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哪年哪月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荆州花鼓戏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随后,在2008年6月,它又被宣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这种乡土戏曲起源于明末,是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表演形式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其他剧种的元素,发展起来的。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并且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荆州花鼓的简介
    答:沔阳花鼓戏发源于沔阳通顺河一带和襄河一带,形成于沔阳,天门地区。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和剧种发展的要求,其称谓也三易其名,即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名为“荆州花鼓戏”,2005年省文化厅又将其改称为“湖北花鼓戏”。2006年5月20日,花鼓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 荆州花鼓戏简介
    答:这个戏曲艺术形式在近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扎根于湖北的沔阳(现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洪湖、汉川、京山、钟祥和荆门等地,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荆州花鼓戏源于民间,源自明末的三棒鼓、踩高跷和采莲船等传统演唱活动。它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技巧,尤其在江汉平原地区广为...
  • 关于荆州的民风民俗的小学生作文
    答:有人说:“听了花鼓的哟喂哟,害病可以不吃药!”“做活不唱花鼓戏,浑身上下无力气”,由此可见荆州人对荆州花鼓戏的由衷喜爱。《鼓盆歌》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鼓盆歌是在丧事中演唱、为丧礼的内容之一,现代俗称“丧鼓”。鼓盆歌,古代亦称“鼓缶、击缶”。鼓盆歌的起源...
  • 湖北地方戏有哪些?
    答:2、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它流行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双尽忠》、《两狼山》、《生死板》等。3、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
  • 湖北花鼓戏的起源发展
    答:湖北花鼓戏,俗称“花鼓子”,亦称中路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形成于清嘉庆年间,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回顾它的发展史,可归纳为丝个阶段,即普及传播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改革闯新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和剧种发展的要求,其称谓也三易其名,即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
  • 天沔花鼓戏的简介
    答:天沔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它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形成于天门、沔阳地区,1954年,改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5月又由荆州行署文化局正式定名为“荆州花鼓戏”。2005年,又被湖北文化厅改为“湖北花鼓戏”。2006年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国各个地方的戏曲有哪些
    答: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
  • 荆州花鼓戏的发展简史
    答:行当体制丰实和完备起来,直接推动花鼓戏成为正式剧种,一跃而登大雅之堂,与汉剧等剧种并驾齐驱。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荆州花鼓戏重获新生。先后成立了五个县级民营公助专业剧团(后改为地方国营),十余个自负盈亏的乡、镇剧团和众多业余剧团。1955年后又改革音乐唱腔,由一唱众和、锣鼓帮腔改...
  • 湖北的地方戏有哪些
    答: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发源于沔阳东荆河一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原称“沔阳花鼓戏”,后命名为“天沔花鼓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
  • 天门民间艺术
    答:天门的民间艺术遗产丰富多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荆州花鼓戏,起源于清朝,以其独特的《打莲湘》曾在50年代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进入鼎盛时期后,诸如《花墙会》等剧目更是广受欢迎,多次在中南海演出。江汉皮影,源于明末清初,流传广泛,其唱腔是湖北渔鼓的母腔,是湖北皮影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