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历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合阳的风情民俗有哪些

民俗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地处关中东府的合阳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民俗风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古老的跳戏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提线木偶戏(俗称“线戏”)是全国一个独特的剧种;面花色彩鲜艳,民俗内涵丰富,合阳被誉为“面花之乡”; 纸塑窗花是合阳独有的窗花品种;上锣鼓粗犷豪放,颇具阳刚之美;青瓷船与旱船相类,却又别具一格;撂锣与五圆鼓动作刚劲整齐,画面优美;大型血故事令人惊心动魄,富有刺激性。
合阳的民俗风情在关中东府有很强的代表性。合阳距省会西安仅180公里,距渭南市120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合阳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史有所载的五帝之一帝喾安葬在这里;早在四千二百多年前,夏启把他的一个支子封在这里,称为“有莘国”;黄河边的洽(hé)川是周文王妃太姒的故里,我国第一首爱情诗《诗经·关雎》篇就产生在这里;洽川瀵泉天下罕见,尤以处女泉名闻遐迩。洽川风景名胜区已成为我省东线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
合阳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风光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既有观赏性的,如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的跳戏;拥有自己专用声腔的线腔提线木偶戏;粗犷豪放、颇具渭北农民阳刚之美的上锣鼓;灯光闪烁、青瓷相互撞击宛如仙乐的青瓷船;动作刚劲整齐、形式优美的五圆鼓;场面宏阔、惊心动魄的血故事;造型巧妙的芯子杆;威武雄壮的耍狮子、舞龙灯等。又有参与性极强的以春节为代表的各种节日民俗,还有可供收藏的面花、剪纸、纸塑窗花、洽川铃铃枣串成的枣牌子等。 一、合阳跳戏 跳戏又称“调(tiāo)调”或“锣鼓杂剧”,流行于合阳县沿黄河一带。据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主任、对戏曲颇有研究的学者李静慈先生(合阳县行家庄人)讲,关于跳戏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古代民间迎神赛会“傩戏”的演变;二、宋代宫廷“队舞”的演化;三、金元时代锣鼓杂剧的遗响。但因缺乏文字资料和实物佐证,尚难具体确定,有待进一步考证。近年来专家们认为,跳戏是我国北方傩戏中存世极少的种类,虽仍用锣鼓伴奏,但已有分开角色的完整剧本,是“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1984年春节,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到合阳拍摄了资料片;1992年春,澳大利亚专门研究东方戏剧的学者贺大卫先生也专程来合阳了解跳戏。
在合阳,跳戏始终是以社戏的形式出现的。演职人员不分身份贵贱,地位高低,从翰林举人,到工匠农民,只要爱好,皆可同台。每年一入腊月即开始排练,训练新手。从大年初一开始,各社(村里按姓氏或地域分开的组织)便开始在巷道里敲锣鼓,制造气氛。初五正式出跳,元宵节进入高潮,一般正月十六即停。先是在广场上演出只表演动作不开口的“哑跳”,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同场表演,动作整齐,场面壮观。到元宵节时或在广场上演出大本戏,或者“上台跳”,均由把式承担演出任务,献演拿手剧目。
跳戏演出前,先由“春官”出台,是元明杂剧中“副末开场”的遗存。春官词无定例,即兴自编,或表本地风光名胜,或述农民困苦,或夸赞演出阵容,语言诙谐风趣。接下来是“锣鼓打台”,鼓点变化丰富,营造热闹气氛,然后开戏。
跳戏表演与其它剧种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凡各类武角上台均需“上势”,动作威武雄壮,舞蹈性极强。文角和女角叫“踩场”,步态轻盈。武角上势动作是跳戏的艺术精华,分为“平势”和“凹势”两大类,十八种势灵活搭配,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加上锣鼓和唢呐伴奏,极具观赏性。 跳戏中人物登台后以吟代唱,剧本中凡标“说”的地方则相当于其它剧种的“唱”。唱词简炼,一般四至八句。剧目丰富,多为《三国》、《水浒》、《杨家将》、《封神演义》内容的武打戏,有五六百种之多。 二、线腔提线木偶戏 线腔提线木偶戏是合阳独有的民间小剧种,简称“线戏”,民间又叫“线胡戏”、“线猴戏”或“小戏”。在中国三大木偶品类杖头、布袋和提线中,数提线木偶操纵技巧最难。据笔者1991年在扬州参加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小型木偶皮影艺术座谈会”时了解的情况,1955年举行全国首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时统计,当时全国的提线木偶剧团有五十多个,时隔三十余年,仅剩了三家,这就是福建泉州木偶团和广东梅州木偶团,而在长江以北,专业的木偶剧团仅剩合阳提线木偶剧团一家,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合阳提线木偶有自己专用的声腔线腔(亦称“合腔”),从这一点上讲,合阳提线木偶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2002年秋,陕西省文化厅上报国家文化部,命名合阳为“线戏艺术之乡”。
线戏历史十分久远,据传“始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清光绪年间,全县有七十二个线戏班社,就连梁山脚下一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社家塬,也有自己的线戏班子。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线戏艺人的足迹不但踏遍陕西关中和陕北,还到苏扬二州及北京演出。 提线是合阳线戏的主要表演方法。艺人们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动作栩栩如生,而且可以做卸帽子、搬椅子、脱衣服、抡杆子、单双闪帽翅等高难动作。
过去线戏演出时由坐鼓板怀的人(俗称“说戏的”)指挥全场,一本戏里主要角色的戏也全由他一人说唱,一般的都能熟记一二十本戏,最有名的“六八儿”(王武汉)可以说一百多本戏,他的徒弟王孝前(艺名“十三娃”)也能说六十多本戏。他们注情于声,声情并茂,虽去世多年,仍为群众津津乐道。线戏的唱腔在音乐间歇中进行,听起来悦耳动听。
线戏剧目丰富,老艺人传说有五百多本,1961年省上进行普查时收集到二百余本,现存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最受群众欢迎的是“三箱(《百宝箱》、《囊哉装箱》和《西厢记》)二楼(《谪仙楼》、《鸳鸯楼》)双钗(《金碗钗》、《双凤钗》)以及《蝴蝶杯》等。还有一部分艺人即兴创作的小戏(俗称“捎戏”),因其语言通俗上口,生动活泼,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气息浓郁,深受群众欢迎,久演不衰。 三、上锣鼓
上锣鼓是合阳县东雷村所保留的古老民俗,这是一种粗犷豪放、情绪热烈、舞蹈性极强的民间艺术,带有强烈的祭祀色彩和拙朴的地方特色。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像上锣鼓这种形式在全国仅此一家。
东雷村二百来户人家,有马、秦二姓,上锣鼓时则分为南北两社。上锣鼓的具体时间在元宵节。如果村里当年摆社火(该村的芯子杆也很出名),上锣鼓则在每天下午社火将结束时开始,一直延续到半夜时分;如果当年不摆社火,则从半后晌开始酝酿,快半夜时收兵。
上锣鼓开始时,两社锣鼓在村中广场上对扎营盘,要比个高低。该村的大鼓比外村的略小,鼓面直径约60厘米,而铙钹则是专门订做的,直径40厘米左右,重约5至7斤,敲起来声音洪亮。鼓点分四个阶段,先是“排锣”,节奏较缓,起一种召集人的作用;接下来叫“流水”,节奏加快,花样也多,显示鼓手的敲打水平,向对方挑战的意思十分明显;再是“上鼓”,敲打的人情绪高涨,鼓手骑马蹲裆,锣手则从远处跃起,奔至鼓前,一脚踩鼓,一脚踏地,锣锤绕头顶划弧,先击鼓,后敲锣,同时与鼓手一起围鼓转圈;敲铙钹的也把铙钹举到头顶,矫健有力。气氛酝酿成熟,鼓点变成“乱刮风”,锣、鼓、钹齐鸣,没有明显的节奏,有如风吹梢林,松涛怒吼,又似人海涨潮,浊浪排空。只听领头人一声尖利悠长的口哨,一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猛地蹲下身,抓住鼓环,把鼓抡上脊背,飞身便跑,鼓手们紧随其后。此时另一家见状,同样扛鼓便跑,追上了,便想把鼓摞在对方的鼓上。前头跑的哪里肯让,还想把鼓反身摞到他的鼓上呢。你争我夺,难解难分。这个时候,天上一轮明月高照,地上无数灯笼争辉,芦苇扎成的火把高高举起,干柴拢成的火堆熊熊燃烧,火铳震天,硝烟弥漫,口哨声此起彼伏。马铃哗哗,喊声阵阵,你要在我的鼓上擂一棰,我想在你的锣上敲一下,鼓棰飞舞,锣棰乱抡,使人如入“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战阵之中。争夺到一定时候,两家重新摆开阵势,整整齐齐地敲打一阵,收兵回营。如果不摆社火,则是一社的锣鼓队到另—社的巷道里挑战,两家来回反复若干次。人群在巷道里追逐,似两条“火龙”在村里游动,因为村庄地处塬畔,连黄河对岸山西的人也能看到游动的“火龙”,还有不少人专门坐船过河来看热闹。
上锣鼓的人都是赤裸上身,斜挎一串马铃,下身只穿一条短裤,显示出一股渭北农民的阳刚之美。虽是寒冬,却从来没有人感冒过,相反地一个个汗流浃背。 四、血故事
在合阳金水沟中段,有两个隔沟相望的村庄,沟东的叫坡南村,沟西的叫岱堡村。两村都有一种独特的民间社火形式——血故事。之所以叫血故事,一是故事的内容都是有杀战的,如《铡美案》、《石秀杀嫂》等;二是装扮出的故事人物血淋淋地表现出斧劈、刀砍、枪刺的形态,颇令观者惊心动魄。要达到表现血的效果,除了使用猪的板油、肥肉、肚肠之外,还有一套秘不示人的特技。装扮故事的场地外人免进,即使是领导或者到处畅通无阻的记者也不能例外。
血故事场面壮观。在农村用的木轮大车上搭上木板,站上五六个甚或十来个故事人物,在巷道里行进。最有吸引力的是“当场变”,当大车行至人稠广众之中时,四周十余杆火铳一齐响起,车四角的火药篓子冒出黑烟,鞭炮炸响,烟雾弥漫。等烟雾散去,车上已是另一种景象,或是陈世美的头已滚向一边,或是潘巧云的肠子已被拉了出来,而石秀手上的利刃还在滴血。场面颇具强烈的刺激性,特别符合当代年轻人追求新奇、神秘、刺激、冒险的心理。血故事在“文革”中曾被戴上“宣扬恐怖”的帽子而遭禁止,1987年起又恢复活动。 五、撂锣与五圆鼓
撂锣流行于合阳县黄河塬畔的西中雷和南吴仁等村庄,亦是黄河文化中的奇葩。
锣手们步伐整齐,随着鼓的节奏在同一个鼓点上把锣一齐撂向高空,接住后继续敲击,鼓点丝毫不乱。数十面铜锣一起飞向高空,金灿灿一片,余音袅袅,场面十分壮观。
撂锣是在行进中表演,社火队伍停顿下来表演,俗称“落场子”。西中雷村在落场子时打“五圆鼓”,四面大鼓摆成一个圆,每两个大鼓之间再摆两面小鼓,这样每个鼓手前面都有一面大鼓,两侧四面小鼓。四名鼓手动作整齐划一,俯仰开合,变换多姿,或单棰扫边,或双棰连击,或对角线击,或转环挨个敲击。鼓手姿势优美,大小鼓摆成图案,就像一朵盛开的梅花,而且鼓点丰富,鼓声震天撼地,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青瓷船 青瓷船看外形与普通的旱船相类,奇特在“青瓷”上。合阳的王善庄、硷泗、北王等村庄里都有几个制作青瓷船的能人巧手,他们掌握一种熬制“火胶”的技术。主要原料是清油和松香,而几种配料及熬制方法是绝不向外人讲的。用火胶把数百个大小不同的青瓷碟子像垒宝塔一样“焊”(“焊”是民间俗称,实际上是用火胶粘合)成若干摞,下大上小,一摞大约六七个碟子。碟子之间垫上弹簧,最上面的小碟子里再“焊”上一只酒盅,然后在青瓷碟子上加“焊”几个只打了一个小口的鸡蛋壳,蛋壳内插上小蜡烛,制成小灯。最后把这一摞一摞的青瓷碟子按事先的设计在船体上绑扎牢实,再饰以纸花、布幔等。因为要承担青瓷碟子的重量,所以船架必须用结实的槐木做成,加上碟子有一百多斤重,驾船的“渔妇”便由小伙子男扮女装来担任。表演时船体一晃动,青瓷碟子便互相撞击,发出金石之声,宛若仙乐从天际飘来。此时天上明月朗照,地上灯笼争辉,耳畔如闻仙乐,使人若入仙境,觉得这个元宵节才过得有点意思呢。 七、纸塑窗花
纸塑窗花是合阳提线木偶戏衍生出来的独特民间艺术,被誉为“窗格上的木偶戏”。在民间叫“出花”,意思是“突出纸面的窗花”;又因为内容多是戏曲人物,所以又称“人相”。它属于剪纸艺术,但又与一般剪纸完全不同,原料除色纸外,还要金银箔、绸布料以及棉花等,而制作方法更为复杂,熔包扎、剪贴、点染、堆塑等工艺于一炉,形成一种类似浮雕的窗花,贴在窗上迎风舞动,人物似乎是活的。 纸塑窗花是民俗文化旅游中极佳的收藏品,经过精心包装,无论悬于墙壁还是摆在案头,都仿佛面对着一座小小的提线木偶戏舞台,那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正在表演着动人的故事。 八、合阳面花
面花在合阳民间称为”花馍”、“花馒头”,制作精巧,既有可看的观赏性,又有可吃的实用性,是艺术性颇高的民间工艺品。合阳面花久负盛名,因之合阳被誉为“面花之乡”。1998年,合阳县甘井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面花)之乡”。
合阳面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的风格特点。从外形上看,合阳面花可分为三类,一是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浮雕;二是夸张性强的变体型,选取花鸟虫鱼、瓜果菜蔬等自然对象,突出特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是富丽堂皇的插花型,呈立体状,有的甚至做成几层楼,十分壮观。点染是合阳面花的一大特色,既要点染得色彩艳丽,又要不失面的本色。面花与民俗紧密相连,既是红白喜事、行门人户的必备之物,又是四时八节赠亲馈友的珍贵礼品,几乎每一类民俗都有与之相应的面花形成。人们一见到面花,从外形上便可分辨出要派什么用场。比如外孙子过周岁时,外婆便要给他蒸一个“牛轭斗”,祝愿孩子像牛一样坚韧有耐力,能经得起人世间的风风雨雨,长大以后能肩负起生活的重担。而如果生的是女孩子,外婆就蒸一条大鱼,鱼身上插满了花朵。在合阳方言中,“鱼”与“女”同音,祝愿孩子像鱼一样活泼可爱。合阳面花制作精巧,比如嫁女用的“老虎馄饨”,“百兽之王”浑身插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额头、眉毛和双耳上还停着小巧可爱的花蝴蝶,威武雄壮中透出几分温柔。祝寿用的寿桃中间是一个大“寿”字,四周围满了琴棋书画、鹤鹿同春等面花,再插上福禄寿三星,寄托了人们对寿星的良好祝愿。 合阳被三条大沟分成四大块,“十里乡俗九不同”,各处的面花又自有特点,这样一来更显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金水沟以西的面花长于细腻,一个大馒头上能插上七八十甚至上百朵小面花;在黄河边的洽川,面花个体大,一个送清明节的“娃女子”可以蒸到一尺到一尺五高,七八斤重;而在梁山脚下的村庄里,面花突出特征,省去细部,充分显示了当地群众坦诚豪放的性格特点。

  在合阳梁山脚下的村庄里,流传着这样几句话:“香山寺,金钟响;梦遗沟,出皇娘。”香山寺在韩城境内,原先叫北角寺。后来又一位叫香山的美貌姑娘,放着富家子弟不嫁,却愿意到北角寺出家当尼姑。这北角寺里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和尚,就她一名尼姑,少不了有些风言风语传出,接着就有些闲着无事、专爱捕风捉影的当官的为了把头上的纱帽换大些,天眼加粗的把这事报告给皇上。昏庸的皇帝佬儿偏听偏信,又懒得做什么调查,便下了一道圣旨,让军队把这北角寺用火烧光。可怜这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和尚全在火中丧生,寺院也被烧成一片瓦烁。奇怪的是,这香山姑娘却端坐火中,毫发未损。只见她笑盈盈的一挥手,一座新寺院平地而起,比原先的北角寺更大,气势更恢弘,一片金碧辉煌,站在梁上东峰上就能远远看到。人们这才知道香山姑娘并非凡人,从此这北角寺就改名叫香山寺了。香山寺的钟声顺沟谷传来,与梁上寿圣寺的钟声遥相呼应,更增加了梁山的幽静神秘。

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莘(今合阳),称“有莘国”,简称莘国,上属雍州。商代因之。西周时,有莘国改属畿内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废有
莘国,并入晋国,称“莘地”、“梁”或“羁马”。
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分晋室后,莘地属魏“西河之地”。
魏文侯十七年(前429年)败秦师于郑(今华县),还师北上,于合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遗道在今黄河西岸莘里村)北岸筑城,取名“合阳城”,西河之地,始称合闱。
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献西河之地于秦,合阳划入秦境,为合阳邑,上属内史郡。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西楚霸王项羽划秦腹地为塞、雍、翟三国,号称“三秦”,合阳属塞国。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灭塞,合阳归汉,属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改属内史郡。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合为“郃”,始设“郃阳县”,属左内史郡。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属左冯翊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并郃阳入夏阳县(今韩城市)。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至西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郃阳属冯翊郡。
十六国时,郃阳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等国占领,县置流废。
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析郃阳,于东北部设宫城县(治所在今东宫城,原名织锦城);于南部乳罗山一带及今澄城县南部设五泉县(治所在今良石村)。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又于中部设郃阳县。三县皆属华山郡。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年),调整郃阳县属武乡郡,宫城县和五泉县隶属澄城郡。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并宫城县及五泉县的乳罗山地区入郃阳县,上属澄城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郃阳县属同州。十六年(596年),县治由黄河西岸迁至县中部(即今县城)。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同州为冯翊郡,郃阳属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郃阳复属同州。三年(620年),析郃阳东部黄河沿岸一带设“河西县”(治所设郃阳县故城),两县皆属同州。八年(625年),郃阳县属西韩州,至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复属同州。玄宗天宝元年(742),郃阳、河西两县属冯翊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同州之称,郃阳、河西两县属之;乾元三年(760),改河西县为夏阳县,隶属未变。
五代初期,郃阳、夏阳两县属河中府,后周属同州。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撤夏阳县并入郃阳县,仍属同州。
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郃阳县划属桢州。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郃阳县复属同州。
明代,郃阳县仍属同州。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同州改府,郃阳为其辖。
民国2年(1913年),郃阳县隶属关中道。22年(1933年),直属陕西省。27年(1938年),析西北山地红石崖一带归黄龙垦区,后属黄龙县。次年,划郃阳县归属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所辖。
1948年3月26日(农历二月十六日)郃阳解放,划为陕甘宁边区政府黄龙分区所属县。同年12月,改由陕甘宁边区政府大荔分区所辖。1950年隶属陕西省渭南专区。1956年10月至1958年12月直属陕西省管辖。
1958年12月,郃阳县并入韩城县。
1961年8月22日恢复郃阳县,隶属渭南专区。
1964年9月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

  • 合阳历史
    答:1964年9月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
  • 合阳景点:探寻中原腹地神秘古镇的历史文化之旅
    答:合阳府太极拳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唐家义,是太极拳的一支流派,而唐家义还创建了合阳唐氏堂,主张“王道治国”,即以仁义之心治理国家。合阳皮球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全国首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游客来到合阳,可以感受皮球的魅力,领略这种民间体育文化的独特风情。合阳的“龙舟小调”是当地...
  • 有关合阳历史的书有哪些?
    答:伊尹(约公元前16世纪),又名伊挚,夏末有莘国(今合阳县)人,商代大政治家。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商王成汤三聘伊尹到都城亳(今河南商丘)共谋大业。伊尹精于烹饪,常以调味之理喻王事,成汤视为知音,委以国政。伊尹辅佐成汤灭除夏桀,建立商朝,被尊为“阿衡”,亦即宰相。商汤去世,又先后...
  • 讲述合阳故事传承合阳历史弘扬合阳文化征文
    答:已届耄耋之年的周以慎老先生,合阳人都称他周会计。 是最早援合的人,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来到了合阳,一手创建了合阳银行,与汪老师不同的是,他们夫妻俩都在银行工作。 周夫人是地道的大家闺秀,来合之初,隔三差五到邮局邮取包裹,全都是寄往上海和上海寄来的换洗衣服,那时人们只瞧了新鲜,没往多了想,殊不知情...
  • 合阳跳戏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答:1949年春,合阳东乡解放,行家庄在军民联欢大会上,演出神话剧《火焰山》慰问西进大军。1957年春节,合阳跳戏参加了“陕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由行家庄艺人联合演出神话剧《收红孩》。1963年春,南义庄演了两天三夜。1979年,行家庄恢复演出《老将得胜》、《战马超》、《战盘河》等传统剧目...
  • 合阳中学的学校历史
    答:合阳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7年8月学校就成立了党的支部小组,通过开办“垦荒书店”、建立“读书会”等形式传播革命思想,成为渭北党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学校的师生又组织“抗战剧团”宣传救亡运动,成立“沿河学生抗日联合会”为抗战造就干部。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多次发动学潮,反对国民党的专制...
  • 我家附近的名人 合阳的
    答:合阳历史上的名人 伊尹(约公元前16世纪) 伊尹,又名伊挚,夏末有莘国(今合阳县)人,商代大政治家。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商王成汤三聘伊尹到都城毫(今河南商丘)共谋大业。伊尹精于烹饪,常以调味之理喻王事,成汤视为知音,委以国政。伊尹辅佐成汤灭除夏桀,建立商朝,被尊为“阿衡”,...
  • 陕西合阳县的哪些景点值得推荐?
    答:合阳县位于中国陕西省渭南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以下是几个值得推荐的合阳景点:合阳古城 - 合阳古城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宋元古城,城墙周长约3.5公里,城内街道布局整齐,古建筑众多,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韩城古城 - 韩城古城位于合阳县东北部,是全国重点...
  •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怎么样啊
    答:洽川古为“有莘国”,历史文化悠久.我国著名的《诗经》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出自洽川。早在公元前21世纪,有莘氏部族就在此集聚;公元前429年,魏文侯修筑合阳城;《诗经》开篇之作在合阳唱响;汗《合阳令·曹全碑》在合阳出土;商元圣伊尹、周武王母太姒、孔子...
  • 讲述合阳故事弘扬合阳历史
    答:在合阳梁山脚下的村庄里,流传着这样几句话:“香山寺,金钟响;梦遗沟,出皇娘。”香山寺在韩城境内,原先叫北角寺。后来又一位叫香山的美貌姑娘,放着富家子弟不嫁,却愿意到北角寺出家当尼姑。这北角寺里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和尚,就她一名尼姑,少不了有些风言风语传出,接着就有些闲着无事、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