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隔镇的古镇小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交通导改是什么意思

1、《交通安全真重要》
交通安全真重要,人民生活离不了。
保障安全有措施,交通法规要记牢。
大马路上车潮涌,警察指挥要服从。
红绿黄灯是命令,标志标线要看清。
2、《红绿灯》
交叉路口红绿灯,指挥交通显神通。
绿灯亮了放心走,红灯亮了别抢行。
黄灯亮了要注意,人人遵守红绿灯。
小学生,起得早,交通小队排得好。
过马路,走横道,交通安全要记牢。
听指挥,别乱跑,平平安安到学校。
3、《交通安全真重要》
交通安全真重要,人民生活离不了。
保障安全有措施,交通法规要记牢。
大马路上车潮涌,警察指挥要服从。
红绿黄灯是命令,标志标线要看清。
4、《交通规则要记牢》
小朋友,你别跑,站稳脚步把灯瞧。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你准备好。
过路应走斑马线,交通规则要记牢。
5、《注意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很重要,条条规则别忘了。
从小养成好习惯,礼貌行为都说好。
行路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
斑马线条真清楚,横穿马路少不了。
一慢二看三透过,莫与车辆去抢道。
骑车更要守规则,不能心急往前跑。
转弯拐角要减慢,注意四面别说笑。
乘车安全应注意,遵守上下车秩序。
手头别伸车窗外,扶住坐好要记牢。

扩展资料:
1、儿童交通安全是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心。特别是13岁以下的儿童,去上学的路上,一定要有家长陪同,严禁自己乘坐或骑自行车去上学,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在繁忙的十字路口,四面都悬挂着红、黄、绿、三色交通信号灯,它是不出声的“交通警”。红绿灯是国际统一的交通信号灯。红灯是停止信号,绿灯是通行信号。交叉路口,几个方向来的车都汇集在这儿,有的要直行,有的要拐弯,到底让谁先走,这就是要听从红绿灯指挥。
3、横过道路时,要选择有人行横道的地方。这是行人享有“先行权”的安全地带。在这个地带,机动车的行驶速度一般都要减慢,驾驶员也比较注意行人的动态。在没划有人行横道的地方横过道路,要特别注意避让来往的车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交通安全

婉婉萦心出,矜矜文风亭。春风知眷顾,忙遣柳条青。--文风亭
文风亭矗立在刘家隔镇笔架台村肖家台东面的河堤上,是yun水流域一幢颇为著名的古建筑。始建于嘉庆十四年(公元1808年),2004年在原址上重建。塔身直径3米、高15米,呈六面体,共三层,每层六角翘起,凌空欲飞,各层墙面镶嵌有艳丽的瓷画。亭边原建有肖氏宗祠,塔式的亭和古朴的宗祠浑然一体,显得雄浑更兼典雅。 城隍台 逼驾台 保和台
坐镇赤城第一台,面对仙女笑逐开,怀中楼抱金盆月,腰系yun水白玉带。--城隍台
离刘隔镇中心镇区西北一公里处的城隍台,本在古义川县城金鼓城中,因上边建有城隍庙而得名。1969年发掘的城隍台遗址,遗址整个长1000米、宽800米,出土物件囊括了五代至元朝的遗存。 明末,古城刘家隔的明朝守将害怕再次被农民起义军攻陷,便仿造主子崇祯皇帝在北京祈神求安的做法,在县衙后的高台上设坛作醮,祈求和平安宁,即是保和台。保和台上原建有富丽堂皇的儒学宫,每年秋试,学子云集,生花妙笔,竞相折桂。
六景 chan头分市 红绿酒馆 玉带缠腰 乌云接午 七星串珠 金盆闹月(或平原曲阜) 风雪夜,眼茫茫,酒馆宿人不二想,怎料却是天上仙,桃花瓣、柳树叶,冽冽井水变琼浆,午时汲取是红酒、色似玛瑙地无双,晌时再取是绿酒、色如翡翠天宫强,红绿酒馆,美名扬。
地儿偏闹市,沽酒人三二,小桥水潺潺,垂柳袅依依,桃花自怜惜,茅屋亭立,酒帘微醉,待清风拂来,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尽可惜,红绿酒馆成史迹。今市场出售之状元红、竹叶青、五加皮等有名色酒,传乃受红绿酒的启示,酿制而成? 刘家隔镇,前是府河,后是官前河的部分故道,名内河,又叫夹河。
夹河水东流出下渡大桥,汇入府河。府河水自西灌盐埠桥,注入夹河。这样,就形成一泓碧水绕镇的美丽景观。看上去象一条碧玉带缠绕镇的腰部,人们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玉带缠腰。
为了方便行人,活跃商旅,夹河上架有盐埠桥、黄家桥、榨坊台桥、街心大桥、下渡大桥等五座石、木桥。这五座桥,就象玉带上面的五块镂空玉扣,更增添了玉带缠腰这一景观的形象感和魅力。 刘家隔镇放马场一带,一观:斜阳平川,稀落落小草几株,颤悠悠野花几束,晃荡荡水波几绺,情依依飞鸟几羽,实难称奇。再观,土丘儿顾盼,清潭儿遮羞,骄阳初吻,平原曲曲弯弯、似丝柔缠,海市奇景邂逅,独观,那七彩光环拥着摩天高楼,飘飘彩云宠着锦绫阁,绚丽无比,妖娆非凡,原来平原曲阜。
八宝 七星莲藕 菊花心胡萝卜 刘家隔黄鳝 百子鹅 砂子馍 松果鱼 豆渣粑 八宝饭
一湾西子臂,七窍比干心。天女沐红尘,偏要恋凡音。 -- 很久很久以前,在汉川刘家隔镇被称为孙家巷的那一带,有七口神奇的天然水池。这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水池,呈北斗状分布,因此被称为七星塘。据传,这七星塘曾是天宫中七仙女的浴池。最初,七口池塘水色各异,赤绿橙黄青蓝紫,池水常年不溢不涸。每逢王母圣诞前夕,当更深夜静之时,七位仙女便驾着彩云,飘飘荡荡下到凡间,在各自的浴池中沐浴净身,然后去给王母娘娘拜寿。后来,随着刘家隔镇商业的兴起,人口的密集,市场的繁荣,这里被圈进了城里头,逐渐形成闹市区,构成了七十二条花街巷的孙家巷。同时,在七星塘的周边地区,也陆续修建了民垸。于是,仙女们再不便前来沐浴,七星塘也随之断了仙缘,池水便随着季节的更易而涨落。在雨季或多雨的年份,池水外溢,长年冲刷地面而形成了水渠,横断街市,阻碍通行。
在孙家巷临渠的市面上,住着一家姓何的老两口,他们年近花甲,一生好善,却无儿无女。早先,他们借街市的便利,将住室辟为一个小门店,经营日用杂货,赚几分银子度日月。几十年下来,居然少有积蓄。两老虽然时时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困扰,却也过得宁静而充实。但近几年来,由于七星塘水渠之水渐盛,街市被拦腰截断,行人来往不便,何老汉家的生意日见萧条起来。
一个寒冬的早晨,何老汉和往日一样,迟迟才打开店门。屋外,小北风吹着稀疏的雪花,悄无声息地飘洒着。房上地上并无积雪,看来未下多久。虽然时间已近巳刻,但街上却路淡人稀,多数店家尚未开门。何老汉抬头望了望天,天黄黄的,看样子老天爷是决心要认真地下一场大雪了。当他转身正准备进屋时,突然发现廊檐下的墙角里,蜷缩着一个孩子。那孩子坐在地上,支楞着两条小腿,两只手臂圈着膝盖,缩着颈,面部朝下伏在膝盖上。长长的头发乱蓬蓬的,辨不出是男还是女。身上的衣服又脏又破,披吊着的破布片随着冻得发抖的身体颤动着。见此情状,何老汉顿生恻隐之心,上前拉起孩子,扶着她走进门来。
何老汉的老伴黄氏正在起床,见老汉领着一个人进来,还以为有什么买卖呢。听老汉说是在大门外捡的一个孩子,黄氏急忙下床,见孩子冻得直发抖,赶紧找了一件旧棉衣披到她身上。黄氏用手拢了拢那孩子的头发,见她脏兮兮的脸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于是一边招呼老汉照看着那孩子,一边到伙房去烧了一盆热水,给孩子洗脸捂手,然后又给她洗头。做完这一切,黄氏将孩子的头发梳拢扎起,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吃了饭,那孩子渐渐恢复了元气。两老问起这孩子的来历,那小女孩一边流着泪,一边零零星星地说出了她的身世--
她的家在扬子江下游一个离这里很远的地方。她姓何,小名大丫,父亲跑湖广做生意。在她六岁那年,母亲不幸得病身亡。过了不久,她父亲为她娶了一位后母,那后母极其和善,待她很好。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两年,在她继母的儿子刚满一岁时,父亲有一次因生意出了远门,不知是遭了贼劫还是在江湖上遇了难,再也没有回家。从此,家里没了收入,坐吃山空。继母拖着两个孩子,孤儿寡母,苦苦挣扎。挨到大丫十岁那年,实在无法维持下去了,万般无奈,继母便带着她和弟弟改了嫁,嫁给了邻村一个养蚕的男子。那男人前年死了妻子,有一个比大丫小三岁的儿子。大丫随着继母到那男家不到一年,她养父知道她并非这后妻所生,便对大丫异常凶狠。在养蚕的季节,他每天逼着大丫早早起床,到蚕房清理蚕粪,向蚕床上铺陈桑叶。然后又让她送他那七、八岁的儿子上学馆,并把繁重的家务尽量压在她身上,好让妻子有更多的精力养蚕。在不养蚕的季节里,养父又逼着她这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到桑园中做事。可怜她小小人儿,一天下来,累死累活,痛苦无处可诉,又不敢诉说,只有夜晚偷偷地哭泣。好在她继母对她还好,时不时瞒着丈夫照应她。
这年春天,她们家乡的气候异常恶劣,久雨不晴,直到进入初夏,气温仍然很低,因而桑枝生发缓慢,桑叶不足,蚕宝宝吃不饱,甚至无叶可喂,因而蚕民损失惨重。大丫的养父亏了血本,遂起不良之心,打算把大丫卖给一家财主作童养媳。多亏大丫的继母良心未泯,不愿听凭后夫将前夫之女推入火坑。于是乘丈夫不在家的一天夜晚,她把大丫叫醒,对她说:孩子,这个家你呆不得了。我本打算无论多苦,也要把你拉扯成人。但时运不好,蚕事不佳,亏了血本。他起了不良之心,打算把你卖给人家,将你推进火坑。你逃命去吧,沿着扬子江往上游走,逃往湖广,那里富庶。如果你父亲泉下有知,他会庇佑你。你如果逃出性命,将来落得一个好家,我也对得住你父亲对我的情义。一边说着,一边流着泪把大丫的衣服打成一个小包,替她背在身上。趁天未亮时,送她出门,嘱咐她顺着扬子江,一直向西逃,切莫回头。于是,大丫历时半年多,过千山,涉万水,一路乞讨,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刘家隔这块地面。
听完了大丫的身世,黄氏为大丫的遭遇难过得直掉眼泪。半晌,她问大丫:这天寒地冻的,打算再去哪里呢?大丫无可奈何地说:逃到哪里是哪里吧!
何老汉听了大丫的身世也很伤心,思索了一会,对老伴说:我看这样吧,天寒地冻的,这孩子能到哪里去?反正我们家没有多的人口,也不愁吃用,暂时多个把人也没多大关系,倒不如留下这孩子,等过了冬天,到明年春天天气暖和了再说吧!其实黄氏早有此意,只是在丈夫跟前不便冒昧提出,听了丈夫的话,她连忙说:那好,那好!就这样,大丫便在何老汉家里留了下来。大丫聪明伶俐,也很善解人意,深得何老汉两口子喜爱。她做事勤快,干活麻利,帮二老把个小小的店铺打理得面目一新,将二老侍奉得周到细致。两位老人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最初,街坊邻居见何老汉家凭空多了一个小姑娘,以为是他们哪个亲戚的孩子,不以为意。过了春节,看见这孩子仍然没走,于是就有人猜疑:是不是他们二老领养了一个孩子?即将此话问何老汉,老汉却笑而不答。
一转眼,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大丫在何老汉家中已生活了四五个月。说也奇怪,自从有了大丫,何老汉家的生意竟日渐兴旺起来。
大丫本来就少言寡语,每当店铺歇业,干完活儿之后,她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家中,望着店旁的渠水发呆,好像有无穷的心事。也许,她是在思念自己的家乡,怀念自己的父亲,也可能是在考虑自己将何去何从。何老汉猜想着大丫的心事:是不是在担心收留她时说的话,怕天气暖和了赶她走吧?说实在话,大丫和他们二老相处了这几个月,他们想都没想过要赶她走。有心要留下她,也不知大丫愿意不愿意。两位老人没有明说,大丫也没有提出要走。
倒是街坊邻居们知道了大丫是何老汉捡的一个孩子,便极力撺掇二老收养她做女儿。一天晚上,何老汉对大丫说:大丫,你是个苦命的孩子,在我家过了这几个月,我们很是喜欢你。你姓何,我也姓何,五百年前同是一家,我们也到了一家。我二老无儿无女,你无家可归,就留下来给我们做女儿吧!大丫听了这话,立即跪在地上磕头,呼爹叫娘。第二天,何老汉办了一桌酒,聘请了几个小有名望的街坊邻居作见证,正式收养大丫做了女儿。
大丫做了何老汉的女儿后,更加勤快,伶俐可人,使二老初尝了人伦之乐。大丫虽只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到底是吃过苦、受过难的,既懂事又会做事。无论是帮二老经营店铺,还是操持家务,都做得尽善尽美,无可挑剔。街坊邻居们见了,都羡慕何老汉得了个好女儿,说他们好人有好报,这一定是上天给安排的。
何老汉家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兴旺,应该说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没有不如意的地方。可是大丫一见了店旁的水渠,便痴痴地发呆。何老汉和黄氏有时问她想些什么,她也只是淡淡一笑,并不回答。老两口不禁纳闷: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儿家,究竟有什么心事呢?
一转眼,大丫年已及笄,出落得如天仙一般美丽。乌云似的秀发,细细的柳叶眉,水灵灵的双眸,白里透红的鹅蛋脸上总有两个浅浅的酒窝儿,窈窕的身材,真是人见人爱。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大丫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刘家隔城里头街面上有头有脸的人家,都巴望自己的儿子能娶上何大丫,既是为着她长得漂亮,也是为着她贤淑能干。何老汉家里,三天两天总有媒婆上门提亲,真是一家养女百家求。何老汉有自己的想法:孩子从小受苦,需慎重为她选择一个好的家庭和夫婿,不能仓促应允;大丫也有自己的心事:二老无儿无女,自从自己进了这个家,两老待自己如同亲生,恩重如山,自己尚未报答万一,如果早早嫁了出去,岂不使二老重陷孤寂,怎能轻易言嫁?因而,当二老提起这事时,大丫即刻向父母表白自己年纪尚小,不宜急于谈婚论嫁,所以何老汉对所有前来提亲者,一概婉言却之。
看看又过了两年,大丫已经是十八九岁的大姑娘了,长得更加标致妩媚。街上那些富商的公子哥儿们,垂涎大丫的美貌,有事无事总要到何老汉的小店门前转悠,以买东西为名进小店看大丫几眼。有些轻浮子弟在大丫面前,或以言语挑逗,或以眉目传情。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大丫要么回避,要么正色严辞,不失礼貌地向他们打招呼。
何老汉两老看在眼里,心想:女儿大了,迟早终究是人家的人,总不能真的把她留在家里过一生,得给她寻一门好亲,择一佳婿嫁出去。何老汉把这意思对女儿说了,大丫沉思半晌,说:女儿本想随二老过此一生,以报答二老救命之恩。既然父亲打算将女儿嫁出去,我也不能违拗父亲的意愿。我看这刘家隔城里头的那些富商子弟,不过是些花花公子,纨绔哥儿,没一个本份守诚之辈。他们只是觊觎我的美貌,实无相偕白头之心。远嫁他乡吧,纵使能得如意郎君,而远离父母,失却照应,儿又于心不忍。说到这里,大丫有些伤感,流着泪说:几年来,我一直在想:作为女儿身,长大后终究难脱世俗,难免嫁人。二老年逾花甲,养老所倚何人?因见店旁水渠,有碍我家生意。有心架一大桥,活跃市面,既为民众造福,也使我家日后门店兴盛。但我身为女儿之身,又无足够银钱,架桥谈何容易?思前想后,倒不如……说到此,大丫就不说了。
老两口见女儿欲言又止,摸不透她究竟有什么打算,不便下问,只是摇头叹息。只听大丫继续说道:倒不如这样:谁家肯出钱在渠上架一座桥,并答应侍养二老善终,女儿便嫁给谁家。如果不成,则女儿只能听天由命。城里头想娶我的大户们不是有钱吗?你们帮我在水渠中央架一座木台,我站在台上,让有钱人家的子弟向我投掷金银元宝,打中我者即为我夫婿。此举虽有损女儿名誉,但姻缘自有天定,这也和抛彩球招亲相似。这样,或许能募得不少金银,足够父母养老和修桥之资,不知二老赞同否?何老汉当然不赞成女儿这种做法,连说不妥不妥。但冷静一想,女儿说得也不无道理,心想姑且置之,以后再说。谁知大丫每日在店,向那一班公子哥儿们做了广告。结果他们一听既要架座桥,又要养二老,竟没有一个能慷慨承诺的,倒是对投掷金银元宝订亲一事十分感兴趣。他们都在想,这个办法花钱不多,很划算。水渠中央离岸边不过二十步远近,如果运气好,天缘所定,说不定一掷就能定终身。于是都极力撺掇大丫运用此法择偶。
又过了一年,大丫已经满了二十周岁。在那个时代,这个年龄已经是老姑娘了。何老汉无奈,只得同意大丫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雇请人工在水渠中央搭了一座木台,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让刘家隔有意的所有未婚男青年前来投掷元宝,掷中大丫者即可与之订婚。
事先,大丫与二老商定,掷银招亲所得之钱财,除留下部分二老养老之外,其余均上缴驻刘家隔的县丞衙门,由县丞衙门代为修桥,并与县丞大人签了约,恳求县丞大人于掷银订亲之日出面维持。同时,晓喻各前来掷银的青年,掷银时间为一个时辰,自辰时末开始,至巳时末结束。在一个时辰内,如有击中者立即结束,订立婚约;如无投中者,改日再行投掷。
到了那一天,早饭以后,大丫换了一身洁白的衣裙,在二老陪伴下款步登上木台,点燃香烛,祝告上苍,然后拜了四拜,便亭亭玉立在木台中央。大街上,何老汉店前,前来碰运气的男青年一个个带着鼓囊囊的银包或满箱金银元宝,满心希望能掷中貌若天仙的大丫,讨一个如花似玉的娇妻。水渠两旁看热闹的男女老少,人山人海,把两边的街道塞得水泄不通。
时辰已到,掷银开始。富少们一个个一边暗暗祷告上天多多予以关照,一边捋袖舞臂,瞄准何大丫的身影,轮流投掷金银元宝,都巴望着自己一投就中。说来也怪,明明见自己投掷的元宝正对大丫飞去,到了她跟前却落到了木台上,并未见元宝沾身。越投不中,大家心里越急,心一急投掷的速度就越快,越快就更投不中。有人的银包空了,急红了眼,呼喝着佣人和随从赶快回家去取。有些元宝滚落台下,看热闹的人抢着去拾,拾得者正在庆幸自己得了元宝,仔细一看,却煞作怪,竟是一块石子。
眼看一个时辰将尽,竟无一个掷中者,有些人已灰心丧气,不再准备将元宝往水里扔。这时,在掷银的人群中突然钻出一个叫花子,只见他二十多岁年纪,蓬头垢面,满脸胡须,坦胸露臂,现出;黢黑的肌肤,穿一身黑衣服,从头到脚活脱脱一截大炭棒。他右手柱着一根黑色拐杖,拐杖上端吊着一个黑不溜秋的葫芦,一瘸一拐地踱到水渠边,望着何大丫嘿嘿笑了两声。何大丫一见,顿时脸色大变,呆若木鸡。只见那叫花子从怀里摸出一个金元宝在脏衣服上擦了擦,元宝便熠熠生辉,光芒耀眼。说时迟,那时快,叫花子瞅准木台上的何大丫,一扬手,一道金光直向台上飞去,正打在何大丫的前襟上。
所有在场的人都看得十分真切,全都惊得目瞪口呆。这时,那叫花子一个箭步跃上木台,对大丫道声:师妹请了!你功果已成,回山去吧!一边说,一边揭开葫芦盖,将葫芦口朝下,喝声疾!只见那些金元宝、银元宝,不管是落在台上的,还是掉在渠中的,统统被摄入葫芦之中。然后,他一手拿着拐杖,一手拉着大丫,喝声起,只见他们脚下生出一团青云,托着两人冉冉上升,越升越高,飘向东南。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当人们明白发生了怎么一回事时,全都跪下向着那渐飘渐远的一片青云顶礼膜拜。再看木台上,满满四箱元宝放在那里。县丞命人将四箱元宝抬回衙门,按事先约定,县丞决定给何老汉一箱,既是代何大丫报答几年的养育之恩,又是作为二老的养老之费。但何老汉坚辞不受,理由是:既然女儿能立地成仙,他二老也能得到神仙的救拔和超脱。果然,后来何家二老健康地活到九十多岁,终生不愁吃用,忽一日,二人同日无疾而终。
有了钱,县丞衙门就好办事,反正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于是立即动工,在水渠上何老汉的店铺边建桥。城里头凡有劳动能力者,为了攀结仙缘,不论男女老少,挑石担土,巴望能挣到经过了神仙之手的元宝,沾上点仙气。所以工程进展很快,不久就将完工了。在桥即将完工之时,桥面却欠三块石板。正当工匠们埋怨设计者预算不周而一筹莫展时,天空中飘来了一朵洁白的云彩,停留在建桥工地的上空。人们看到何大丫站立云端,一身青衣,道姑打扮。只见她向着桥身一挥手,三块青石板从天而降,准准地嵌在了桥面上。然后对众人莞尔一笑,向着何老汉店铺鞠了一躬,飘然而去了。
原来,何大丫即何仙姑化身,刘家隔人不知她仙道已成,误以为何仙姑是本地人,在修桥时羽化成仙的。当初,她与铁拐李驾着青云,身着洁白服装而去;又驾着白云,身穿青衣而归,意在告诉刘家隔人:我何仙姑无男女之嫌,去也青(清)白,来也青(清)白,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为仙。
桥成之后,十分壮观。桥长十五、六丈,阔三丈,为九孔卧虹式大桥。桥的两边,各有二十七根栏柱,每根栏柱就像一枝莲花。在两根栏柱之间,都镶嵌着一块镂空雕花石板,石板上镂刻着各式各样的荷花,有刚出水待放的,有半开的,有全开的,还有并蒂莲花。据说设计者是为了纪念何仙姑,颂扬何仙姑的功德,采用何、荷同音设计的桥栏图案。当渠水上涨时,一眼望去,整座桥犹如荷花映彩虹,美不胜收。这座桥,在当时刘家隔十三桥中,堪为魁首,独领风骚。
由于何仙姑走时是乘青云而去的,于是这座桥被取名为青云桥,它所在的街道,也取名为青云街。
往事越千年,沧桑巨变,青云桥和青云街已成白云黄鹤。虽然它的建成充满着传奇色彩,但在刘家隔历史上确有其桥,确有其街。历年来,孙家苍、三甲村一带村民建房取土,开挖房基时,经常挖出古街道、古房基遗迹,曾挖出刻有青云街街记的石碑一块①。在清同治十二年的《汉川县志》中亦有关于青云桥的记载。刘家隔故人王文炳②先生生前与人郊游时,能准确指出青云街的位置,并说青云桥就在孙家巷附近。而在孙家巷村民的菜园中,还依稀可见七星塘的踪迹。
注:①石街记,系一块一尺见方小石碑,上刻青云街三字。由于时人缺乏文物常识,出土后未妥善保存而遗失。
②王文炳,系一学而未成的刘隔人,生前长年为刘家隔渔行司帐,对地方史料及风俗民情颇为丰识。殁于1962年,终年66岁。



  • 刘家隔镇的古镇小事
    答:何老汉无奈,只得同意大丫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雇请人工在水渠中央搭了一座木台,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让刘家隔有意的所有未婚男青年前来投掷元宝,掷中大丫者即可与之订婚。事先,大丫与二老商定,掷银招亲所得之钱财,除留下部分二老养老之外,其余均上缴驻刘家隔的县丞衙门,由县丞衙门代为修桥,并与县丞大人签了约,...
  • 刘家隔镇的《千年古镇刘家隔》
    答:由刘家隔镇四名退休老教师合力编撰的巨著——《千年古镇刘家隔》正式出版,并已陆续赠送到相关单位和有关人员手中。千年古镇刘家隔》历时一年编撰完成,共12万字,该书力求讲究真实性、科学性、严肃性,几位作者除奔波各地访老问贤、实地考察外,还到市档案馆、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史籍和专家学者的文献。
  • 中国有多少个千年古镇 谁能一个个列出来 最好包括名称 地理位置等...
    答:同里古镇——同里镇隶属于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畔,自宋代建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有数百处,“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历来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素有“东方威尼斯”之誉,具有浓厚的自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