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从素质教育转为核心素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为什么要从素质教育转变为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比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核心素养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从素质教育转变核心素养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升级,是新形式下的必然要求。

在学校课题组的组织下,我们详读林崇德教授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后,让我们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体会。
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是,“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事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
一、着眼在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现代属性。
语文教育的这个“现代性”,体现在阅读的语料、认知价值、语言交流、主流价值观等很多方面。传统语文与现代语文在五四运动下的教育都曾经画过界:现代语文,以学习白话文为主,演变而今,在于学习典范的现代汉语;这个语文不是限于国学的,传统的,历史的,而要前瞻未来,本着世界眼光,学习多元化;这个语文的学习,也需要在注重语感的积累的同时,更加重视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有效性;这个语文所塑造出来的人,要能够较好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构造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
二、 着眼于语文科的独有特点,体现学科基本学习属性。
语文是语言学科,就人才类型而言,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其培养人的特长也归入语言领域。语文,一定是具有语言优势的,静儿发展文学水平、文化水平等。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画出界限来,这个课程到底要学什么?不要让语文老师变成一个全能选手,什么都教。这门课程也不可能不所不包。语文教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却无法解决。作为语文科素养发展的后续事情。语文科读久了,或许其人的文化滋味就显著起来。
三、 着眼在核心素养,不要过于泛化,超出学科实施力量则就成为学科实现不了的目标。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品读《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后,我们教育观念又一次转变。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语文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内涵既要涵盖通过学校学习应该掌握的人类文化工具,也要包括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所需的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等“胜任力”;既要关注西方文化下科学认识世界和参与社会的传统,也要继承中华文化明德修身、“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核。因此,本次课程改革所采用的“核心素养”及其理论建构,本质上试图回答在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下“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在根本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这一提法与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素质教育旨在改变当时过分强调“智育唯一、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弊病,促进育人模式的转型。此次提出“核心素养”,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试图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质量观念,阐明人才培养要求,从而实现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之所以采用“素养”概念,而没有沿用“素质”的提法,有如下几方面的考虑:
(1)“素质”通常指的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交互作用在个体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结果。而“素养”更多的指向后天习得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的,可以更加凸显教育的价值。
(2)虽然国内已有大量有关“素质”和“素质教育”的讨论,但一直没有形成公认的系统理论体系、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相比之下,“素养”是与国际科研文献一致的科学建构,存在大量相关研究和成果,可以在借鉴国际理论和研究模式的基础上构建我国“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
(3)从推进策略的角度来讲,选择“核心素养”而不沿用“素质”的用法,更加容易赋予其新的含义,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思考,免除旧有概念可能蕴含的思维定式。
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为了打破学科教学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点的传授和操练,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科教育目标。然而,由于理论和现实中的种种原因,“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演变成只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未能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形式化和虚化。
核心素养有助于重新审视“三维目标”的整合问题。核心素养在本质上是应对和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性品质。这一过程离不开个体能否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思维模式或探究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内的动力系统。在这个意义上,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这种整合发生在具体的、特定的任务情境中。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与情境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在情境中通过活动,创生知识,形成思维观念和探究技能,发展素养。教育或教学的功能就在于选择或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适当的活动以促进学习的发生。所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蕴含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活动方式,开展体验式的、合作的、探究的或建构式的学习。

  • 培育核心素养是为了提升什么?
    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如下:1、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不以学生的成绩成为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多注重学生的性格与本性发展。3、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怎么学习,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 核心素养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答: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 :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一方面...
  •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课改要提核心素养
    答:因此,多位专家认为德育应该是核心素养,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爱人类、爱社会、爱国家。还有人主张要加强青少年的抗压教育、挫折教育。一位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的教授认为,连数学和计算机能力都不重要,关键是思想品德价值观。我个人以为,各位教授的观点都很正确、很深刻,但道德品质方面的素养只是基本素养,而不能...
  • 为什么说用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节点
    答:“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校园围墙内的事,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素质教育不是一个新话题,素质教育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已近30年,...
  •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答: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那么对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内涵、构成、彼此关系及其发展水平的论证和阐述,就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化成具体和系统的基础教育阶段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按照这种定位,确定“核心素养”既要批判性地吸取国际上有关“ke...
  • 如何理解学科核心素养
    答:因此,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综合表现。这一超越知识和技能的内涵,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更加完善和系统地反映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理念。4.在功能上,...
  • 素质教育要以什么为核心
    答: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而非育才模式,以育才取代育人,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以应试教育取代素质教育,以考试分数取代人的全面发展,将素质教育模式化...
  • 什么是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切教育活动使“人成为人”、使人的素养成为“人的素质”的关键“酵母”。我们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效地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是人性之本,能力之源;素养是人性之树,能力品格之干。从素养培养到素质形成,也是过程到结果。素质强调的是人的“质”,侧重...
  • 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理解和应用
    答:核心素养再教育中的理解和应用如下:1、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时,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中,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的设计。2、教师在设计教学...
  • 请问学生素养这个观点出自哪里?
    答:1、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未来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2、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3、道德滑坡的危害性不亚于外敌入侵,大兵压境。重建道德,迫在眉睫。4、素质教育是根,核心素养是干,综合素质是果,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爱。5、教育就是鱼儿在水中游,鸟儿在空中飞,而不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