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主旨意思?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主旨是什么?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主题思想: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1、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3、景物内涵: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明月”代表思念,自古以来就有遥寄相思之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已经落尽,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闻道龙标过五溪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 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
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 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
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
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
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全诗的主旨意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如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全诗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跟随到夜郎西。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主题】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

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常见考题】

一、复习要点

1、前两句:写景兼点明时令、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写景和叙事相结合、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2、后两句:借月抒怀、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浪漫主义诗风的表现、表现愁的诗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中心主旨: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被贬远行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主旨是什么?
    答:1、主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2、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主旨是什么呢
    答:主旨:这首诗是李白写给好友“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赠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深的同情、思念和关切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出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中心思想
    答: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主题思想
    答:主题思想: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1、原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主旨意思?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的主旨意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中心思想是:李白通过对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和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同时,对好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心思想
    答:这里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与对老友的思念,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解释和中心思想
    答: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他被贬深表同情。【出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主旨是什么
    答:主旨是表达了诗人对被贬朋友的关心、劝慰,以及惆怅之情。根据百度汉语查询得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王昌龄贬官的惋惜与同情,同时寄托了慰藉之情。这首诗是李白写给好友“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赠诗,体现了李白对朋友的深切同情和思念,以及关切之情,也展现了他飘逸、豪放的...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主旨是什么
    答: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主旨是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王昌龄“左迁”赴任途中荒远凄凉景象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