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古人勤学”的文言文有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推荐韩愈的劝学篇《师说》
推荐韩愈的劝学篇《师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知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凡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认为向老师学习是羞耻的。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众人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认为跟从老师学习是羞耻的,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不能解决的疑惑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1]。我没有看到他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这说法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从师学习的风气不能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可真值得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他都普遍地研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2],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正道,写《师说》送给他。
注解:
〔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25〕谀(yú):阿谀、奉承。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1〕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2〕苌(cháng)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38〕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40]生乎吾前:省去“者”
[41]夫庸:哪里。夫为发语词
[42]知:管,过问
[43]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44]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45]常(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46]之徒:这些人
[47]通(习之):普遍
[48]师(吾师道也):名词活用,学习
[49]所以:是用来......的
[50]嘉:赞许
[51]贻:赠送

  • 形容古人勤奋的文言文?
    答:形容古人勤奋的文言文有:1.司马光勤学 【原文】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
  • 形容勤奋的文言文
    答: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3.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4.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 5.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6.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冯梦龙 7.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 关于铁杵成针这样刻苦读书的文言文有哪些?
    答:1.《孟子·滕文公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论语·里仁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3.《庄子·天下篇》:“始制有礼,以为尊;尊则不蔽,不蔽则明;明则无害,易也。”4.《韩愈集·进学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5...
  • 关于勤奋好学的文言文
    答:关于勤奋好学的文言文有:《昼夜苦学》: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
  • 描述“古人勤学”的文言文有什么
    答: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正道,写《师说》送给他。注解:〔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
  • 描述“古人勤学”的文言文有什么?
    答: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勤奋读书的文言文
    答: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指烛光照不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 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2. 文言文勤读书解释 ①[原文]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
  • 古人勤学的文言文加翻译
    答:【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
  • 喜欢读书的文言文
    答: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 3、读书百遍,其...
  • 文言文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翻译
    答: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古人勤于治学(的故事):古人于艰难困苦中立志求学,乃至悬梁刺股,借雪光和萤火虫光读书,锄地带着经书,放牧带着简册。这都是勤奋而志向坚定(的楷模)。(投斧的含义在于问卜,他把斧子向高树投去,斧子如果被树枝挂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