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 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 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总结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我国在总体上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军事上实施积极防御、扩大战略纵深 。

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科教兴国战略: 1,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制定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2,科教兴国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3,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发生活产生巨大引影,它是生产力诸要素中主要推动力量.4,发展科学技术,有赖于全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需抓教育,从培养人才入手.教育和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5。实践 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化和极大的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而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激烈斗争,说到底也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教育已是决定个人前途和命运,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我国的经济建设,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和富强根本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的强大支撑 ,因此我国必须要实施科教兴国这一重大战略。) (括号里的是自己写的。顺便问一下,你是九年级的是吗?如果是的话,我可以告诉你,这些你可以在书上总结归纳到的或找到的!我本来也是想用自己的话多说一点的,但是我感觉别人的可能更全面一些更好点,你根据这些,再找一下书应该能够得到更好的答案或者你到人教网去看看,那里有很多学科资料的,希望这些能够帮助到你)
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建设的历史经验,汲取世界上工业化国家的教训,不断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所作出的重大抉择。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有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并签署了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这次大会和通过的文件,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大会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同年7月,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 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52.9%,但由于人口增长24%,人均占有粮食只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至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只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力争全国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要控制在14亿以内。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多胎生育,并把控制农村和流动人口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行计划生育同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三者相结合。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观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逐步建立起适应老龄化社会所需要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倡家庭子女赡养和组织老年自养。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要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并抓好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复垦工作,确保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要开源节流,大力保护水资源,重点是抓住农业和工业两个用水大户。要全民动手,植树种草,千方百计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要有效保护和利用矿产资源,坚决制止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的现象,并加快废旧物资实现资源化的步伐,开发替代资源,推行资源的二次利用。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要加强对环境污染尤其是对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搞好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要严格管理城市环境,重点是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对于工业污染严重的城市,要制定规划,限期治理,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力争有所改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加强领导,综合决策,并力求做到“四个结合”。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统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的客观标准。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实行两个根本性的转变结合起来。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结合点,都是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必须在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中逐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时,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法律手段保护人口、资源、环境。要加快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要把全面规划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并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尽快取得明显成效。

  • 试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与措施。
    答:(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措施如下:(1)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2)鼓励科技创新。(3)把工程科技摆在科技发展的突出位置。(4)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党...
  • 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答:科教兴国战略: 1,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制定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2,科教兴国是指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3,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发生活产生巨大...
  • 简述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确保经济与环境相协调,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以及从物质资源推动型发展转向以科技与知识为驱动的发展。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资源短缺国家来说...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国情的依据是什么?
    答: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化建设中,科技是关键.科学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学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什么意义?
    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2、是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
  • 为什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而可持续发展战略则是指,当前...
  • 我国的实施科教兴国有什么意义?
    答: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10. 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2)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可持续发展...
  • 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答: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有哪些?首先,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科教兴国作为战略重点,确保经济建设依赖于科技进步和提升劳动者素质。其次,科技、经济、军事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历史上,对人才的重视始终是成功的关键。再次,面对国际科技...
  • 如何理解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大成绩,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