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7《司马光》教学设计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2
一、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全文30个字。选自《宋史司马光传》中的一则小故事。故事讲的就是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但和民间流传的《司马光砸缸》故事所不同的是,这一篇课文是文言文。

这是统编教材选编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此之前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第一篇文言文是《杨氏之子》安排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统编教材,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增加了古诗文的阅读篇目,而且将文言启蒙第一课提前到了三年级上册。

孩子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怎样给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这对孩子以后学习文言文的态度,将发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就将此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界定为: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学习文言文是一种美好而愉悦的体验。

二、教学过程:

(一)司马光姓什么

上课之前,把课文全文抄在黑板上。

1.在黑板左边写上“司马光”和自己的名字。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两个人物。谁能说说这两个人物是谁?(一个是上课的老师,一个就是课文里要认识的人物。)

2.司马光如果活到今天,他就整整1000岁了,我们今天要来认识这位1000年以前的人物。(司马光生于1019年)同学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名字和老师的名字有什么不一样。

顺势引导: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复姓,单名。老师是单姓,双名。

(二)一读再读三读,但不重复读

一读读通顺、正确。

1.孩子们课前是否预习了课文,挑生把课文读一遍。

直到挑到的同学能把课文读得很通顺。

2.全班同学大声把课文读一遍。目的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音读准确。

二读读出节奏。

1.红色粉笔,用红色斜线,把黑板上的课文每一句话的断句标识好。

2.问:老师划这样的红斜线是表示什么意思?(停顿)

3.同学们在自己的书上也划上斜线。

4.划好斜线之后,请孩子们再大声读一读课文。

5.划了斜线朗读,和没有画小斜线之前朗读,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画了斜线之后,朗读起来就更有节奏感,感觉味道更好一些。)

三读读出味道

1.老师把课文从头到尾范读一遍。

2.请孩子们像老师一样,把课文再美美地读一遍。从听读到朗读,从感受到体验。

(三)明白注释的作用

1.用红色粉笔把书上的6个注释符号,在黑板上一一标识出来。问:这6个符号是谁标上去的呢?

(这是编书的人标上去的。)

2.追问: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标上这些注释符号呢?

这是教材编辑估计我们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读这一篇课文,有一些字词,可能理解会有困难,就帮我们做了一个解释。

3.把课文再从头到尾读一遍,遇到每一个注释符号时,就把旁边的注释意思,也大声读一遍。

4。请大家把书合上,考一考孩子们对刚才那些注释的字是否真正的理解了。

5.请大家再细细把课文读一遍。看看除了教材编辑帮助我们注释的这6个字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字,你不太理解它的意思。如果发现还有些句子里的某个字自己不太明白,请自己像教材编辑一样在这些字词旁边标注上⑦⑧⑨⑩的符号,等一下老师和同学可以来帮助你完成这一些注释和理解。

6.学生提问:

预设——

“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持”是什么意思?(“拿起”的意思。)

请这个孩子在书的旁边写上注释⑦“拿起”。

“众皆弃去”的“弃”是什么意思?(“离开”的意思。)

教师补充:去,是离开的意思。我在黑板上画了“弃”的甲骨文,上面,就是一个刚出生的头朝下的小孩子。下面,就是一双手。告诉孩子们“弃”的意思,就是把小孩子抛弃。众皆弃去,就是大家都抛弃他,离开他,不管他死活。

“一儿登瓮”的“登”是什么意思?(“登瓮”就是爬上瓮的意思。)

(四)文言文“文”在哪里?

1.在课题《司马光》的后面划了一条横线,并提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讲司马光干什么呢?

预设生回答:司马光救人。

追问:司马光是怎样救人的呢?建议同学们最好用课文中字词来回答。

生1:司马光破瓮救人。

生2:司马光砸瓮救人。

生3:司马光击翁救人。

2.“破瓮、砸瓮、击瓮“三个不同的词语来概括这篇文言文大意,到底用哪一个字最好呢?

小结::表面上看,破瓮,砸瓮,击瓮,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打破水瓮。但是我们仔细一琢磨呢。击,不仅仅比“砸瓮”好听,而且更能表现司马光的聪明智慧。用“击瓮”比用“砸瓮”更优雅。我们今天读的这篇课文,用这样优雅的语言写出来的文章,我们就把它叫做文言文。

3.板书“文言文”,随后再写上“优雅”。

补充:我们现在经常说司马光砸缸,我相信在几百年以前的宋朝,我们的古人,他口头上也可能会说司马光砸缸。但是把司马光这个故事写成文章时,古人就写“司马光击瓮”,而不写“司马光砸缸”。因为“击瓮”是典雅的书面用语。“文言文”就是用这样优雅典雅的书面语言写出来的文章。

(五)交一个1000年前的朋友

1.如果1000年前的司马光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中间,你愿不愿意和他交朋友?

老师希望你们交司马光这个朋友的时候,能够简单说说你们交这个朋友的理由,你们的理由,最好要从课文的原句子中寻找到。

预设:

生1:我很愿意交司马光这个朋友,因为他做事很有计策。他知道拿起身边的持石击瓮,放水救人。

生2:在伙伴掉在水瓮里,快要出人命时,其他的人都吓得逃跑离开,只有司马光留下来击瓮救人,他很善良,我喜欢交司马光这个朋友。

补充道:在朋友遇到危险的时候,别人都选择离,而司马光想到的是救朋友。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有安全感。这样善良的朋友值得信赖。

引导:虽然那个伙伴是自己掉到瓮里面去的。和司马光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责任。而司马光击瓮,还有可能要担负赔偿的责任。但是司马光没有犹豫,没有害怕,没有逃跑。因为司马光知道朋友的命比这个水瓮更重要。

生3:看到朋友落水,大家都吓跑了,司马光一点也不慌张,拿起石头击瓮,可以看出司马光机智果敢,我很愿意交他这个朋友。

板书“善良”“有计策”“机智果敢”。

2.总结性引导:交朋友的要有好眼光。因为我们交什么样的朋友,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交司马光这样心地善良的朋友,我们就会成为心地善良的人。我们交司马光这样做事有计策的朋友,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有计策的人。我们交司马光这样机智果敢的朋友,我们就会成为机智果敢的人。

3.请同学们大声把课文再朗读一遍。我们通过读这样的文言文,就可以和1000年以前的司马光交朋友,和1000年前的古人对话交流。这不就是我们读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吗?

(六)我有一份礼物送给你

1.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请孩子们合上书,坐端正:老师准备了一份礼物,要送给我们今天的同学们。

这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文言文全文。用楷体写的,用文言竖排的方式书写,而且没有标点。我们过去的文言文,就是这样没有标点的竖排的方式写的。

我说:谁能够把这一幅作品的内容,像我们刚才有节奏朗读课文一样通顺流畅的读出来,这幅作品就送给谁。

2.孩子们别着急,老师还有一份礼物。

把第二幅书法作品挂在黑板上。内容还是课文《司马光》文言文全文。但和上一幅正楷作品的区别是,这一次书法我是用行书写的。依然竖排没有标点。

这一回 ,我请左前方一个女生来朗读。

3.出示第3幅作品。书写的是草书。

谁能流畅地把草书全文朗读一遍,第三幅作品就送给他。

4.请全班同学把课文集体背诵一遍。

5.拿出5幅书法作品,告诉孩子们:如果想得老师书法作品,这节课又没有得到老师书法作品的同学,机会还是有的。这5副书法作品我交给你们的语文老师,下一节语文课你们能够默写全文,而且字写得特漂亮的,就由你们语文老师奖励给你们这5幅作品。

(七)结束语:

1.读文言文,好不好玩?

2.读文言文,难不难?

3.读文言文,喜不喜欢?

下课,孩子们再见!

  • 20201227《司马光》教学设计
    答:1.如果1000年前的司马光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中间,你愿不愿意和他交朋友? 老师希望你们交司马光这个朋友的时候,能够简单说说你们交这个朋友的理由,你们的理由,最好要从课文的原句子中寻找到。 预设: 生1:我很愿意交司马光这个朋友,因为他做事很有计策。他知道拿起身边的持石击瓮,放水救人。 生2:在伙伴掉在水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