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禁欲.纵欲,重生.众死,自利.利他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四.五.导师从三方面来开示

一.禁欲.纵欲,每个人都追求一种欲望,欲望的欲是需求的意思,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生理上身体上的需求,有本能性的,也有社会性的,现在的社会是一种物质横流的社会,鼓动欲望,建立各种各样的消费,佛教把世界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当下的这个世界,他被称为欲界,种种欲望主导着我们的生活,欲望代表着我们生命的一个层面并不是一切,是欲界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基本欲望,有五种,财.色.名.食.睡.佛法还从五个渠道,来对世界的认识和需求,就是眼耳鼻舌身,佛教到底怎样来看待欲望?从道德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善.恶和无记三种属性,就是即不能说它好,也不能说他不好,即不属于道德的范畴,也不属于犯罪的范畴,另外佛教要鼓励我们要去建立一种善法欲让这种善欲法成为我们身边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佛教告诉我们对欲望这个问题对人基本的欲望,物质的欲望,主张少欲知足,知足常乐,所以佛教不主张禁欲,也不主张纵欲,欲望越少,就容易幸福快乐,欲望太多,让我们在这大自然不胜负担,欲望消耗来自于大自然,所以人类需要惜福,懂得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共同拥有的福报是有限的,所以要珍惜自己的福报,同时也珍惜我们人类共同的福报。

二.重生.众死,关于对生死问题的认识和探讨,这一个世界多半是重视生,特别重视生就是对生有一种深深的贪著,所以在凡夫的生命里对生命有一种永恒的期待,来自于生命内在的一种潜意识。生就代表着我们的存在,存在就是一切,多数人认为佛教是重视死,人对生死的认识到如何修行,超越生死征得涅盘,在现实的教界中会做经忏,就是给死人念经,这也给大众造成一种误解。这跟净土宗的流行有一定的关系,净土宗在汉传佛教界非常盛行,就是通过念佛修行的结果,死了之后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教《道次第论》里讲到念死,念死无常,念三恶道之苦,可以帮助我们精进修学,佛教还重视临终关怀,通过这一点也感受到佛教的慈悲,所以学佛人一方面要重视当下修行,不仅为当下做准备,一方面为了当下过得好,同时也为了未来过得更好,佛教给我们三种利益,包括现世的利益,来世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

三.自利.利他,自利就是利益的利,自利就是利他,关于对佛教的认识态度,佛法经常会说自利利他,自利就是自己得到利益,利他就是让别人得到利益,利益别人利益自己,学佛不仅是自利的,同时也是利他的,真正利他,不管是自利也好,还是利他也好,都要有智慧,需要学习佛法,学习佛法之后才能懂得真正的自利利他。

心得,通过本课知道佛教认为人的欲望分五种,财色名食睡,在人的欲望道德属性上,分为善恶无记三种,不善的欲望会成为犯罪动机,让人产生执着,带来痛苦和灾难。佛教反对纵欲,也不主张禁欲,告诉我们基本生活要少欲知足,以前喜欢买买买的不善欲要改变,要合理对待追求不善于的欲望动机,不断激发为善的欲望,并且不断激发自己的善欲法。认识到佛法重视是现实人生,也重视死后归宿,并且有相应的修学方法,不仅能使我们在当下能够通过修行,体会到法的快乐,也能够从容面对死亡,把握生命走向认识到佛法是大智慧,通过学佛能够真正看清我执过患,安住在书院精进修学,把修学内容真正运用起来,重新指导生活,认识人生,真正的懂得如何做到自利利他。

  •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禁欲.纵欲,重生.众死,自利.利他
    答:一.禁欲.纵欲,每个人都追求一种欲望,欲望的欲是需求的意思,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生理上身体上的需求,有本能性的,也有社会性的,现在的社会是一种物质横流的社会,鼓动欲望,建立各种各样的消费,佛教把世界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当下的这个世界,他被称为欲界,种种欲望主导着我们的...
  •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二:禁欲还是纵欲,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_百度...
    答:从道德属性上,欲望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类,既会成为犯罪的原动力,也会成为完善人格、追求高尚精神的动力,佛教称为善法欲,是走向解脱、成就觉醒的基础。佛教对欲望的态度,既反对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是主张少欲、知足、惜福。第四,重生还是重死 一般人认为佛教更重视死,如佛陀是看到生老病死...
  •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二
    答:        本周我们学习了纵欲还是禁欲?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        佛教放纵的是善法欲,禁止的是过度的贪欲,对于正当的需求是允许的,而不是自苦其身。    我本人来说,尽量坚守时间去做定课,去学习法义,每周的...
  • 佛教徒的八个问题
    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是反对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主张少欲、知足、惜福。第四个问题,重生还是重死?一般人认为佛教更重视死,如佛陀是看到生老病死而出家;佛教中经常说「了生死」;寺院为亡者做经忏;净土宗通过念佛往生西方等。事实上,佛教既关心现实人生,也重视死后归宿。法师从人身难得、活在当下...
  •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答:再从佛教界自身来说,许多佛教徒因为对经教缺乏研习,未能树立佛法的正见,面对社会的误解,自然也无法分辨。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修行和日常生活?消极或是积极?禁欲或是纵欲?自利或是利他?这一系列问题,不仅社会对此有诸多争议,即便是学佛者本身,多半也不甚了了,基与此,本次讲座将重点为...
  • (一)关于欲望
    答:本期的主题是关于佛教徒“禁欲还是纵欲、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首先,关于欲望,它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对度的把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人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动力。就比如各种生理欲望,如果没有了它们,那这个色身也很快就会衰败,还有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以及精神世界的追求,才让我们的...
  • 儒学与佛教·理性与悟性·节欲制欲与灭欲
    答:宋明理学受佛教禁欲主义的影响,把先秦以来儒学的节欲、制欲发展成了灭欲。理学家们把人欲与天理对立起来,“存天理,灭人欲”成为他们的基本主张。何谓天理? 仁义礼智。何谓人欲? 饮食男女,但人没有饭吃就活不下去,人没有男女之欢,人类就不能繁衍下去。因此,朱熹对天理与人欲作了形象的说明:“饮食者,天理也;...
  • 佛教为什么主张禁欲啊?
    答:你教导世人,欲修正定,必定首先要废除淫念,这是如来,及过去所有一切诸佛,第一个决定,一点不能改变的清净明白教诲。这是四种清净明诲,佛教徒一定要遵守。专讲爱欲是魔王,但菩萨亦讲爱,是慈悲的爱护众生,而不是淫欲的爱,私心的爱。对一切众生,都不分彼此。魔的爱则有所企图,有所贪欲,一...
  •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答:八戒的欲望还表现为贪欲。八戒毫不掩饰他对美女及所有他奢望的东西的占有欲。这其实也是人正常的状态。唐僧的禁欲的,但禁欲和纵欲一样不是正常的状态,所以唐僧身边,需要有八戒来中和。在悟空被逼走的时候,八戒总是第一个提出散伙,因为人一旦不再勇敢,那颗脆弱的心灵里,最先进发的将来个人的私欲...
  • 纵欲禁欲是什么意思?
    答:纵欲指放纵自己的欲望,沉迷于物质享受,无节制地追求快乐和满足。禁欲则是对自己的欲望进行限制和克制,将精力和注意力转向更高尚的事物,如修身养性、追求精神上的宁静和升华。人们通常认为,纵欲会导致个人的心态不稳,易患各种疾病,而禁欲则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拓展自身的精神空间。纵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