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语文书里有那些古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2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上有哪些古诗?

【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次北固山下》《赤壁》《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三单元】13课·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词三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秋词》
【五单元】诵读欣赏·《论语》八则
【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迢迢牵牛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不考查内容: (5首)
《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迢迢牵牛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追旅思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越调]天净沙·秋思①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③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④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秋思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赏析】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着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着和谐的人生图画。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阔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对比分析】两首曲子的共同点:1、都是描绘秋天;2、都运用了白描写实的手法 3、都通过秋天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两首曲子的不同点:1、马致远的《秋思》作为描绘秋天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曲子,开篇连着三句,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确实是一首难得的好词;白朴的《秋思》也是写物,但是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的画面,没有象马致远的《秋思》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过画面让观众自己去体会。2、马致远的《秋思》在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上也和白朴的《秋思》有很大不同,同样是写秋景,马致远的《秋思》从一开始就通过几个细微事物的描写,写出了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白朴的《秋思》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显示出作者的心情和马致远的《秋思》作者心情还是有差别的。3、色彩感的不同:马致远的《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写颜色的词,但是整体看却是灰色的;白朴的《秋思》里面却有“青、绿、白、红、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不一样!4、情感宣泄的程度不同!马致远的《秋思》和白朴的《秋思》相比,知道马致远的《秋思》的人是占多数的,这也说明了秋思这首词更被大家认同,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首词通过白描的方式,描绘那些让人感觉昏冷幽暗的事物,来点出作者心里(其实也是所有普通人)对秋天的那种肃杀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欢快的多的白朴的《秋思》,在给人带来的情感宣泄的撞击力上,要比马致远的《秋思》稍逊,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马致远的《秋思》。

[越调]天净沙·江上

张可久

嗈嗈①落雁平沙,依依②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作者介绍】张可久(约1280~1348后),元代散曲作家。一说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生活年代比卢挚、马致远晚。他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奔波,不太得志。

【注释】①嗈嗈(yōng):雁叫声。平沙:水边的沙地。 ②依依:轻柔的样子,描述野鸭轻飞的样子。鹜(wù):野鸭子。此句化用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名句。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种从容闲适的情趣。

[越调]天净沙

无名氏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赏析】这首元曲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分成近景和远景两句,前一句“平沙细草斑斑”是说溪边的细沙上长着斑斑的矮矮细细的青草,“曲溪流水潺潺”说的是溪水蜿蜒流去,水声潺潺,“塞上清秋早寒”塞上就是塞外长城附近,就是河北内蒙陕西向北的地方,这句是说塞外的秋天冷得比较早。这一句总的交待了时间地点,写的是近景,是诗人眼前看到的东西。第二句以一声雁叫打破这个近景,让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顺着雁叫声从眼前的景色向远处看去的动作,远处是黄云红叶青山,颜色绚烂,好一幅塞外清秋景象!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

【注释】1.寂寥:寂静;空旷。2. 春朝:春天的早晨。这里可译作春天。3. 排云上:冲云直上。排:推开;冲出。4. 便:就;于是。5.碧霄:蓝天。嗾,教唆,指使。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化自宋玉《九辩》中留下的“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象。廖廓:空阔远大。

【题解】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了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被称为杜少陵,杜工部等,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诗风格显得“沉郁顿挫”,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奔腾而来。面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构成对仗,而且还有句中对仗,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精辟,达到了奇妙难言的境界。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更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簌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出神入化的笔力。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宏阔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颈联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相互交融。尾联作结,并紧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加难以排遣。本来会意兴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形、声、色、态:一一得到了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多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和自己的潦倒不堪。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感,便跃然纸上。



童区寄传

柳宗元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太府。太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日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作者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后迁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有《柳河东集》。

【译文】儿童区寄,是柳州打柴放牛的孩子。他正一边放牧一边打柴,两个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带他)走了四十多里,要到集市上去卖他。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强盗以为他好对付,就互相敬酒痛饮,喝醉了。一个强盗去商量买卖;另一个躺着,把刀插在路上。孩子暗地里察看他睡着了,把捆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绳子终于被割断,就拿起刀来杀了他。(孩子)还来不及逃远,去商量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孩子,十分震惊,将要杀害他。(孩子)急忙说:“当两个人的仆人,哪比得上当一个人的仆人呢?他待我不好,你果真能保全我的生命,并且好好待我,怎么处置都行。”去商量买卖的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了这个僮仆,不如把他卖了;与其卖钱两个人分,不如我一个人独占。幸好(孩子)杀了那家伙,好得很!”就藏起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孩子到集市上窝藏强盗的人家,(把孩子)越发捆绑结实。半夜,孩子自己翻转身,让捆绑的绳子靠近炉火把它烧断,虽然烧伤了手也不害怕;又拿起刀杀了这个要卖掉他的强盗。接着大声哭叫。整个集市的人都大吃一惊。孩子说:“我是区家的孩子,不该做别人的仆人。两个强盗抓了我,我幸好把他们都杀了。希望把(这件事)报告官府。”管集市的小吏报告州官,州官又报告上级官员太府。太府召见孩子,发现孩子原来既幼小又老实。刺史颜证觉得他与众不同,留他当衙门小吏,(他)不肯。就给(他)衣服,(让)小吏护送(他)回到乡里。乡里抢劫绑架的人,不敢正眼看他,不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孩子比秦武阳还小两岁,却杀了两个强盗,怎么能接近他呢?”

李寄①

干宝

东越闽中有庸岭②,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③,长七八丈,大十馀围④,土俗常惧⑤。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⑥,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⑦,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⑧。都尉令长⑨,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⑩。共请求人家生婢子(11),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12),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13)。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14),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15),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16),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17),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18),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19)。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20)。怀剑(21)将犬(22)。先将数石米糍(23),用蜜炒灌之(24),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25),目如二尺镜。闻糍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26)。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27),悉举出,咤言曰(28):“汝曹怯弱(29),为蛇所食,甚可哀愍(30)。”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31),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32)。

【作者介绍】干宝(283~351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的一代宗师。他的《搜神记》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他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此书为我国魏晋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保存了许多古代民间的传说,如《干将莫邪》、《相思树》、《董永卖身》、《李寄斩蛇》等,给后世文学艺术以深远影响。
【注释】①本篇写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故事。用反衬手法,写出了李寄非凡的勇敢和机智。
②东越:汉初小国。在今浙江东南及福建一带。闽中:郡名。庸岭:山名。在今福建邵武县。
③隰(xī):低湿之地。④围:计量圆周的长度单位,旧说尺寸长短不一。 ⑤土俗:当地风俗。此指当地百姓。 ⑥东治:据《晋书·地理志》“建安郡”下注,“东治”当作“东冶”。东越国都,在今福建福州市。都尉:郡之军事长官。属城长吏:所属县城的长官。长吏,地位较高的县吏。《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⑦下谕:下令,晓谕。巫祝:古代以歌舞娱神、与神交通的人。⑧啖(dàn):吃。⑨令长:皆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为令,万户以下的为长。⑩气厉不息:指大蛇气焰凶猛,为害不止。(11)家生婢子:即“家生婢”,奴婢生的女儿。(12)朝(zhāo):初一日。(13)啮(niè):咬。(14)尔时:这时。预复募索:预先又招募寻找童女。(15)将乐县:县名,在今福建西北部。(16)无相:没有福相。 (17)缇萦(tíyíng):汉初临淄淳于意幼女。其父因罪当受肉刑,缇萦随父入长安,上书请为官婢以赎父罪。汉文帝怜而赦其父罪,并除肉刑。事见刘向《列女传》。济:救助。(18)潜行:偷偷逃走。(19)告请:向官府申请。咋(zé):咬。(20)诣:到。(21)怀剑:怀中藏剑。 (22)将犬:带着狗。(23)米糍(cí):用米蒸制的食品。(24)炒(chǎo):用炒过的麦子磨成的面粉,俗称“炒面”。(25)囷(qūn):谷囤。(26)创:伤口。(27)髑髅(dúlóu):死人头颅。(28)咤(zhà):感叹。(29)汝曹:你们。(30)哀愍(mǐn):哀叹、怜悯。(31)聘:送礼物以迎娶。(32)歌谣:当指歌颂李寄斩蛇的歌谣。

【译文】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父母不答应。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去咬,李寄从蛇后头砍出几处伤口。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予她父亲为将乐县的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了赏赐。从这以后东冶再也没有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


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说虎

刘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追旅思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越调]天净沙·秋思①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③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④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秋思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赏析】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着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着和谐的人生图画。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阔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对比分析】两首曲子的共同点:1、都是描绘秋天;2、都运用了白描写实的手法 3、都通过秋天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两首曲子的不同点:1、马致远的《秋思》作为描绘秋天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曲子,开篇连着三句,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确实是一首难得的好词;白朴的《秋思》也是写物,但是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的画面,没有象马致远的《秋思》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过画面让观众自己去体会。2、马致远的《秋思》在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上也和白朴的《秋思》有很大不同,同样是写秋景,马致远的《秋思》从一开始就通过几个细微事物的描写,写出了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白朴的《秋思》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显示出作者的心情和马致远的《秋思》作者心情还是有差别的。3、色彩感的不同:马致远的《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写颜色的词,但是整体看却是灰色的;白朴的《秋思》里面却有“青、绿、白、红、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不一样!4、情感宣泄的程度不同!马致远的《秋思》和白朴的《秋思》相比,知道马致远的《秋思》的人是占多数的,这也说明了秋思这首词更被大家认同,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首词通过白描的方式,描绘那些让人感觉昏冷幽暗的事物,来点出作者心里(其实也是所有普通人)对秋天的那种肃杀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欢快的多的白朴的《秋思》,在给人带来的情感宣泄的撞击力上,要比马致远的《秋思》稍逊,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马致远的《秋思》。

[越调]天净沙·江上

张可久

嗈嗈①落雁平沙,依依②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作者介绍】张可久(约1280~1348后),元代散曲作家。一说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生活年代比卢挚、马致远晚。他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奔波,不太得志。

【注释】①嗈嗈(yōng):雁叫声。平沙:水边的沙地。 ②依依:轻柔的样子,描述野鸭轻飞的样子。鹜(wù):野鸭子。此句化用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名句。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种从容闲适的情趣。

[越调]天净沙

无名氏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赏析】这首元曲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分成近景和远景两句,前一句“平沙细草斑斑”是说溪边的细沙上长着斑斑的矮矮细细的青草,“曲溪流水潺潺”说的是溪水蜿蜒流去,水声潺潺,“塞上清秋早寒”塞上就是塞外长城附近,就是河北内蒙陕西向北的地方,这句是说塞外的秋天冷得比较早。这一句总的交待了时间地点,写的是近景,是诗人眼前看到的东西。第二句以一声雁叫打破这个近景,让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顺着雁叫声从眼前的景色向远处看去的动作,远处是黄云红叶青山,颜色绚烂,好一幅塞外清秋景象!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

【注释】1.寂寥:寂静;空旷。2. 春朝:春天的早晨。这里可译作春天。3. 排云上:冲云直上。排:推开;冲出。4. 便:就;于是。5.碧霄:蓝天。嗾,教唆,指使。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化自宋玉《九辩》中留下的“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象。廖廓:空阔远大。

【题解】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了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被称为杜少陵,杜工部等,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诗风格显得“沉郁顿挫”,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奔腾而来。面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构成对仗,而且还有句中对仗,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精辟,达到了奇妙难言的境界。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更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簌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出神入化的笔力。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宏阔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颈联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相互交融。尾联作结,并紧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加难以排遣。本来会意兴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形、声、色、态:一一得到了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多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和自己的潦倒不堪。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感,便跃然纸上。

童区寄传

柳宗元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太府。太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日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作者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后迁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有《柳河东集》。

【译文】儿童区寄,是柳州打柴放牛的孩子。他正一边放牧一边打柴,两个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带他)走了四十多里,要到集市上去卖他。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强盗以为他好对付,就互相敬酒痛饮,喝醉了。一个强盗去商量买卖;另一个躺着,把刀插在路上。孩子暗地里察看他睡着了,把捆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绳子终于被割断,就拿起刀来杀了他。(孩子)还来不及逃远,去商量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孩子,十分震惊,将要杀害他。(孩子)急忙说:“当两个人的仆人,哪比得上当一个人的仆人呢?他待我不好,你果真能保全我的生命,并且好好待我,怎么处置都行。”去商量买卖的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了这个僮仆,不如把他卖了;与其卖钱两个人分,不如我一个人独占。幸好(孩子)杀了那家伙,好得很!”就藏起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孩子到集市上窝藏强盗的人家,(把孩子)越发捆绑结实。半夜,孩子自己翻转身,让捆绑的绳子靠近炉火把它烧断,虽然烧伤了手也不害怕;又拿起刀杀了这个要卖掉他的强盗。接着大声哭叫。整个集市的人都大吃一惊。孩子说:“我是区家的孩子,不该做别人的仆人。两个强盗抓了我,我幸好把他们都杀了。希望把(这件事)报告官府。”管集市的小吏报告州官,州官又报告上级官员太府。太府召见孩子,发现孩子原来既幼小又老实。刺史颜证觉得他与众不同,留他当衙门小吏,(他)不肯。就给(他)衣服,(让)小吏护送(他)回到乡里。乡里抢劫绑架的人,不敢正眼看他,不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孩子比秦武阳还小两岁,却杀了两个强盗,怎么能接近他呢?”

李寄①

干宝

东越闽中有庸岭②,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③,长七八丈,大十馀围④,土俗常惧⑤。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⑥,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⑦,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⑧。都尉令长⑨,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⑩。共请求人家生婢子(11),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12),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13)。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14),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15),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16),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17),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18),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19)。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20)。怀剑(21)将犬(22)。先将数石米糍(23),用蜜炒灌之(24),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25),目如二尺镜。闻糍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26)。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27),悉举出,咤言曰(28):“汝曹怯弱(29),为蛇所食,甚可哀愍(30)。”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31),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32)。

【作者介绍】干宝(283~351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的一代宗师。他的《搜神记》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他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此书为我国魏晋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保存了许多古代民间的传说,如《干将莫邪》、《相思树》、《董永卖身》、《李寄斩蛇》等,给后世文学艺术以深远影响。
【注释】①本篇写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故事。用反衬手法,写出了李寄非凡的勇敢和机智。
②东越:汉初小国。在今浙江东南及福建一带。闽中:郡名。庸岭:山名。在今福建邵武县。
③隰(xī):低湿之地。④围:计量圆周的长度单位,旧说尺寸长短不一。 ⑤土俗:当地风俗。此指当地百姓。 ⑥东治:据《晋书·地理志》“建安郡”下注,“东治”当作“东冶”。东越国都,在今福建福州市。都尉:郡之军事长官。属城长吏:所属县城的长官。长吏,地位较高的县吏。《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⑦下谕:下令,晓谕。巫祝:古代以歌舞娱神、与神交通的人。⑧啖(dàn):吃。⑨令长:皆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为令,万户以下的为长。⑩气厉不息:指大蛇气焰凶猛,为害不止。(11)家生婢子:即“家生婢”,奴婢生的女儿。(12)朝(zhāo):初一日。(13)啮(niè):咬。(14)尔时:这时。预复募索:预先又招募寻找童女。(15)将乐县:县名,在今福建西北部。(16)无相:没有福相。 (17)缇萦(tíyíng):汉初临淄淳于意幼女。其父因罪当受肉刑,缇萦随父入长安,上书请为官婢以赎父罪。汉文帝怜而赦其父罪,并除肉刑。事见刘向《列女传》。济:救助。(18)潜行:偷偷逃走。(19)告请:向官府申请。咋(zé):咬。(20)诣:到。(21)怀剑:怀中藏剑。 (22)将犬:带着狗。(23)米糍(cí):用米蒸制的食品。(24)炒(chǎo):用炒过的麦子磨成的面粉,俗称“炒面”。(25)囷(qūn):谷囤。(26)创:伤口。(27)髑髅(dúlóu):死人头颅。(28)咤(zhà):感叹。(29)汝曹:你们。(30)哀愍(mǐn):哀叹、怜悯。(31)聘:送礼物以迎娶。(32)歌谣:当指歌颂李寄斩蛇的歌谣。

【译文】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父母不答应。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去咬,李寄从蛇后头砍出几处伤口。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予她父亲为将乐县的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了赏赐。从这以后东冶再也没有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


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说虎

刘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观沧海

山行
渔家傲

天净沙·秋思

饭堂一个个刚刚给还好还好还好还好几句话

  • 北师大课改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语文书里有那些古诗
    答:两首曲子的不同点:1、马致远的《秋思》作为描绘秋天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曲子,开篇连着三句,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确实是一首难得的好词;白朴的《秋思》也是写物,...
  •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说有古诗词(文言文),目录即可。
    答: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
  •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大全 史上最全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北师大版)
    答:雨时山不改,晴罢峡如新①。天路看殊俗②,秋江思杀人。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频。故国愁眉外③,长歌欲损神④。(上四雨晴有感,下申思乡之意。雨时总是此山,及晴罢而峡洗如新,喜初晴矣。晴则可以出峡,而犹然留滞,故不胜愁思。殊俗,指夔州,泪尽篆此。秋思,念家乡,无书蒙此。故国...
  • 求北师大版的古诗
    答: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3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欲 穷 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层 楼。4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
  •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全部)
    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观刈麦,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赤壁,泊秦淮,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欢,渔家傲,浣溪沙,登飞来峰,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游山西村,破阵子,过零丁洋,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己亥杂诗 ...
  • 2014年北师大七年级的语文上的古诗意思
    答: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东进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
  • 求北师大版初中语文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古诗词 要有诗的内容 急急...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wéi...
  • 帮忙给一下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初一全部的语文古诗,谢谢了
    答:《送灵澈上人还越中》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