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宗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4
明代大儒王阳明是怎样从失魂落魄变成一代宗师的?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歌赋也是无一不精。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子弟的同时,还能有条不紊地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纵观王阳明一生,他只要想做什么,几乎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成功,都离不开他知行合一的智慧。只要掌握了知行合一的方法,我们也同样能在庞杂的工作和学习中做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这是后来被儒家士林看做圣人的人物:心学学派的开山宗师,门徒遍天下的大儒,文武双全的一代奇人王阳明。
那一年的王阳明,却是一个出了名的败家子,外加倒霉蛋。
王阳明的“败家”,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他本是名门之后,父亲王华曾是两代帝师。可他从小不爱读书,偏好舞枪弄棒,学习成绩从来都是中下游。而且心比天高,成天口出狂言质疑先贤学问,动不动就夸口说自己将来要做圣人,更一年到头给家里闯祸。
可到了正德元年(1506),因为一件倒霉事,他却躲也躲不下去了。因权阉刘瑾专权,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的王阳明,上书直斥刘瑾奸恶,结果引火烧身,被打得皮开肉绽不说,官职更一撸到底,科场的功名遭革除,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在蛮荒之地做个不入流的小官。按照现代的话说,就是政治生命完结了。
发配的路,恰好要路过南京,王阳明躲了多年的父亲王华,此时就住在南京做官,去,还是不去?
王阳明有一千个理由不去。但有一个原因,却让他必须去:他到南京的那天,是八月十四。中秋节要到了。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事前的“三思”其实和事实脱节很严重。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阳明却从立定志向之后,就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人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他却一直在不停地尝试。
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虽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而且还大病了一场,但是他却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找“理”是行不通的,这对他后来开创心学,不可谓不重要。
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
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而更出乎他意外的是,原本等着一通呵斥的他,只听到父亲一声又一声激动的问候:“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他实在忍不住了,生活中少有地主动给父亲认错:“是我意气用事,把功名弄丢了,官也弄没了,我对不起父亲大人。”父亲并没有呵斥他,相反却是宽慰:“孩子,你是为了斥责权奸才这样做的。你做得对。”
然后,就是王阳明自己文集中,那一段少有的其乐融融的时光,王府中秋节的家宴,久别的亲人们相聚一堂,把酒言欢。
父亲还特意为王阳明准备了一个小节目:他聘来一位南京城有名的杂技演员,在家宴上表演戴头盔翻跟头。这可是个高难度动作,王阳明惊叹地问演员,你怎么做到的?演员答:我翻跟头的时候,脚跟要站定,牙齿咬紧,让太阳穴膨胀,然后头盔就戴住了,翻跟头的时候不会掉下来。王阳明明白了:父亲,是用这个方式,告诉他一个简单的信念:立定脚跟做事,咬紧牙关做人。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人生启迪: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正德元年(1506)中秋节的这一幕,在王阳明光辉的一生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节点,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之后的王阳明,流放到贵州龙场,期间矢志不移,探究学问真谛,终于在龙场黑漆漆的夜空下,发出了“纵皆阴影,吾心光明”的呐喊,开创了震古烁今的阳明心学,立下赫赫伟业。
后人在说起前因后果的时候,也会捎带着说起王父的教子有方,用心良苦。然而在那个特殊的中秋节,真正打开王阳明黑暗的心扉,为他注入无尽光明的,其实是一个平凡人都知道的真理。


王阳明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不仅能治得了朝政,还能领兵打仗。他可谓是个全才。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曾国藩曾这样评价他:“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他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处世五法则是引导众人以心之力抵御外界纷扰,重拾中庸、淡然之境。



  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说出了“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深刻道理,他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正是心力于人的强大作用。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修身养性的最高之境,在于无论面对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内心的宁静。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的:“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他完善了心学体系,大胆质疑宋明理学,他为官有卓越政绩,为人正直有气节。

就是道德比较高尚的人吧,那个时代的人气节比命重要。

王阳明曰:知行合一,有点像理论联系实践吧?王阳明曰"求理于吾心",这又是言之凿凿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王阳明天赋在于实践,而也只有实践,才可以把成绩转化为学术地位,他开始从学说上开始追随和超越孔圣人。

  • 上马为将,下马为师,在朝为政,王阳明到底有些怎样的传奇经历?
    答:王阳明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不仅能治得了朝政,还能领兵打仗。他可谓是个全才。
  • 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宗师?
    答:修身养性的最高之境,在于无论面对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内心的宁静。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的:“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
  • 明代大儒王阳明是怎样从失魂落魄变成一代宗师的?
    答:后人在说起前因后果的时候,也会捎带着说起王父的教子有方,用心良苦。然而在那个特殊的中秋节,真正打开王阳明黑暗的心扉,为他注入无尽光明的,其实是一个平凡人都知道的真理。
  • 王阳明生平
    答:王阳明的军事才能与教育改革同样出色,他在南赣推行“十家牌法”和民兵制度,成功教化了畲族,平定了农民起义。面对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他以智取胜,彰显了其深思熟虑的军事策略。然而,他的正直与忠诚却让他陷入朝廷的漩涡,但始终坚守“致良知”的信念,成为了一代宗师。在广西任职期间,王阳明倡导“致良...
  • 王阳明的生平
    答:王阳明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以读圣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兴趣广泛,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15岁时,他开始随父亲游历黄河南北、大江上下,了解风土民情,熟悉边塞形势。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正德五年(1510...
  • 如何评价王阳明的文学贡献?
    答:思想上开宗立派,为一代宗师,军事上统兵作战毫无败绩,得“狡诈专兵”之美誉,政治上创立十家牌法沿用至民国,文学上有3篇文章入选古文观止,书法史诗歌史上都有其一席之地,更难得的是品行高洁无可指摘,这样的人历史上找的到第二个?
  • 同时作为一代名将和一代宗师,王阳明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
    答:王阳明作为一代宗师,大家对他在哲学思想方面的建树一定不会陌生,但是他作为“悟道”之人,在军事上也是有很大成就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王阳明在军事上的成就。王阳明是他的号,他本名王守仁,乃是明朝中期赫赫有名的人物。王守仁的父亲是状元,他出身书香门第又是官宦世家,王守仁自幼聪慧,颇有大志。但是...
  • 王阳明与唐伯虎有什么区别呢?
    答:王阳明,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心学一代宗师,中国哲学史上位居第一队列的圣贤级大牛。王阳明要先知道唐伯虎。那是1499年——两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年,两人都去京城参加会试。唐伯虎因为牵连进闹得沸沸扬扬的“泄题案”,从此绝缘仕途。事情闹得这么大,顺利考中的28岁的王阳明,不可能...
  • 关于明朝
    答:王守仁是明代大思想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作为一代宗师,他的心学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作为其心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美学,高扬人格精神,强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具有典型的体验性质。可以说,王守仁的美学就是体验美学.正是这种体验美学,使王守仁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了一种独特地位。 参考资料: http:...
  • 王阳明厉害到什么程度
    答:仅供参考。我也读了一些般若的经典,感觉不学习王阳明也可以。因为般若智慧已经够深了。是佛陀的境界,难可思议。3、王阳明的思想已经超脱了历史,他看得更远更透彻,后来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孙中山,日本的稻盛和夫,都受到了心学的影响。不仅是一代宗师还是一代名将的王阳明军事能力有多强?1、哪怕以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