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惜孟母”的后面三个字是什么?那三个字是什么意思?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幼儿园小班三字经惜孟母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本课以中国历史为素材,分别选择了《孟母三迁》、《窦燕山教子》两个历史故事,讲述了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其中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

二、目标设定

1、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并且在熟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课,理解诗文内容,明白只要努力用功读书,就会取得好成绩的道理。懂得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
从小要打好坚实的知识根底,长大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3、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4、 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三、策略构建

《三字经》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浸润,这是纯样的民族文化的浸润,不仅是对具体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首先加强朗读、思考、感悟的训练,引导同学们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轻松地背下所学内容,得到教育;其次,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启发学生:每个父母为了儿女能够成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

四、流程设计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师:孩子们,《三字经》这本书流传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了。它虽然只有一千多个字,但是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三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部奇书,读读《三字经》。

1、《三字经》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的故事也已经成为千古佳话。孩子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教师讲《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

2、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了什么?

3、刚才老师给你们讲得这个故事啊,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第二课,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但愿同学们今天能沐浴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气息当中,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字《三字经》。(板书:《三字经》)。

(课件)出示填空:

_____,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做父母的真是用心良苦啊,听了你的故事,我知道了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大学问家,跟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

_____,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就是那个成语“五子登科”的出处呢。)

4、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这几句《三字经》的理解,你能说一说(这一部分)“三字 经”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教育"。)

(以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本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

2、把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画出来,并努力读好。

3、汇报交流:难读的句子,读通课文。

(这个环节以读通、读顺课文,读准字音为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读,真正将读落到实处,同时,通过设计让孩子读通最难读的句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再读课文,读出节奏、韵律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韵律。

(1)师:孩子们,我们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下面,请大家认真听录音。(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你们听出了它们的节奏了吗?下面,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3)指名读,师生共评。(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出经文的节奏韵律以及平仄)

①掌握轻重

词有节奏,句有停顿,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试着用节奏线画一画停顿的地方,(学生听并划出句子内停顿的地方)。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学生试着自读与对读,教师检查学生朗读的节奏划分,并让学生汇报读,相机引导)。 ②掌握轻重

读词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现在听教师范读,看看你们能发现老师在轻重处理上有什么规律。(学生听)

引导学生懂得:

第一二声的字读得轻,声音有延长。

第三四声的字读得重,声音更短。

在停顿的时候,声断而气相连。

韵脚读得比其他仄音更重、更长一些。

④背一背(自己背、同桌互背、拍手背、表演背)。

(四)自读自悟,读懂课文意思

1、孩子们,下面我们再次读一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一下这两句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生边听边体会原文的含义。

3、孩子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是需要老师来帮助你们理解的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难点,老师引导理解)

例如:

① “择邻处”(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学生边看,老师边讲故事:

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

(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② “断机杼”:

课件出示图片:孩子们,看,图片上正在织布的人是谁?(孟母)诶,大家再看,这时,发生了什么事?(织机上的梭子断了)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布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孟母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③师:“窦燕山”是人的名字吗?(是)

“义方”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子中好的方法)

④扬:传播

(五)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1、孩子们,学了课文,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是啊,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我们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无论孟母还是窦禹钧,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就是讲的哪三个字的含义?(有义方)

(新课标强调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此处句子的教学,采用引导学生自己诵读、思考、质疑,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最后一起交流的学习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使学生互助合作,教师适时的点拨又恰到好处地解答了学生的疑惑。)

(六)模仿课文,自由创编

1、孩子们,《三字经》是我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三个字为一句,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都不相同。虽然每句只有三个字,但简洁明了,含义深刻,又能让我们一读就懂。

我们是新时代的孩子,现在我们也来模仿,学着编几句流畅的《三字经》。

2、交流,比比谁编得更好,先在小组内交流,选出最佳作品。

3、每组的代表朗读,评出班级“小作家”。

4、自由选读同学的优秀作品。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着眼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并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创编”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七)教师总结

结语: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读了《三字经》的一小部分内容。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三字经》真是一个丰富的宝藏,有那么多的知识,那么多的名人故事,那么多教育我们为人处事的深刻道理。正如专家评价的那样,《三字经》真是“千古一奇书”,值得我们去看,去想,去品味,去研究。我希望同学们常读千古美文,争做少年君子。

五、板书呈现

第二课: 《三字经》——昔孟母(教育)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到孟子年龄大一点,孟子经常逃学,一天,他很早就回来了,孟母正在织布,孟母看见他,便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剪刀剪断织布机上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扩展资料

孟母断机这个典故流传很广,《三字经》中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记载,它与“孟母三迁”齐名,可见孟母教育艺术之高超,这我国著名的儿童励志故事之一。这个典故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
首先,孟母断机告诉我们要有决断性,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可以说,自古以来,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
然而,良好的主观愿望并不一定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其中就有一个 教育方法的问题。孟母断机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为人们所称颂,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孟母的循循善诱。
面对孟子的逃学,孟母既没有骂,也没有打,而是用“断机”一事使孟子明白不学习很可惜,从而勤学不止。这种善于借助事物的道理来教育孩子的方法确实令今人为之击节赞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空洞的说教,只能让孩子似懂非懂,左耳进右耳出。
严厉的“惩罚”,更让孩子逆而反之,甚至铤而走险。何故?有专家认为,孩子尚小,其抽象思维能力极为薄弱,还无法与成人的思维同步。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向孟母学习,少一些大而空的说教,多通过具体而微的事例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这种以事说理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真正而深刻理解事物的内在道理和父母的良苦用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所谓“择邻处”,就是指选择在好的邻居附近居住。这四句讲的就是民间流传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就是指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的母亲。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由母亲抚养长大,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小的时候,他家住在一片坟地旁边,孟子就玩一些哭丧、埋人之类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举家搬迁到一个集镇上住下,结果孟子又玩些做买卖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还是不满意,又迁居到了一所学校旁边,孟子受到良好的影响,逐渐变成勤奋学习、彬彬有礼的孩子,于是孟子的母亲决定在学校旁边定居下来。

孟子上学以后一开始没有好好读书,贪图玩耍,孟母知道了并没直接责骂他。有一天孟子放学回家发现母亲织布机上的线全部被割断了,很惊讶,那时候母子俩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孟母替人织布所得收入,孟母割断机杼为的是向年幼的孟子讲明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否则的话将会一事无成!

正式由于孟母的悉心教导才促成了孟子这个伟大人物的成功。孟母的故事也被历代教育学家们推崇至今。

这也就是以上四句的全部典故了:)

昔孟母后面 就是 择邻处

择邻处讲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三字经》“惜孟母,择邻处”,说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就是应选择好的环境。

择邻处

就是说孟母为了孟子的教育三迁,选贤邻

昔孟母后面 就是 择邻处

择邻处讲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 三字经中“惜孟母”的后面三个字是什么?那三个字是什么意思?
    答:“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所谓“择邻处”,就是指选择在好的邻居附近居住。这四句讲的就是民间流传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就是指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的母亲。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
  • 《三字经》中与《孟母教子》相关的语句是
    答:1、昔:从前。2、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邹国人。相传孟子早年丧父,其母为引导儿子学习,曾三次迁徙居处,最后在一所学校旁定居下来。3、择:选择。4、邻:邻居。5、处:相处、居处。6、子:即孟子。7、机:指织布机。8、杼(音柱):牵纱的梭子。《三字经》,是...
  • 《三字经》中“昔孟母”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择邻处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三字经思孟母后面的是什么
    答: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 《三字经》中对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囊萤映雪
    答: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孔融让梨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
  • 孟母三迁在《三字经》中是如何描述的?
    答:孟母三迁在《三字经》中描写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释义: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不受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的干扰和影响,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专心致志的学习,曾经搬过三次家,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梭子来教育孟子,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一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
  • 《三字经》2.昔孟母,择邻处
    答:《三字经》最早为宋代学者王应麟先生所作。因为编得太好,流传甚广甚久。后世元、明、清三朝在此基础上做了增补,也因此《三字经》版本较多。据说清朝道光年间刊行的版本最为流行,便选了这版,共1140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
  • 惜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是什么意思
    答:“惜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出自《三字经》,讲述的故事是“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的历史典故,表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教育孟子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
  • 三字经里面的?孟母,后边是什么??子不学后边是???
    答:孟母的后边是: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子不学的后边是: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 孟母三迁用三字经中的那句话表示
    答:《三字经》中关于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的内容;《三字经》从第25个字开始,用了12个字的笔墨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故事讲的就是孟母为了使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孟子不努力学习,孟母气愤地割断正在织布的纱线,以此教育孟子坚持不懈地学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