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比较法进行中学历史的教学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一、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现状。

初一的语文老师,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自己尽心尽职、呕心沥血地苦战,期中期末考试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家长见面,却引起家长一片惊呼:我们孩子小学时都考九十几分,现在书读多了,怎么反而只考七、八十分,甚至五、六十分?上初中后,学生的语文成绩明显下降,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探究其原因,连学生自己都会发现,分数往往丢在现代文课外阅读上。

通过卷面分析,再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我感到初一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现状可表述为:对阅读材料所述内容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了解(即复述性阅读水平)尚可,但不能深入到材料的字里行间去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字的深刻含义、词句段篇的异同及其内部关系,也就是说解释性阅读水平欠缺,更谈不上对阅读材料作出独立评价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种阅读水平现状应该说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必然结果。

二、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下降”原因探究。

仔细对照初中和小学高年级的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小学五、六年级试卷中的课外阅读题重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整个初中阶段语文试卷的课外阅读题重在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知识出版社二○○八年六月第一版的小学新启蒙教程《走向外国语学校·升学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为例,其中十二套语文综合能力模拟试卷,十二篇课外现代文阅读材料共七十八道题,有关字、词、句基础知识的试题四十二道,占总题量的53.8%,考察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的三十六题,占百分之四十六点二。

而与此性质相同的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名校阅读直通车系列丛书》(白金、马建华主编)中的《阅读与写作》初一分册(陈宝贵主编)共四十篇现代文阅读材料,笔者从中任意抽取十二篇进行对照,只有七道是字词类的题目,占总题量的12.7%,且无一例外都是体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及感 *** 彩,与小学高年级试卷中考察字词的读音、词意又大不相同。

不只是课外阅读,即使是以课本为例的课内阅读训练,中、小学训练的侧重点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11册第七课《飞向月球》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同是介绍美国“阿波罗11号”代表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分别有四道课后训练题,《飞向月球》有二道字词训练题,一道阅读理解题,还有一道题要求朗读课文。

而《月亮上的足迹》课后只有一道字词训练题,两道阅读理解题,还有一道要求快速阅读课文并画一张登月示意图,同时做简要解说。

虽然只差一个年级,两篇课文课后练习题设计在阅读理解程度上所拉开的距离明显比初二与初一之间的距离大。

这固然因为中、小学属于语文学习两个不同的阶段,即一个侧重“语言与文字”学习,另一个侧重“语言与文学”学习(见《现代汉语词典》“语文”释条),还因为中、小学语文在教学方面存在着脱节现象,训练的点变化太大,学生一时不能适应,才会出现上文所说的阅读水平“下降”,语文成绩“下滑”的现象。

如果我们弄清了学生成绩下降的症结所在,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一定训练,是能够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一个明显提高的。

三、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1、明确阅读能力的内涵。

语文教育学的观点认为:“阅读能力是指使阅读活动顺利进行的稳固的心理特征。”1“阅读能力的内涵可以表述为:1.理解和运用词汇的能力:词的构成、语境中词的意义。

2理解句子的能力:句子的结构、句子的整体意义。

3理解段落的能力:段落构造和意义。

4理解文章的能力:文章结构、中心思想。

5理解文体的能力。

6评价文章的能力:评价并欣赏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7速读的能力:认词和理解词的速度,辨认句子结构和理解句子意思”2可见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要想使阅读能力获得切实提高,除了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还必须花大力气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说理解能力的提高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因为“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得益于三个方面的营养:其一是知识,指语文基本知识、文化科学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

其二是生活经验,指对人生、世界、感情等多方面的综合体验。

其三是心智技能,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系统等心智活动的技能。

3而这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能够或多或少地加以指导和训练。

笔者在所任教的初一两个班级中,挑选了一个基础相对较好,学有余时的班级,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选择有利于训练的课外阅读材料。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4这是叶老的至理名言,因为课本凝聚了教育界多学者、专家的毕生心血,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气息,难易程度适合学生学习,是最好的阅读训练材料。

但是,要想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凭课本中有限的几篇课文,在训练的量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一些课外训练材料。

尤其是现行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按照共同的话题组织单元,不分文体。

话题阅读教学虽然便于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进行对话式教学,但不利于以文体为中心的一系列语文基本知识的传授与巩固。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5有现代诗《黄河颂》,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杂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散文《土地的誓言》,乐府民歌《木兰诗》,“以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6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不利于这五种文体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因此,笔者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根据本单元讲读课的体裁,确立以小说为重点,进行相关语基的训练,同时从自读课本中选择两篇相同主题的小说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习,既巩固了与小说有关的语基知识,又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另外,笔者还选用了陈宝贵主编的《阅读与写作》(初一分册)进行较为系统的阅读训练,效果也颇为理想。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传授非常重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积累,通过先行占有语言材料把握母语的使用规则。

这种“自悟”的学习方法就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

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

7这种观点遭到部分老师的反对,他们认为“对于中学阶段以书面语学习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片面地强调简单地回归传统是不行的。”“传统的以习得为主要特色的语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精英教育。

它更适合一些悟性很高的学生,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经验主义的习得方式无法使大多数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认识并掌握语言的规律和技巧”8。

此种意见,笔者认为非常中肯,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有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再辅以精要的、好用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点拨,就可以不再重复前人已走过的路,而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达到更高的学习层次。

当然在重视“学得”(指有意识研究且以理智的方法来理解某种语言)的同时,笔者认为也不能忽视“习得”的方法,宜将“学得”与“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边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边在阅读中细心领悟,才能提高更快。

阅读训练的方法很多,笔者不一一列举,在这里主要交流一些教学中的切身体会:  (1)理解重点语句、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我们必须借助具体语言环境和上、下文,去推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这些词语中,有的表示的是反语,有的有言外之意,的在表层含义下隐藏着深层含义,它们往往与中心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如人教版初一(下)第二课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花落”表层含义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深层含义是以花喻人,指“天 *** 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解答重点语句或关键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时,要提醒学生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结构上通常有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总启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的作用;二是内容上常常有点题、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照应前文的作用。

如《爸爸的花落了》的结尾“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点题、照应前文并深化了中心。

这样,学生拿到题目后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2)理解段落的能力。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文章段意、层意。

这种阅读训练虽然已不是目前所提倡的教学主流,但笔者认为,这有利于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并快速感知文章整体内容。

所以还是尽可能给学生这种锻炼的机会。

划分文章层次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把文章内容相同的合在一起,不同的分开。

概括文意时尽量在文中寻找支撑句;或者把文中现成的关键词组合起来,实在需要自己归纳时,概括要力争完整、简洁。

(3)理解文章的能力  首先应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记叙的要素、顺序、线索。

在教记叙的顺序时,笔者自创“数字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叙的顺序:顺叙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用数字表示为1,2,3,4,5;倒叙是先写事情的结果或后发生的情节,然后再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写,用数字来表示即5、1、2、3、4;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根据需要,插入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另外一些情节,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如果插入的部分用方框“□”表示,那么插叙可用数字表示为:1、□、2、3、□、4、5。

结果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并掌握了记叙的顺序。

在寻找记叙的线索时,笔者首先告诉学生,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它在文中的作用类似于珍珠项链中把一个个珍珠串在一起的那条线,寻找线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看课文标题。

b、看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

c、看全文紧紧围绕的事物或活动。

d、看时空的变化。

e、看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f、看是否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3)理解记叙文中中心与材料的关系,材料详略处理的问题。

训练学生理解记叙文应围绕中心选材,并从材料安排的详略中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

其中道理勿需赘述,需要强调的是因为这点与学生作文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一定要在阅读训练中把这个知识点讲透,讲烂,让学生牢记在心,并学会运用。



  • 历史比较法简介
    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历史比较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教师会选取具有相关性的历史事件或概念,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以及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此揭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和独特特点。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征,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比较法...
  • 如何运用比较法进行中学历史的教学
    答:在教记叙的顺序时,笔者自创“数字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叙的顺序:顺叙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用数字表示为1,2,3,4,5;倒叙是先写事情的结果或后发生的情节,然后再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写,用数字来表示即5、1、2、3、4;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根据需要,插入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另外一些情节,再接叙原来的事...
  • 如何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的比较能力
    答:一般说来,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应主要从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性质、简单经过及其结果等方面去着手比较;对历史人物的比较应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主张、主要活动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去进行比较;对历史现象主要应从现象产生的原因、现象的特点、现象所反映的本质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历史意义等方面去比较...
  • 历史教学基本方法的运用
    答:1.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叙述、描述、概述三种具体的类型。通过教师的讲述,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知识,从而为培.养 想象力 、创造力、分析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2.讲解法: 是对历史名词、概念、观点和规律等内容进行解析论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
  • 高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方法有哪些
    答: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
  • 历史比较法的介绍
    答:“历史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它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
  • 举例说明什么是历史比较法
    答:“历史比较法”就是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来探索语言发展规律的方法。缺点是不能联系社会发展和语言的各个方面。历史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 历史教法
    答:中学历史课堂基本教学方法 1.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含叙述、描述、概述三种具体的类型。通过教师的讲述,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知识,从而为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分析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2.讲解法: 是对历史名词、概念、观点和规律等内容进行解析论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
  • 如何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
    答:同时,在历史复习中,学生还需要学会比较对照、辨析异同.比较教学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复习课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前后贯通、中外交错地复习指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是指把发生...
  • 高中历史课堂怎样才能高效学习?
    答: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