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幼儿教育sklz理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3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的意义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
教育是每个时代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播手段,没有教育的国家,缺乏教育的国家就是过家家。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教育就是家庭幸福,稳定安康的前提,没有教育,就好比石缝中的枯草,缺乏养分,难以遍地开花。

可见人跟教育之间的关系,好比鱼离不开水,花草离不开土壤,万物离不开阳光。
网上前段时间有一个段子:说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因为当我们看到一群鸟在湖面飞过的时候,
能够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鸟!在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里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是不自觉间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义。
教育还是应该回到像孔子说的,孟子说的,包括蒙田说的,“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我认为,这是教育赋予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指引我们前行。
扩展资料:
1、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如果用外部功利目的来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这会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于是教育的目标就变成了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荒谬错误观念由来已久,而且流传极广。
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愚蠢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尤其是儿童期。儿童阶段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而实际上,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中,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就会以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2、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
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只要把孩子当成动物一样训练就好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调。

一、 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为此,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个性教育贯穿于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

二、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1. 中学体育的现状呼唤人文教育

首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刻意地去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的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效果。体育本来是一门活泼、有趣,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却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地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

其次,现代环境下的独生子女,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往往在体育活动中惟我独尊,不愿与同伴合作,缺乏协作精神;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则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缺乏理解、宽容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不愿意帮助他人;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肯吃苦,情感脆弱,易受挫折。

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人文教育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应是“一种强调体育本质、文化价值、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建设不仅有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此外,还应系统的讲授中西体育的文化、文明成就、发展规律和当代主题等内容。”

三、 实施策略

1.教师观念的更新及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条件

作为对学生直接实施人文教育的传播者,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等级观念:教师在上,学生在下,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只有师生建立了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互尊、互重、互爱,平等交流,这样人文教育的理念才能被学生接受。如果体育失去了对人的关怀,只是严肃枯燥的训练学生,将无益于学生的健康和成长。

其次,体育教师也必须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文教育不是知识传授,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人文教育是一个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需要长期的耳儒目染。在这里,教师的师德人品、言谈举止、仪表气质、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

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合理把握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价值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意的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并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体现体育学科的人文价值。如在上室内课《奥运会知识》一课时,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明确:本节课要通过学生对奥运会知识的了解,知道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懂得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历史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通过提问、观看录像、网页搜索、集体讨论等方式,既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二)抓住适宜的时机,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各种适宜的时机,将人文化的思想渗透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例如,在中国女足取得世界杯亚军后,教师可以在赞扬中国女足取得成绩的同时,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中国女足的姑娘们付出了巨大的痛苦和汗水,甚至是伤病的代价。中国女足姑娘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同时也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尊敬。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受到精神上和道德情感上的熏陶。

(三)通过把握教学过程的细微环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

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挚的情感抒发,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实施人文化的关怀。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这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

(三)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展示人文精神

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在讨论中,讨论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对话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实践者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个体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尊重学生的观点,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培养学生求知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保障

人文教育思想认为,学生要发展和提高,必须把知识经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素质,这个内化需要有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和独立深刻的思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应为人文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

(一)创设人文化的体育文化环境

如在校园里竖立体育名人塑像,悬挂体现人文精神的警句格言,通过黑板报、橱窗向学生宣传体育文化知识,举办人文主题讲座等等,这样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使青少年学生从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陶冶。

(二)体育项目和活动要注重人文性

学校体育活动和竞赛应尽量淡化竞技,而多重视学生的参与面和选择面。例如举办一些趣味性的集体项目,鼓励人人参与。项目的设置要考虑因人而异,例如对胖一点的同学可以举行拔河或者掰手腕比赛;对于瘦小的同学可以举行钻圈或跳绳等比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去。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在当今时代,人们除了对科学、经济、物质的追求外,更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这不仅是科学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崇尚自然的德国幼儿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的学前教育渊远流长。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幼儿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被人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的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于1837年在家乡附近的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幼儿教育机构,1840年将它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成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幼儿教育机构,德国成为幼儿园的发源地。福禄贝尔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质的飞跃,同时也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志着世界幼儿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自福禄贝尔之后,学前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德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综观德国的幼儿教育,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最鲜明的特色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那就是崇尚自然。德国的幼儿教育非常朴实,处处体现着效法自然,尊重幼儿自然成长的内涵。对照我国的学前教育,两百多年前“发现儿童”的教育家卢梭发出的要在“自然中培养自然人”的呼声早已被那些花样翻新的早期教育模式所淹没了。
一、朴实温馨的环境
德国幼儿园一般都很小,从外看很难发现这是一所幼儿园,但推门进去,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呈现在你面前。德国的幼儿园是温馨、舒适的,没有我们想像中的现代化设施,更没有我们想像中价值不菲的奥尔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它的优雅和朴实超出了我们的想像。教室的屋顶上悬挂的是粗麻绳和轻纱做成的帷幔,充满了梦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幼儿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在书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游着;墙面上是幼儿随意的涂鸦,还有在户外捡来的树枝、干花和枯叶挂在墙面上,记录着幼儿户外生活的快乐和惊喜。也许因为我们看的几所幼儿园都是极具传统的幼儿园吧,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旧的,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教育者正在用自己的双手经营着一段可以留下来的历史。
在我国,一些收费较高的私立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十分豪华,昂贵的木地板,塑胶的活动场地,琳琅满目的玩具,很多幼儿园把这些外在的环境设施视为争创示范先进园的硬指标,这些也是许多家长选择幼儿园的一个衡量标准。诚然,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必须的,可是我们很少有人去思考:这样豪华的设施对教育幼儿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幼儿长大成人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永远呆在宫殿式的房子里。过于现代化的设施也阻碍了幼儿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林间幼儿园
在上世纪90年代,德国出现了一种叫做“林间幼儿园”的托幼方式,这里没有房屋、围墙,教师在树林里对幼儿进行没有教室的幼儿教育。他们组织幼儿在草地上散步、观察动植物,在这些直接投入大自然怀抱的野外活动中拓展幼儿的独创性和运动能力。“英国庭园”是慕尼黑的一所自然公园,后来被开辟成了慕尼黑林间幼儿园,园内有成片的白桦林和灌木丛,草地上有清澈的溪流,在这里入托的15个l岁半以上的幼儿每天上午9时来这里集合。他们或分成几个小组做游戏,或个人自由活动,做手工、捡树枝、玩石子、堆泥沙。有喜欢爬树、赛跑的幼儿,也有乐于观察蚂蚁、蜗牛的昆虫迷。教师除了在规定的时间教唱歌以及随时解答幼儿游戏中的各种“为什么”之外,更多的精力则放在了安全保护工作上。午饭如同郊游时的野餐,大家席地而坐,摆上自带或教师帮助准备的食品,饭后下午2时左右,结束一天的活动。
首创这个林间幼儿园的赫本黛拉女士对幼儿园的未来充满信心:幼儿在林子里跑来跑去非常开心,既提高了他们的运动能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没有过多的管束也就不存在压抑心理,所以他们当中从未发生过吵架、打斗的事,也很少生病。赫本黛拉给幼儿定了三条必须遵守的纪律:不准吃木耳等野生果菜;不准拿着棍棒跑跳;听到哨声要马上向哨音方向集合。
我国的幼儿园,大多数都是铁将军把门。在我国日益城镇化的今天,幼儿已经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泥土、昆虫这些来自大自然的事物,甚至他们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都被压缩的少得可怜。在幼儿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景象:能不让幼儿出去就尽量不出去,就算是出去了,教师的组织、管理也要占据大部分时间,很少能看到让幼儿自由自在地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一些幼儿为了想获得片刻的自由而寻找各种借口逃避呆在牢笼似的教室里,比如经常在上课时间要求上厕所等。对于铁将军把门、限制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管理者和教师们有充分的理由:基于安全的考虑。诚然,让幼儿在户外自由地活动肯定要比让他们呆在教室里排排座要难管理得多,也产生了一些安全隐患,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怕出事故就剥夺幼儿的活动权,限制幼儿的发展空间,这样做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呢?
三、混龄编班
德国幼儿园一般都是混龄编班,每个班有16个左右幼儿,幼儿在类似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相互交往。幼儿园通常由O.6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混合组成一个个小组(类似于一个个班级),幼儿园充满着家庭般的温馨。德国幼教工作者主张把幼儿看作一个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背景又要面向未来的人,一个需要与同伴、成人、社区交往的人,一个生活在真实而自然的社会环境中的人。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幼儿园里需要面对各种年龄的同伴,面对各种成人,做他感兴趣的事情。
我国的幼儿园都是小、中、大班泾渭分明,当然这样编班有利于管理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如果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德国幼儿园的这种混龄编班的方式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混龄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大多数幼儿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他们缺乏和不同年龄段幼儿交往的体验,致使家庭缺乏的不同年龄段同伴交往在幼儿园并不能得到必要的补偿,这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缺失。当然混龄教育对师资的要求较高,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的幼儿园不一定非要混龄编班,可以考虑多设计一些混龄活动,以帮助幼儿获得异龄同伴交往的经验。
四、随心所欲的幼儿
德国的幼儿园像家庭一般温馨,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可以看书,可以参与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可以独立玩玩具,当然也可以选择独处。事实上每间教室都有一个独立的小空间提供给幼儿,幼儿叫它“安静角”。安静角里一般有一个柔软的垫子,上边有很多布质的柔软的娃娃和公仔,有趣的靠垫,有的还有个小沙发,不想参加团体活动的幼儿可以到这个角落,静静地坐着,淘气的幼儿也可以在这里翻跟头发泄多余的精力。安静角的设计说明德国幼儿教育正视了幼儿的正常心理需求,幼儿也有独处的需要。同时这种设计也为教师了解幼儿提供了可观察的表征。当一个幼儿频频走进安静角时,其实他已经用行为发出了呼声,他需要心理帮助了。
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对幼儿来讲最重要的是玩,通过玩来教他们。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要充分发挥幼儿的天性。这一点在德国幼儿园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彻底。德国幼儿园是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的,至于进行什么活动,幼儿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去娃娃家、到户外玩。对于午餐和午睡,教师也很尊重幼儿的意愿。比如,桃园幼儿园提供三个午餐时间:中午12:00、下午l:00、下午2:00,由幼儿自己决定何时用餐。另外,幼儿园提供专门的地方供幼儿睡觉,每人一块海绵睡垫,若幼儿躺下去20~30分钟仍未睡着,他就可以起来出去玩。
这是德国的幼儿教育给我震撼最大的一个特点,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是真正把幼儿当成是独立、完整的人。回首看看我国的幼儿园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小嘴巴,闭起来,小眼睛,向前看。”类似这样的规则不停地在提醒幼儿要中规中矩,不能乱吵乱动。幼儿想要上厕所必须向教师报告,得到允许后才能去,有的被教师认为是调皮捣蛋的幼儿即使再三要求去上厕所也得不到允许。总之在幼儿园里,幼儿只能做教师允许的事情。教师有一种权威,幼儿被告诉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有谁违反了教师的要求,就要被批评,就得不到小红花。试想想,如果一个正常的成人被要求这样做,那他会怎样?因为在我们教育者的头脑里还存在着那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只是幼儿,是未成年的小大人。我们不懂得像尊重我们身边的成年人一样去尊重他们。
总之,德国的幼儿教育给我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温馨,祥和,动静有度,没有虚荣,顺从自然。无疑,这种感觉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思考……

崇尚自然的德国幼儿教育
http://gongyi.sina.com.cn 2012年07月11日 新浪公益
  应德国多那斯贝格德中友协的邀请,我和广州市几所省一级幼儿园的园长和老师一行十几人进行了为期13天的教育考察活动。我们考察的区域是莱茵兰—法尔茨州,位于德国的西南部,靠近法国边境,那里有闻名世界的古堡之路和葡萄之路,大森林风景区也在相去不远的地方。依傍着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幼儿教育也呈现出崇尚自然的特点。当然,这里说到的自然不仅仅是贴近自然,还包括效法自然、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内涵。德国的幼儿教育非常朴实,绝少人为斧劈的成分,这着实让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震惊,因为我们的早期教育早已淹没在花样翻新的早期“拓潜”的声浪之中了。
我们在德国停留了13天,不敢说已经深入地了解了德国的教育,但我们看到了很多有趣的片断,通过这些片断也许可以捕捉到德国幼儿教育的一些玄机,也可以让我们反思一下我国幼儿教育中值得斟酌的地方。
片断一:幼儿园的环境语言
德国的幼儿园是温馨、舒适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现代化的设施,更没有我们想象中价值不菲的奥尔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德国幼儿园的优雅和朴实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教室的屋顶上悬挂的是粗麻绳和轻纱做成的帷幔,充满了梦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在书中描述的想象世界中漫游着;墙面上是孩子们随意的涂鸦,还有在户外捡来的树枝、干花和枯叶,枯叶和花朵安静地挂在墙面上,记录着孩子们户外生活的快乐和惊喜。也许因为我们看的几所幼儿园都是极具传统的幼儿园吧,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旧的,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教育者正在用自己的双手经营着一段可以留下来的历史。
片断二:森林之游
波兰登附近的礼等幼儿园是一所有100多名孩子的幼儿园。他们非常重视孩子意志力的培养,这也是德国早期教育中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礼等幼儿园有个持续很多年的 “森林游”的传统,每个月的第二周他们都组织孩子步行到森林中去活动。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森林里吃,在森林里玩。这一活动的关键是风雨无阻,四季不断,下雨下雪依然按计划行事。园长认为恶劣的天气更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还能够增强孩子们的体魄和适应能力。当然,孩子们也非常喜欢享受这样的活动,在自然中纵情奔跑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嘛。也许是因为如此持续不断的训练吧,该所幼儿园的孩子独立,不娇气,守承诺,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片断三:“我想安静一会儿”
德国的幼儿园像家庭一般温馨,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可以看书,可以参与老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可以独立玩玩具,当然也可以选择独处。事实上每间教室都有一个独立的小空间提供给孩子们,孩子们叫它 “安静角”。安静角里一般有一个柔软的垫子,上边有很多布质的柔软的娃娃和公仔,有趣的靠垫,有的还有个小沙发,不想参加团体活动的孩子可以到这个角落,静静地坐着,淘气的男孩子也可以在这里翻跟头发泄多余的精力。安静角的设计说明德国幼儿教育正视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孩子也有独处的需要。同时这种设计也为老师了解孩子提供了可观察的表征。当一个孩子频频走进安静角时,其实他已经用行为发出了呼声,他需要心理帮助了。而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独处是想象的放飞,享受独处的孩子肯定有一个细腻的心灵。
片断四:圣诞市场的童话角
我们去德国的时候是圣诞节前夕,按德国的习惯圣诞节前四周就开始庆祝了,所以我们有机会看到小镇中的圣诞市场。圣诞市场开幕式是很隆重的,一般要请社区名流前来捧场,社区的艺术团体也会现场表演,一派其乐陶陶、歌舞升平的景象。有一天,我们的德国朋友带着我们穿过如织的行人来到一个古老的楼宇下,打开门,里边是灰暗的,几盏蜡烛在静谧的空气中摇曳着,关上门,喧闹远远地被抛开了。再来看看室内,有很多人坐在随意摆放的椅子上,有孩子,有大人,还有被大人抱在怀里的小婴儿,所有人好像都在等待着什么。随着一阵衣服的窸窣声,一个抱着吉他、穿着黑色披风的女郎走了出来,孩子们一阵兴奋。女郎轻轻拨弄着琴弦唱了起来,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她,听她边说边唱讲述着基督诞生的故事,而整个走廊都弥漫着神秘祥和的气氛。出来的时候,德国朋友告诉我们,德国的社区活动中总是有这样的安排,在圣诞市场为孩子安排讲述童话的地方,给孩子们提供精神享受的机会,而文化也是在这种似乎很不经意的安排中传递给了孩子。
片断五:艺术家的孩子们
德国朴实的小镇中生活着很多 “世外高人”,他们享誉海内外,却把自己的家安在这些远离喧嚣的地方。我们拜访的艺术家中有一对这样的 “神仙伴侣”——雕塑家龙普夫夫妇。龙普夫夫妇的作品是非常贴近孩子的,天马行空,意象飞扬。看着他们的作品,再看看平和甚至有些羞涩的老人,你会惊叹人的精神世界的神奇。龙普夫作品中有几个标志性的设计,一个是梳着长辫子的鸡,形态各异,成为小镇标志。还有就是小老鼠,点缀在他们的大作品的旁边,是德国的孩子们最喜欢的。当大人们欣赏辉煌大作时,孩子们会蹲在旁边抚摸那些小巧可爱的老鼠。据我们的德国朋友介绍,很多闻名世界的城市雕塑都出自龙普夫夫妇的手。龙普夫先生的庭院四处摆放他们的作品,有高耸的,也有玲珑的。而他们居室的墙面上却挂满了孩子们的作品,有笨拙的涂鸦,有趣稚的描摹,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歪歪扭扭的脚印。当问起他的孩子们时,他平静地告诉我们,他的孩子们并没有从事艺术行业,但到现在都热爱艺术,语调中完全没有子承父业的期待,也没有孩子未从父业的遗憾,其心态的通达令我们欣赏和佩服。
事实上,德国的幼儿教育给我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温馨,祥和,动静有度;没有虚荣,顺从自然。无疑,这种感觉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思考……
作者:刘培英
来源: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从崇尚自然到实物教授
上传: 柳国金 更新时间:2012-1-15 ■李海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浅论西方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写生画教学

在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中,随着简笔画教学受到不断批判的同时,写生画教学的方式逐渐受到师生和家长的青睐,儿童写生画的教学范围也越来越广,不再是我们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写生画教学。
“写生”一词,早在我国五代时期便已出现,而西方直到19世纪60年代印象派时期才广为人知。中国传统的写生画和西方的写生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的写生画是画家带着绘画工具对着实物进行描绘;而我国传统的写生则是画家在饱览大自然美景之后,凭情感、记忆作画。直到20世纪初,一批海外负笈留学的艺术家们才将西方以实物作为描绘对象的写生画教学方法引进国内。笔者将从西方艺术教育发展史的角度,分为室内写生和室外写生来谈谈当下儿童写生画的教学。
大自然教会孩子如何观察事物
“在无休止的模仿过程中,所有的孩子都在努力画画,我会让爱弥儿努力学习这种艺术;但不是为了艺术而学习,而是为了训练其手的精确性和灵巧性……所以我特别注意不给他请一位绘画老师,因为这种老师只会教他模仿复制品和临摹画作。自然应该是他唯一的老师,真实事物是他唯一的范本。他的眼睛所看到的应该是真实的事物,而不是在纸张上模仿的这些事物的形式。让他面对房屋画房屋,面对树木画树木,面对人物画人物;久而久之,他就会养成自己观察事物的习惯,并且注意仔细观察事物的外观,而不是为了原则进行错误的和约定俗成的模仿。”这是卢梭在《爱弥儿》中说的一段话,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倡导儿童观察自然的绘画教学方式,自然应该是最好的老师。18世纪的人们非常崇尚自然,认为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都是善良的,它给人类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美好事物,人的发展应该顺应自然。无疑卢梭的教育思想也受到当时这一思想的影响。
20世纪达尔文进化论、心理学的发展使得教育研究者们把研究的关注点落在了儿童身上。20世纪初以霍尔的儿童研究为始展开了一些儿童研究运动,如手工训练运动及自然研究运动。在自然研究运动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学习自然,而不是书本”的箴言,让儿童通过自然观察获得知识。
在20世纪中后期,弗兰西斯·韦兰·帕克和杜威所创办的学校中都开展了早期的写生画教学。在他的自然教学课堂上,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边观察一边画画,通过这种方法,把科学观察活动和语言、艺术的学习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帕克十分提倡儿童自身的体验,通过体验来表达感受。在杜威的实验学校艺术教学中,孩子们大量接触各种类型原材料,他们在使这些原材料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形成各种形状的过程中获得满足。这些形状在一定的指导下逐渐变成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和艺术性的作品。
几何教学开拓静物写生
裴斯泰洛奇是19世纪初重要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非常赞同卢梭的教育思想,即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但他倡导的实物教授法并非是卢梭所说的“面对房屋画房屋,面对树木画树木”。他认为线条、角度、曲线才是绘画艺术的基础,绘画艺术的学习始于几何体的学习,再把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及人物的形态,用分解为各种几何体叠加的方式,迅速、准确地描述下来。这样的艺术教学使儿童在面对描绘实物对象时变得更容易些。裴斯泰洛奇的几何教授法教授的是描述自然的法则,并不是自然本身。但是无疑,裴斯泰洛奇的几何教学方法为后来几何静物的发明做了一个铺垫。
福禄贝尔发明了“恩物与作业”的实物教授法及开展了幼儿园的运动,他的“恩物与作业”是指对儿童有启发作用的教具,与绘画教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19世纪中后期,玛丽·达纳·希克斯将福禄贝尔的“恩物与作业”与艺术活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立方体、球体、柱体和椎体等静物教学,静物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一切可视实物的典型结构,静物写生画教学的研发并延续到了现代的美术教学中。
到了21世纪的儿童美术教学中,静物写生的范围继而变得更加广泛。几何体写生、花卉写生、蔬菜写生、生活用品写生、人物写生等等开始纳入静物写生的视野。
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开展教学
儿童室外写生画以绘制大型的实物以及风景为主,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美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让儿童体会大自然光的变化,对远近的空间距离感能有更真实的体会,使儿童能理解到由于季节、气候、时间的条件不同,大自然中事物变化就会不同。如大自然中的每棵树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树的色彩随着季节、气候、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真实的感受是室内写生画教学及临摹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儿童室内写生画以绘画小型的实物为主,室内写生的事物不会随季节、气候及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儿童体会不到事物在大自然的变化。但它的裨益也是室外写生画所不能代替的,如室内写生绘画教学可以把螃蟹、龙虾等很生动又很容易受忽视的小事物搬到课堂上。早期的室内写生画教学的范围比较狭隘,表现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不太受到儿童的欢迎。但现在的室内写生对象越来越丰富,并且都是儿童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儿童对学习写生画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无论是提倡儿童去亲密接触大自然,还是在室内进行写生画教学,都是倡导儿童自身去体验、感受事物。它能让儿童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早在18世纪以前的儿童绘画教学模式就是教授儿童模仿复制品和临摹画作,多个世纪以后的现在,儿童绘画的教学方式仍然以临摹为主,儿童从临摹大师的画作转变成模仿教师的一笔一画。这种绘画方式的持续会让儿童忘了怎样思考、怎样观察,儿童只学会了绘画的法则,呈现的作品往往落于俗套。儿童应该接触大自然,眼睛看到的真实事物才是唯一的范本。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儿童写生画的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就是对绘画的空间和场地的要求都非常高。据笔者实地调查得知,开展儿童写生教育的现实条件不容乐观,即便是城市中的中小学校都很少有配备专门的绘画教学室,更不用提边远地区的乡村学校。基于儿童写生画的裨益众多,儿童美术教育更要重视它,培养它。城市中的学校应尽可能给儿童提供一个专门的绘画空间或者室外写生的机会。相对偏远的乡村学校,开展室外写生画教学的条件较为优越,更应充分抓住这个时机,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开展室外写生练习,提高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 德国幼儿教育sklz理论
    答:福禄贝尔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德国学前教育事业质的飞跃,同时也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志着世界幼儿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自福禄贝尔之后,学前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德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综观德国的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