仲义秦二爷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他们各自鲜明独特的的性格,归根到底显示的是一种文化的属性,而他们各自的悲惨命运,也同样显示出一种文化的悲剧。王利发一生卑微懦弱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理想,既有传统处世哲学的深刻影响,又有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冲撞的深刻矛盾。王利发作为一个安分守己的底层市民的代表,他的走投无路,既是腐朽黑暗的世道使然,也是那种逆来顺受的奴性文化使然。秦二爷在“谭翤同问斩”、戊戌变法失败的时候,敢于同庞太监叫板对阵,并不是简单的“胆大玩命”而是一个文化的侧影,他与庞太监“斗嘴皮”的底气,来自于他的实业和实力,这就是近代民族发展和民族文化进步的些许自觉与自信。



六、价值和魅力

老舍话剧的价值和魅力,还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他的个性化的追求,老舍在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追求,他要求自己剧中的人物必须做到“开口就响”,“话到人到!”就是说剧中人物在初次出场时,一开口就能闻声见人,神形毕现,几句话甚至是一句话就能把人物最基本的性情和性格特征凸显出来。从《龙须沟》到《茶馆》,那么多的剧中人物,都显示出这种“开口就响”的本领。这一“绝活儿”既体现了老舍对生活的熟悉、对人物的熟悉,也体现了他对语言与人物、语言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真切体悟和准确把握。二是它特有的朴素美,老舍话剧以其生活的原汁原味而展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从《龙须沟》到《茶馆》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不就是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吗?没有一丝一毫的奇光异彩,全是地地道道的原汁原味的生活。正是老舍在剧作中那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命运,在那些原汁原味的生活故事中,蕴涵着诗意和哲理。



七、综述

简而言之,老舍的话剧创造了中国话剧事业的辉煌。他对话剧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他的话剧创作方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创作出来的话剧受到观众们的喜爱,成为话剧史上的不朽之作。纵观中国百年话剧史,老舍为发展和开创社会主义话剧事业的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今天话剧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黄会林.中国百年话剧史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刘章春.《茶馆》的舞台艺术[M]北京:中国剧出版社,2007

[4]老舍.老舍剧作全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5]罗芳洲.现代中国戏剧选[M]上海:亚细亚书局,1933

[6]老舍.残雾[M]长沙:商务图书馆,1940

A.样板戏”的创作,在“文革”期间,被描述为是与“旧文艺”决裂的产物,强调它们开创“文艺新纪元”的意义。但在事实上,这些作品与激进派所批判的文艺之间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从题材来源和艺术经验上说,除个别外(如《海港》),大多数剧目在被纳入“样板”制作过程时,都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说,“样板戏”是对已有剧目的修改或移植。《红灯记》和《沙家浜》移植自沪剧。《智取威虎山》改编自小说《林海雪原》;在这之前,这部当时的“畅销书”的小说已改编为电影和其他的艺术样式。《红色娘子军》的电影1960年问世就获得很高的声誉。40年代初创作的《白毛女》,在很长时间里被认为是中国新歌剧的典范之作。另外,《杜鹃山》改编自60年代初上演的同名话剧(王树元编剧),而作为《平原枪声》创作蓝本的电影《平原游击队》,完成于1955年。“样板戏”的策划者虽然明白“抓创作”的重要,但也明白“短时间内,京剧要想直接创作出剧本来还很难”(注:江青《谈京剧革命》,《红旗》1967年第6期。),因而,“移植”(借助已达到相当水平的成果)成为“样板”创造的最主要途径。至于参加“样板戏”创作的编剧、导演、演员、音乐唱腔、舞蹈、舞台美术设计等的人员,都是全国该领域训练有素、而又经验丰富的优秀者(注:前后参加过“样板戏”创作、演出的著名艺术家有:作家翁偶虹、汪曾祺,导演阿甲,琴师李慕良,京剧演员杜近芳、李少春、袁世海、赵燕侠、周和桐、马长礼、刘长瑜、高玉倩、童祥苓、李鸣盛、李丽芳、谭元寿、钱浩梁(浩亮),作曲家于会泳,芭蕾舞演员白淑湘、薛菁华、刘庆棠,钢琴家殷承忠等。在拍摄“样板戏”的电影时,集中了一批著名导演、摄影师、美工师,如谢铁骊、成荫、李文化、钱江、石少华等。)。他们拥有的艺术经验本身,使“样板”的创作与艺术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样板戏”的创作过程中,也并不拒绝对传统艺术的吸取和利用。挑选京剧、芭蕾舞和交响乐作为“文艺革命”的“突破口”,按江青等的解释,这些艺术部门是封建、资本主义文艺的“顽固堡垒”,这些堡垒的攻克,意味着其他领域的“革命”更是完全可能的。但事情又很可能是,京剧等所积累的成熟的艺术经验,与观众所建立的联系,使“样板”的创造不致空无依傍,也增强了“大众”认可的可能性。在创作和排练的过程中,江青等会让在文革中被“打倒”的老艺术家为样板戏的演员示范,也会拿出被宣布为“封、资、修”的作品供学习,以提高无产阶级文艺“样板”的质量。(注:在排练《红灯记》等剧目时,江青要人把已被宣布为“反动权威”的京剧演员张世麟从天津“拉”到北京,给剧组表演如何走碎步,以提高李玉和的扮演者表演受刑后的动作的“艺术美”。拍摄“样板戏”的电影时,也多次放映《网》、《鸽子号》等西方影片,以提高参加拍摄的艺术家的“魄力”和对技巧的钻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与《天鹅湖》等经典剧目在艺术结构、舞蹈编排上的联系,更是显而易见。)因而,在“文革”中,激进派强调“样板戏”等创作与过去文艺(包括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决裂,这之中包含着策略上的考虑。
但是,作为“文艺新纪元”标志的“样板戏”,也出现了若干重要的特征。这些特征的确立,为当时社会、文艺思潮的状况所制约。从具体过程上说,则与江青等从1964年以后,在这些剧目的修改、演出上直接“介入”,并把“样板戏”的创作、演出,作为“运动”展开有关。(注:江青对各“样板戏”的创作和修改,都作出大量的具体“指示”。这些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的“指示”,涉及剧名,人物安排,主要情节,细节,台词,演员表演,化妆,服装,舞台美术,灯光,音乐唱腔,舞蹈编排等等。如从1964年5月到7月,共观看京剧《红灯记》的5次彩排,1965年到66年,也多次观看《智取威虎山》的彩排和演出。对这些剧目,各提出多达一百几十条的或大或小的修改意见。对这些“指示”的实施,极大地改变它们的总体面貌。)“样板戏”最主要的特征,是文化生产与政治权力机构的关系。在30年代初的苏区和40年代的延安等根据地,文艺就开始被作为政治权力机构实施社会变革、建立新的意义体系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组织、制约文艺生产的方式和措施。政治权力机构与文艺生产的这种关系,在“样板戏”时期,表现得更为直接和严密。作家、艺术家那种个性化的意义生产者的角色认定和自我想像,被破坏、击碎,文艺生产完全地纳入政治体制之中。“样板戏”本身的意义结构和艺术形态,则表现为政治乌托邦想像与大众艺术形式之间的结合。“样板戏”选择的,大都是有很高知名度的文本。在朝着“样板”方向的制作过程中,一方面,删削、改动那些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纯粹性”的部分;另一方面,极大地利用了传统文艺样式(主要是京剧)的程式化条件,在脸谱化人物和人物关系的设计中,将观念符号化。不过,这一设想的实施,在“样板戏”的不同剧目中,存在许多差异。一些作品更典型地体现了政治观念阐释的特征(如京剧《海港》),另一些由于其创作的文化来源的复杂性,使作品也呈现多层、含混的状况(如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而这正是这些剧目在政治意识形态有了很大改变的时空下,仍能保持某种“审美魅力”的原因。文化人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民间文艺形式的借重,以及从“宣传效果”上考虑的对传奇性、观赏性的追求,都使文艺革命激进派的“纯洁性”的企求难以彻底实现。正统叙述之外的话语系统的存在这一事实,“既暗示了另类生活方式”,也承续了激进派所要否定的文化传统,而使某些“革命样板戏”在构成上具有“含混暧昧”的特征。
B.《茶馆》艺术成就。
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1,给人以希望。
2,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二.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
四.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C. “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此外,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因其相似的创作倾向,也被看作是“第四种剧本”。

  《茶馆》一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紧扣时代的脉搏,将光明和希望的种子拨撒于人们的心田。在人物的塑造上,老舍先生独具匠心,用较多的笔墨塑造出六七十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各行各业,可谓是一部话剧描写了一个社会。在语言的锤炼上,老舍先生精心推敲,大胆创新,使人读后既觉得亲切熟悉,又觉得耳目一新,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老舍先生在批判讽刺旧事物的同时,也给予了那些积极进取的或没落的小人物无限的赞美和同情,给了人民以光明和希望。
  由此可见,《茶馆》这幕话剧笔法凝练,写作技巧娴熟而自然,语言运用含蓄而恰当,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其作品以其水平之深,艺术成就之高而闻名于世,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而最能将老舍剧作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的便是三幕话剧《茶馆》。《茶馆》发表于1957年,老舍先生用他那一贯的凝练的笔法,含蓄独道的语言,巧妙的通过对北京一个茶馆——裕泰大茶馆在清朝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解放之前所遭受的不同的压迫,结果却是相同命运的描写,使旧中国那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众人面前。那人与人之间的事态炎凉,那不同阶层间的相互欺诈,那血淋淋的一幕幕社会悲剧都跃然眼前,令读者不得不为所描写的人物而或喜或悲,不能不痛斥那人吃人的社会,却又不能不为作者的精湛笔法所折服,为他的艺术成就而倾倒。下面我就《茶馆》一剧谈一下自己的浅显的收获。
  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茶馆》一剧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但它并不是只停留在揭露批判的阶段,而是将光明的未来预示给大家,让读者游弋在字里行间的同时,就能体会到作者所赋予的光明的讯息,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1、给人以希望
  纵观《茶馆》一剧,似乎描写的只是苦难的生活,不幸的遭遇,凄惨的命运,但是如果你用心去观察,去体会,你就会发现,虽然是层层黑暗笼罩了旧社会,但作者总是不会忘记给读者一盏明灯,指引你去寻找希望,去发现光明。如剧中常四爷这个“又倔又硬”的人物,从大清国的监牢里出来之后就“当了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仗!”并且说:“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从而明确的表明了自己强烈的爱国立场;接着,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的兴起,更是表明了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中华民族有了希望;随着剧情的发展,康大力在北京西山八路军的游击区参加了革命,更是为全国人民指出了一条明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不单单是他们,从一些原本柔顺人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希望在闪烁,如康顺子这个在黑暗中度过了大半生的妇女也从康大力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身上,第一次看到了力量和希望,终于从内心中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本来什么也没有,一见着他呀,好象忽然间我什么都有啦!我走,跟着他走。”小丁宝这个沦落风尘的女子,却还为王利发而通风报信,如此种种,剧中还有多处描写,从这点点滴滴的情节之中。我们不难看出是希望在跳跃,是光明在招手。
  2、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剧作家是立足于今天来观察过去和历史生活的,决不是单纯为了暴露旧社会的黑暗。这里寄托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在叫人认识和憎恨旧社会的腐败和黑暗的同时,自然引起人们去思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旧中国发生的必然性,激起了人们对新中国、新社会的向往与热爱。老舍在描绘茶馆这个环境中的种种社会现象时,给人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那个社会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它已经烂透了,已经到了被彻底埋葬的时候了。连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这样的人都对这个社会发出了诅咒和抗议,那广大的劳苦大众埋在心中随时可能爆发的反抗怒火,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全剧结尾,这三个人物撒纸钱“祭奠自己”,既是对他们各自的凄凉悲惨身世的感叹,也是象征性的为旧社会送终。可见《茶馆》一剧积极的指引亿万人民向着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激起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它所描绘的黑暗腐朽的社会图景的背后,好象时时有一句点明主题的潜台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或者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可见,老舍正是以戏剧为武器,满腔热情的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新时代,歌颂为新时代而奋斗的人民,使得《茶馆》一剧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二、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以人物形象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以人物形象来充实剧本的内涵,这是《茶馆》剧作的又一大特点。老舍先生用他那娴熟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简单的语言,鲜明的动作,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凝重、真实。在这部剧中,老舍先生描绘了六七十个人物,囊括了各个阶层。透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使整个社会投影于小小的舞台之上,无情的批露出社会生活的黑暗,尽显社会百态的炎凉之状,并且热情的赞美了那些进取、探索、寻求光明的人们,指明了新社会的美好未来。
  1、人物众多、囊括了各个阶层,反映整个社会
  作品涉及到的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的人物众多。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良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得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还是没能正得自己的生存,被那个社会逼上了绝路。常四爷是一个“旗人”,是属于享有“铁杆庄稼”(吃皇粮)特权的一类人。他性格耿直、刚强,赋予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面对清朝的腐败,他激愤的说:“大清国要完。”因而坐了牢,他参加过义和团的反帝战斗,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和作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不同,他“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但结果是“一事无成”!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原来是一个掌握着相当家产的血气方刚的阔少,后来主张“实业救国”,成了一个立志维新的资本家。进入茶馆这个“小社会”的,还有当时各种各样的人物:狠毒奸诈的清官太监、吃洋教摆威风的教士、旧军阀的官兵和警察,以及那些从清朝一直混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侦探、打手的社会渣滓和那些经受着生活煎熬的旧艺人、小摊贩等下层市民。在《茶馆》一剧中,不仅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写的真实生动、性格鲜明,就是许多只出场一次,只讲三五句话的人物,也被牢牢的“钉”在那个巧手绘成的社会风俗画的画面上,叫人过目难忘,也正是这些人物,以各自的命运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
  2、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体现了作者的爱憎
  老舍曾在《勤有功》一文里说:“只要我遇到一个可喜的人物,我就那么热爱他(她),总设法把他(她)写得比本人更可喜可爱,连他(她)的缺点也是可爱的。”作者对人物有深厚的感情,人物就会精神饱满,气象堂堂。对于可憎的人物,作者也由他们的可憎之处,找出他自己生活的也怪有滋味的理由,以便使他振振有词,并不觉得自己讨厌、该死。作者的鲜明爱憎在剧作里有多方面的表现,如《茶馆》第三幕中:
  小刘麻子:你要是能琢磨出个好名字来,请你做顾问!
  小唐铁嘴:车马费不要法币!
  小 刘:每月送几块美钞!
  小 唐:往下说。
  小 刘:业务方面包括:买卖部、转运部、训练部、供应部、四大部。谁买姑娘,还是谁卖姑娘;由上海调运到天津,还是由汉口调运到重庆,训练吉普女郎,还是训练女招待;是供应美国军队,还是各级官员,都由公司统一承办,保证人人满意,你看怎样?
  小 唐:太好!太好!在道理上这合乎统治一切的原则。在实际上这首先能满足美国兵的需要,对国家有利!
  小 刘:好吧,你就给想个好名字吧!想个文雅的,像“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那种诗那么文雅的!
  小 唐:嗯——“拖拉斯”、“拖拉斯…不雅!拖进来,拉进来,不听话主撕成两半儿,倒好像是绑票儿撕票儿,不雅!
  小 刘:对是不大雅!可是美国字,吃香啊!
  小 唐:还是联合公司响亮,大方!
  小 刘:有你这么一说!什么联合公司呢?
  丁 宝:缺德公司就挺好!
  小 刘:小丁宝,谈正经事,不许乱说!你好好干,将来你有做女招待教官的希望!
  小 唐:看这个怎么样——花花联合公司?姑娘是什么?鲜花嘛!要姑娘就得多花钱,花呀花呀,所以花花!“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好不好?
  这里的小刘麻子和小唐铁嘴都是作者极其憎恶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两个的振振有辞的对答,将他们两个无耻缺德相尽现无遗。实际上想要赚昧心钱,为美国人献媚,却非要打出冠冕堂皇的旗号“对国家有利”,明明是妓院似的肮脏之地,却还要引经据典的“青是山……《武家坡》”如此诙谐的几句对白,却不次于狠狠抽了他们几记耳光。作者正是通过这种人物的自我内心的剖析,驭之以貌似正理的语言,引起人们对他们尽情的嘲讽和无情的鞭挞,从而更加突出了人物的可憎之处。
  3、用语言和行动体现人物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高尔基在《论据本》一文中说:“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文学最困难的一种形式,其所以困难是因为戏剧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语言和行动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是作者的提示。”《茶馆》这部戏在这方面就有突出表现,裕泰茶馆没开张前,巡警六爷曾到此茶馆收军粮,面对六爷,王利发是这样回答的:“您等等!我这千真万确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喝吧!(递钞票)您多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此处生动的刻画了王利发谨小慎微的顺民形象。旗人松二爷已是破衣烂衫,但他为了体现宁可自己饿着,也不叫鸟儿受屈,一看到自己的鸟,就精神百倍,把松二爷的贪幕虚荣写的淋漓尽致。巡警六爷依仗权势,在收军粮时,自己从中获得利益,活现出狗腿子的丑态。
  三、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味
  1、语言精练
  《茶馆》一剧中出场人物多达六七十个,作者用极精练的语言对每个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描绘,处处描写都给人一种画龙点睛的感觉,哪怕是仅出场一次的小人物也不例外。如第二幕中对大兵的描写,话虽不多,但简单的几句“鸟!”“鸟!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鸟!”(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却将大兵那无耻,流氓相跃然纸上。
  2、语言清新朴素
  老舍总结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曾打过这样的比喻:“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老舍《我怎样学习语言》,《解放军文艺》第一号)。因而他的戏剧创作具有那种散文式的含蓄的朴素的风格,往往于“平淡”中见“强烈”,在家常般的描述中,透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如《茶馆》第三幕中,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个老人重逢,他们带着自嘲和戏谑总结各自坎坷凄凉的一生,剖析残酷无情的世界,任无泪的悲和无泪的笑撒起纸钱,为自己也为那个时代送葬。在这段深刻而精彩的戏里,剧作家那种强烈的爱祖国、爱人民之情,正是在散文式的含蓄和朴素中,以特有的寓言般的象征意味抒发出来的。
  3、语言的创新
  《茶馆》在语言方面也有所创新。“死马当活马治”是人们在无奈时常说的一句话,而《茶馆》中为了讽刺、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将其改为“死马不能再活,可活马早晚得死”。仅此简单一句话将当时社会的现状展现于人们面前。“改良”本应改变现状,力求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可《茶馆》中这个词却反其意而用之:“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充分而形象的表现出李三对现状的不满。除此之外《茶馆》这一戏剧中还大胆引入英文,如王利发在向李三解释为何工钱没有改良时随口冒出一句“All right”在与唐铁嘴谈话中又溜出一句“Yes”。王利发口中冒出英文正是他改良的一方面表现,足见他为适应社会风气的流变而煞费一番苦心。
  4、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味。
  《茶馆》这部戏剧具有浓郁的北京味,不仅因为作者选择了典型的环境“裕泰大茶馆”,更重要的是剧中北京话的巧妙运用,如“娘儿们”“哥儿们”“含糊”“花哨”“打得紧”“瞎扯”等的运用,使该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为剧本增添了特有的精华,突出了《茶馆》这一部戏剧语言风格的特色。
  四、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茶馆》这部以葬送三个时代为使命的剧作以批评讽刺为基调,矛头指向的是那些社会残渣和那些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力度十足,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然后作者再对这些腐朽势力锐意批判、讽刺的同时,却也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深深热爱,对没落小人物的同情毫无吝惜的从笔尖汩汩而出,表现出作者坚定的立场。
  1、对被压迫的弱者赞美与对旧时代的批判相结合
  剧中李三、康六、康顺子、明师傅、邹福运、卫福善、丁宝、康大力等属于挣扎在生活底层的弱者,但他们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浩然正气。比如康顺子,不论年轻时的朴实、稚弱,还是上年纪后的善良、正直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在康顺子上年纪后再次与刘麻子相逢时,虽然心中有数不清的怨恨,但是连打刘麻子一个嘴巴都伸不出手去,充分说明了康的善良。丁宝虽然被迫沦落风尘,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却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王利发通风报信,表现了她有胆有识,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对于他们的这些举动,作者持歌颂态度。尤其重要的是,作者注意挖掘造成这些被压迫的弱者悲惨命运的根源,使读者深刻的认识到,正是当时罪恶的旧社会亲手制造了人们的悲惨生活,使人陷入困境。这样,作者把对弱者的歌颂和对旧时代的批判紧密结合在一起。
  2、同情没落的小人物与鞭挞旧时代相结合
  《茶馆》所描写的众多人物中,也有不少像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这样虽然在当时大环境下日趋没落。但灵魂深处有着不少闪光点的小人物。如:王利发精明、善良;常四爷耿直,虽因说了句“大清要完”而入狱,但出狱后并没因此而耿耿于怀,而是拿起武器去抵抗洋人,直到闹到大清国失败,他也仍未忘掉自己是个中国人!秦二爷为振兴民族工业做出了很大牺牲,耗尽家财,力图国家富强。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类似例子,对此作者也持歌颂的态度。对这些没落的小人物,作者赞美了他们努力拼搏,对他们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失败,又以悲怆的笔调进行了深切的同情,于是对旧社会的大力鞭挞与对他们的同情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对当时社会的无情批判。
  3、描写黑暗现实与展现光明前景巧妙结合
  作者在戏里没有借助于情节的发展将光明的未来直铺在人们面前,而是通过旁敲侧击,台前穿插和幕后渲染的方式让人们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受光明。如剧中提到的常四爷参加义和团抗洋,康大力参加革命,学生发起运动等等,虽所用笔墨不多,但这点滴笔墨就像一粒火种点亮了通向光明的灯盏。
  综上所述,《茶馆》一剧以自身不争的事实,雄辩的证明了老舍剧作的重要特点,它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深邃而悠远,为后人所折服,它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成型于老舍先生的锤炼之下,绽放于中华文坛之流传于千代万世之中,永不磨灭。

  • 分析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答:老舍在《茶馆》中塑造了许多小人物。王利发与秦仲义在社会风浪中的命运升沉都有相同之处,他俩都没有逃脱破产的下场。剧中也出现了一些权势人物,如庞太监、马五爷及沈处长,但从处理这些人物的漫画式、剪影式的手法来看,他们也还是作为小人物来描写的。这些小人物都是老舍笔下幽默的对象,正是这些小人...
  • 《茶馆》的思想喝艺术成就
    答:由此可见,《茶馆》这幕话剧笔法凝练,写作技巧娴熟而自然,语言运用含蓄而恰当,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其作品以其水平之深,艺术成就之高而闻名于世,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而最能将老舍剧作的艺术风...
  • 论述茶馆的艺术成就
    答:《茶馆》的艺术成就如下:1、独特的历史视角:《茶馆》以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一个茶馆的兴衰,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这种截取横断面的艺术构思,具有独特的历史视角,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2、生动的人物形象: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特色,性...
  • 《茶馆》作品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答:思想:与一般的戏剧作品不同,《茶馆》不是要讲述某个具体故事,它要表现的是三个历史时期所代表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用老舍的话来说,就是要“葬送三个时代”。《茶馆》的创作宗旨就在这里。一向不熟悉政治斗争的老舍采用避生就熟的写作办法,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
  • 茶馆主要内容 茶馆内容概括
    答:《茶馆》中心思想 《茶馆》展现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文中老舍通过对三个善良、质朴、正直人物命运悲剧的凭吊,痛诉...
  • 老舍的什么作品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答:《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
  • 老舍《茶馆》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想
    答: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 《茶馆》为何被称为经典?理由还真不简单
    答:剧本中的人物还很多。他们有的贯穿前后,有的瞬息即逝。出身经历大不相同,思想性格因人而异。他们的命运遭遇尽管各不相同,但无不随着时代在深沉变化。这众多人物,虽然作者着墨多少不一,但具有鲜明的性格。剧中这群栩栩如生的人物,使得《茶馆》的艺术生命之花常开不败。此外,剧本中语言的精妙运用...
  • 《茶馆》的主要内容简介
    答:分析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茶馆》电影VCD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的要求和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三步骤,确立了“习得知识——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