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的整个过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8
皖南事变的简介

皖南事变又称为新四军事件,此间的“皖南”即指事变发生地区——安徽南部,而新四军则是指共产党辖下;分别由叶挺和项英担任正副军长袁国平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该事变发生于民国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数万人规模的中等冲突事件。
事件中,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范力沛认为,此事件起因为此前黄桥事件,是国民政府对黄桥事件的报复行动。

扩展资料:
当时担任新四军秘书长的李一氓,晚年总结出新四军十一条失败原因:“出动太迟,假如能提早四五天,结果也不会如此之难堪;估计敌人太低,估计自己太高,以为四十师不堪一击;在地形选择上当把自己放在高山上,放在深谷中毫无作用;
战斗准备不足,非战斗员太多,行装太多;行军过久,行军力不强,敌人是每天一百里路,我们仅四十里路;使用兵力不恰当,兵力分散,假如全军作一路攻击,不会感到兵力不足与彼此脱节;
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过去三年,战斗都是团为单位,这次六个团一齐打,毫无协同作战可言;因过去子弹多,不注意节省弹药,到后来有枪无弹;参谋长工作差,周子昆只能管后方勤务与教育工作,对作战部署与指导毫无把握;
项指挥大兵团作战之经验与能力差;战时工作全无计划,对连指导员只要求单纯的鼓动工作,缺乏整个战役的组织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皖南事变

  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24)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6日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这明显地暴露了国民党制造分裂、挑动内战的险恶用心。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1941年1月17日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下令进攻新四军江北部队。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坚决的回击,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不久,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正式成立。随后,新四军扩编为9万余人。同时,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发言人的名义发表谈话,揭露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的真相。在一片反对声中,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更陷于孤立。1941年3月,蒋介石被迫“保证”决不再有“剿共”的军事行动。至此,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彻底击退。(人民网)

  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为“皖南事变”题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皖南事变一开始我是从教课书上了解到的,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周总理题词:江南一叶,千古奇冤,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长大后,我查找各种资料,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凡事都有因果,
事情的背景,抗战初期,按照国共的约定,共产党军队整编为第十八集团兵,编制4万人左右,国民政府发粮饷。后面成立新四军,按照约定,党新四军在编制上属于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领导。但是由于新四军统帅是共产党员项英,项英只听中共的领导,造成新四军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国民政府发粮饷。但此时八路军私下扩张。人数已经50多万人,但是国民政府只发4万人的粮饷,养活那么多军队,必须抢夺地盘,于是新四军在黄桥袭击了台儿庄战役的主力英雄部队韩德勤部,导致韩德勤部损失惨重,像出现这样的事情,不管哪个朝代,新四军就是叛军,肯定被剿灭。国民政府从大局出发,防止事态扩大,命令新四军北上,命令40师接手防区,延安方面同意新四军北上,但在40师接防的时候,新四军再次对40师发动攻击,40师损失惨重,国军抗日将领十分气愤,于是有了皖南事变,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剿灭新四军。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 皖南事变的具体资料
    答: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
  • 皖南事变的整个过程
    答:1. 皖南事变的起始 我最初是从教科书中得知皖南事变的。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其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和项英的领导下开始向北转移。2. 事变的爆发 1月6日,当这些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他们突然遭到了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袭击。新四军勇敢地进行抵抗,激战7昼夜,但由于力量对比...
  • 皖南事变的事件过程
    答:12月9日,蒋介石发布命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于12月31日前开到长江以北地区;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941年1月30日前开到黄河以北地区。12月10日,他又密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等,调兵围歼新四军部队。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
  • 皖南事变的整个过程
    答:皖南事变一开始我是从教课书上了解到的,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
  • 皖南事变旧址在哪里?
    答:整个院子有3000多平米的面积,可以说规模比较大了。现在它有近400个历史渊源。本来也是民房。后来新四军因为作战需要,不得不向当地商人租下了这栋房子。后来,这里成了新四军军部。皖南事变的第一枪其实是在旧址所在地云岭打响的。现在,在皖南事变旧址可以看到战争的痕迹。皖南事变的战斗过程非常激烈,皖南...
  • 皖南事变最后怎么解决的
    答:1. 在处理皖南事变的过程中,苏联和共产国际并不支持毛泽东对当前形势的评估以及他拟定的对抗策略。2. 他们建议中国共产党应该采取更为和平的方式,对蒋介石作出一些必要的让步,以防止国共矛盾激化,从而影响到蒋介石的抗日立场。3. 尽管毛泽东对共产国际的这一立场感到非常不满,但在军事上如果要组织反攻...
  • 皖南事变新四军为什么未能突出重围
    答:皖南事变时,首先是项英犹豫不决贻误了战机,使顾祝同从容完成了战略包围。其次,在突围过程中项、叶不合,项居然擅自带少数亲随离队。突围后期项归队后,中央责成叶全权指挥,但在最后关头,叶挺没有采纳项英分散突围的建议。项错在前,叶错在后,最终铸成惨败。此外,新四军军部中非战斗人员过多,只是...
  • 电视剧五号特工组李智博分析皖南事变为千古奇冤是哪一集
    答:电视剧《五号特工组》中,李智博分析皖南事变为千古奇冤所在的集数是第22集。在该集中,李智博向五号特工组成员讲述了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这是一起千古奇冤,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一部具有真实史料为背景的抗日间谍片。是由赵青导演,刘琳,于震,王丽坤等主演的内地电视剧,总共...
  • 请问黄桥事变跟皖南事变的关系
    答:黄桥事变是皖南事变的前奏,早一定程度上是皖南事变的导火线,加深了国共的裂痕。
  • 作文以交往为话题 以“交往”为话题的600字作文
    答:然而,蒋介石却生怕 *** 新四军的力量壮大,竟向抗日的新四军抡起屠刀,制造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皖南事变”,成为了历史的千古罪人。 交往,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彼此相熟相知,不受任何利益驱动,这种交往,方能终身。善于听音的锺子期死了,俞伯牙摔碎玉琴,世间不再回旋“高山流水”;刘兰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