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六不治”的现实意义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司马迁据扁鹊治病的事迹提出"六不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结合其对后世的影响谈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扁鹊提出了“六不治”的治疗原则,时到今日,仍有其现实意义: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
,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
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大意是说:假使桓侯能预先知道没有显露的病症,能够使好的医生及早诊治,那么疾病就能治好,
性命就能保住。人们患病的原因多种多样、疾病的发展转化也极为复杂,而医生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
手段却远远不够。所以针对以下六种,要慎重对待:一是为人傲慢放纵,狂妄、骄横、不讲道理的人;二
是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身体的人;三是对服饰、饮食、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四是体内气血错乱、
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五是身体极度赢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六是只相信鬼神、不信任医
学的人。有这样的一种情形,那就很难医治了。
按司马迁的记述,这应该是在蔡桓公后,扁鹊所总结发表的“感慨之词”现一一阐述。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即为人傲慢放纵,狂妄、骄横、不讲道理的人不治。作为生病之人,心理上
自然也会表现为一种“病态”,在一般情况下,有些不好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于傲慢无理不
可礼遇那就不能按常理进行医治了。但是对于正常的检查,用药还是应该做好配合的。
轻身重财,二不治:即: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身体的人不治。有句话叫“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钱”和“财”的关系了。没钱的确不行,但是一味的为钱而不顾命,视财如命,透支
了健康,一旦疾病缠身,再想医治,就难了。因此,大家要时刻爱惜自己的身体,劳逸结合。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 即:对服饰、饮食、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不治。衣服穿着不合适宜,饮
食无度没有节制,这都是不良的习惯。穿衣要“风度”不要“温度”,暴饮暴食甚或抽烟、酗酒、熬夜加
班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对健康不利。因此,大家要根据自身特点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注重保健才能起到
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益寿延年的效果。
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 即: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不治。从中医的角度“阴阳
”主要主是指人身体上的“气”“血”,阴阳不分,合为一体,身体的五脏六腑紊乱,那么势必出现系统
衰竭,如此以来,就真的难以再治疗了。
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 即:身体极度赢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不治。“形羸不能服药”
应该是说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病入膏肓了,如此以来,也就实在无力回天了。人的生命总有终极,生老病
死也是人生常态。认识这种规律的本身也是一种解脱。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 即:只相信鬼神、不信任医学的人不治。相信“巫术”不信医,其实际是人的思
想信仰问题,“巫术”是非科学的,但在远古时代,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匮乏,自然会追求一些超自然的东
西,但在今天如果还去信奉那样妖神鬼怪,那就真的是无药可治了。当然,在求医问药上,我们也存在偏
差,医生的水平不同,结果肯定也不同,因此在出现病痛之后还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尽量寻求专业的治疗才
是对的。
“六不治”的启示:
启示一,“不治”不是“不能治”“不给治”而是“不好治”。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持科学的态度,在《史记》里指出“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从这里可以
看出,作为医生并没有完全放弃的意思,而是说“重难治”所以我们应该将“不治”正确的理解为“不好
治”。不应该理解为“不可治”、“不能治”甚至“不给治”。作为扁鹊他对待患者的态度肯定是积极的
,这是医德问题。他凭借高超的医术,针对各地风俗习惯和疾病谱的不同,积极调整治疗手段:有时做妇
科医生,有时又不得不成为小儿科医生,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因此可以肯定扁鹊
具有很好的医德。文章的结构安排也不难看出,司马迁对扁鹊及其“六不治”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启示二,“病本工标”,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这里所说的“
病为本”,应该就是指以病人为本;“工为标”,即医生为标。明确提出在医患关系中,患方所处的重要
地位。如果病人对治疗缺乏主动性,或拒绝治疗,或不遵医嘱,或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医生,就属于本末倒
置。当然,提高医生自身的技术水平,就是另一个层面的要求了。
启示三,树立正确的“疾病观”。
从我国中医理论上看是站在整体的高度、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疾病的。人之所以生病,首先是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发生不谐调,然后才使各种致病因素有了可乘之机,最终导致一系列生理、心
理障碍。因此,人体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是内、外环境不协调的结果。“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疾病
的发生发展,不过是“正”、“邪”斗争的具体表现。致病因素是必要条件,患者个人的先、后天因素是
决定条件。因此,患病以后,中医提倡清心寡欲,主动调整节奏、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这些观点在今天仍
然有其现实意义。扁鹊的“六不治”所描述的狂妄骄横、重财轻身、衣食不适、迷信鬼神等,就是典型的
不协调、不适应,对疾病的防治和治疗都是极为不利的。同时,这些情况又不大可能依靠医生单方面医术
来解决,需要医生、患者、家属、甚包括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任何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患者的积极配合
。如果病人对医生缺乏起码的信任,不愿意与医生沟通,甚至根本拒绝治疗,则必然使医生的诊疗技能无
地放矢,或诊疗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树立正常的“疾病观”尤为重要。
启示四,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我们古代医学强调:疾病的康复“三分治,七分养。”扁鹊就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蔡桓公这个案
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
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
少”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
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
人中最差的一个。” 同时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
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
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
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
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
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这些都说明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这就说明了预防的重要性。

现实意义是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1.不治”不是“不能治”“不给治”而是“不好治”。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持科学的态度,在《史记》里指出“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医生并没有完全放弃的意思,而是说“重难治”所以我们应该将“不治”正确的理解为“不好治”。
2.“病本工标”,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这里所说的“病为本”,应该就是指以病人为本;“工为标”,即医生为标。明确提出在医患关系中,患方所处的重要地位。
3.“病本工标”,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这里所说的“病为本”,应该就是指以病人为本;“工为标”,即医生为标。明确提出在医患关系中,患方所处的重要地位。
4.预防为主,防患未然。我们古代医学强调:疾病的康复“三分治,七分养。”扁鹊就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蔡桓公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

“六不治”的现实意义:

一,“不治”不是“不能治”“不给治”而是“不好治”。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持科学的态度,在《史记》里指出“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医生并没有完全放弃的意思,而是说“重难治”所以我们应该将“不治”正确的理解为“不好治”。不应该理解为“不可治”、“不能治”甚至“不给治”。作为扁鹊他对待患者的态度肯定是积极的,这是医德问题。他凭借高超的医术,针对各地风俗习惯和疾病谱的不同,积极调整治疗手段:有时做妇科医生,有时又不得不成为小儿科医生,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因此可以肯定扁鹊具有很好的医德。文章的结构安排也不难看出,司马迁对扁鹊及其“六不治”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二,“病本工标”,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这里所说的“病为本”,应该就是指以病人为本;“工为标”,即医生为标。明确提出在医患关系中,患方所处的重要地位。如果病人对治疗缺乏主动性,或拒绝治疗,或不遵医嘱,或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医生,就属于本末倒置。当然,提高医生自身的技术水平,就是另一个层面的要求了。
三,树立正确的“疾病观”。

从我国中医理论上看是站在整体的高度、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疾病的。人之所以生病,首先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发生不谐调,然后才使各种致病因素有了可乘之机,最终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障碍。因此,人体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是内、外环境不协调的结果。“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疾病的发生发展,不过是“正”、“邪”斗争的具体表现。致病因素是必要条件,患者个人的先、后天因素是决定条件。因此,患病以后,中医提倡清心寡欲,主动调整节奏、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这些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扁鹊的“六不治”所描述的狂妄骄横、重财轻身、衣食不适、迷信鬼神等,就是典型的不协调、不适应,对疾病的防治和治疗都是极为不利的。同时,这些情况又不大可能依靠医生单方面医术来解决,需要医生、患者、家属、甚包括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任何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患者的积极配合。如果病人对医生缺乏起码的信任,不愿意与医生沟通,甚至根本拒绝治疗,则必然使医生的诊疗技能无地放矢,或诊疗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树立正常的“疾病观”尤为重要。
四,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我们古代医学强调:疾病的康复“三分治,七分养。”扁鹊就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蔡桓公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同时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这些都说明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这就说明了预防的重要性。

扁鹊,据史料考证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一位医生,他到处行医,治病救人,人们非常尊敬他。因为他
所到之处热心给人治病,解除了人们的痛苦,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医生比作一个会给人带来喜讯的喜鹊。所

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由此可知扁鹊是一个传说人物。

但我们现在所称道的扁鹊,按史料记载真名叫秦越人,也叫卢医。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

医生称作“扁鹊”。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

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是他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他精通内、

外、妇、儿、五官等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采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

等法治愈患者不计其数名闻天下。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成为后世医家学习的榜样。收入到教课书中的

《扁鹊见蔡桓公》到现在仍为人传颂。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扁鹊提出了“六不治”的治疗原则,时到今日,仍有其现实意义: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

,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

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大意是说:假使桓侯能预先知道没有显露的病症,能够使好的医生及早诊治,那么疾病就能治好,

性命就能保住。人们患病的原因多种多样、疾病的发展转化也极为复杂,而医生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

手段却远远不够。所以针对以下六种,要慎重对待:一是为人傲慢放纵,狂妄、骄横、不讲道理的人;二

是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身体的人;三是对服饰、饮食、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四是体内气血错乱、

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五是身体极度赢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六是只相信鬼神、不信任医

学的人。有这样的一种情形,那就很难医治了。

按司马迁的记述,这应该是在蔡桓公后,扁鹊所总结发表的“感慨之词”现一一阐述。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即为人傲慢放纵,狂妄、骄横、不讲道理的人不治。作为生病之人,心理上

自然也会表现为一种“病态”,在一般情况下,有些不好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于傲慢无理不

可礼遇那就不能按常理进行医治了。但是对于正常的检查,用药还是应该做好配合的。

轻身重财,二不治:即: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身体的人不治。有句话叫“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钱”和“财”的关系了。没钱的确不行,但是一味的为钱而不顾命,视财如命,透支

了健康,一旦疾病缠身,再想医治,就难了。因此,大家要时刻爱惜自己的身体,劳逸结合。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 即:对服饰、饮食、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不治。衣服穿着不合适宜,饮

食无度没有节制,这都是不良的习惯。穿衣要“风度”不要“温度”,暴饮暴食甚或抽烟、酗酒、熬夜加

班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对健康不利。因此,大家要根据自身特点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注重保健才能起到

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益寿延年的效果。

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 即: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不治。从中医的角度“阴阳

”主要主是指人身体上的“气”“血”,阴阳不分,合为一体,身体的五脏六腑紊乱,那么势必出现系统

衰竭,如此以来,就真的难以再治疗了。

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 即:身体极度赢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不治。“形羸不能服药”

应该是说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病入膏肓了,如此以来,也就实在无力回天了。人的生命总有终极,生老病

死也是人生常态。认识这种规律的本身也是一种解脱。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
即:只相信鬼神、不信任医学的人不治。相信“巫术”不信医,其实际是人的思

想信仰问题,“巫术”是非科学的,但在远古时代,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匮乏,自然会追求一些超自然的东

西,但在今天如果还去信奉那样妖神鬼怪,那就真的是无药可治了。当然,在求医问药上,我们也存在偏

差,医生的水平不同,结果肯定也不同,因此在出现病痛之后还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尽量寻求专业的治疗才

是对的。

“六不治”的启示:

启示一,“不治”不是“不能治”“不给治”而是“不好治”。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持科学的态度,在《史记》里指出“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从这里可以

看出,作为医生并没有完全放弃的意思,而是说“重难治”所以我们应该将“不治”正确的理解为“不好

治”。不应该理解为“不可治”、“不能治”甚至“不给治”。作为扁鹊他对待患者的态度肯定是积极的

,这是医德问题。他凭借高超的医术,针对各地风俗习惯和疾病谱的不同,积极调整治疗手段:有时做妇

科医生,有时又不得不成为小儿科医生,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因此可以肯定扁鹊

具有很好的医德。文章的结构安排也不难看出,司马迁对扁鹊及其“六不治”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启示二,“病本工标”,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这里所说的“

病为本”,应该就是指以病人为本;“工为标”,即医生为标。明确提出在医患关系中,患方所处的重要

地位。如果病人对治疗缺乏主动性,或拒绝治疗,或不遵医嘱,或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医生,就属于本末倒

置。当然,提高医生自身的技术水平,就是另一个层面的要求了。

启示三,树立正确的“疾病观”。

从我国中医理论上看是站在整体的高度、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疾病的。人之所以生病,首先是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发生不谐调,然后才使各种致病因素有了可乘之机,最终导致一系列生理、心

理障碍。因此,人体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是内、外环境不协调的结果。“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疾病

的发生发展,不过是“正”、“邪”斗争的具体表现。致病因素是必要条件,患者个人的先、后天因素是

决定条件。因此,患病以后,中医提倡清心寡欲,主动调整节奏、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这些观点在今天仍

然有其现实意义。扁鹊的“六不治”所描述的狂妄骄横、重财轻身、衣食不适、迷信鬼神等,就是典型的

不协调、不适应,对疾病的防治和治疗都是极为不利的。同时,这些情况又不大可能依靠医生单方面医术

来解决,需要医生、患者、家属、甚包括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任何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患者的积极配合

。如果病人对医生缺乏起码的信任,不愿意与医生沟通,甚至根本拒绝治疗,则必然使医生的诊疗技能无

地放矢,或诊疗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树立正常的“疾病观”尤为重要。

启示四,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我们古代医学强调:疾病的康复“三分治,七分养。”扁鹊就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蔡桓公这个案

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

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

少”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

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

人中最差的一个。” 同时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

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

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

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

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

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这些都说明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这就说明了预防的重要性。

言之及此,由“不治”观“治”,使我们不难理解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疾病观”面对

并不严重的疾病,我们不可讳疾忌医,应该积极治疗,不可因小失大,以到追悔莫及。真的要面对“不可

治之病”时,我们也应该坦然面对,人的生命终要完结,微笑面对死亡,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但是最让人

们警醒的应该是积极预防,防患未然不要等到“疾病”出现了才寻求弥补结果,结果是亡羊补牢,为时已

晚。 人生的疾病如此,可人生的工作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 古代中医六不治是指什么
    答:扁鹊 扁鹊开创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而且擅长各科,他曾游历各国为人看病,积累了丰富的行医经验,并且将之记载下来,著作有《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不过现在均失传。据《史记》记载,扁鹊有著名的六不治理论,描述了六种不治之症。一、骄恣不论於理 “骄恣不论於理”的意思是为人傲慢放纵,不...
  • 扁鹊传中六不治的内容
    答:第二,重财轻身。意恩是自己病得很重,也不肯花钱医治,不治。第三,衣食不能适。意思是穿衣不当,吃得不好,暴饮暴食,不治。第四,阴阳并,脏气不定。意思是阴阳失调,肠胃、内脏、消化系统紊乱,不治。第五,形赢不能服药。意思是身体赢弱,药都吃不下去,不治。第六,信巫不信医。意思...
  • 据说古代中医有实行六不治,究竟是哪六不治?
    答: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一不治:骄恣不...
  • 什么是不治之症?
    答: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一文中扁鹊认为的六种不治之症: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
  • 神医扁鹊交代后人停尸3天下葬,坚持6不治原则,为何会惹上祸患呢?_百度...
    答:遵守医德的扁鹊也有不治的病人,看看扁鹊坚持的"6不治"的原则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第一是对狂妄骄横,蛮不...
  • 扁鹊用中草药治病的例子有哪些?
    答:关于“六不治”,许多研究扁鹊的论著都认为是扁鹊的思想和主张,甚至认为有现实意义而予以肯定。对此,我有一些不同意见,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第一,从《史记》行文看,不像是扁鹊的话,因为没有“扁鹊曰”这样的字眼,倒像是司马迁个人的议论。在“六不治”前面还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
  • 中医有几不治?
    答:第五种是 身体特别虚弱,到了无法服药的程度。第六种就是信巫,现在应该说是信西药而不相信中医。上面的这六种不治,除第四和第五种情况外,医生还是完全可以治疗 的,所谓不治,完全是因为患者不配合,使得医生对其无法进行正常的治疗,所以出现这种不治的后果,实在是自取其苦。
  • 神医扁鹊的故事
    答:扁鹊在疾病诊疗上,提出了有名的“六不治”原则,至今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2、望闻问切皆精通 四...
  • 华佗有三种人不治是那三种
    答:《扁鹊仓公列传》的记载为:第一种人,“娇恣不论于理”。即骄傲任性、依仗权势,骄横跋扈、蛮不讲理的人为不能治愈的表现。望求医者好自为之。第二种人,“轻身重财”。即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舍命不舍财,不注重养生的人病更难治。今人更应重视这一社会现象。第三种人,“衣食不能适”。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