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皇帝杨广是昏君还是明君。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杨广是昏君还是明君

有功有过: 即位之后,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推动大建设,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文学成就较高,作有饮马长城窟行等传世名作,也是早期写词的一人 。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可看出。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和后来编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加上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其实,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这是他的功绩,应该肯定。既然对于秦始皇修建长城没有完全地否定,那么对于杨广开凿大运河也应该给予肯定。总之,杨广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小名是阿麽。父亲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并州(治所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市)的总管。 杨坚之所以要让很小的儿子担任并州总管,拱卫京城,是吸取了北周没有亲近的重臣辅佐,而被自己灭掉的教训。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真正能在以后胜任,杨坚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王韶没有辜负杨坚的信任,对杨广尽心尽力,有一次,在他出巡长城时,杨广便趁机造园林,结果等王韶回来后立即劝止了杨广。 后来,隋朝兴兵灭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统帅,但真正领兵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将领。灭掉陈后,进驻建康,即现在的南京,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杀掉了陈后主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不贪钱财,最后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灭掉陈后,杨广进封太尉之职。 此后,杨广也是屡建战功: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公元600年,北上击败突厥进犯。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从这点来看,他和李世民有些相似,都是次子,都有战功,都是通过非常手段得到的皇位,只不过李世民比杨广的政绩突出一些,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人们就对李世民称誉多一些,对杨广贬低的多一些。

真实的杨广还是昏君,但是不能否认他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杨广是著名的昏君,横征暴敛,不顾民生,多次劳民伤财发动高丽战争。虽然他开挖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通道,但这是他想游玩扬州才想出来的主意,出发点也是昏君的思维。正因为他昏庸无能,才成为隋朝的末代皇帝。

1、简述:

一言难尽,隋炀帝杨广既有造福后代的举措又有其荒淫之处。下面一条评价比较中肯、公允,请参看。

2、拓展:

对这个历史上称为隋炀帝的人的性格刻划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觉外,人们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说成是古典‘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窜改的历史和传奇后面,对此人的实际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历史文献把文帝的谨慎节俭与炀帝的放荡挥霍进行对比,但从下面建设东都和完成运河体系这一节可以看出,这种鲜明的对比过分夸大了。民间文学把炀帝描绘成荒淫无度的人——以各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沉迷于女色。但人们会发现,即使怀有敌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盖这一事实,即他的正妻,一个聪慧和有教养的妇女,从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宫内其他宠妃代替,她始终被尊重,而且显然受到宠爱。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点像政治美学家,这种人的特点可用以下的语言来表达:的确,自欺欺人也许是一个规律,因为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政治个性具有一种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个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
“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个无节制地使用权力、有豪华宫殿和享有无限声色之乐的世界中,只能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在中国的帝王中,他绝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
——《剑桥中国隋唐史》

整体来说是昏君,要不然也不会亡国。

大业8年前是明君,大业8年后是昏君。

杨广: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3]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古今皆有人评价: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67]
周昙:“拒谏劳兵作祸基,穷奢极武向戎夷。兆人疲弊不堪命,天下嗷嗷新主资。”[68]
赵恒:“隋炀帝初平陈,斩五佞人以谢三吴,当时天下称贤。及其无道,乃过后主,深可叹也。”
安尧臣:“隋炀帝负其富彊之资,志逞无厌之欲,烦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赋敛百端,四海骚然,土崩鱼烂,丧身灭国。”

  • 杨广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
    答:而杨广只能说是暴君而不是昏君,隋朝之所以如此快灭亡与其过于使用军力和民力有关系,先是对外数次出兵攻击虽获得周边国臣服却大损军力消耗国力,而后又再运河等大工程上过于快速推进,造成民怨沸腾!只是杨广三征高丽都失败了,隋文帝杨坚攒下的资本已经挥霍一空,隋朝的灭亡也就可以预期了,假如征高丽胜利...
  • 隋炀帝杨广是明君还是昏君?功过相比,哪个为大?
    答:隋炀帝是明君!功绩:1,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加快了南北民族的融合。2,开创科举重视教育。3,开发畅通丝绸之路,杨广凭借他极高的军事才能打退了少数民族的吐谷浑,鲜卑,突厥的进攻,开拓疆土,打通了封闭已久的丝绸之路 4,创立朝贡体系,这里就不细说了 5,三证...
  • 隋炀帝是昏君还是明君?
    答:隋炀帝是明君。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这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这位集文武本领于一身,集野心与阴谋为一身,集暴君与责任与一身的人,并非“昏君”、“暴君”一词就能简单概括。在位期间,他的暴政很突出,政绩也同样突出。他主持修建大运河,客观上也在辽阔的土地上架起...
  • 隋炀帝杨广的名声褒贬不一,那么他到底是不是昏君?他对历史有没有贡献...
    答:杨广靠欺骗与陷害得到太子的位置,最后甚至与他父皇的妃子私通,被隋文帝发现后,直接害死了隋 文弟,杨广就是一个不仁不义、不慈不孝,如果说 从他的私德来说,他确实是一个昏君。杨广做皇帝后做了两件事成为了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第一件事情就是三征高句丽,当时隋炀帝杨广为什么非要抓着高...
  • 隋唐皇帝杨广是昏君还是明君。
    答:杨广是著名的昏君,横征暴敛,不顾民生,多次劳民伤财发动高丽战争。虽然他开挖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通道,但这是他想游玩扬州才想出来的主意,出发点也是昏君的思维。正因为他昏庸无能,才成为隋朝的末代皇帝。
  • 隋炀帝是明君还是庸君
    答:都不是,是暴君。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
  • 有很多人为杨广平反,那么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
    答:由此可见,杨广此举,是多么的不得民心,那么他最终的败亡,也在情理之中了。至于钱财方面,那就更不用说了,打仗最费钱了,隋文帝“开皇之治”所攒下来的资本北挥霍一空,其社会经济慢慢地被拖垮。隋朝末年的大起义正是在这样子的氛围之下萌芽直至壮大起来的。事实上,相比于明君昏君这样的评价,隋...
  • 杨广是个昏君吗
    答:开国皇帝是有史官尽情说好话的,退位皇帝可没有,只有被下一个朝代无情吐槽抹黑的机会。所有,隋炀帝杨广的确有功勋卓越、大有作为的一面,大运河、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推进都是无法被忽视的。仅仅说大运河和科举制度其影响力至今还在,比如现代的大运河文化、考试选拔制度,不是么?全部手打。
  • 杨广开科举、修运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为什么被称作昏君呢?
    答:隋炀帝杨广(569—618)是隋朝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在历代帝王中,他被赋予了少有的恶谥“炀”,即“去礼远众”的意思。但是在大多数史籍包括以隋炀帝为题材创作的诗文、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杨广都是以一名暴君而非昏君的典型形象出现的。昏君,一般指昏聩不明、...
  • 历史中的隋炀帝真是个昏君吗?其实并不是。他的昏庸名头是受后世批判而...
    答:隋朝时,虽然有了一些诗文影射当时的政治,比如说像《汴水早发应令诗》等等,但大多是一些站在一个臣子的立场之上,歌颂隋炀帝的的作品,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而隋炀帝自己的“安此忆兆生”的诗句更能表现出隋炀帝自身的理想,不过在当时也只有隋炀帝自己敢这么写罢了。真正的系统化的记载隋炀帝的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