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初一课外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是什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用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答案:1、C2、D3、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答案: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答案: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者也力。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答案:12.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14.对比,立志。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6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给加点字解释(8分)
①华捉()而掷()去之②歆废()书而观()
16、翻译下列句子。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
  16.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至18题。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7.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8.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17、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8、①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至20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2坐:因为。
19.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席上食菱食(2)欲以去热也去
2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9、(1)吃(2)除掉、去掉。20、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8、阅读并翻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译文】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来的使节,自己认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于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则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边。已经接见完毕,命令间谍问匈奴来的使节:"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节回答说:"魏王风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边拿刀侍立的人,这个人才是个英雄。"曹操听说这件事,连忙派人追赶,杀掉了那个使者。
3.【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译文】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你依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顺江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你一无所有,就别做美梦吧!"可第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惭愧得羞红了脸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5.【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6.【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7.【译文】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保护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8.译文:我小时侯就非常好学,但因家中贫穷,没钱来买书看,因此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看,并亲自抄录,按预定的日期归还。天气寒冷时,砚台上的墨水都冻成坚实的冰了,手指冻僵了,屈伸很不灵便,但抄录从不怠慢。抄录完了,急忙把书送还,一点也不敢超过预定的日期。所以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大量的书。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原文 4.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2.不然 ( )3.苟无岁( )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7.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 :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处( )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 4.谢将休士也( )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8.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 "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

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诚邦士也( )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 )

3.今天下尽桀也( ) 4.不亡何待( )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

三,翻译

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

原文 9.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

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

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 2.以何为丞相( )(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

二,翻译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

原文 10.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 :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 ) 2.项王则夜起( )

3.自为诗曰( ) 4.莫能仰视( )

二,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数阕,美人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3.穿井得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4.南辕北辙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 "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三,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5千里之马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 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一,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

二,1.用 2.认为 3.因为 4.用来

三,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死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 百姓怎么样 国君怎么样 "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 "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 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 "

一,l.问候 2.这样 3.如果

二,排比: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

三,民本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舍本逐末 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 轻重倒置

7.齐欲伐魏

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一,l.快 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 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

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

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

8.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纣还差两天罢了!纣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 "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世上,哪能一同灭亡呢 不过,也危险了!"

一,1.确实 2.尽力,努力 比不上 3.全,都 4.等待什么(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什么)

二,危险 知己知彼

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 2.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四,对比

9.沛公至咸阳

刘邦攻破咸阳后,手下的一些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向秦朝的国库,把里面的金帛财物都分了,而萧何唯独先进入秦丞相府,把丞相,御史的律令,图籍都收藏起来.后来,刘邦成为汉中王,任用萧何做丞相.项羽和众诸侯们到了咸阳,烧杀抢掠一番离去.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的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贫苦,都因为萧何完备地得到了秦的图籍.

一,1.跑 2.用 做 3.……的原因

二,汉王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疾苦,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的图籍.

三,萧何月下追韩信

10.四面楚歌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也没有了.刘邦的军队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围了好几层.项羽在深夜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于是大惊失色,说:"汉军都已经取得楚地了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就起床,在帐中饮酒.项王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经常因宠幸而侍从在侧;有一匹骏马叫乌骓,常常骑它.于是项王就唱起了悲凉激愤的歌,自己作歌词:"我的力气能够拔山啊,勇气盖过世人.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能奔驰了.乌骓不能奔驰了可如何是好,虞姬啊虞姬,我将怎样安置你呢!"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项王流下眼泪,手下的人都哭了,没有谁能够抬起头来看他.

一,1.和 几 2.就 3.自己,亲自 4.没有人

二,1.汉军都已经取得了楚地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 2.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

三,乌江.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惋惜 不可沽名学霸王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学习专题)2008年05月12日 星期一 07:07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学习专题)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
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阅读训练】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 回答下列的问题。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答:
(九)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一0)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
(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
(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
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
③不应而还 音 义
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答:
(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答:
(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答案:
((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三)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四)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五)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六)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祥的样子 2.C 3.C 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七)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八)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九)1.①向②怎么;开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点燃蜡烛2.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一0)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见译文 3.D4.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
(一二)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天才出自勤奋(一三)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一四)1.①zhì;同“识”记 ②shuì;劝说 ③xuán;同“旋”,转身 ④cuō tuó光阴消逝 2.D.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4.C 5.要点: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一五)1.①提出疑难 ②也许,或许 ③增加知识 ④判断,解决 2.C. 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 (一六)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进 ③虽,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一七)1.C. 2.涂通“途”;邪通“耶”。 3.①读书具分别炻日,就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算法呢!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4.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不论事务有多繁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学习专题)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学习专题)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
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阅读训练】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 回答下列的问题。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答:
(九)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一0)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
(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
(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
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
③不应而还 音 义
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答:
(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答:
(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答案:
((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三)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四)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五)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六)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祥的样子 2.C 3.C 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七)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八)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九)1.①向②怎么;开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点燃蜡烛2.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一0)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见译文 3.D4.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
(一二)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天才出自勤奋(一三)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一四)1.①zhì;同“识”记 ②shuì;劝说 ③xuán;同“旋”,转身 ④cuō tuó光阴消逝 2.D.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4.C 5.要点: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一五)1.①提出疑难 ②也许,或许 ③增加知识 ④判断,解决 2.C. 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 (一六)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进 ③虽,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一七)1.C. 2.涂通“途”;邪通“耶”。 3.①读书具分别炻日,就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算法呢!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4.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不论事务有多繁

要注重积累,凭借语感,多加训练。

你个2及

选文主要通过(
语言
)刻画人物,表现了文天祥(
崇高
)的民族气节。

  • 上海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
    答:(4分) ①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2分) 答: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竞赛卷参考答案 (一) 1、①晚 ②怎么 ③ 听说 ④好 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 七年级文言文满分阅读答案
    答:3. 求初一文言文阅读题(要有答案,不要太难) 题目: 2006-2007学年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卷 (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26%(1-7题) 1、下列各组字词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2% A、酝酿(niàng) 滑稽(jī) 洗濯(zhuó)孪(luán)生 B、梦寐(mèi) 称职(chèn) 赏赐(cì) 嫩芽...
  •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答: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请回答2021》瓜分百万奖金 cuitiandandan 2013-06-24 · TA获得超过82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5.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
  •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十篇(附答案)
    答:翻译文中句子。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3.衰溺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
  •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答案
    答:3. 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多多益善的答案 多多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 【选文】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
  • 世说新语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世说新语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 我来答 1个回答 #活动# 《请回答2022》答题瓜分现金奖池 乐燕铌3Q 2022-11-03 · TA获得超过140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上世说新语必说的课外文言文 1.陈仲举言为...
  • 金钥匙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答:4.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满分阅读答案4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①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②,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④.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⑤,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注释①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生于东汉...
  •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答: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欧阳修苦读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
  • 初一课外文言文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是什么?
    答:2009-07-20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翻译和答案 95 2009-10-25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17 2011-07-31 帮我找一些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以及答案 164 2009-06-06 课外文言文题和答案 340 2009-06-28 求几篇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215 2011-06-21 【急】求 语文课外文言文 翻译+练习题答案 4...
  • 读书佐酒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5. 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读书佐酒 (元)陆友仁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 小题1: (1)喜欢 (2)听到 (2分,每小题1分) 小题2:B (3分) 小题3: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4分,答出“热爱读书”或“喜欢饮酒”给1分,答出“性情豪放”或“性情不羁”给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