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的高尚情操、思想境界、进取意识和优秀品格对你的影响的论文八百字左右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2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的高尚情操、思想境界、进取意识和优秀品格对你的影响的论文八百字左右

14年来,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选择了赴西部任教,扎根新疆、西藏等地,用激情和豪迈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花为何在西部这样红
  霞乃云魄魂,蜂是花精神。青春是人生的精华、奉献是人生的至美,将美丽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爱的真诚,理想的光芒将更加灿烂辉煌。
  从2000年开始,保定学院的毕业生开启了支教西部之路。至今,该院有近百位学子毅然赴祖国的西藏、新疆等地,扎根西部任教,书写着无悔青春。他们像一颗颗种子,把爱和知识撒播到西部大地。
  人生能有几回搏
  “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热血青年的幸福追求;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更多的青年学生到西部最困难的地方去。
  2000年7月,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告别了家乡和母校,踏上新疆的列车,奔赴且末县任教……
  这年的暑假正是一个酷热的季节,当时保定学院党委号召同学去西部发展,有不少同学踊跃报名,体育系王伟江同学和他的女朋友王建超同学决定响应学校号召,去新疆且末县支教,周围不少人告诉他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他们坚定不移地加入支教行列。
  在三面环沙,一面靠着昆仑山的且末县,黄沙肆虐、气候干燥,15个年轻人克服语言障碍,像戈壁的红柳,在且末扎了根,潜心教书育人。
  2003年,该校10名学生再赴新疆且末县、和静县,踏上支教之路……
  保定学院原党委副书记苏宗印一行2006年再次踏上了新疆这块神奇的土地。他回忆道,当时的且末县常务副县长赵文纪,是保定学院88届毕业生。他发自肺腑地对我说:“发展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欢迎更多的有志青年来且末发展。”赵文纪的话表达了县委、县政府对人才的渴望。
  徐建旺是保定学院2002届的学生,赴西藏极其艰苦的南木林县一中支教。十余年过去,他觉得自己深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我要一辈子在西部工作。”徐建旺说得很平静,“记得当时我们从日喀则市出发,在土路上跋涉了七八个小时,才摇到了南木林县城。看到整个县城被一条河流截成两部分,一条街道,低矮的土坯房,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三栋两层楼的楼房。由于当时学校里没有宿舍,我们被安排在河对岸的已经废弃的车队的库房里。一扇铁栅栏门,三排房子,院内蒿草有齐腰高。房间是木条编扎,黄泥糊住,最多五六平米,两人一间,不仅要放床铺,还要摆放炊具。这就是我到县城的第一印象。”
  恶劣的环境并没有让徐建旺放弃自己的选择,十几年的坚持,让他收获了爱情,有了个可爱的儿子,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
  “许多人问我后悔么?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去西藏吗?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从不后悔,能让藏族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成功。”在日喀则市拉孜县教体局工作的2002届毕业生贾振海高原红的脸上透露出坚毅,他说:“刚到这儿教学时,因为学生都是藏民,语言沟通成了很大的问题,我只好找些汉语比较好的学生,先教会他们,再让他们翻译给其他学生,同时自己也努力学藏语,现在用藏语和他们沟通都不成问题了。”
  时任校团委书记、现任外语系书记的刘世斌当年将15名毕业生从保定一路送到新疆且末,看着他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开启人生新征程。他说:“支教学生把保定学院的教育理念和从老师学到的爱与美播撒在西部,为孩子传递知识的力量,让师德和责任在西部升华。”
 百年校魂育英才
  “我们是保定学院2000届赴新疆且末教书的毕业生,
  因为热爱,一切辛苦的付出都成了甜蜜的滋味;因为存在的价值,所以幸福……感受着孩子们的成长,看着自己的付出换来他们的快乐,觉得自己的心无比充实、幸福……这也许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和幸福与母校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是赴疆任教毕业生今年1月3日给母校的家书中流露出的幸福之情。
  2000年以来,数百名学生踊跃报名赴西部支教,这些优秀毕业生群体是学校多年坚持以“百年校魂”理念育人的必然结果。
  创办于1904年的保定初级师范学堂,由著名教育家严修创办,从初级师范到专科学校,这所学校几经更名才成为今天的保定学院。在110年的风雨中,她曾与长沙第一师范和晓庄师范并称全国三大师范;1932年,“七·六”爱国护校壮举,更使“红二师”(当时该校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名扬天下。110年的办学历程,铸就了保定学院“坚持理想,献身真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察民苦、服务民众的炽热的爱民情怀,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深厚的爱校传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饱满的爱学热情”的百年校魂。
  每年新生的入学教育都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参观一遍校史馆,观看一遍《丹心》电视纪录片,聆听一次校友的校史报告,瞻仰一次“七·六”烈士纪念碑,重读一遍《红旗谱》。校史让学生更加了解学校百年的发展史,指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保定学院院长崔勇说:“‘百年校魂’的核心是爱国和奉献,无论是战争年代牺牲的人们,还是新时期去西部支教的学生,本质都是在奉献,奉献生命,奉献青春。”
  12年前,保定学院中文系学生李桂枝,满怀着梦想,带着一股热情和新鲜,来到了且末这个偏僻的小城。然而日复一日的单调,枯燥的生活,面对着亲人的远离,交通的不便,经济的落后,她曾彷徨过,最后她坚定了信心。她在给母校的来信中说:“当我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后,渐渐地和学生成为朋友,我已把自己看作是且末的一员,正是因为这片土地贫瘠,才需要我们去改变。这里没有喧嚣的繁华,没有世俗的牵绊,坚守着一份清贫,更固守着一方心灵的宁静。简单,充实,快乐,这就是最好的自我。”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任教,她获得了不少荣誉。2002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校级“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坚守是一种责任,奉献是一种美丽。保定学院党委副书记胡连利说:“她获得的荣誉不只是她的骄傲,也是保定学院的骄傲,更是保定人的骄傲。同时她也是学生身边的好榜样。”
 “三观”教育绽新花
  早期的西部支教者,不仅召唤着更多学生参与西部基层教育,也成为该校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保定学院拍摄的专题片《到西部教书去》,是新生报道的第一课。“到西部教书去!”当年支教西部的师兄师姐呼唤学弟学妹,“选择西部,选择基层,就是选择了拼搏的人生、别样的青春。欢迎到新疆,欢迎来西藏,我们在这里等着你们!”
  瘦弱的荀轶娜是保定学院2003届英语专业的学生,2000年入学教育时看了专题片,从那时起到西部去奉献青春成了她心中的理想。3年后,当她真的站在且末中学的讲台上时,她说:“我终于实现了理想,看到学生一天天的进步,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具备正确平和的处事心态,掌握适合有效的办事方法,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保定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教学理念。
  作为师范类院校,保定学院的很多学生毕业后将站上讲台。师德修养是从事教师职业首要素质,当一名老师要有爱心,爱学生;同时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践行高尚师德,引领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多位扎根边疆的支教者,都是中文系教师刘玲娣的学生,对教育理念深有体会。“记得当年在欢送他们去西部时,作为一位教师与母亲当时充满了关爱与牵挂。教师是一项职业,职业有涯;教师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事业无限。近百名扎根边疆教书育人的学生,用自己的火热青春,续写了并继续书写着母校百年育人历史的新篇章。”刘玲娣激动地说。
  “保定学院援边优秀毕业生群体的涌现,是保定学院百年传统的文化积淀在新时期的必然体现。作为河北中等师范教育的起点,保定学院的创始人严修所倡导的‘启钥民智,砥砺贤才,胸怀国是,献身真理’的精神深入人心。这是学生们支援边疆的内在不竭源泉,赋予了这些莘莘学子们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定学院党委书记王军如是说。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得好像燃烧的火……花儿为什么这样鲜艳,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保定学院的学子在西部支教,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学识和才华、坚韧和毅力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据《保定日报》报道)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14年来,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选择了赴西部任教,扎根新疆、西藏等地,用激情和豪迈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花为何在西部这样红
  霞乃云魄魂,蜂是花精神。青春是人生的精华、奉献是人生的至美,将美丽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爱的真诚,理想的光芒将更加灿烂辉煌。
  从2000年开始,保定学院的毕业生开启了支教西部之路。至今,该院有近百位学子毅然赴祖国的西藏、新疆等地,扎根西部任教,书写着无悔青春。他们像一颗颗种子,把爱和知识撒播到西部大地。
  人生能有几回搏
  “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热血青年的幸福追求;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更多的青年学生到西部最困难的地方去。
  2000年7月,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告别了家乡和母校,踏上新疆的列车,奔赴且末县任教……
  这年的暑假正是一个酷热的季节,当时保定学院党委号召同学去西部发展,有不少同学踊跃报名,体育系王伟江同学和他的女朋友王建超同学决定响应学校号召,去新疆且末县支教,周围不少人告诉他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他们坚定不移地加入支教行列。
  在三面环沙,一面靠着昆仑山的且末县,黄沙肆虐、气候干燥,15个年轻人克服语言障碍,像戈壁的红柳,在且末扎了根,潜心教书育人。
  2003年,该校10名学生再赴新疆且末县、和静县,踏上支教之路……
  保定学院原党委副书记苏宗印一行2006年再次踏上了新疆这块神奇的土地。他回忆道,当时的且末县常务副县长赵文纪,是保定学院88届毕业生。他发自肺腑地对我说:“发展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欢迎更多的有志青年来且末发展。”赵文纪的话表达了县委、县政府对人才的渴望。
  徐建旺是保定学院2002届的学生,赴西藏极其艰苦的南木林县一中支教。十余年过去,他觉得自己深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我要一辈子在西部工作。”徐建旺说得很平静,“记得当时我们从日喀则市出发,在土路上跋涉了七八个小时,才摇到了南木林县城。看到整个县城被一条河流截成两部分,一条街道,低矮的土坯房,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三栋两层楼的楼房。由于当时学校里没有宿舍,我们被安排在河对岸的已经废弃的车队的库房里。一扇铁栅栏门,三排房子,院内蒿草有齐腰高。房间是木条编扎,黄泥糊住,最多五六平米,两人一间,不仅要放床铺,还要摆放炊具。这就是我到县城的第一印象。”
  恶劣的环境并没有让徐建旺放弃自己的选择,十几年的坚持,让他收获了爱情,有了个可爱的儿子,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
  “许多人问我后悔么?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去西藏吗?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从不后悔,能让藏族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成功。”在日喀则市拉孜县教体局工作的2002届毕业生贾振海高原红的脸上透露出坚毅,他说:“刚到这儿教学时,因为学生都是藏民,语言沟通成了很大的问题,我只好找些汉语比较好的学生,先教会他们,再让他们翻译给其他学生,同时自己也努力学藏语,现在用藏语和他们沟通都不成问题了。”
  时任校团委书记、现任外语系书记的刘世斌当年将15名毕业生从保定一路送到新疆且末,看着他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开启人生新征程。他说:“支教学生把保定学院的教育理念和从老师学到的爱与美播撒在西部,为孩子传递知识的力量,让师德和责任在西部升华。”
 百年校魂育英才
  “我们是保定学院2000届赴新疆且末教书的毕业生,
  因为热爱,一切辛苦的付出都成了甜蜜的滋味;因为存在的价值,所以幸福……感受着孩子们的成长,看着自己的付出换来他们的快乐,觉得自己的心无比充实、幸福……这也许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和幸福与母校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是赴疆任教毕业生今年1月3日给母校的家书中流露出的幸福之情。
  2000年以来,数百名学生踊跃报名赴西部支教,这些优秀毕业生群体是学校多年坚持以“百年校魂”理念育人的必然结果。
  创办于1904年的保定初级师范学堂,由著名教育家严修创办,从初级师范到专科学校,这所学校几经更名才成为今天的保定学院。在110年的风雨中,她曾与长沙第一师范和晓庄师范并称全国三大师范;1932年,“七·六”爱国护校壮举,更使“红二师”(当时该校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名扬天下。110年的办学历程,铸就了保定学院“坚持理想,献身真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察民苦、服务民众的炽热的爱民情怀,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深厚的爱校传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饱满的爱学热情”的百年校魂。
  每年新生的入学教育都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参观一遍校史馆,观看一遍《丹心》电视纪录片,聆听一次校友的校史报告,瞻仰一次“七·六”烈士纪念碑,重读一遍《红旗谱》。校史让学生更加了解学校百年的发展史,指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保定学院院长崔勇说:“‘百年校魂’的核心是爱国和奉献,无论是战争年代牺牲的人们,还是新时期去西部支教的学生,本质都是在奉献,奉献生命,奉献青春。”
  12年前,保定学院中文系学生李桂枝,满怀着梦想,带着一股热情和新鲜,来到了且末这个偏僻的小城。然而日复一日的单调,枯燥的生活,面对着亲人的远离,交通的不便,经济的落后,她曾彷徨过,最后她坚定了信心。她在给母校的来信中说:“当我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后,渐渐地和学生成为朋友,我已把自己看作是且末的一员,正是因为这片土地贫瘠,才需要我们去改变。这里没有喧嚣的繁华,没有世俗的牵绊,坚守着一份清贫,更固守着一方心灵的宁静。简单,充实,快乐,这就是最好的自我。”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任教,她获得了不少荣誉。2002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校级“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坚守是一种责任,奉献是一种美丽。保定学院党委副书记胡连利说:“她获得的荣誉不只是她的骄傲,也是保定学院的骄傲,更是保定人的骄傲。同时她也是学生身边的好榜样。”
 “三观”教育绽新花
  早期的西部支教者,不仅召唤着更多学生参与西部基层教育,也成为该校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保定学院拍摄的专题片《到西部教书去》,是新生报道的第一课。“到西部教书去!”当年支教西部的师兄师姐呼唤学弟学妹,“选择西部,选择基层,就是选择了拼搏的人生、别样的青春。欢迎到新疆,欢迎来西藏,我们在这里等着你们!”
  瘦弱的荀轶娜是保定学院2003届英语专业的学生,2000年入学教育时看了专题片,从那时起到西部去奉献青春成了她心中的理想。3年后,当她真的站在且末中学的讲台上时,她说:“我终于实现了理想,看到学生一天天的进步,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具备正确平和的处事心态,掌握适合有效的办事方法,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保定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教学理念。
  作为师范类院校,保定学院的很多学生毕业后将站上讲台。师德修养是从事教师职业首要素质,当一名老师要有爱心,爱学生;同时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践行高尚师德,引领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多位扎根边疆的支教者,都是中文系教师刘玲娣的学生,对教育理念深有体会。“记得当年在欢送他们去西部时,作为一位教师与母亲当时充满了关爱与牵挂。教师是一项职业,职业有涯;教师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事业无限。近百名扎根边疆教书育人的学生,用自己的火热青春,续写了并继续书写着母校百年育人历史的新篇章。”刘玲娣激动地说。
  “保定学院援边优秀毕业生群体的涌现,是保定学院百年传统的文化积淀在新时期的必然体现。作为河北中等师范教育的起点,保定学院的创始人严修所倡导的‘启钥民智,砥砺贤才,胸怀国是,献身真理’的精神深入人心。这是学生们支援边疆的内在不竭源泉,赋予了这些莘莘学子们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定学院党委书记王军如是说。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得好像燃烧的火……花儿为什么这样鲜艳,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保定学院的学子在西部支教,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学识和才华、坚韧和毅力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据《保定日报》报道)

14年来,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选择了赴西部任教,扎根新疆、西藏等地,用激情和豪迈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花为何在西部这样红
  霞乃云魄魂,蜂是花精神。青春是人生的精华、奉献是人生的至美,将美丽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爱的真诚,理想的光芒将更加灿烂辉煌。
  从2000年开始,保定学院的毕业生开启了支教西部之路。至今,该院有近百位学子毅然赴祖国的西藏、新疆等地,扎根西部任教,书写着无悔青春。他们像一颗颗种子,把爱和知识撒播到西部大地。
  人生能有几回搏
  “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热血青年的幸福追求;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更多的青年学生到西部最困难的地方去。
  2000年7月,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告别了家乡和母校,踏上新疆的列车,奔赴且末县任教……
  这年的暑假正是一个酷热的季节,当时保定学院党委号召同学去西部发展,有不少同学踊跃报名,体育系王伟江同学和他的女朋友王建超同学决定响应学校号召,去新疆且末县支教,周围不少人告诉他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他们坚定不移地加入支教行列。
  在三面环沙,一面靠着昆仑山的且末县,黄沙肆虐、气候干燥,15个年轻人克服语言障碍,像戈壁的红柳,在且末扎了根,潜心教书育人。
  2003年,该校10名学生再赴新疆且末县、和静县,踏上支教之路……
  保定学院原党委副书记苏宗印一行2006年再次踏上了新疆这块神奇的土地。他回忆道,当时的且末县常务副县长赵文纪,是保定学院88届毕业生。他发自肺腑地对我说:“发展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欢迎更多的有志青年来且末发展。”赵文纪的话表达了县委、县政府对人才的渴望。
  徐建旺是保定学院2002届的学生,赴西藏极其艰苦的南木林县一中支教。十余年过去,他觉得自己深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我要一辈子在西部工作。”徐建旺说得很平静,“记得当时我们从日喀则市出发,在土路上跋涉了七八个小时,才摇到了南木林县城。看到整个县城被一条河流截成两部分,一条街道,低矮的土坯房,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三栋两层楼的楼房。由于当时学校里没有宿舍,我们被安排在河对岸的已经废弃的车队的库房里。一扇铁栅栏门,三排房子,院内蒿草有齐腰高。房间是木条编扎,黄泥糊住,最多五六平米,两人一间,不仅要放床铺,还要摆放炊具。这就是我到县城的第一印象。”
  恶劣的环境并没有让徐建旺放弃自己的选择,十几年的坚持,让他收获了爱情,有了个可爱的儿子,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
  “许多人问我后悔么?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去西藏吗?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从不后悔,能让藏族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成功。”在日喀则市拉孜县教体局工作的2002届毕业生贾振海高原红的脸上透露出坚毅,他说:“刚到这儿教学时,因为学生都是藏民,语言沟通成了很大的问题,我只好找些汉语比较好的学生,先教会他们,再让他们翻译给其他学生,同时自己也努力学藏语,现在用藏语和他们沟通都不成问题了。”
  时任校团委书记、现任外语系书记的刘世斌当年将15名毕业生从保定一路送到新疆且末,看着他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开启人生新征程。他说:“支教学生把保定学院的教育理念和从老师学到的爱与美播撒在西部,为孩子传递知识的力量,让师德和责任在西部升华。”
 百年校魂育英才
  “我们是保定学院2000届赴新疆且末教书的毕业生,
  因为热爱,一切辛苦的付出都成了甜蜜的滋味;因为存在的价值,所以幸福……感受着孩子们的成长,看着自己的付出换来他们的快乐,觉得自己的心无比充实、幸福……这也许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和幸福与母校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是赴疆任教毕业生今年1月3日给母校的家书中流露出的幸福之情。
  2000年以来,数百名学生踊跃报名赴西部支教,这些优秀毕业生群体是学校多年坚持以“百年校魂”理念育人的必然结果。
  创办于1904年的保定初级师范学堂,由著名教育家严修创办,从初级师范到专科学校,这所学校几经更名才成为今天的保定学院。在110年的风雨中,她曾与长沙第一师范和晓庄师范并称全国三大师范;1932年,“七·六”爱国护校壮举,更使“红二师”(当时该校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名扬天下。110年的办学历程,铸就了保定学院“坚持理想,献身真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察民苦、服务民众的炽热的爱民情怀,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深厚的爱校传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饱满的爱学热情”的百年校魂。
  每年新生的入学教育都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参观一遍校史馆,观看一遍《丹心》电视纪录片,聆听一次校友的校史报告,瞻仰一次“七·六”烈士纪念碑,重读一遍《红旗谱》。校史让学生更加了解学校百年的发展史,指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保定学院院长崔勇说:“‘百年校魂’的核心是爱国和奉献,无论是战争年代牺牲的人们,还是新时期去西部支教的学生,本质都是在奉献,奉献生命,奉献青春。”
  12年前,保定学院中文系学生李桂枝,满怀着梦想,带着一股热情和新鲜,来到了且末这个偏僻的小城。然而日复一日的单调,枯燥的生活,面对着亲人的远离,交通的不便,经济的落后,她曾彷徨过,最后她坚定了信心。她在给母校的来信中说:“当我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后,渐渐地和学生成为朋友,我已把自己看作是且末的一员,正是因为这片土地贫瘠,才需要我们去改变。这里没有喧嚣的繁华,没有世俗的牵绊,坚守着一份清贫,更固守着一方心灵的宁静。简单,充实,快乐,这就是最好的自我。”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任教,她获得了不少荣誉。2002年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校级“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坚守是一种责任,奉献是一种美丽。保定学院党委副书记胡连利说:“她获得的荣誉不只是她的骄傲,也是保定学院的骄傲,更是保定人的骄傲。同时她也是学生身边的好榜样。”
 “三观”教育绽新花
  早期的西部支教者,不仅召唤着更多学生参与西部基层教育,也成为该校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保定学院拍摄的专题片《到西部教书去》,是新生报道的第一课。“到西部教书去!”当年支教西部的师兄师姐呼唤学弟学妹,“选择西部,选择基层,就是选择了拼搏的人生、别样的青春。欢迎到新疆,欢迎来西藏,我们在这里等着你们!”
  瘦弱的荀轶娜是保定学院2003届英语专业的学生,2000年入学教育时看了专题片,从那时起到西部去奉献青春成了她心中的理想。3年后,当她真的站在且末中学的讲台上时,她说:“我终于实现了理想,看到学生一天天的进步,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具备正确平和的处事心态,掌握适合有效的办事方法,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保定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教学理念。
  作为师范类院校,保定学院的很多学生毕业后将站上讲台。师德修养是从事教师职业首要素质,当一名老师要有爱心,爱学生;同时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践行高尚师德,引领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多位扎根边疆的支教者,都是中文系教师刘玲娣的学生,对教育理念深有体会。“记得当年在欢送他们去西部时,作为一位教师与母亲当时充满了关爱与牵挂。教师是一项职业,职业有涯;教师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事业无限。近百名扎根边疆教书育人的学生,用自己的火热青春,续写了并继续书写着母校百年育人历史的新篇章。”刘玲娣激动地说。
  “保定学院援边优秀毕业生群体的涌现,是保定学院百年传统的文化积淀在新时期的必然体现。作为河北中等师范教育的起点,保定学院的创始人严修所倡导的‘启钥民智,砥砺贤才,胸怀国是,献身真理’的精神深入人心。这是学生们支援边疆的内在不竭源泉,赋予了这些莘莘学子们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定学院党委书记王军如是说。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得好像燃烧的火……花儿为什么这样鲜艳,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保定学院的学子在西部支教,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学识和才华、坚韧和毅力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据《保定日报》报道)

  •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的高尚情操、思想境界、进取意识和优秀品格对你...
    答:2000年7月,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告别了家乡和母校,踏上新疆的列车,奔赴且末县任教…… 这年的暑假正是一个酷热的季节,当时保定学院党委号召同学去西部发展,有不少同学踊跃报名,体育系王伟江同学和他的女朋友王建超同学决定响应学校号召,去新疆且末县支教,周围不少人告诉他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他们坚定不移地加入支教行列。
  •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事迹
    答: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事迹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保定学院西部支教团队由一批有志于服务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组成。他们带着满腔热情,跨越山川,来到西部偏远地区,为当地的孩子提供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在这个团队中,有一位名叫小明的同学,他...
  • 西部支教观后感
    答:西部支教观后感如下:看着专题片《到西部去教书》,感动与敬佩在心中一次次涌动。那些扎根边疆克服种种困难的老师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自2000年开始,保定学院连续多届近百名毕业生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召,凭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十几年星火相,在西部地区三尺讲台上用智慧和青春实现着白己的中国梦...
  • 大漠青春再现保定学院支教毕业生先进事迹
    答:在*复信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一周年之际,由团中央宣传部监制的电影《大漠青春》全国首映式在河北保定学院举行。“五四”前夕,*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青年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为更好地宣传***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以及...
  • 哪些瞬间让你想为中国青年点赞?
    答:哪些瞬间让你想为中国青年点赞?青春是活力的代名词,青年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少年之人如朝阳、如幼虎、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黄继光英雄连”装甲技师汪文博:扎根军营扛好英雄旗“我有一个光荣的身份——第3629名黄继光英雄传人!”在介绍自己时,“黄继光英雄连”装甲技师汪文博...
  • 哪些瞬间让你想为中国青年点赞
    答:逐梦西部天地宽——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扎根西部,绽放青春,为那里的孩子带去知识与希望。在他们的感召下,一批批有志青年义无反顾踏上西部热土,无悔前行。他们像戈壁红柳、似沙漠胡杨,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出别样绚丽的光彩。为坚守,奉献,逐梦西部的青年志愿者点赞。时代从未...
  • 大漠青春观后感
    答:《大漠青春》该片讲述了保定学院毕业生田英普、岳超和来自江南的志愿者刘诗雨怀着“献身西部、绽放青春”的理想,扎根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为主线,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艺术地再现了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淡泊名利、克服困难、乐观向上、倾心育人的感人故事,三人克服恶劣气候、语言障碍等困难,忍受与亲人...
  •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
    答:讲解:首先,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的目标是改善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使得当地孩子们的教育机会受到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组织每年都会招募一批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志愿者,前往西部地区的学校进行支教。其次,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的方式多种多样。
  • 电影大漠青春的观后感
    答:电影大漠青春的观后感1 根据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群体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大漠青春》将于5月4日20:15在电影频道播出。该片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监制,河北好人缘影视制作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飞天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九州同映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影片以保定学院毕业生田英普、岳超和志愿者刘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