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营销(十一):中国茶品牌的灵魂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2
系统阅读茶道、茶文化、茶艺等课题的专著与论述,特别是冈仓天心《茶之书》、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更加坚定《舌尖上的茶味》一文中做出的判断:中国茶的精神,不仅日英茶道所不知,当代茶人对中国茶历史的理解是错误的,对茶道茶艺的认识被日本茶道“反洗脑”,失去了中国茶的独特精神、气质与灵魂。
中国茶的精神不在英式的混饮,不在日本的仪式,中国茶的精神,在于茶叶作为自然之物的完整生命呈现过程,所带给饮茶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的核心,首先及核心是一种美的呈现,而不是为了参悟什么人性或某种玄学思想。
茶叶的美之呈现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茶叶之美的感受性,是中国茶的产品之魂;将个体的美之感受变成大多数人都可以体验到的通感,就是茶品牌崛起的产品之根。
中国茶品牌塑造,要从识茶、选茶、品级开始。
1、淘茶、识茶:
首先需要耐心淘:与懂得制茶的卖茶人喝茶,才能了解每款茶的细微差异。
其次是要花点钱:以现在的价格,大众价位(1000元/斤以内)的茶,很难品尝各种茶里的上品。
第三是要讲茶缘:与种茶、做茶、爱茶的茶商喝茶,才能选到心水好茶。
淘茶的过程就像女人的逛街或网上淘货,可以去茶专卖店、茶叶市场、甚至去茶厂、茶园,是个很有趣的过程。
2、选茶:
从顾客购买及日常消费的选茶标准角度,性价比是第一位的。
以日常茶消费的中高等价格承受力看,每斤万元以上的茶,一般人很少涉猎。我也喝了各种茶里标价万元以上的茶,感觉性价比不够。
实际上,绝大部分茶的性价比都是错位的,鱼目混珠、浑水摸鱼更是茶商的盈利技巧——这已经成为中国茶盲目高端化的消费痼疾:阻碍着茶消费的普及化,也阻碍着茶叶品牌的规模化。曾经爱喝的竹叶青,感觉2010年的至尊论道,性价比还不如2007年的普通论道,自然会放弃。
比如,基于《舌尖上的茶味》里的个人经历,以同样价格产品为准,我的选茶标准及依据如下:信阳毛尖在茶形、净度上比都匀毛尖差很多;个人更喜欢安溪铁观音的清幽香气,不太喜欢乌龙、单枞的浓烈;竹叶青茶形、净度最高,却不耐泡,君顶雀舌(四品君)性价比就反超之;陈年普洱要看老熟渥堆、茶汤净度、香气味道是否无杂质、味纯正;西湖龙井香气醉人,茶汤却略显单调,层次感不强。
中国茶天生有等级。严格地说,不是哪种茶比哪种茶更好,是每种茶里都有等级,要比较也只能基于同等价格做比较,这是茶的属地性质所决定了的。
3、品级:
茶叶的品级及感官标准,是由各类茶中高档区间茶叶的特性所定义,即茶的感官标准必须以高端茶的感官特性为标杆,这些感官指标就是茶叶价值的构成要素。
茶叶性价比的分母——茶的价值——由哪些因素体现呢?
综合各种中国茶,我认为茶形(茶形与叶底)、汤色、净度、口感、香味是主要品评指标。
现有的大部分茶艺书的感官鉴别标准,以观、闻、品、回味等为主,我认为普遍忽视了两个关键问题:茶汤的净度、茶叶的匀整。
净度不是没有纯净水式的无“白水茶”,而是指茶汤里没有杂质、残茶悬浮,而白毫密布、色泽莹润、透光性等,是茶之净度的指标。茶叶匀整度就更困难,茶企甚至以不匀整为手工茶的特征而放弃对匀整的追求,其实如果从叶底反向审视制茶工艺及茶叶采摘,茶叶的匀整并非不可实现。
竹叶青解决了一般茶不去解决的这两个关键感官指标,本是很好的茶叶标准化的方向,但竹叶青一味追求高端化,最终失去的性价比这个基本的茶叶消费本质,将竹叶青局限成了小众化、地域化品牌。
茶叶价值及其感官标准与定价之间的匹配性,让茶叶消费者(掏钱购买饮用,而不是买来送礼)有“超值感”,是茶企需要认真思考、研究的课题,这是茶叶产品标准化的根基。
4、品类茶的品牌之源:
这个课题的实质就是“品类茶叶品牌”如何征服消费者?品类茶叶即指我的《茶叶的十种商业模式》里的第一类茶品牌。
“征服”即指消费品品牌建立的一般逻辑:尝试、偏好、口碑、频次、大量、忠诚。穿越这六个环节——克服每个环节上的消费障碍,茶叶品牌才能鹤立鸡群、脱颖而出。
5、品类茶品牌崛起的条件成熟:
近十年中国茶叶市场总体是上升的,消费升级的趋势很明显,是中国人可支配收入提高、各种礼节消费驱动的结果。天时到来。
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白茶、红茶等热点频繁出现,并非消费主题转换,而是中国茶消费全面复兴的、百花齐放的好现象。地利具备。
中国茶破局的必由之路是用市场号令上游与资本,而不是相反。人和可用。
中国茶形成从低到高、价格带丰富的品级标准,是中国茶的必由之路,“丰富性”的价值营销是中国茶消费品化营销的核心,而不是立顿茶的单一、日本茶重仪式轻茶品。
中国茶叶的等级为塑造茶叶品牌势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品牌生长空间广阔。
中国茶的创意纵深空间极大,绝不是一两个大企业可以垄断,快速洗牌然后垄断之说皆是想当然。在各茶种(至少是前20位知名茶品类)出现“一群”(3-5家)强势茶叶品牌之前,这种洗牌局面不会出现,投入上游茶园的资本回报率会很低,甚至会亏损。
茶企尤其是进入茶产业的大资本,必须用市场营销驱动品牌建设,即用科学的营销思维与方法,以对市场、消费者的洞察与创想,反向设计茶产品、制定品牌茶的价值标准、等级、定价,以及后续的市场推广组合。
战略、商业模式、顾客三点一线后,聚焦产品,科学地智造茶叶各品级产品,合理定价,是成就全国化乃至世界级茶品牌的“定海神针”。

  • 中国茶营销(十一):中国茶品牌的灵魂
    答: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更加坚定《舌尖上的茶味》一文中做出的判断:中国茶的精神,不仅日英茶道所不知,当代茶人对中国茶历史的理解是错误的,对茶道茶艺的认识被日本茶道“反洗脑”,失去了中国茶的独特精神、气质与灵魂。
  • 中国茶营销(十一):中国茶品牌的灵魂
    答:要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级的茶品牌,首先要明确品类茶的品牌定位,通过尝试、偏好、口碑等环节,克服消费障碍,建立消费者忠诚度。其次,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和消费升级为品牌崛起提供了契机,茶企需要科学营销,反向设计产品,制定合理价值标准,以丰富的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 茶叶的营销方案
    答:5、茶叶的推广上都以传承历史、发扬文化为噱头,但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想快速的达到宣传的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消费者摸不着头脑。 6、大部分年轻的消费者认为:喝茶是一种更不上时代的老土的行为 (三)竞争状况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以具有中国文化的名称命名的茶叶,大多是有着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的地...
  • 国内茶叶市场特性与营销策略
    答:1、茶叶产品的多样性 中国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资源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现有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之分;具体到某种茶叶又有细分,如红茶有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绿茶有烘青、炒青、蒸青等;就质量特征而言,同类茶叶也有名优茶、大宗茶的区别。并且,各地的区域环境、气候、茶...
  • 浅析中国茶叶营销
    答:一、当代中国茶叶产业最缺乏的是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 1、茶叶企业品牌建设不力: 纵观中国茶叶市场20多年的发展,中国茶叶在 “品牌竞争力"建设中明显处在下风,中国茶品牌竞争不赢英国的“立顿"、日本的“三得利"就是品牌建设不力的证明。 2、中国茶业行业行销能力缺乏: 随着竞争的加剧,茶业行业竞争的边界将被打破,茶...
  • 茶叶营销方案
    答:而本产品是与中国的茶文化紧密相连,将产品与中国的文化接轨,表现出与其他茶的不同之处,由此来打开新的茶叶市场,带动茶行业的发展。 二、营销策划的目的 打破行业内销售茶叶的布局,如:铁观音、毛尖等,而是创造一种品牌来给消费者以全新的对茶的认识,喝茶不在是一种生活的习惯而上升到一种境界,一种品位。将茶叶...
  • 茶叶的营销方案
    答:而本产品是与中国的茶文化紧密相连,将产品与中国的文化接轨,表现出与其他茶的不同之处,由此来打开新的茶叶市场,带动茶行业的发展。二、营销策划的目的打破行业内销售茶叶的布局,如:铁观音、毛尖等,而是创造一种品牌来给消费者以全新的对茶的认识,喝茶不在是一种生活的习惯而上升到一种境界,一种品位。将茶叶与...
  • 立顿的中国借鉴:中国茶企亟需建立品牌效应
    答:品牌和标准化的产品让茶饮消费更放心。相比之下,中国茶企面临品牌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及茶产业利用率低等问题。中国茶企需要学习立顿的大众化消费理念,同时优化种植和加工过程,提高茶叶质量和效率,以及建立自己的品牌,如吴裕泰和新崛起的高质量茶叶企业,应聚焦优势品牌,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 中国茶品牌,生存或死亡的突破
    答:尽管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富豪众多,但在"国饮"层面的投入却显得捉襟见肘,与普洱茶的迅猛崛起形成鲜明对比。普洱茶近年来因其独特的发酵过程和市场炒作,名声大噪,甚至有取代"西湖龙井"成为"国茶"的趋势。市场反应显示,普洱茶的营销策略初见成效,但随之而来的是对食品安全、饮用指导和产业基础问题的关注...
  • 中国茶叶品牌十大排名都有哪些?
    答:商标:山国饮艺)山国饮艺茗茶源于中国铁观音发祥地——安溪西坪,总部位于福建厦门。公司成立于2002年,公司陆续获得了“上海世博会世博商业卡推荐商户”、“中国特许经营连锁百强企业”、“中国茶业十佳品牌”、“中国茶产业十强连锁企业”、“北京大学、武夷学院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基地”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