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婴幼儿时期的自性、自我、灵魂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6
绿林飞鸽华灵子 2017-3-18

(一)

当今许多心灵成长网文谈到灵魂,

含义不清晰,大家也糊里糊涂,

社会上,人们也更关心赚钱,享乐。

我尝试回到自己内心,诚实面对自己,

捕捉内心的感觉,

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什么是灵魂,

看看灵魂是怎样一路成长过来的,

让灵魂显化,我们能更好地谈灵魂,

促进与自己灵魂的连结、关爱。

人渴望被理解,被看见,

灵魂也是,

也就有本文的探索。

首先,来说说本文说的灵魂。

灵魂是什么?

我捕捉自己对它的感觉。

深夜清醒状态下,我感觉更接近自己灵魂。

我把灵魂看成是人不须当社会角色时候,或者扮演社会角色的背后,

自己真实的想法、意愿、追求、感受,这些精神活动。

我确认这是自己的灵魂,它是自性以下,意识层面的东西。

西方基督教有大量谈到“灵魂”,

这是经过翻译的词语,不等于与中文一样意思,

对应的是西方基督徒的心灵。

我不在意我的感觉是否一致,

我更关心在自己世界,被真实感知的灵魂,

人人可以有不同的、自己的理解。

(二)

国学、心灵成长界认为,人天生就有本自具足的自性。

而自我,我认为是父母经常叫婴儿姓名,教婴儿区分“我的”,“你的”,

由这个因逐渐产生自我、小我。

我所说的灵魂,是在幼儿出于对抚养者的爱,

违心去迎合、满足父母等抚养者期望,

不做自己,而做抚养者心目中的好孩子、乖孩子时期,

由此分化出灵魂----孩子内在真实的想法、意愿、追求、感受,这些精神活动。

先有自性,再有自我,后有灵魂。

以上是我个人看法。

(三)

我一直关注心灵成长信息,

却没有看到过关于婴幼儿的自性探讨的文章。

以下是我的尝试。

自性有爱、平和、喜悦的品质。

骨子里,婴幼儿对抚养者有无条件的爱,

尽管孩子会反抗抚养者的一些支配,

而在一个视频,多个妈妈对孩子打分不高,孩子却都是给妈妈满分。

这正是自性无条件的爱的品质的流露。

对一些事情,幼儿有哭闹,不满,

转眼又会喜悦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受之前的影响,

也属于自性喜悦的品质吧。

幼儿好奇心强,天性,不知道可不可以归入自性的流露?

这些品质,在孩子越来越大后消退,

可能到小学高年级,就完全消失,

自性成为内心埋藏的宝藏,自我、小我完全取代自性,遮蔽自性。

成年后,踏上心灵成长之路的人再去自动找寻。

(三)

幼儿的自我,受到成年人极大的影响,

受抚养者、周围、传媒影响,

把成年人的好坏品质一一吸收,

幼儿的自我,学会了成年人的比较、计较,等等,

又在关系里,形成自己,

形成自我观念----我是怎样的人,

多数孩子内化“我不够好”的观念,

心理学认为,六岁前,与抚养者关系奠定人终身的性格。

性格难移,而在心灵成长之路,性格有了转变的可能。

(四)

幼儿出于对抚养者的爱,

违心去迎合、满足父母等抚养者期望,

不做自己,而做抚养者心目中的好孩子、乖孩子时期,

由此分化出灵魂----孩子内在真实的想法、意愿、追求、感受,这些精神活动。

人们发现2岁左右,人有第一个叛逆期,

这是灵魂内心冲突,想去做自己,反抗外界的支配,

幼儿的能力很弱,抚养者又会用一些东西引诱幼儿去驯服,

灵魂第一次堕落,受引诱而放弃自己的意愿。

而在暴力家庭,不从的孩子遭到暴力镇压,

灵魂可能不得不暂时屈服强权,积压着内心的愤怒。

相对健康的抚养,相对不健康的抚养,

产生各种不同的灵魂。

不少家庭夫妻有吵闹,幼儿的灵魂爱父母,

心理学家发现,不少幼儿会倾向于怪责自己没做好,做成父母吵闹,

希望为父母平和尽自己的努力,

甚至,有些不自觉地用生病来转移父母的注意,缓和冲突,

灵魂的追求,在多次失败后,幼儿可能会失望而放弃,

内心仍会不安,不能平复。

幼儿自性尚存,自性之光可以抚慰自己灵魂,

自发地去疗愈自己,

而童话、神话故事、艺术创作过程,也有疗愈的效果。

神话常有寻找宝藏的情节,

各种故事常有美满的结局。

以上,我尝试去探讨婴幼儿时期的自性、自我、灵魂。

这样的探讨虽然不会很完善,而会是一个开始吧,

精神的探索永无止境。

希望给你一些触动,启发

欢迎你的留言!

  • 【读懂】婴幼儿时期的自性、自我、灵魂
    答:国学、心灵成长界认为,人天生就有本自具足的自性。而自我,我认为是父母经常叫婴儿姓名,教婴儿区分“我的”,“你的”,由这个因逐渐产生自我、小我。我所说的灵魂,是在幼儿出于对抚养者的爱,违心去迎合、满足父母等抚养者期望,不做自己,而做抚养者心目中的好孩子、乖孩子时期,由此分化出灵魂-...
  • 本我、自我、超我
    答: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简单定义: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2、自我: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
  • 还我本来面目 | 接下来我该换哪种脸呢?
    答:低层自我,大部分形成于婴幼儿时期,这个时期,如果有天肚子饿了想要喝奶,而母亲慢了十分钟才来喂奶,就会因为没有被及时照顾到,造成“被忽略”的心理阴影。这些阴影,被遗忘在角落,事件被遗忘,痛苦的感觉却保存了下来。身为孩子,没办法合理化这些痛苦,也无法弄清楚是为什么,会采取自我保护,把自己和痛苦分开。 长大后,...
  • 谁能跟我解释下本我,自我,超我的区别
    答: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1...
  • 弗洛伊德意识三层次分析自我,本我和超我
    答: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简单定义: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自我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
  • 心理学中的自我本我超我是什么意思?
    答: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自我(ego)是个体出生后,在...
  •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答:1、婴幼儿的社会化:1 「认同作用」是一种要素。认同作用指被模仿人有直接的明示及长久的影响,包括公开或隐含的行为以及各种方式的影响。也就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对他人的人格发生持久性的模仿学习。种类有三:类同的认同、互惠的认同、消极的认同。2 自我概念:「镜中之自我」。
  • 文化视角下的荣格心理学浅谈
    答:荣格的“对立组合”概念暗合着儒家“中正”、“中庸”的思想;其“自性”和“完整性”又隐约着对儒家之“仁”做了更好的诠释;而“共时性”的提出缘于对《易经》的深刻感悟;《金花的秘密》里的“炼金之术”又取自道家的炼丹之法;阴阳调和、物极必反深谙《老子》的观念;还有他最为著名的“曼陀罗”图形,更是亲...
  • 本我 自我 超我 各是什么意思啊
    答:2、自我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
  • 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有哪些区别,以及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
    答: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