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学美其身》这篇的重点字词解释、以及赏析、不要那些全文翻译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鄙人学盖>> 翻译以及字词解释 全部

鄙:边远地方
盖:伞
秸槔:一种提水的工具
未几:不久
鲜:很少
泄:排
具:准备
偿:补偿

译文;
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学做了三年却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郁离子知道此事后,说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为可以决定的,全由老天爷说了算。不过,虽是天定的,但学习哪种技术,应是自家决定的,那个乡下人之所以弄到这个结果,他自己是有责任的。)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的干,又干旱连续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本文启示
凡事只要放远眼光,坚持不懈,就一定可以成功。


1.翻译词语
(1)郑人之鄙人学为盖。 盖:______
(2)乃弃而为桔槔。 弃:_____
(3)未几而盗起。 未几:_____
(4)欲学为兵。 欲:______
2.翻译句子
(1)则又还为盖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学为兵,则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人的“不变”与鄙人的“善变”同样令人可笑。试说说各讽刺了怎样的一类人?
————————————————————————————


1。(1)雨具(2)放弃(3)不久(4)想
2。(1)于是他又回头做雨具了。(2)他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
3。讽刺了墨守成规、不听他人劝告、一意孤行的人和失败后不知分析情况,胡乱改变的人。

孔子行道 原文: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皆如此其辩也,独和向之人?”解马而与之。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
解读: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职业、不同区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特征,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入乡就要随俗,不能凭借已有知识经验判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别人交流,就得了解对方的种族、文化、职业、区域等文化特征,找到对话交流的平台,用对方熟悉的事物、道理去交流,这样才能成功。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能言善辩,那只局限在文化人或上流社会,让他去和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交流,他一定会引经据典,“子曰”“诗云”一番,道理讲透,好话说尽,马也没要回来,而那个跟随孔子学习的边远地区的人只说一句话,马就要回来了,可见对话也讲究艺术,只有以对方能接受的事实,讲清道理,才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译文】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去了。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农民不理他那套。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跟他说吧。”便对那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那农民很开心,对他说:“说话都像你这么清楚就好了,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那样?”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
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太牢(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三牲,是最丰盛的牺牲),请飞鸟聆听九韶(古乐名,相传为夏禹所作。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优美音乐)一样。这是我的不对,并非农人的过错。」
于是命马夫前去。
马夫对农人说:「你从未离家到东海之滨耕作,我也不曾到过西方来,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个模样,马儿怎知那是你的庄稼不该偷吃呢?」
农人听了觉得有理,就把马儿还给马夫。
〔自是至理,安得不从!〕
孔子行道而息①,马逸②,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③。子贡请往说之④,毕辞⑤,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⑥,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⑦,独如向之人⑧!”解马而与之。
――节选自吕不韦⑨《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⑩
n 注释
①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②逸:狂奔。③野人:种田人。④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擅长辞令。说(shuì):劝说,说服。⑤毕辞:话都说完了。毕:尽。辞:言辞。⑥鄙人:指边远地区的人。⑦辩:明白。⑧独:岂,哪里。向:刚才。⑨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仲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⑩《吕氏春秋》:吕不韦掌权时组织门客编纂,计26卷,内有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n 知识钩玄
〔通假字〕

说通悦,高兴;如“野人大说”。
〔古今异义〕
野人
今常用义:指未开化的人。文中古义:种田的人,农民;如“野人取其马”。
鄙人
今常用义:谦词,对人称自己。文中古义:指边远地区的人;如“有鄙人始事孔子者”。

今常用义:辩论。文中古义:清楚;如“说亦皆如此其辩也”。
〔一词多义〕

(1)动词,行走;如“孔子行道而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六则》)
(2)动词,做事;如“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动词,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1)动词,休息;如“孔子行道而息”。
(2)动词,叹息;如“北山愚公长息曰”(《愚公移山》)
(3)动词,平息;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1)动词,请求;如“子贡请往说之”。“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2)动词,请问,请示;如“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1)动词,侍奉;如“有鄙人始事孔子者”。
(2)名词,事情;如“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动词,能够;如“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
(2)动词,得到;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1)副词,岂,难道;如“独如向之人!”
(2)副词,只,仅仅;如“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1)副词,刚才,不久;如“独如向之人”。
(2)名词,原先,从前;如“向为身死而不顾”。(《鱼我所欲也》)

(1)动词,给予;如“解马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2)介词,跟,同;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词类活用〕
动词用如使动词
“毕辞”中的“毕”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完毕”,“说尽”;该分句可译为“什么话都说了”。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食人之稼”之前省略主语“马”,即“(马)食人之稼”;该分句可译为“(他的马)跑到地里吃了人家的庄稼”。
②“因谓野人曰” 之前省略主语“鄙人”,即“(鄙人)因谓野人曰”;该分句可译为“他就对那个农民说”。
(2)省略宾语
“野人不听”之后省略宾语“之”,代子贡,即“野人不听(之)”;该分句可译为“那个农民不听子贡的话”。
(3)省略介词
“孔子行道而息”之中,谓语动词“行”的后面省略介词“于”,即“孔子行(于)道而息”;该分句可译为“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
2.定语后置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之中,“始事孔子者” 是“鄙人”的定语,定语后置,该分句正常语序是“有始事孔子者鄙人”;该分句可译为“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
3.状语后置
“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之中,介词短语“于东海”和“于西海”分别作谓语动词“耕”的状语,状语后置,这两个分句正常语序是“子不于东海耕,吾不于西海耕也”;这两个分句可译为“您不是在东海耕地,我不是在西海耕地”。
n 翻译
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他的马逃脱了束缚,跑到地里吃了人家的庄稼,农民把马牵去了。他的学生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个农民也不听他的话。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跟他说吧。”他就对那个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耕地,我不是在西海耕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那个农民听了说:“说话都像你这么清楚就好了,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那样!” 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
n 欣赏评点
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职业、不同区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特征,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入乡就要随俗,不能凭已有知识经验判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别人交流,就得了解对方的种族、文化、年龄、职业、区域等文化特征,找到对话交流的平台,用对方熟悉的事物、道理去交流,这样才能成功。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能言善辩,那只局限在文化人或上流社会,让他去和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交流,他一定会引经据典,“子曰”、“诗云”一番,道理讲透,好话说尽,马也没要回来,而那个粗俗的人只说一句话,马就要回来了,可见对话也讲究艺术,只有以对方能接受的事实,讲清道理,才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有孔子行道而息(1),马逸(2),食人之稼,野人(3)取(4)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5)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6)曰:“说皆如此其辩(7)也。独和向(8)之人?”解马而与之。
[解释]
(1)息:休息。 (2)逸:跑。 (3)野人:居于田野的人,指农夫。 (4)取:扣留。 (5)鄙人:仆人。 (6)相谓:告诉他(鄙人)。 (7)辩:明辩,善辩。 (8)向:从前。

原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软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人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荀子·劝学篇》)

翻译:君子学习,要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倾注全部的心血,表现在一言一行,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于他的七尺之驱呢?古人学习是自身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 君子之学美其身的注译
    答:君子之学美其身:身,自己箸乎心:牢记在心。箸,通“著”,牢记。布乎四体:表现在举止上。布,表现。四体,即四肢。这里指行为举止。乎,在……上端而言:说话语意精微。端,通“喘”。蠕而动:举止文雅。蠕,虫类爬行的样子。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怎么能使自己的七尺之躯具有美好的品德呢?
  • 《君子之学美其身》这篇的重点字词解释、以及赏析、不要那些全文翻译...
    答:原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软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人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
  • 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
    答: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
  •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意思是什么翻译
    答: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意思是什么翻译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成瘾食物?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1-21 展开全部 古时求学的人是为修养自己的品德,现在求学的人是为取悦于他人.君子求学问,是为了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小人求学问,是为了取悦于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
  •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翻译
    答: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出自战国荀子《劝学》翻译: 品行好的人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品行不好的人学习,为了取悦于人, 卖弄和哗众取宠。禽犊,读音为qín dú,意思是古代用作馈赠的礼品,因以喻干禄进身之物。
  •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的美用法
    答: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君子之学以美其身中的美的意思是使什么有美好品德,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君子之学以美其身的意思是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身心。
  • 劝学原文高中注音
    答: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rú)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
  • 翻译《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莲生麻中···;故不登高山...
    答:所需原文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 《君子之学美其身》翻译
    答:《君子之学美其身》的翻译是: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君子之学美其身》这篇文章强调了学习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它指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君子,作为古代的理想人格,其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或功利,而是为了修身养性,使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