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庆余年中称杜甫的《登高》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为什么庆余年中称杜甫的《登高》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呢?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说这首《登高》为千古第一律诗,并非是电视剧庆余年第一个提出来的,而是公认的。庆余年只是借用了这个说法。

比如明朝的胡应麟再《诗薮》中说,“此诗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清代杨伦在《杜诗镜铨》,说,“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李东阳称之为“律诗绝唱”。
这首诗之所以受到很多人赞誉,被看做唐诗第一,七律第一,古今第一,是因为这首诗格调奇高,骨力雄浑,格律精严,对仗工整,情真意切,意境深远,诗法老到,通篇对偶,在诗艺上炉火纯青,堪称杜甫的代表作。

有人说这首诗“一篇之内,句句皆律,一句之内,字字皆律。”
从对仗角度而言,这首诗开创四联皆对的风格。起句为仄起入韵,这种形式唐诗中一般首联不求对仗,但此诗却有对仗天成之感。不仅两句相对,而且句内相对。风对天,急对高,渚对沙,清对白。其中有视觉,有听觉,有紧迫感,有疏旷感,写真实之景,含无限之意。用字精当,无一虚设。妙不可言。开篇如此,注定这首诗的不凡。
颔联二句,在由小及大,在视觉上一转,气象开阔。萧萧,滚滚,“叠字益见悲壮”(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无边落木”有万钧之气(施补华),“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之”(周珽)。
这两句虽然看起来是在写景,但是却让人思绪万千,“唤起精神,见得连绵”(杨万里)
颈联万里悲秋,百年多病,写出了个体生命在大千世界,宇宙光阴中的境遇与体验,于宏阔中见孤独,似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世间万象。像是历尽沧桑,看透一切。能够引发广大的共鸣。电视剧《庆余年》也是反复突出这一联。

颔联写景,颈联抒情,这是律诗的通常做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只写景,显得单薄,只抒情,显得空洞,情景合一,圆融一体,方成境界。
杜甫的这首诗便是典范之作,在两联的相互作用下,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江水和落叶一样,驱赶不尽。从某种意义上,诗人的这种情绪也是时代的情绪,是当时大唐的情绪。
尾联作结,这一联虽然写的比较平稳,但是却极力书写作者复杂的内心感受,从前六句的“飞扬震动”,道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总而言之,杜甫这首诗以横扫千军的气势,沉实老练的章法,飞扬灵动的布局,鬼斧神工的精致,真情实感的倾洒,无愧为律诗绝唱,千古第一。

在热播大剧《庆余年》剧里“范闲斗诗”的片段很有意思。讲的是主人公范闲初来京都,太子一党担心范闲夺走“内库财权”,于是使出各种手段谋害范闲。
谋杀不成,即决定毁其名誉。于是,便安排了一场斗诗大会,让众人觉得范闲无才,不足以堪大任。
诗会上,拥有现代记忆的范闲(剧情设定范闲记忆穿越到“未来”,一出生便拥有现代人的记忆),直接开了大招,当众做出了一首《登高》,正是杜甫的那首,从而艳压群芳,一举拔得头筹。那么杜甫的《登高》究竟为何如此牛逼呢?

公元767年,杜甫已经55岁,流落夔州,流年不利。曾经的理想抱负已如烟云,置身夔州世外之地,杜甫有些心如死灰。垂垂老矣的生命时光,杜甫却有太多的惆怅郁积心中。
杜甫本不想离开成都杜甫草堂,就在熟识的地方了却一生,也不算憾事。但好朋友严武去世了,给予杜甫的经济倚靠断了,伟大的诗人杜甫还得生存下去,无奈之下,他驾小船出发,一路颠沛,无比艰辛地来到夔州。

杜甫在夔州的生活,依然是一地鸡毛,苦不堪言。穷,病,没有了盼头,人生的绝境,也不过如此。
杜甫由于多年漂泊,身体每况愈下,他患有严重的肺病、糖尿病和风湿病,并且眼睛也不太好,可谓百病缠身。杜甫老年的生活无依无靠,始终处于漂泊的困窘和惶恐之中。
某一天,孱弱缓慢的杜甫,走到了白帝城外的高台上,俯瞰着灰色的世界。他极目远处,回首一生的忧郁,自己所热爱的盛世大唐,他以为安史之乱后可以继续如日中天,不想藩镇割据的战乱继续不休。国家忧患,自我病弱,苟延残喘于世,杜甫真不知道明天该如何面对?
深秋时分,触景生情,悲凉和凄切油然而生。杜甫百感交集,拿出纸笔,铺在高台之上,眼眶湿润,苍凉世故,写下了愁苦和悲伤到极致的七律《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甫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当时正逢“安史之乱”刚结束4年,四方战乱又起。诗人的友人李白、高适、严武纷纷离世,自己又身患多种疾病,成为了一个贫疾困苦的残年老人。每每想到这里,我总低头深思,如果自己身处当时的环境和面临种种打击,能否如诗人一样坚持如此?能否抵御住心中层层悲情,继续直面生活的惨淡?能否继续心怀家国天下,救国救民?


《登高》被誉为天下第一七律,深受诗评家的喜爱。其第一的地位,体现在哪里呢?
其一是格律精严。
律诗写作有着严格的规范,每一首诗八句,二四六八句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也不可以临韵通押。所谓邻韵,指的是发音相近但韵部不同的字。除此之外,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也有定规。
平仄合律自不必说,诗评家赞赏最多的是此诗的对仗技巧。有人说,杜甫的这首诗做到了八句皆对(格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可见,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
不光是《登高》,杜甫的很多诗对仗对极为工整,要说他是“戴着镣铐跳舞,舞姿最优美的诗人”也不为过。

其二视野广袤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运用了一个远景镜头,仿佛开着飞机,在空中看到的宏大景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万里,一个百年,从空间和时间角度上勾勒出了极为广阔的视角。
大视角下,诗人却弱小、可怜、又无助,显得极其渺小。人到暮年,疟疾、糖尿病、耳聋、肺病缠身,又因病戒酒,经济上也不宽裕。
在这样反向的映衬下,这种悲凉感愈发明显了。

其三是气象高浑博大,情感沉郁悲凉。
只是格律,不能成为伟大的作品,诗中的气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诗的核心。
杜甫诗中的排比句,有着百川灌海的磅礴气势,他通过沉郁悲凉的对句,展示出他出神入化的笔力,前人盛赞此句已经到了”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后来被誉为“两句九悲”,即两句古诗,九重悲情。杜甫写下的惨,惨不忍睹,或许称得上唐诗当中最惨的一句了。诗圣晚年的潦倒生活,谁又曾能够想到竟然是如此境地呢?

其四用词精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来”字用得极为精妙。水代表着时间,这是个诗歌意象,无论是和孔子相关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还是王之涣的“百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亦或是很多人熟知的《三国演义》开篇的诗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有个共同点,诗人看水的方向是“去”,时间像水一样流走了,抓不住。
但杜甫却在这里用了“来”字,滚滚长江水,气势磅礴,巨大的压迫感扑面而来,更显得暮年杜甫对时间的悲切感受。
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他说:此章五十六字, 如海底珊瑚, 劲难移, 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后又有无数名家点评推崇为“旷世之作”。后人所有赞誉汇成四字——“七律之冠”。

就如梁启超所说:“这首诗是工部最有名的七律,小孩子都读过的。假令我们当作没有读过,掩住下半首,闭眼想一想情形,谁也该想得到是在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交界地方秋天一个独客登高时候所见的景物。底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那两句,不过章法结构上顺手一点,其实不用下半首,已经能把全部情绪表出。”
思虑至此,便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感谢当下国家的安定祥和与得之不易的发展机遇。国家当下国富民强、繁荣发展的局面来之不易,我辈更要珍惜当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专心务实,努力创新,贡献国家。

因为杜甫的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写景写物,表达出了自己悲伤的情绪,而且,把律诗的各项标准发挥到了极致,对照工整,抒尽人生悲凉,所以这首诗被称为千古第一律诗。

一、《庆余年》与《登高》

热门电视剧《庆余年》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这部作品发生在架空的朝代,讲述了一位现代的少年穿越到了古代后,发生的一些历险的故事。在剧中,穿越到古代的范闲未能找到心爱的姑娘,应邀参加世子举办的诗会,但是他并没有找到这个鸡腿姑娘,失望之下,心情不好,凭借着在现代的记忆写下了杜甫的《登高》,一举拔得头筹。在这个故事中,大家都以为这首诗是范闲写的,于是对他敬佩不已。

二、通篇对偶,写景写物

这首诗之所以被称为千古第一律诗,是因为他通篇对偶,写景写物,动人心弦,感情色彩很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情。首联是局部的近景,颔联是整体的原景。后四句写了登高所感,围绕着自己悲凉的身世,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体弱的悲哀之情。其中,颈联谈到身世,暗示自己的穷困潦倒,尾联再作申述,以哀愁的形象结尾,抒发了杜甫晚年的悲凉情感。

三、把律诗的标准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把律诗的标准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在抒情的时候没有直接抒情,而是曲回婉转又抑扬顿挫。首联哀猿猴、哀鸟,颔联哀物、哀时,颈联哀身世、哀命运,尾联哀年华、哀一生。全诗专注于一个“哀”字,没有一句话离开了这个字,并且对仗工整,例如风急天高与渚清沙白,万里悲秋与百年多病,凡繁霜鬓与浊酒杯等。这八句话一一对照,写得如此工整,短短56个字,道尽杜甫一生的悲凉,所以才被称为千古第一律诗。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主要原因还是登高这首七言绝句。对仗极其的工整,而且诗歌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悲壮苍凉是无与伦比的。所以这首诗极具艺术价值。

庆余年中称杜甫的《登高》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主要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平在七言律诗中是难以超越的。《登高》是杜甫以皇帝的身份登高远望,既展现了登高的壮观景色,也抒发了作者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和对官场腐败的不满之情。诗歌行间错落有致,辞藻华丽,使人生出共鸣,感受到纯粹诗意的美感。此外,杜甫将古典文学与自己的社会感受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底蕴,因此被视为七言律诗的经典之作,被后人所推崇和传颂。

因为这首七言律诗在句法、章法、字法以及意境都非常的严谨,而且要押韵,这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所以称其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

  • 为什么庆余年中称杜甫的《登高》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
    答:因为杜甫的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写景写物,表达出了自己悲伤的情绪,而且,把律诗的各项标准发挥到了极致,对照工整,抒尽人生悲凉,所以这首诗被称为千古第一律诗。一、《庆余年》与《登高》热门电视剧《庆余年》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这部作品发生在架空的朝代,讲述了一位现代的少年穿越到了古代后,发生的...
  • 为什么庆余年中称杜甫的《登高》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呢?
    答:说这首《登高》为千古第一律诗,并非是电视剧庆余年第一个提出来的,而是公认的。庆余年只是借用了这个说法。比如明朝的胡应麟再《诗薮》中说,“此诗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清代杨伦在《杜诗镜铨》,说,“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李东阳称之为“律诗绝...
  • 庆余年中称杜甫的《登高》为什么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
    答:平仄合律自不必说,诗评家赞赏最多的是此诗的对仗技巧。有人说,杜甫的这首诗做到了八句皆对(格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可见,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不光是《登高》,杜甫的很多诗对仗对极为工整,要说他是“戴着镣铐跳舞,舞姿最优美的诗...
  • 庆余年:剧里推杜甫《登高》为七律之冠,还有哪些可以与之一决高下...
    答:这三首七律,比起杜甫的那首《登高》,可以说也毫不逊色,所以说《登高》是七律千古第一,未免太小瞧其他诗人了吧。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可否认杜甫的伟大,也不可否认《登高》乃七律中的顶级佳作,但说它千古第一,实则过矣!
  • 《庆余年》中的范闲为什么能凭一首《登高》惊艳四座?
    答:庆余年》里,来自“过去”的男主范闲灵魂穿越到了秩序崩塌后重新建立的一个世界,那里的人对我们这个“现代”一无所知,于是,在一次被迫营业和别人比赛作诗的时候,范闲毫不做作地“偷了”杜甫这首《登高》,并暗暗自喜道:“杜甫,杜大家的诗,这首《登高》,人称古今七言律第一,你们一辈子别想...
  • 《庆余年》范闲斗诗会上为什么选择杜甫的《登高》?
    答:在这几年时光中,杜甫的生活非常贫困,并且身体也很不好,因此,有一天他登上白帝城附近的高台,百感交集,看到这萧瑟的秋色而产生了对身世飘零的感慨,并涌现出了对老病孤愁的悲哀。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才能够写出《登高》这样的佳作。宋朝著名文学家刘克庄在《后村诗话》称赞此诗:“‘无边落木...
  • 庆余年:范闲凭杜甫的名篇惊艳四座,为什么56字有这样的魅力?
    答:因为这三点不合适,在后来的剧情里大家也开始怀疑起来:小小年纪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明明不合适,那为什么编剧和原著作者非要这样用呢?因为这首诗实在太牛了!要达到惊艳四座的目的,杜甫的这首《登高》确实是不二之选,要知道这是很多文坛名家眼中真正的唐诗七律之冠,也是诗圣的封神之作。所以此诗...
  • 唐诗有成千上万首,哪首诗可以称为七律第一
    答: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这首诗可称为杜甫最“炫技”的诗,它全诗都是对偶句,自然工稳,将律诗的对仗发挥到了极致。有人评价此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完美的格律与完美的情感融为一体。堪称千古佳句,所以认为《登高》为七律第一。
  • 《庆余年》中范闲用杜甫的《登高》闻名京都,为何这诗不寻常?
    答:清代的杨伦在《杜诗镜铨》中笺注,杜甫的《登高》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虽然说,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有的人读了一首诗,感觉它用词考究、对仗工整或者是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就喜欢的不得了,奉其为心中的第一,这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若是得到历代众多古诗评论家...
  • 庆余年:作诗时,范闲为何会选择杜甫的《登高》?
    答:而且把那些现代因素带入古代,往往都会让他们立马崭露头角。但是在这部剧中,却因为范闲的娘亲也是一个穿越角色,所以让范闲在这里是很难施展拳脚啊。他第一次崭露头角的时候,是在靖王世子举办的诗会上。在诗会上,他写下了杜甫的《登高》,一举成名。作诗时,范闲为何会选择杜甫的《登高》呢,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