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女儿追忆父亲:大作家从不要求孩子背诗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4
何其芳的婚姻

  1912年2月5日,何其芳生于四川万县割草坝,原名何永芳,下有五个妹妹,一个弟弟。祖父何铁生是一个士绅,常免费给乡亲开方治病。但何其芳从小眼睛近视,祖父却没有办法,用中药给他医治并未能奏效。他妹妹回忆说何其芳“看星星从来没有圆过”。3岁始,何其芳跟着祖父、祖母学念古诗,尔后又进私塾念书。

  少年读“邪书”

  对于何其芳而言,私塾生活是枯燥无趣的,父亲对他施行一套严厉的封建管教,禁止何其芳读小说、诗词一类的“邪书”,只能读《论语》之类,学做试帖诗。何家屋里,吊着楠竹木片,何父稍不如意,便顺手抓过楠竹木片,劈头盖脑向他打来。何其芳写过不少怀念家人的文章,却没有只言片语记载过他的父亲。

  何其芳背着父亲,私下里阅读了大量书籍。他起先阅读《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古典小说,14岁那年又读完了《唐宋诗醇》。这部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陆游六位名家的诗歌选本中,他最喜欢的是李白、杜甫,“真正从心里爱好他们,从他们感到了艺术的魅力,艺术的愉快”,“现在我已无法想象在那生命之清晨,人的心灵是多么容易对人间的东西开放”。而何其芳对诗歌的热爱,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14岁时,何其芳来到万县县城,用他的话来说,“终于带着一种模糊的希望、生怯的欢欣,走进了新奇的第一次的学校生活。”一年后,他考入万县中学。县教育局出了道作文题目,叫《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何其芳尽兴阐发了他当时心里所萌动的振兴中华的思想,文章结构巧妙,文笔流畅,被评为全县考生第一名,后来又刊登在万县《民众教育月刊》上,他的国文老师对他称赞不已,对他悉心辅导,“何其芳”这个名字,也是他更改一字而来,他还想将女儿许配给何其芳,因何其芳婉言拒绝方才作罢。

  在万县,何其芳对新文学,尤其是新诗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试着学写新诗,睡在床上,诗兴来了,翻起身来就写。前前后后,写了厚厚三本,许多就发表在万县的报刊上。一首题为《我底乡土》的诗这样写道:我要旷大的旷大的天空,一池清水来养巨尾的青鱼,一点平静与寂寞来养我底心。我底乡土是能够给我的,我听见了他允许的声音。

  入北大著新诗

  1929年,何其芳中学毕业,秋天即与方敬等人一同去上海,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一年后,他又同时考上清华大学外文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0年秋,何其芳北上入京,到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第一次走出故乡,令他很是欣喜。不幸的是,因高中毕业文凭的问题,他被清华大学开除,只得栖身北京夔府会馆,在里面度过了一年的失学生涯。此间,他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尤感兴趣,他还与同乡杨吉甫合编小型刊物《红砂碛》。此时,他对新诗的迷恋,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几乎将可以找到的诗集都读了个通遍,学写新诗,也写小说,这些文学作品,大多发表在《新月》月刊和《红砂碛》上。

  诗歌《莺莺》写于1930年11月29日,以萩萩的笔名发表于《新月》月刊第7期。这首长达168行的诗歌,诉说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诗意恬淡,表达了诗人对幸福与爱情的向往。此外,何其芳的《青春怨》等12首诗歌,皆以秋若为笔名发表于《红砂碛》第1-8期上。这些诗歌的情绪,多蕴藏着忧郁、苦闷、伤感的情绪,体现了何其芳的迷茫与对光明的朦胧向往。小说《摸秋》和《老蔡》,也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他的小说,写实性极强,乡土味扑面而来,笔调含蓄。

  何其芳失学一年后,又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此时的何其芳对文学的爱好愈加强烈,几乎到了入迷的程度。据他的同学回忆,在北大,他几乎读完了图书馆所有外国文学作品的中译本,还阅读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他特别醉心于唐人绝句与晚唐诗词,为将来的新诗创造,汲取了充足的养分。

  进入北大以后,何其芳迎来了他创作的高产期,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尤其是1932年夏天,何其芳每天都想写诗,像中国古代苦吟诗人一样,成天苦吟,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自1933年始,何其芳又开脱了一篇新的创作天地,开始写抒情散文,他说,“那种不分行的许些更适宜于表达我的郁结和颓丧”,“每篇散文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创作,不是一段未完篇的小说,也不是一首短诗的放大”。他的散文,与他的小说、诗歌风格颇为相似,这也是他早年的写作风格。

  何其芳此时的散文,主要发表于《现代》、《水星》、《文学月刊》等杂志上,后来收入《汉园集》(与李广田等合著)《刻意集》《预言》中。这些诗文,诗意浓郁,意象丰富,描绘细腻,无不具有梦幻和绮丽的色彩。何其芳的诗文,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浪漫主义的养分,令人耳目一新。

  将成都摇醒

  1935年夏,何其芳学成毕业,任教于天津南开中学。从安静的校园走向社会,无异于从那个“安静的颓废”的古城,到了一个充满“污秽和腐臭”的都市,这个城市让他看到了芸芸众生的真实生活,学生运动热烈的集会、盛大的游行也让他感到“象一堆突然燃烧了起来的红色的火”,照亮了他“生活的阴暗”。在天津这一年,何其芳几乎忘记了写诗,也不想写散文,而是准备写一部长篇小说,他认为“只有写长篇小说也能容纳我对各种问题的简介,才能舒解我精神上的郁结”。教学工作的繁忙令他此时少有闲暇进行文学创作,他的长篇小说《浮世绘》,只写了4个片断,便搁下了。

  1937年,何其芳回到四川老家万县,在万县师范学校教书,本想认认真真在这里从事一番“启蒙”工作,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岂料学校里的教员整天打麻将,他们对上海、南京沦陷虽然叹息不已,却更关心自己的享乐与薪水。何其芳深感失望,与好友杨吉甫一道,合编了一个《川东文艺》,宣传进步思想,倡导新文学。《川东文艺》深受进步青年的欢迎,成为了川东地区一支嘹亮的号角,然而,杂志出了几期之后即被查封,何其芳转而来到成都。

  何其芳来到成都,在成都十四中学任教。在这所复古空气很浓的学校里,何其芳自编教材,选印了鲁迅、茅盾、朱自清等“五四”新作家和高尔基等外国名家的作品,新鲜的教材,生动的讲解深受学生的欢迎,一扫课堂上的阴霾之气。在何其芳的支持下,班级学生还创办了《学生文艺》半月刊,何其芳担任顾问,对学生们的创造、编辑给予了亲切的指导。

  这时的何其芳又大量撰写杂文。他与方敬、朱光潜、谢文柄等人,发起创办了一个名为《工作》的进步刊物,半年便发行了8期。刊物的宗旨为宣传抗日战争,主持社会正义,推动文艺运动。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叙沦陷区和作战区的切身经历,也有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的丑恶的揭露,主要撰稿人有何其芳、周文、朱光潜、沙汀、刘盛亚、方敏,他们的文章大多具有现实针对性,痛快淋漓地揭发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和腐朽面。每期刊物一出,何其芳他们就亲自到青年中间发行,他还动员当时在成都读书的妹妹何曼迦、何频迦一起推销刊物。

  何其芳的杂文,大多发表在了《工作》上,抨击社会的种种落后现象。到了后来,与何其芳接触的人,甚至他的朋友,都不赞同他写杂文,说他“刻薄”,“火气过大”将他比作“青年运动家”、“社会运动家”,甚至说他如此“一定要短命”,对此,何其芳异常气愤。1938年6月的一天,这种情绪令他不能自己,他郁积了许久的感情终于在这一天爆发出来,写下了名篇《成都,让我把你摇醒》:

  象盲人的眼睛终于睁开,

  从黑暗的深处我看见光明,

  那巨大的光明呵,

  向我走来,

  向我的国家走来……

  然而我在成都,

  这里有着享乐,懒惰的风气,

  和罗马衰亡时代一样讲究着美食,

  而且因为污秽,陈腐,罪恶

  把它无所不包的肚子装饱,

  遂在阳光灿烂的早晨还睡着觉,

  虽然也曾有过游行的火炬的燃烧,

  虽然也曾有过惨厉的警报。

  让我打开你的窗子,你的门,

  成都,让我把你摇醒。

  在这阳光灿烂的早晨!

  1938年的成都,“它在阳光灿烂的早晨还睡着觉”。要摇醒它,借用鲁迅先生的命运,还需有“更大的力”。何其芳的这首诗,便有着这般神奇,摇醒了许多成都青年的心,在成都追求曙光与黎明的人群中广为流传。

  就在写下《成都,让我把你摇醒》一诗不久,何其芳得知沙汀已经地下党负责人车耀先同意去延安,于是他找到沙汀,要求一同前往,在获得批准后,1938年8月8日,何其芳与沙汀一道,穿过层层封锁,奔赴延安。此后,何其芳又两次调到重庆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重庆《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务。1947年2月28日,国民党当局悍然查封南京、上海、重庆三地的《新华日报》,何其芳一直坚持斗争,最后才撤返延安。

  1953年2月,何其芳出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10月以后,担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直至逝世,他还担任了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和书记处书记、《文学评论》主编。工作间隙,他仍然抽空进行文学理论的探讨,对一些分歧较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些观点,后来大多收入《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论》、《诗歌欣赏》等论文集中。1977年7月24日,何其芳在北京逝世,终年65岁。

大概没有吧

何其芳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30年代初登诗坛,就以诗集《预言》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他早期的抒情诗,以表现青年的梦幻、个人的哀乐为主要内容,书写个人微妙的内心世界,师法法国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因子,成功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似梦似烟的诗歌艺术世界。
  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校就读了一年的何其芳同时考上清华大学外文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这年秋天,他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但很快由于没有高中毕业文凭而被学校开除。在北京度过了几个月的失学生活之后,他于1931年秋走进了北大校门。1931至1935年大学时期,成为何其芳写作的一个高峰时期。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收入《燕泥集》。稍后,他又写下了“篇篇珠玉”的散文名篇,在1934年辑集为《画梦录》。一诗一文,均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和丰富的形象创造力。凄婉中见衷情,轻盈中孕深沉,绮丽典雅的辞藻,婉转自如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清新的格调……年轻的何其芳成功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似梦似烟的文学艺术世界。

  30年代初,大革命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国,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东北大地,而这个一味沉溺于书籍的南国游子,却仍然在寂寞中低低吟唱着属于自己的孤独的歌。“我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美丽的、安静的、充满着寂寞的欢欣的小天地,用一些柔和的诗和散文,用带着颓废色彩的北平城的背景,用幻想,用青春……我写着一些短短的诗和散文,我希望和我同样寂寞的孩子也能从它们得到一点快乐和抚慰,如同在酸辛的苦涩的生活中得到一点糖果。”(《一个平常的故事》,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1932年夏,正是他写诗入迷的时候。与表姐杨应瑞的恋爱由于遭到父亲的严厉反对而夭折,这不幸的爱情很可能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动力。但是,生活圈子如此狭窄,再加上性格又如此内向,决定了他的创作源泉只能是年轻的幻想和书本的触发。在北大,何其芳不仅废寝忘食地阅读了大量中译外国文学作品,而且直接阅读英文原诗,稍后他又堕入对法国象征派的迷恋,同时也倾心于晚唐五代“精致冶艳的诗词”:“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组合,那种镜花水月。我喜欢读一些唐人的绝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梦中道路》,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页。)这使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中国的古典诗歌意境和西方现代诗歌技巧的融合。这一时期,他信奉着“文艺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书写自己,书写自己的幻想、感觉和情感”的美学见解;“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他沉醉于追求诗歌的意境美和形式美,沉醉于诗歌语言的锤炼。这样,这一时期,他写出了许多光彩夺目、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名篇,如《预言》:“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秋天》(一):“说我是害着病,我不答一声否。/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症候……”;《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这些爱情诗具有隐喻、含蓄的风貌和婉转多姿的情态,体现了何其芳式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在诗歌意象的选取上,青年时代的何其芳由于生活圈子的狭窄,以致他的第一本诗集《预言》中很少有社会性的意象。这个一度沉溺于“晚唐五代时期的那些精致冶艳的诗词”中的青年诗人,更善于捕捉秋天、黄昏、月夜……这样的季节和时间,也更为钟爱睡莲、幽兰、檐雨、芦笛、白鸽的羽翅、白杨的落叶、板桥上的白霜、栖满乌鸦的城楼等与中国古典诗歌一脉相承的诗歌意象。诗人把这些意象用多种方式加以组合,展现出一个寂寞缥缈的青春的心灵。《秋天》仍然与同时期诗歌一样,无社会性意象,而多静态的自然与生活意象:露珠、幽谷、芦蓬、船桨、蟋蟀、笛声……这些晴朗中略显寂寞、满含着梦幻色彩的意象,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何其芳用这些人们熟悉的充满意蕴的静态意象,营造出一个清朗辽远又生动可感的秋天的意境。

  在诗歌的抒情手法上,何其芳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方法,也吸收运用西方现代诗的象征主义手法。这明显表现在他重视诗歌的音乐美和大量采用通感、暗示等技巧上,如第一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清晨满披着露珠,一个拟人的手法,使人可以联想到秋日的清晨在薄薄的雾气中慵懒地打着哈欠的情景;而伐木的声音丁丁地响着,像露珠一样清新,铿锵有韵地敲响在我们心里,秋天的旋律也立刻占据了读者的心底。镰刀饱食的是稻香气息,这个通感的手法让人一下子联想到金黄的稻田,农家的丰收。在此时此地,秋天是欢悦的,她迈着露珠般清新的脚步而来,与平常的农家共享着丰收的喜悦。

  何其芳在诗歌中追求着一种能引起读者感情震动的内在的节奏感和诗句本身的波动性,使诗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音乐效果。在这首诗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诗人在这样的秋天中所感到的明朗欣悦的内在情绪溶注在基本上以四节、三节为自然停顿的诗行中。每一节诗中自然节顿的对应使诗人在秋日里欢欣愉悦的情绪清晰地体现在节奏和谐而不死板的诗句中。这一首诗分为整齐的三节,诗人在每一节里都反复吟咏着秋天这一主题,颇似古诗词中一唱三叹的手法,形成了音乐般回环往复的旋律,在诗句中自然地流转。秋天从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再到牧羊女的眼眸里,仿佛演奏着一曲关于秋天的深情的变奏曲。

  短短的十五行诗里,何其芳熟练自如地运用了通感、暗示、比喻等表现技法,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明朗可人的秋天的景观。“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这些独特的想象、比喻,沟通了人们的多种感觉功能,让人产生丰富、自由的联想。何其芳的诗虽然多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各种感受,但是他的诗却并不给人晦涩之感。如这首《秋天》在整首诗中用露珠、幽谷、芦蓬、船桨、蟋蟀、笛声等意象渲染一种宁静悠远中满含欢欣的情绪,但诗中每句的形象都是鲜明的。这样,整首诗既让我们感觉到诗人朦胧的内心情绪,又没有流于晦涩难懂,而是具有很大的回味的余地。何其芳的抒情诗正是这样。比起同时期许多直露简单的抒情,他的诗更富有启发性和包容性,更有令人回味的余地,同时,朦胧而又不晦涩。何其芳把他独特的想象、比喻,成功地和音乐性及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精致细腻、摇曳多姿的抒情个性。有论者以“似梦似烟”来评价他的诗歌风格,其抒情个性之鲜明,可见一斑

他,和卞之琳、李广田一起并称为享誉中国诗坛的“汉园三诗人”;他的诗作,先后多次入选小学、初中语文课本,直到今天人教版小学七年级的教材中仍有他当年写下的《秋天》……他是诗人何其芳,在重庆万州出生,喝长江水长大的三峡的儿子。

昨天,包括他的女儿何三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在内的众多何其芳亲友、研究者齐聚万州,座谈纪念何其芳诞辰100周年。会上,他的女儿何三雅追忆父亲,多次哽咽。

说事业

精力过人

经常工作到拂晓

昨天上午,在万州太白岩公园内的何其芳墓园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拜祭者———何其芳的女儿、今年已经65岁的何三雅女士。在父亲墓前,何三雅献上鲜花:“爸爸,女儿又回来看你了。”

这是何其芳万州墓园落成后,何三雅第二次拜祭。此前,正是在她的护送下,何其芳先生的部分骨灰回到万州并安息于太白岩,供家乡人民瞻仰、祭奠。

在接受重庆晨报的独家专访时,何三雅向我们详细回忆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在她看来,父亲是万州的儿子,他能为祖国的文学、革命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也绝非偶然。“他的精力过人,总有忙不完的事,工作到拂晓时分是经常的事,“即便要睡,也是只睡四五个小时就够了。清晨5点起床,对他来说也是常事。”

“直到今天想起来,我依然心情非常沉重……”说到这里,何三雅有些哽咽,“未能为父亲分担一些。”在何三雅印象中,从自己出生到父亲去世,父母带着姐弟几个集体出游仅有两次:一次是去北海划船,另一次则是去了北戴河。

说家教>

大作家父亲

从不要求孩子背诗词

令何三雅最为感慨的是:“父亲的真诚、朴实影响了我们家三代人。”

“他对我们的教育一向开明自由,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从来不要求、逼迫我们做一些我们不想做的事。”何三雅说:“父亲是大作家,可能很多外人就以为我们家的孩子从小就是背诗词、练毛笔书法什么的,但我们小时候真没干过这些。小时候,我们就是玩。”

其实,无论是何三雅和父亲的感情,还是父亲对她的影响,并不高深宏大,“就是普通父亲和子女的感情。”

“用北京话来说,爸爸的嘴其实挺贫的。”何三雅解释,父亲的善谈和幽默常常令家里充满着欢乐。

说传承>

女儿找工作

要她自己翻招聘信息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感觉到我是出生、成长在一个干部、作家家庭中的。”何三雅说,父亲从不跟孩子说自己的身份、职务。自己也是穿着补丁衣服长大。

何其芳的这种低调也影响了外孙女。何三雅说,我女儿上小学时,一次老师批评班里的另外一位同学说,“你不要以为班里只有你一个人是名人之后。”全班同学看了一大圈,最后将目光落到女儿的身上,这时女儿才意识到老师说的名人之后是自己。“我们确实没有跟她说过你姥爷如何如何,后来她长大一点了,才自己从电视上知道了一些姥爷生前的事。”

虽然何其芳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等职,但在何三雅印象中,家里人从未靠过父亲的这些头衔。“女儿(何其芳的外孙女)告诉我们有同学在大二时,家里就安排好了工作,但我们却从没为她找工作找过半点关系。毕业前,她爸爸就告诉她家里订了《北京晚报》,自己到报纸上找招聘信息去。”



是的。好多父母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子女的身上!

  • 何其芳女儿追忆父亲:大作家从不要求孩子背诗词
    答:昨天,包括他的女儿何三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在内的众多何其芳亲友、研究者齐聚万州,座谈纪念何其芳诞辰100周年。会上,他的女儿何三雅追忆父亲,多次哽咽。说事业 精力过人 经常工作到拂晓 昨天上午,在万州太白岩公园内的何其芳墓园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拜祭者———何其芳的女儿、今年已经...
  • 儿子窗前的风景读后感
    答:拿过女儿的作文,看到老师的点评:情文并茂,语言生动、委婉,情景真实,构思流畅,窗外的风景读后感.因一向对女儿的作文不太满意,为此也曾和语文老师交流过,语文老师的评价是:她的作文属于比较平稳的那种,构思靠近主体,
  • 关于(家长手写自己子女的生活与学习)的作文
    答:女儿获市级“故事大王”称号;七岁,女儿第一篇习作发表;八岁,女儿到北京参加全国少儿舞蹈调演;十岁,女儿在全市“小主持人大赛”中获一等奖;平时,在学校组织的三好学生评比、诗歌朗诵、歌咏比赛、体育运动会等方面,女儿获得荣誉与奖状更是不计其数。
  • 作品是生命的延续阅读短文答案
    答:你都这么大了,妈能不老吗?其实从你不再需要妈妈为你扎辫子时,从你跑步超过了妈妈时,从你在作文里写下了“青春无悔”字样时,妈就知道你长大了.你是妈生命的延续,妈有了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可母亲没有说,她(欣慰 欣喜)地看着镜中的女儿:“有女儿给妈妈梳头,真舒服呀!”镜子里是两张美丽的笑...
  • 以成全为话题的作文一篇(650字左右)?
    答:翌年开春,他在女友的要求下去北京发展,担心着她,她轻松笑曰:老哥你怎么那么罗嗦,什么事,爸妈和男朋友替我罩着啦!秋天,没有任何预言与铺垫,她心脏病突发,他匆忙赶回,已再也不能听到她叫他哥。她曾带回家来的那个男孩子叫住他:我从来就不是她的男朋友,她只说哥不是亲生胜亲生,为她...
  • 朗读有哪些技巧
    答:朗读好─篇文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吐字标准,清晰,流畅,不能磕磕绊绊。第二,需要语句的间隔,停顿,注意呼吸与朗读的协调,不能一口气读完。逻辑性停顿:别称注重停顿,就是指以便突显某一事情,注重某一见解,表述某类情感,而在句中_有标点符号的地区作适度的停顿。如:“_有_片绿叶子,_有...
  • 作文 我为你而活 400字
    答:父亲因为上班时,被人嘲笑成残疾人,心里很苦恼,回到家后,把气全撒在妻子身上,打自己的妻子。这天,女儿智淑晚上放学回来了,看到了这个场景时,非常生气,埋怨了几句就跑了,因为是晚上,母亲不放心智淑,怕智淑出了什么事,便跟着跑了出去,智淑坐在凉亭子里,心里很烦。母亲拿着手电筒喊着:“...
  • 扼杀了孩子天性行为的作文
    答:看到女儿的这一变化,一种幸福感在我心里油然而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做父母的共同心声,特别是在升学、就业压力大的今天,家长的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本无可厚非。但有些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和我犯了同一个毛病,这就是过于看重考试成绩,过于急躁,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间学习成绩...
  • 做事专一作文800字
    答:作文如下:今天是女儿开学的日子,母亲向邻居借了一辆脚蹬三轮车,准备送女儿去上学。母亲把行李收拾好,女儿看到瘦小的母亲忙里忙外的没有吭一声。风似乎比以往刮得更猛一些。母亲骑着三轮车,很专一。女儿脸上还是没有任何表情,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当公路上的行人逐渐多起来时,女儿骑着自行车开始晃悠...
  • 什么是散文?
    答:在小说中,作者一般不大直接站出来指点,他的见解和倾向要通过情节和场面自然而然地流露;散文则不同,它允许作者直接站出来表白、亮相。 ①指点的要求 指点要注意火候 在一篇散文中,什么地方指点,怎样指点,要注意火候,不要乱指点,也不能滥指点。一般说来,指点要出现在以下三种地方:一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升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