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样地的内涵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9
标准样地的内涵与设置

(一)标准样地含义
样地法农用地分等的标准样地是双向式标准样地,即分为优质标准样地和劣质标准样地。优质(劣质)标准样地是指在一定的栽培管理技术条件下,该区域内农作物产量水平最高(最低)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单元。一般情况下,优质标准样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最好,它们在本区域内所处位置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灌溉与排水等条件的综合特征最优。
在一个区域内,即便是自然条件相同的农用地,由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差异,往往造成同一类型农用地之间的产量水平差异较大,因此,为了排除这种因素的影响,在标准样地的定义中,将技术与管理水平限定为“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
对于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区域而言,如一个县级行政区,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往往有数千个,如果其中产量水平最高或最低的一类单元以区域内单元总数的 10% 计,一个县也往往有数百个单元的产量水平在最高或最低范围,而在农用地分等定级过程中,不可能将产量水平最高(最低)的一类单元都作为标准样地对待,只能是根据统计学上的原理从中选取出一部分作为优质(劣质)标准样地。因此,将标准样地限定为“产量水平属于最高或最低范围的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至于“若干个”是多少的问题,将在其后的相关部分介绍。
一般情况下,作为优质标准样地的分等定级单元的土地基本特征是:在区域内,作为优质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与其余的单元相比,其农业生产条件最好,而且在区域内的所有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中,优质标准样地所处位置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灌溉与排水条件等土地因素的综合特征最优;劣质标准样地则相反。
(二)标准样地特征
1. 区域性
不同的区域,其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各不相同,标准样地的综合特征必定差异较大。因此,标准样地只能是一定区域内的标准样地,在这个区域内为标准样地,在其他区域内就不一定是标准样地,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标准样地,只有将标准样地和一定区域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2. 最优性与最劣性
从普遍意义上讲,标准样地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设置的土地质量、个别条件、土地利用效益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可作为该区域内其他地块比较标准的地块。优质标准样地的最优性是指与该区域内的其他地块相比,它所处位置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灌溉与排水等生产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无限制性;劣质标准样地的最劣性特征则是指上述因素对农业生产的综合限制性程度最大。
3. 比较性
比较性是标准样地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原则,没有比较就没有标准样地,标准样地是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然后再将其作为标准应用于比较,从而得出所有土地的相对等级序列。
4. 控制性
各乡(镇)耕地单元的质量应在优质、劣质标准样地的质量范围之内,如果确定出双向式标准样地的等别,则应对其所在区域的耕地质量等别具有双向控制作用。
(三)标准样地设置原则
1. 单位面积耕地产量水平最高与最低
在各乡(镇)范围内,所选择的县级优质标准样地、县级劣质标准样地的产量水平应该在本乡(镇)范围内属于最高、最低水平。
2. 农业生产条件最优与最劣
农业生产条件是耕地在长期的利用中,通过工程性措施对土地进行改造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特征、灌溉保证率的高低、排水是否通畅、田间道路体系的完善情况、地面是否平整、地块的宗地分割是否破碎等。这些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生产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灌溉保证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盐碱化地区以及易洪涝的地区,排水是否通畅是决定土壤是否发生次生盐碱化、所种植或养殖的生物是否会遭受洪灾与涝灾等的关键。在优质标准样地设置中,其农业生产综合条件应属于样地适用区范围内最好的那一类,相对而言,劣质标准样地的农业生产综合条件应在最差范围内。
3. 构成耕地的土地因素的综合特征最优与最劣
构成耕地的土地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地貌因素、水文因素等几个类别,农业生产中,人们种植植物或养殖动物,都是在一定气候、土壤、地形地貌以及水文条件下完成的。这些土地因素不是单个地影响农业生产,而是综合地共同影响农业生产。所设置的优质标准样地,其构成耕地的土地因素的综合特征一定要属于最优范围的那一类耕地分等单元;而劣质标准样地,其构成耕地的土地因素的综合特征则要属于最差范围的那一类耕地分等单元。
4.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是编定为长期稳定的农用地
当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频繁,人对土地的干预能力十分巨大,导致一定区域内的土地用途在较短的时间内总是处于不断的变更过程中。因此,为了确保选作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农用地能够保持其用途不变,能长期作为区域内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标准,也为了所设置的标准样地能够成为今后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的本底基础,在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中,选作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应当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编定为永久性不改变其农用地性质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
(四)各级标准样地设置细则
1. 国家级农用地标准样地设置细则
各市级行政区在所辖的范围内要设置标准样地 20 ~ 30 个,其中优质标准样地 10 ~ 15 个,劣质标准样地 10 ~ 15 个,具体方法及步骤如下:
(1)各市级行政区要确定在本区域内设置国家级标准样地的数量。各市级行政区至少要设置20 个国家级标准样地,其中优质和劣质标准样地各 10 个。
(2)确定在省内的哪几个县(市、区)设置国家级标准样地。根据重庆市近 5 年的耕地产量、投入产出等统计资料,挑出哪几个县(市、区)一年内单位面积土地的实际产量所换算的标准粮产量水平在重庆市的所有县中属于最高(最低)的范围。最高(最低)范围的上(下)限是指重庆市内的每公顷耕地实际产量换算的标准粮产量水平的最高(低)值;其下(上)限是指重庆市内的每公顷耕地实际产量换算的标准粮产量水平的最高值减去(加上)每公顷 750 千克的差值(和)。由于重庆市内可能有较多县的产量水平属于最高(最低)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只需在这些县级行政区中随机挑出 3 ~ 6 个即可,但是如果难以挑出 3 个以上县级行政区的,也可以少挑,甚至可只在一个县级行政区设置国家级标准样地。
(3)各省(市、区)要明确国家级标准样地是农用地分等单元。分等单元的面积是多大,标准样地就是多大。同时明确国家级标准样地的 3 个条件:①作为国家级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分等单元每公顷实际年产量(折算为标准粮的产量)属于全省(市、区)内最高的范围;②选作国家级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分等单元所处地的土壤、地形、农业生产设施等条件在该县内最优;③作为国家级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分等单元是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为永久性的农用地,且没有遭到污染。
(4)实地踏勘所选择设置的标准样地的县级行政区,从农业生产条件、永久农业利用、产量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设置一定数量的优质和劣质标准样地。同时,进一步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在选作国家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内选取能代表该单元平均土地条件的地块作为“典型地段”,并在“典型地段”内挖一个土壤剖面(在土层深厚的地区,剖面长 2 米、宽 1 米、深 1.5 米;在土层薄的地区,剖面的长、宽不变,深度要到土壤的母质层为止);②拍摄土壤剖面照片;③拍摄包括土壤剖面在内的“景观照片”;④从 1∶1 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标准分幅图上查出标准样地“典型地段”或“土壤剖面位置”的经纬度坐标;⑤对本省(市、区)内的国家级标准样地分优质标准样地和劣质标准样地,并按照各标准样地的标准粮产量水平从高到低统一排队编号。
(5)将国家级标准样地标注在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上。如果只在省(市、区)内的 4 个县级行政区内设置本省(市、区)的国家级标准样地,则在该 4 个县的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上标明哪几个农用地分等单元是国家级优质(劣质)标准样地,并绘制标准样地分布图,注明优质和劣质标准样地。
(6)选作国家级优质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分等单元,要设置标准样地标志牌。设置标准样地标志时要注意的事项包括:①设在县级农用地分等单元的边界线上;②设在醒目的位置;③在标志牌上标明标准样地在县内的位置概图;④在标志牌上标明拍摄影像资料的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位置概图;⑤在标志牌上标明标准样地的编号,并注明是国家级标准样地。标准样地标志牌制作要因地制宜、注意节约,以实用、美观并能永久性保留为原则。
2. 省级农用地标准样地设置细则
省级行政区所辖的各县级行政区要设置标准样地20~30个,其中优质标准样地10~15个,劣质标准样地 10 ~ 15 个,一般情况下,比较大的县级行政区应设置 30 个国家级标准样地,比较小的省级行政区可以考虑设置 20 个,且优质和劣质标准样地数量相当。其余设置细则与国家级标准样地设置细则相似,不同之处仅在于标准样地所处层面和选择范围不同。
3. 县级农用地标准样地设置细则
(1)确定在本县级区域内设置县级标准样地的数量。一般情况下,较小县级行政区所辖的乡级行政区少于 15 个,每个乡级行政区都要设置县级标准样地,优质和劣质标准样地各 1 个;较大县级行政区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将所有的乡镇分成几个类型,然后针对各个类型设置优质和劣质标准样地,总数不多于 30 个,优质和劣质标准样地数量相当。
(2)各县要明确县级标准样地是农用地分等单元。分等单元的面积是多大,标准样地就是多大。在乡内选作县级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分等单元要同时满足 3 个条件:①乡内选作县级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分等单元的年亩产量(折算为标准粮的亩产量)属于全乡内最高的范围;②选作县级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分等单元所处地的土壤、地形、农业生产设施等条件在该乡内最优;③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分等单元是县级、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为永久性的农用地,并没有遭到任何污染。
(3)对于各乡选作县级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分等单元,应标明在县级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上,形成标准样地分布图。其他工作与国家级标准样地所需完成工作相同。

(一)土地区位理论
区位是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以及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换言之,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土地区位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三种区位有机联系和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形成区位的优劣差异,这种差异性反映了同一区域内不同土地类型的使用价值和收益水平。
土地区位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在土地空间区位的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由于土地区位的不同,能产生不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表现,使得同类行业在不同的区位上获得的经济收益会有显著差异,不同行业在同一位置上的经济收益也会相差很大。
土地区位优劣差异是衡量农用地质量水平的主要标尺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设置必须全面、系统地以土地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分析标准样地所在区域内的地形、气候、土壤、水利和交通等条件状况,合理地确定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最佳的空间布局。
(二)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工程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跨学科地考虑问题,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方法研究和解决各种系统的问题,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到总体最优的效果。
系统工程方法论为研究方法上的整体化、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学化。系统工程把对象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同时,把研究过程也视作为一个整体。人们把系统作为若干子系统有机结合成的整体来设计,对每个子系统的技术要求都首先从实现整体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对研究过程中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或子系统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矛盾都要从总体协调的需要来选择解决方案。同时,把系统作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来研究,对它的所有技术要求,都尽可能从实现这个更大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的设置站在土地大系统的角度,将不同区域、不同质量的农用地看成一个系统,同时,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进行多种目的分析,以弄清不同分等单元、不同等别耕地的特性,便于对特性进行综合评价,以作出标准样地所坐落的分等单元的最优选择,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化,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化管理的目标。
(三)土地控制论理论
目前,控制论表示一种能应用于任何系统中的一般控制理论。它是人们根据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的,改变和创造条件,使事情沿着可能性的空间内确定的方向(或状态)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在事物可能性空间中进行有方向选择的过程,是实现事物有目的的变化的活动。不难看出,控制不仅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可能性空间有关,而且与选择有关。
将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理论用于土地管理领域,开拓了控制论的一个新的应用领域——土地控制论。土地控制论通过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提出了土地利用复杂大系统,以土地资源的数量配置和空间布局两方面来设计土地宏观控制的模型,包括土地资源数量配置的动态仿真与回归辅助模型,基于模糊相似关系的土地空间布局系统递阶结构模型,建立土地利用状态动态监控体系。它包括系统的可控性分析、土地控制系统结构、土地控制过程、土地控制的切入点、土地控制的途径、土地控制的要素及土地控制机制,构筑了土地控制论的基本框架,采用GIS的土地控制信息系统(LCGIS)的信息流程、概念模型和结构模型,提出计算机实现的系统总体思路及开发方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设置运用控制理论指导区域内标准样地的数量配置和空间定位。在标准样地数量配置和空间定位过程中,根据各个区域农用地土壤、自然质量分、利用等指数等影响因素,在可调整的控制范围内,合理、有必要地调整各个区域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的数量和空间定位单元。
(四)信息论
信息论是关于系统信息传输与信息处理一般规律的学科,它起源于通信理论。信息论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可以简化为人流、物流、财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其中,信息流起着支配作用,通过系统内部的信息流作用使系统维持正常的、有目的性的运动。
以信息论理论为基本原理,采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的属性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找出其特征规律性,并进行传输和存储,建立信息系统。
(五)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原理
数理统计学是用来研究取得数据、分析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经济统计是数理统计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社会经济统计的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不是抽象的量,它具有具体性。在农用地分等省级标准样地设置过程中,会用到许多数理统计以及经济统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特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数量筛选与配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影响标准样地入选备选库的指标(例如土壤、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面积、利用等指数等)构建相应的分析模型,作出分析结论。
(六)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促进发展并保证其具有可持续性,它包括可持续性和发展两个概念。所谓可持续性,可理解为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支配这一生存空间的生物、物理、化学定律所规定的限度内,环境资源对人类福利需求的可承受能力或可承载能力。所谓发展,可理解为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群生活条件的提高。在著名的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自然环境的持续能力。围绕自然环境的持续能力,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是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土地(特别是农用地)作为一项有限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所需的物质生产的基础和条件,是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的本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发方式也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使得其在存在形式、物质生产能力、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能够持续利用。我们在开发利用土地时应考虑到资源的临界性,发展是核心,可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就衰退了,也就不存在可持续发展了。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基础,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农用地定级工作中,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果对土地重用轻养,掠夺经营,土地的质量就会下降,等级也会降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设置运用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筛选出来的省级标准样地地块必须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列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应作为永久性标志。

(一)目的和意义

标准样地设置是农用地分等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设置建立了以“不同利用等别质量采用层面控制”为核心的标准样地理论体系和成果体系,并将其纳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评价技术体系和国家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体系及分等成果体系,是《农用地分等规程》的一个重大技术理论和成果拓展创新。其中,标准样地设置理论体系及方法是耕地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之一,标准样地成果体系是耕地质量参照系建立的依据。

标准样地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设置县级、省级和国家级标准样地,对耕地质量、耕地基础设施水平、耕地利用条件、耕地投入产出的经济条件、耕地的限制性因素、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等进行动态监测,反映耕地质量状况以及人类对土地利用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为农用地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体系。其意义在于:①通过标准样地的设置及其属性描述,结合标准样地图集,可直观地获得农用地质量状况信息,科学量化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实现耕地质量保护;②分析、评价标准样地质量特征值,将其与相同控制区和相邻控制区的其他地块进行比较,为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修正与更新提供科学的参照体系;③通过对标准样地进行质量动态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区域农用地质量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作出相应治理决策,便于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的管理。

标准样地成果体系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成果的一部分,也是耕地质量的一个独立参照系,对促进耕地资源保护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重的方向转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范围和对象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的设置范围为全自治区农用地中的耕地,包括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等。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成果,按国家级、省级两个层次设置标准样地。其中,国家级标准样地综合考虑耕作制度、光温条件、水分条件、土壤条件、地块面积等宏观差异,在全自治区各地级市优先选出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灌溉与排水、农田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和经济等综合条件特征最优的分等单元作为国家级标准样地监测点。

省级标准样地体系力求全面反映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质量分布状况,为了使标准样地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以县(市、区)为单位,兼顾等别类型在县域内与分等因素指标区内的均匀分布,筛选出各县(市、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分等单元,每县(市、区)选5~8个,作为省级标准样地。在实际工作中,国家级标准样地与省级标准样地具有一定的重叠性。

(三)标准样地的定义

标准样地是指农用地分等定级对象所在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产量水平属于最高水平的那一类土地中选取出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从理论上可将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含义界定为在一定的栽培管理技术条件下,该区域内最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作物产量最高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它们在本行政区域内所处位置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灌溉与排水、土地利用、农业生产等条件的综合特征最优;或者界定为该区域内最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作物产量最低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它们在本行政区域所处位置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灌溉与排水、土地利用、农业生产等条件的综合特征最差。标准样地设置分三个级别,即国家级、省级和县级。

(四)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体系

1.国家行业标准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体系

国家行业标准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体系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地块的分级体系(国家级、省级和县级三级体系);二是能够具体综合描述并表达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地块特征好坏的因素体系。用于描述并表达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地块特征好坏的因素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标准地块的实际产量水平;二是土地构成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地貌因素、水文因素、灌溉与排水条件、农田基本状况等。

2.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的体系构成

1)分级体系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成果,标准样地的设置体系为国家级、省级两个层次。国家级标准样地设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生产条件及生产能力最好、无任何污染的分等单元;省级标准样地设置在县级内同一利用等别中生产能力最具代表性的分等单元,其中,设置的国家级标准样地同时属于省级标准样地。

2)因素指标体系

用于描述并表达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特征的因素体系根据指标区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成果,全自治区七大指标区的因素体系包括土壤类型、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地形坡度、灌溉保证率、有效土地厚度、地下水埋深、土壤污染状况、含盐量、岩石露头度、剖面构型。

3.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体系构成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区别

国土资源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规定省级标准样地的选择条件为一年内单位面积土地的实际产量所换算的标准粮水平在本县(市、区、旗)属于最高范围,且各类分等因素条件指标体系在本县(市、区、旗)内最优,在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永久性农用地并未被污染的分等单元。县级标准样地的选择条件为一年内单位面积土地的实际产量所换算的标准粮水平在本乡(镇)属于最高范围(最高范围的上限是指县内的每公顷耕地标准粮水平的最高值;下限是指县内的每公顷耕地标准粮水平的最高值减去每公顷750千克的差值,省级、国家级标准样地标准粮水平最高范围含义同此),各类分等因素条件指标体系在该乡(镇)内最优,即自然质量分(Cl)属于最高范围(最高范围的上限是指县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最高值,该值的理论数是1.0;下限是指县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最高值减去0.10~0.15的差值,省级、国家级标准样地自然质量最高范围含义同此),且在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永久性农用地并未被污染的分等单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的设置是依据《农用地分等规程》,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耕地)的质量分布状况,遵循选择区域内各农用地等别的因素条件最优、综合生产能力最优的设置原则以及分层次和层面控制、选择地块面积最大、GPS定位等原则,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成果的每一个等别单元有选择地进行指标筛选,使选择的标准样地单元,在区域内各指标区中,对每一等别的耕地,在分等因素体系及标准粮水平范围内,都能起到对农用地(耕地)在各个等别层面的质量控制作用和质量监测作用。



  • 标准样地的内涵
    答:其意义在于:①通过标准样地的设置及其属性描述,结合标准样地图集,可直观地获得农用地质量状况信息,科学量化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实现耕地质量保护;②分析、评价标准样地质量特征值,将其与相同控制区和相邻控制区的其他地块进行比较,为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修正与更新提供科学的参照体系;③通过对...
  • 标准样地的内涵与设置
    答:区)内最高的范围;②选作国家级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分等单元所处地的土壤、地形、农业生产设施等条件在该县内最优;③作为国家级标准样地的农用地分等单元是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为永久性的农用地,且没有遭到污染。
  • 标准样地设置的理论原理
    答: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设置必须全面、系统地以土地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分析标准样地所在区域内的地形、气候、土壤、水利和交通等条件状况,合理地确定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最佳的空间布局。 (二)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工程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跨学科地考虑问题,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方法研究和解决各种系统的问题,是...
  • 标准样地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答:(3)相对独立性原则。影响标准样地质量的因素很多,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之间应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指标内涵不能重复。(4)科学有效性原则。标准样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筑应建立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并注重指标的有效性,即指标内涵明确,能够反映标准样地土地质量的高低,测定方法标准,统计...
  • 农用地调查评价现状
    答:全自治区共设置标准样地 534 个,针对标准样地的耕地质量、耕地基础设施水平、耕地利用条件、耕地投入产出的经济条件、耕地的限制性因素、耕地生产能力等进行监测分析,建立一个独立的耕地质量评价参照系统。这个系统深化了标准样地的内涵,使成果的应用更具操作性,能应用于分等成果更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耕地保护、...
  • 有内涵人的表现
    答:有内涵的人是什么样的表现? 有内涵的人的表现:人品好,待人接物都很有礼貌,有善心,不拘小节,大度。 1. 内涵主要指知识、修养、和城府,这是通过言行举止透露出来的,是不能急于求成的,是要学习很多不同方面的知道来丰富自己才可以表现出自己不同的内涵,这是要漫漫陪养!多关擦多学习! 2. 胸有城府人如玉,...
  • 士地利用区的类型及其内涵是什么
    答:2. Rind D & Hudson R在《Land Use》一文中指出了形式分类标准。他们认为土地利用分类应反映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形式以及土地利用本身的内在自然特征。据此,土地利用一般可以分为林地、草地、水域、建筑、开阔地、石山、冰川、沙漠等类型,并可以进一步分为亚类甚至更详细的级别类型。3. Mather A. S...
  • 什么样的内涵
    答:例如,诚信、友善、敬业等品质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普遍的内涵意义,体现了中国社会重视道德和和谐的价值取向。总之,内涵是一个丰富而深刻的概念,它涉及人的品格、事物的性质、文化观念等多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物,更好地评价人和事。
  • 内涵是什么,怎么样才能有内涵?
    答:内:收敛 涵:涵养 内涵莫过于一个人内心有良好的品质,较高的素养,和这样的人一起你会感到风轻云淡,怡然自得,因为他们既有思想又不至给人以压力,常以理服人,而且能够包容,自然会让人感到舒服。具体说来:为人不过分张扬,谦逊有礼(并且是出自真心的);善良而不怯弱;对事情的看法多角度,...
  • 农用地分等理论和方法的深化研究
    答:王洪波[137]采用分区法和不分区法,在县域内进行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为确保农用地分等结果的可比性,宜采用不分区的方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杨剑锋[138]对指标区间自然质量分可比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利用标准样地修正法对自然质量分进行修正;彭建[139]对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