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之教育心理学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6
教育心理学

1、学习(14):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个体经验,并有经验引起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2、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会引起烦恼。

3、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刺激反应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变弱。

4、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

5、正强化:某一情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即正强化。

6、负强化(11):某刺激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即负强化。

7、先行组织者(02、08):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的学习材料。

8、知识:一般仅指能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的事实、概念、公式、定理等

9、技能:指经过练习而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10、动作技能: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11、智力技能: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

12、具体概念(加涅):能够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概念

(定义概念:只能通过概念的定义而获得的概念)

13、概念形成:是个体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从大量具体例证出发,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14、概念的同化(04、10):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获得新概念的过程

15、问题解决:一般指问题情境中超越过去所学原理的简单运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学习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分4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16、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17、程序性知识(14):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在头脑中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

18、命题和命题网络:命题是知识的基本单元,一个命题相当于一个观念,知识之间互相联系就构成了庞大的命题网络。

19、模式与模式识别: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按照一定关系组成的一种结构,在实际生活中,各种物体、字母、图形、声音等都可以是模式。模式识别学习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认和判断。(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类型)

20、学习策略(11):是个人学习方法和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技能。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2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技术和方法能使学习、记忆及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活动较为有效地进行

22、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加工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记住所学的东西而对学习材料做充实意义性的添加、构建和生发。

23、元认知策略(12):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测和控制。元认知策略对认知策略起着补充作用,它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

24、元记忆: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人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评价和监控过程。

25、学习迁移(01、07):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6、正迁移:又称积极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或促进作用

27、负迁移:又称消极迁移(干扰),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或阻碍作用

28、共同要素说(12):桑代克提出了迁移的共同要素说,又称相同要素说,认为先后两次学习只有在内容上有共同元素或共同成分时才能发生迁移。

29、概括原理说:贾德认为,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而且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水下击靶实验)

30、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来影响认知结构变量,可以促进学习迁移,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31、智力: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机能,是认知方面的能力,是认知活动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能力。

32、品德(10):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33、道德认识(13):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34、耶基斯-多得森法则: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动机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随着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

35、场独立性:场独立性是指内部信息加工较少受外界参照物影响的认知方式。

36、习得性无力感(09):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 原理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
    答:原理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如下 1.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3.知识: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为个体知识,储存与个体外为人类知识,其本质是...
  •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原理
    答:教育心理学名词的解释原理如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学科,涉及到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原理。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们思维和知识获取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
  •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答: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如下:1.自我意识:是指儿童对自己是谁以及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知。幼儿时期自我意识初步发展,包括物体和人的身份认知、反应和感觉。2.意象表现:意象表现是一种非语言表达,通过图像,符号、颜色等轻松表达思想和感觉。3.情绪调节:是幼儿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即使当幼儿遇到...
  • 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答:《列子·仲尼》:“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心理学的解释 研究心理现象的 客观 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指认识、 情感 、意志等心理过程和 能力 、性格等心理 特征 。据 不同 研究 领域 和目的分 普通 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 教育心里学名词解释什么是观察学习
    答: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具有认知性,不等同于模仿,可提高学习效率。
  •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答:心理学的解释 研究 心理现象的 客观 规律 的科学。心理现象指认识、 情感 、意志等心理过程和 能力 、性格等心理 特征 。据 不同 研究 领域 和目的分 普通 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词语分解 心的解释 心 ī 人和高等 动物 体内主管血液 循环 的器官(通...
  • 教育学心理学经常会出哪些名词解释
    答:6、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7、五段教学法:在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基础上,他的门徒将这四个阶段加以改造,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1.预备——唤起学生的原有有关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2.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3.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4.统合——...
  • 学前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答:学前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如下: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既是学习者踏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基础课程,也对实践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在实践中帮助幼教工作者按照客观规律引导儿童心理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及提高教育工作中的成效等。
  •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答: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a客观性原则,b,道德性原则(教育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践性原则)e,系统性原则,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的作用:a描述,b解释,c预测,d,控制,(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这些作用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 5,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
  •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答:教育心理学中的名词比较多,以下有一些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7—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劳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