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构造运动有些什么特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4
构造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新构造运动又具有什么特点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即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1、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地壳自形成以来,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的作用下,以及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作用下,任何区域和任何时间都在发生运动。构造运动将来也不会停止。通常,把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3]
2、构造运动具有方向性
构造运动的方向最基本的有两种: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前者是指地壳部分沿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各地表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后者是指其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铅垂线方向的升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隆起与拗陷。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构成地壳整个空间变形的两个分量,彼此不能截然分开,但也不能等同起来看待。它们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的表现常有主次之分,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彼此转化。[3]
3、构造运动具有非均速性
构造运动的速度有快慢,即使缓慢的运动其速度也不是均等的。总的来说,构造运动的速度在时间上和在空间上都是不均等的,有强有弱的。
4、构造运动具有不同的幅度和规模
构造运动的幅度常大小不一,这与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有关。若运动的方向在长期内保持一致而且速度又较快时,其运动的幅度就增大;若运动的方向变化频繁,其幅度可能就小。由于地壳运动的速度、幅度和方式不同,其波及的范围也就不同,有的可影响到全球或整个大陆,有的仅涉及局部区域

(一)构造运动的特征
裂谷盆地构造运动的特征,既不同于地槽型盆地以褶皱运动为主,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又不同于地台型盆地(克拉通盆地)以震荡运动为主,构造运动比较和缓,而裂谷盆地以差异升降运动为主,构造运动比较强烈。一般在裂谷盆地发育的过程中,有三次主要的构造运动:一是裂谷盆地与下伏基底之间。一般裂谷盆地形成之前,地壳经过拱升,遭受剥蚀的过程。裂谷盆地不整合上覆在地槽或地台基底之上。如二连裂谷盆地不整合上覆在古生代地槽基底之上,而渤海湾盆地则不整合上覆在地台基底之上。二是在裂谷盆地发育的过程中,当一个裂谷期结束时,地壳产生挤压隆升,裂谷消亡。如中国东部裂谷系渤海湾盆地和二连盆地这次构造运动发生在燕山运动Ⅱ幕,即中、晚侏罗世之间。这次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产生强烈的褶皱、逆断层和火山喷发活动,并改造前期的断陷和产生新的断陷。三是发生在裂谷盆地发育的晚期,即由同裂谷期转向后裂谷期,由断陷期转向坳陷期之间。这次构造运动是裂谷盆地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以挤压隆升为主,并发生构造反转。这次构造运动是裂谷盆地主要构造形成期和定型期,同时也是油气主要运移期。如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江汉盆地、苏北盆地、珠江口盆地等这次构造运动发生在喜马拉雅运动期,即新近纪和古近纪之间。而二连盆地这次构造运动发生在燕山期早白垩世晚期,即赛汉塔拉期与腾格尔期之间。
除上述三次主要构造运动之外,盆地还发生过多次构造运动,其构造运动性质多表现为差异升降运动或块断翘倾运动为主。
如在冀中坳陷,受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区内经过多次抬升、剥蚀和沉降作用,形成了多个沉积间断和角度不整合,主要有三个区域性沉积间断和三个局部性沉积间断。其中区域性的规模沉积间断为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沙三段与沙四段之间、古近系与前古近系之间,多形成区域性的角度不整合面;局部性沉积间断是东营组与沙一段之间(岔河集)、沙一段与沙二段之间(冀中中南部)、沙二与沙三段之间(廊固凹陷、雁翎地区)。以上6个不整合面的存在,影响了地层沉积的发育和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在二连盆地,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之间、腾格尔组和赛汉塔拉组之间、上、下白垩统之间、新近系与第四系之间等发育了多个区域性的不整合。
(二)构造运动与地层岩性油气藏
1.构造运动与地层圈闭的形成
构造运动使不整合面以下地层遭受剥蚀、风化、淋滤,储集性能得到改善,被不整合面上覆地层泥质岩类等封盖层覆盖,从而形成地层不整合圈闭。如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别古庄西,由于古近系和新近系之间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古近系地层遭受剥蚀,沙四上亚段砂层被新近系明化镇组泥岩不整合覆盖,形成京27井地层不整合油藏(图2-15)。又如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巴48井地层不整合油藏。在燕山运动期间,腾格尔组和阿尔善组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在不整合面以下,阿四段上部砂层被腾一段泥质岩封盖层覆盖,从而形成地层不整合圈闭(图2-16)等。

图2-15 冀中坳陷廊固凹陷京27地层不整合油藏剖面图


图2-16 二连盆地巴48阿尔善组地层不整合和地层超覆油藏剖面图

当新地层超覆在不整合面上,储层顶、底板被封盖层遮挡,形成地层超覆圈闭。如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巴48井地层超覆油藏。阿四段下部砂层超覆在阿三段或侏罗系不整合面之上,被顶、底板封盖层遮挡,形成地层超覆油藏(图2-16)。又如冀中坳陷饶阳凹陷南马庄地区的马97井沙三段地层超覆油藏。沙三段细砂岩不整合超覆在奥陶系潜山面之上,为泥岩和不整合面封盖遮挡的地层超覆油藏。另外,束鹿凹陷西斜坡晋7井沙一段砾岩油藏也属于地层超覆油藏。
2.不整合面与储层的改造作用
不整合面是一次或多次构造运动的记录面,同时也是一个沉积的间断面,其代表的时间有长有短,最长可达几个世至几个纪。此间不整合面下伏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风化、淋滤,使储层性能得到了重要的改善,为油气聚积提供了优越的储集空间和油气高产创造了条件。
以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东坡苏布地层不整合油藏为例,该油藏是位于含油层系内部,下白垩统腾格尔组与阿尔善组之间的不整合面以下。阿尔善组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为主,石英含量20%~30%,长石含量20%~30%,岩屑含量45%~60%;砂岩目前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和B期,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为主,其次是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孔隙度5.6%~16.1%,渗透率一般在(2~8)×10-3μm2之间,最高可达115×10-3μm2,较一般情况的储层物性好。由此可见,由于风化、淋滤作用,使次生孔隙发育,储集性能得到了改善。
因此,构造运动使不整合面以下储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风化、淋滤,改善了储集性能。其中以裂谷盆地形成的早期,构造运动比较强烈,经历构造运动期次多,不整合面下伏地层遭受剥蚀、风化、淋滤时间长,影响的深度最大可达600m以上,一般在150m以内,溶蚀孔、洞、缝发育,是主力产层。而在含油层系内部,一般构造运动比较和缓,沉积间断时间较短,不整合面下伏地层遭受剥蚀、风化、淋滤作用强度较弱,但储集性能仍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由于不整合面是一个风化剥蚀面,不整合面以下地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淋滤,使孔隙度和渗透率条件得到了改善,不仅形成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同时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重要的通道。不整合面是一个油气汇聚面,不整合面上覆的烃源层和砂层超覆在不整合面上,烃源层生成的油气直接运移到不整合面或通过渗透砂层运移到不整合面,形成油气运移的汇聚面。同时不整合面分布范围广,使生烃区的油气运移到非生烃区,从而使生烃层不断排烃,因此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成熟生油层内部的不整合面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沿不整合面上下圈闭中优先聚集成藏。如二连盆地成熟生油层内,即下白垩统腾格尔组和阿尔善组之间的不整合面,已探明的油藏主要位于腾格尔组下部和阿尔善组上部,截至1998年统计,占已探明油藏个数的70%,占已探明储量的80%。

地壳运动指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下地壳变形或变位的过程,又称地壳变动或构造运动。广义的地壳运动指地壳内部物质所有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除地壳的变形、变位外,还包括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水平运动是指地壳物质大致沿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常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形成巨大的褶皱和断裂构造,造成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现代水平运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加里福尼亚的圣安德列斯断层带。几年前,美国使用轨道卫星和激光束新技术来测定断层两盘的位移,数据表明,该断层自中新世以后,水平运动距离已达260千米。

垂直运动:是指地壳物质大致沿大地水准球面法线方向的运动,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并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水的进退,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或造陆运动。我国喜马拉雅山上埋藏着大量新生代早期的海洋生物化石,表明在几千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深海钻探发现,印度洋底有白垩纪的煤层,说明1亿多年前这里还是大陆边缘上的沼泽。近期世界上如大不列颠群岛、原苏联的北冰洋地带、南美西部沿海地区,以及北美东部哈得逊湾的拉布拉多半岛等地区均表现为上升区。地中海、英吉列海峡、墨西哥湾等为下降地区。我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以上升为主。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地则以下降为主。

从地壳的某一地区或其演化的某一阶段看,可以是以水平运动为主,也可以是以垂直运动为主,但从全球规模和地壳发展的整个历史看,无论是大陆壳还是大洋壳,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水平或近于水平的运动是主导的,垂直运动是由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地壳运动在时间上多表现为活跃期和宁静期的交替出现,在空间上多表现为相对活动区与相对宁静区的相间分布;活动区多呈条带状出现,宁静区多呈块状出现。地壳无时不在运动,但一般而言地壳运动速度缓慢,不易为人感觉。特别情况下,地壳运动可表现为快速而激烈,那就是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并常常引发山崩、地陷、海啸。

  • 地壳构造运动有些什么特点?它在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上有什么表现...
    答:(1)地壳构造运动的特点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特点。(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①岩相 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大类。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
  • 构造运动特点
    答:构造运动是一种由地球内动力作用驱动的地壳机械运动,其特性显著。首先,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自地壳形成以来,不论何时何地,都在不断地进行。新第三纪以来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新构造运动,表明其持续不断且无终止期。其次,构造运动具有方向性,主要表现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促使岩层水平位...
  • 构造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新构造运动又具有什么特点
    答:1、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地壳自形成以来,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的作用下,以及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作用下,任何区域和任何时间都在发生运动。构造运动将来也不会停止。通常,把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3]2、构造运动具有方向性 构造运动的...
  • 地壳运动特点
    答:三江平原地区第四纪地壳运动,具有继承性、多期性和差异性。主要表现形式:山区为差异性抬升,平原为间歇性下沉(图3-1、图3-2)。1.具有继承性 第四纪以来的三江地区,山区的隆升,平原的下沉,基本上延续了晚侏罗纪以来的构造格局而发展。三江—阿穆尔地堑以兴凯湖断陷盆地的边界,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 地壳运动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答:1、按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从运动方向、岩层表现、运动结果说,水平运动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弯曲隆起 ,或断裂张开,形成巨大的皱褶山脉、裂谷、海洋;垂直运动垂直于地球表面运动,地壳抬升或下降,高低起伏,海陆变迁;2、按运动速度可分为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和较快速的运动。前者经历的时间...
  • 地壳构造运动有些什么特点?
    答:地壳运动在时间上多表现为活跃期和宁静期的交替出现,在空间上多表现为相对活动区与相对宁静区的相间分布;活动区多呈条带状出现,宁静区多呈块状出现。地壳无时不在运动,但一般而言地壳运动速度缓慢,不易为人感觉。特别情况下,地壳运动可表现为快速而激烈,那就是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并常常引发山崩...
  • 地壳运动和板块运动原理和特点有何异同
    答: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由内应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2、板块运动:地球表面的高山深壑在天体运动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惯性动量的分布不均衡,不同板块的整体惯性动量的...
  • 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答:地史时期小规模的水平运动则是通过岩层的变形、变位(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特征加以判别。垂直运动 是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方向的运动,也称为升降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缓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或山岭,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又称为造陆运动。“沧海桑田”是古人对地壳垂直...
  • 中生代地壳运动特点
    答:有关中生代地壳运动特点如下:1、板块漂移加速: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块的漂移加速,导致了大规模的地壳运动458。2、俯冲和挤压:在具有俯冲带的洋、陆壳的接触带上,发生了俯冲和挤压的地壳运动,形成了著名的燕山运动(或称太平洋运动)。3、岩浆活动:中生代的地壳运动还导致了规模宏大的岩浆活动,形成了...
  • 古代纪的地壳运动与地貌变迁+演化特点?
    答:古代的地壳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貌的变迁和演化,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地壳运动和地貌特点的要点:地壳运动的类型: 古代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构造性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两种主要类型。构造性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以及地震引起的地壳震动。火山活动包括火山喷发、岩浆喷发和火山构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