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无量心对治烦恼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0

如果学佛者在生活中解行并进,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解脱生死烦恼,降服其心最为根本。降服其心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降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心,降服其心,则不执我、法二见,能心生平等,口出爱语,身入正道。为何要断除我法二执呢?心生执著,必能引生烦恼,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痛则不通」。身体不通,会生身病;心里不通,会生心病。身心失衡,不生轻安,必然成为障道因缘。

我执又名人执,妄执人有实在的我体。众生身体原为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如妄执具有主宰作用、实在不坏的我体存在,进而就会产生「我」与「我所」等妄想分别。人生难免生、老、病、死,还有什么执著永存?法执,又名法我执,执著一切法实有。将所有存在的法认为本质是固定不变,进而就会产生「实法」与「定法」等妄想分别。应知一切法皆是方便,不能「得指舍月」。

所以,我们要具备四无量心,让心平等,才能断除烦恼,与道相应。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心能够引导行者普缘无量众生,成就无量福智功德,称为四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不执而舍离如上三心,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修行就是「修心」,让行者的内心充满慈爱、大悲、欢喜和舍离,得以远离烦恼,自在解脱。

要想断除烦恼,必先了解人生烦恼的根本。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为人生固有的根本烦恼,称为六根本烦恼。根本烦恼,能够出生一切随行烦恼。贪是贪爱财、色、名、食、睡五欲;嗔是瞋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憍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在不正见中,又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烦恼。身见是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是执取常断二见;邪见是谤无因果,坏诸善事;见取见是执持成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是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贪、嗔、痴、慢、疑又名五钝使,即五种慢性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又名五利使,即五种急性烦恼。贪、嗔、痴、慢、疑加上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惑是迷惑错误,是贪瞋痴等烦恼的总称;十根本烦恼又名十使,使是烦恼的别名,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谈到这里,不免有人会问:在生活如何用四无量心去对治六根本烦恼呢?是用慈心对治贪心,还是用悲心对治嗔心呢?法无定法,四无量心中任何一个无量心都能对治六根本烦恼中的任何一个烦恼。如果将四无量心和六根本烦恼的对治用相应方法的来排列,难免落入牵强,难免产生机械。佛在经典里面明示,如能明了一经、一偈,解行并重,法无高下,平等皆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文字的表面上下工夫,应该明了其内在的含义,落到实处才是关键。



  • 用四无量心对治烦恼
    答:所以,我们要具备四无量心,让心平等,才能断除烦恼,与道相应。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心能够引导行者普缘无量众生,成就无量福智功德,称为四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不执而舍离如上三心,怨亲平等,不起爱...
  • 四无量心
    答:四无量心能对治烦恼:慈能对治瞋恚,悲能对治恼害,喜能对治嫉妒,舍能对治爱憎,令心得到清净安乐。四无量心是印度自古即有的修定法,但佛陀进一步教导弟子藉由四无量心修七觉支,也能达到解脱,如前面卷二十一第567经和以下第743、744经所述。
  • 四无量心来源与详义
    答:在实际生活中,这四无量心是用来对治六根本烦恼的,它们并非机械对应,而是以平等和智慧来处理一切。修行者应如佛所做,以慈心对待众生的苦乐,以悲心解除他们的痛苦,以喜心分享他们的喜悦,以舍心达到平等无我之境。通过实践四无量心,我们能净化心灵,消除业障,遵循佛陀的八正道,从困扰的黑暗走向法...
  • 如何理解佛教的慈悲观
    答:小乘佛教中,认为四无量心可以对治烦恼,但不能断除烦恼,对治的烦恼分别是贪,嗔,不害和嫉妒,但是并不能斩断它们,因为斩断烦恼的方法是靠智慧,本质上就是思维见地,而不能靠慈悲心,而慈悲心只能抑制烦恼。不过四无量心的功德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比如一个修行人在禅定中修行四无量心,如果他...
  • 四无量心附一
    答:佛法重视慈心在世俗德行中的价值,将其分为四心,分别对应四种烦恼的对治。虽然四无量心被视为世间定法,有漏且世俗,但在早期佛教中,它们经过净化和提升,成为了解脱道的一部分。例如,《杂阿含经》中提到,修习慈心者能获得大果报和福利,心与七觉分(包括舍)并修,通向无漏的解脱道路。对于四...
  • 佛教的有漏禅与无漏禅的差别是什么???
    答:五、数息观,计呼吸数以停止散乱心之法。散心多之人修之。又一种:以第四之界分别观与第三之因缘观相似,省之而加观佛。因观佛之相好。能治一切之烦恼故也。业障多之人修之。净影于大乘义章十二正明第一种,傍示第二种。曰:‘问曰:有人诸患等分何以为治?成实法中十六特胜能为对治,依如观佛三昧经中观...
  • 佛教的三宝是什么
    答: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综言之,即是智、断、恩三德。智德,指佛的智慧圆满。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
  • 四无量心出自哪部佛经
    答:《大般涅盘经典》卷十五佛解释说: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慈悲喜舍即为四无量心
  • 佛语中的四无量心是什么?
    答:修习四类观想,对治四类烦恼,也是《中阿含经》与《增支部》所说。本来只说到修慈,但《中部》《教诫罗侯罗大经》,同样的修法,却说修慈,悲,喜,舍,不净,无常,入出息念──七行,这是将慈行分为慈、悲、喜、舍──四行了。佛法重视慈心在世间德行中崇高价值,所以约义而分别为四心;如观想成就,就是四无量定...
  • 怎样运用佛法来对治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答:师传其法,善持不忘。对亲友:时常布施。善言相谈。给予利益。共同从事。不欺骗对方。对领导:早起不迟到。做事周密。做事有条理。不与不取。宗教师的做人准则: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以时施。门不制止。诸善奉行,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无量心,自他相换。《长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