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弄一些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信息,,一大堆的,有帮助学习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战争背景

概述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君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英德矛盾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扩展资料:
战争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成果是它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毁了地处欧洲东部的基督教东正教国家俄罗斯帝国、地处欧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国家德意志帝国、地处欧洲中部和巴尔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国奥匈帝国等欧洲古老的封建帝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的奥斯曼帝国也宣告解体。
战争后期,地处欧洲东部边陲的俄罗斯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俄罗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的影响:
1、造成了人力,财力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对欧洲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
2、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俄罗斯,奥匈,德意志帝国瓦解,英国法国地位下降,美日兴起;
3、战争导致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爆发,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促进了半殖民地,殖民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5、促进了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军事科学技术;
6、战后成立了相关的国际联盟来维护全新的世界秩序。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核心: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必然性: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
3、可能性: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德国为首的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2、对塞尔维亚而言,是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WW I、Great War;简称一战)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称之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20世纪早期的中文又常称为“欧战”[5]。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和中国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当时币值)。
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6](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其中又以西线最惨烈。

开战原因
15世纪以来,居住着许多塞尔维亚人的波斯尼亚一直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在1878年却被已经是世界列强的奥匈帝国单方面强行吞并,这引起了塞尔维亚人强烈的仇奥情绪。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学生普林西普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开枪打死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普林西普是黑手党成员,这个组织目标是南斯拉夫的统一和从奥匈帝国统治下独立出来。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引起了一系列强烈反应,最终演变成全面战争。奥匈帝国发出通牒,要求塞尔维亚采取行动惩罚肇事者,当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没有做到的时候,进而对塞尔维亚宣战。由于种种集体协定防御条约和复杂性的国际结盟关系,在数周内主要欧洲列强纷纷卷入战争。
民族仇恨[编辑]
普法战争
主条目:普法战争
19世纪中叶,在德国的土地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十数个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国组成的“日耳曼邦联”,分裂造成德国国内资本主义无法发展(因为各邦关卡、课税重重,商品无法自由流通),在欧洲大陆也无法与其他列强鼎立,故其中的最具实力的第二大邦普鲁士为了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进而与奥地利,法国等列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便领导日耳曼邦联,于公元1870年诱发法国开战并击败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大败,御驾亲征的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大获全胜,后乘势率各邦国联合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德意志帝国。法国战败后,被逼签下了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所开出条件非常苛刻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普军在收齐赔款前,可驻军于法国。此外,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大典于法国的凡尔赛宫举行,这大大羞辱了法国,挑起德法两国之仇恨。战后法国复仇主义盛行,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主因。
巴尔干
主条目:1878年柏林会议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线。
奥匈和俄国的利益冲突源于巴尔干半岛,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俄国在保加利亚的势力大大被夺;而奥匈则在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两地取得保护权,这令俄国大为惊慌,试图以支持塞尔维亚以对抗奥匈帝国的扩张。此后,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亦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
同盟对立
普法战争后,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采取结盟政策,以孤立法国。他本来让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及俄罗斯帝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俄国因巴尔干半岛问题,而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1879年,德国选择与奥匈缔结了秘密的德奥同盟。此外,意大利在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让法国在1881年兼并该地。为了争取支援,意大利跟德国和奥匈结盟,是为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不满。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可是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维持俾斯麦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条约终止,而选择只与奥国为盟。法国向俄国提供资本,实现其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下军事同盟,是为法俄同盟。
英国鉴于法国在埃及、俄国在巴尔干日益扩张,威胁英帝国前往远东的贸易航道,故在1887年2月12日和意大利组成《地中海协定》,互相保证维持地中海、亚德里亚海及黑海的现状,而意大利则支持英国在埃及的行动。经德国首相俾斯麦支持下,奥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协定,是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同年十二月,英、奥、意三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对抗俄国对土耳其帝国之影响,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不过两次协定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故英国并未放弃其光荣孤立政策。直至德国海军日扩,威胁英国的制海权,英国才着手在欧陆寻求盟友。1904年英国终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约》,但此协定并非军事同盟,而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相对于德奥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无疑是较为松散。不过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中,此协定充分反映英法坚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受到法国鼓励,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其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条约》。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有感德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是以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遭到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经济及工业化发展催促著当时各国政府争夺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应地及市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国内商人势力兴起,便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法国的既得利益有所冲突,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发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更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
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1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乃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之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47万扩张至85万,步兵质素一般,但重炮部队质素全球第一;意大利由20万扩张至35万,而无论步兵和炮兵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战前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主条目: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法国向摩洛哥提出改革方案,企图将之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然而摩洛哥深感法国侵略的压力,欲援引德国抗衡法国。但当时德国对摩洛哥虎视眈眈,怀有野心,法国士气不振,德国又欲试探英法协约的合作程度,而且此时国际环境有利。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并达成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得以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主条目: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刚果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豹式炮舰(SMS Panther)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忌惮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援法国,态度强硬。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在11月4日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部分领土让与法国(今乍得南部);法国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今刚果共和国北部)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以作赔偿。1912年3月30日,得到德国之同意后,法国与摩洛哥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被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波斯尼亚危机
主条目:波斯尼亚危机
奥斯曼帝国在苏丹阿布都·哈密德统治下,改革成效不大,一群年轻军官以“团结进步委员会”的名义组织起来,提倡君主立宪,他们的活动又被人称为“青年土耳其运动”;1908年驻马其顿土耳其军队兵变,要求哈密德立即推行宪政及改革,最终苏丹被迫下台,使土耳其局势出现不稳。加上巴尔干各国早对土耳其剩余的欧洲领土存有扩张的野心,局势危急,于是奥匈与俄国达成协议,透过召开会议商讨吞并波黑二省的问题,奥匈则承诺协助俄国修改柏林条约,让俄国可以自由出入博普鲁斯-达达尼尔海峡,但最终奥匈单方面采取吞并行动,将与俄国的协议废弃。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吞并了她从1878年开始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的塞尔维亚之强烈反奥情绪。塞尔维亚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国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然而,其他欧洲大国并未协助塞尔维亚。塞尔维亚视吞并一事为屈辱,但俄国未有实质支援,塞亦唯有接受;却种下两次巴尔干半岛战争的祸根,塞尔维亚西进之路已封,唯有一心南下才可突破;而奥匈公然吞并土耳其土地,亦促成日后各国组成巴尔干同盟,参与侵占土耳其领土。此次危机也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演。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主条目: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蒙特尼哥罗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土耳其奥斯曼帝国。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附近领土以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了马其顿。
塞尔维亚原先可得到通往亚德里亚海的海岸线,但由于奥匈不希望它实力大增,威胁其多民族帝国之安全,遂在会议上鼓吹在该处建立一独立国家,阿尔巴尼亚因而立国。但奥塞两国之间的嫌隙却因此事而扩大,以致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主条目: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保加利亚表示被不公平对待,所以攻打塞尔维亚,开始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帝国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战败。8月10日,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发达河马其顿(Vardar Macedonia;其边界与今马其顿共和国相若)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海马其顿(Aegean Macedonia)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主条目: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太子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族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一名参加塞尔维亚恐怖组织“黑手党”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尔维亚。这件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并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在德俄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法国拒绝、并进入总动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立国时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又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和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缓慢地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
西面战线

在战壕里作战的士兵
主条目:西方战线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俄国。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第十七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军进攻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且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逼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逼撤退至波尔多。9月5-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法国获胜,被称为“马恩河奇迹”。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始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平分秋色。德军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却始终不能包围法国的战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战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美国参战

1917年4月6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宣布与德国断交的情景
1917年2月3日因德国使用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多只船只被击沉,美国与德国断交。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破获的齐默曼电报,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根据,于4月6日向德国宣战。
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并导致该次战役的策划者、上任不足半年的法军总司令罗贝尔·尼维勒将军被革职。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最后进攻
1917年11月,东面战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己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息,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一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东、南战线
俄国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白支票”,因此自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援塞尔维亚与奥匈战斗,这引起德国的不满(而两国的恶性关系也埋下了伏线)。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军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提供支援,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利兹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无法逼迫俄国投降。而尼古拉二世亦乘机罢免皇叔尼古拉大公的俄军总司令职位,由沙皇本人亲自兼任俄军总司令并御驾亲征,但这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俄军的局面。
土耳其参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对协约国圣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同时,圣马力诺亦派志愿军协助意大利,以及圣马力诺战地医疗队。意大利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科孚岛。
俄军反击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史称勃鲁希洛夫攻势(勃鲁希洛夫为当时的俄军总参谋长)。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
进攻伊斯坦布尔
主条目:加里波利之战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近十一个月的战事后,共约13.1万人死亡,26.2万人受伤,结果被逼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英土战争:阿拉伯的劳伦斯
主条目:阿拉伯的劳伦斯
阿拉伯半岛十四世纪被土耳其占领。虽然土耳其人也信奉伊斯兰教,但是与阿拉伯人并非是同一民族。1916年,阿拉伯发生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起义,英国从埃及派军支持,英国少校劳伦斯组织游击队,击败土耳其。
阿拉伯半岛盛产石油,不过一战时期尚未被发现。
俄国退出[编辑]

带领布尔什维克发动十月革命的列宁
主条目:1917年俄国革命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俄国二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爆发,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利兹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再详细的超出百度的字数。。。我给你网址自己看吧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0%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发生变化,德国实力上升,英法下降,德国想要夺取其殖民地。另外,普法战争胜利后,普鲁士在法国巴黎宣布德意志成立,导致德法民族矛盾激化。俄罗斯自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实际上仍受到压迫,无产阶级逐步觉醒。俄国为转移矛盾焦点,故俄国参战。日本为了重新划定在华势力范围,对德宣战。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为能在战后从德国手中收回山东权益,所以加入协约国阵营。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1]

萨拉热窝事件(3张)
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在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俄国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向法国宣战。德国入侵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同时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及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
战争主要在由德国和奥匈帝国还有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进行。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一战中双方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最终以同盟国集团的德、奥匈等国战败而结束。[1]
开始的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战争背景:巴尔干半岛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统治,奥斯曼帝国因为在近代化、工业化的竞争中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较为先进的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理所当然在帝国主义的驱使下的对其领土的瓜分。当时在奥、俄两大强国的支持下,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战争保加利亚(俄罗斯后台)获利最大,导致第二次战争中塞尔维亚(俄罗斯后台)、希腊(英国后台)、罗马尼亚(奥匈后台)、黑山(奥匈后台)、阿尔巴尼亚(俄罗斯后台)瓜分保加利亚,并使得世仇奥、俄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巴尔干半岛
同盟国的出现
1.奥俄的势不两立。俄罗斯后台支持的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这引起了奥匈的强烈不满;而同时,塞尔维亚也不满奥匈吞并了有很多塞尔维亚人居住的波斯尼亚。俄罗斯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势力最大、但奥匈却步步紧逼,为了抑制奥匈帝国的急速扩张、俄国当然出面力挺塞尔维亚。
2.德奥关系进入黄金时期。德国统一和奥匈和解后,德国向世界争取殖民地、奥匈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原本是敌人的普鲁士(德意志)和奥地利(奥匈)互相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利益冲突了。与其坐视强大的邻国变为敌人不管、还不如主动向它结盟变为有利的盟友,所以这两个欧洲强国自然而然的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同盟关系。
3.奥斯曼帝国想逃脱沙皇俄国的控制。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属地大减、它只想要彻底逃离对它威胁最大的俄罗斯,原本对它威胁最大的奥匈帝国、其领土已不再和奥斯曼帝国接壤、所以才和德奥结盟。
4.保加利亚对俄国的报复。原本是保加利亚后台的俄罗斯、但它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背叛了保加利亚、让保加利亚损失了2/3领土、其中大半部份又划给了塞尔维亚,所以保加利亚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加入德奥阵营、向俄塞两国报仇。
协约国的出现
1.德意志帝国和英法俄三国的矛盾。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普法战争后不仅超过法国、成为欧洲陆地上的最强国、工业产值全面超过原本世界第一的英国,还提出大海军主义挑战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和大日耳曼主义来支持奥匈干扰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上斯拉夫民族地区的影响力。
2.英法俄反制德奥同盟。为防止牢固的德奥同盟(尤其是德意志帝国)的过分强大、以至于影响了自己在传统领域的利益。这三个在历史中水火不相容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联合在了一起,靠着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优势,全面打压德奥的生存空间。
3.比利时的非中立化。德国为了突袭法国而绕道比利时进攻,可比利时却拒绝德国的要求,结果遭德国进攻。此问题激怒了比利时的保护国英国,也让德在战后对比利时割地赔款。
4.意大利的倒戈。意大利原本和德奥同盟,想夺回法国占领的萨伏依地区,但却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所以意大利后来参加协约国阵营。
5.日本的趁火打劫。日本想要俄罗斯在中国的利益,但因为英俄同盟和英日同盟的关系不能得罪俄国,只能寻求别的利益;期间正值德国在欧洲大战,所以日本强占德国在亚洲的所有殖民地。
6.美国的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对所有英国货船发动攻击,没料到误伤美国商船;美国本来就想在欧洲国家身上捞一杯羹、如今由此契机向德国宣战。
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来到1908年被奥地利吞并的波斯尼亚视察,一位塞尔维亚一个秘密组织成员,17岁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日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给好评我帮你查

  • 谁能弄一些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信息,,一大堆的,有帮助学习的,
    答:导致第二次战争中塞尔维亚(俄罗斯后台)、希腊(英国后台)、罗马尼亚(奥匈后台)、黑山(奥匈后台)、阿尔巴尼亚(俄罗斯后台)瓜分保加利亚,并使得世仇奥、俄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 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料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
  • 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料
    答: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答: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拥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始。 盟国败阵 虽然...
  • 关于第一次,第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 协约国:英国(包括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它一些殖民地)、法国、美国、俄国、意大利、比利时、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希腊、日本、中国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 同盟国战败,俄国暴发革命。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
  • 谁能给出关于 一战和二战的资料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
  • 谁能讲讲一战二战,或者中国古代的战争历史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1917年2月 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因而退出大战。1917年4月 美国参战。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
  • 谁能告诉我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答:相关新闻·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 05-08· 德国突袭波兰 “二战”爆发 05-08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那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答:1、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1916年初,德意志帝国统帅部决定把战略重点西移,德军总参谋长埃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