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有所育谁来育难题谁来解决?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8
简答题: 5.新时代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要做到哪七点???(提示:第一点:幼有所育)

新时代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要做到:
1、幼有所育;
2、学有所教;
3、劳有所得;
4、病有所医;
5、老有所养;
6、住有所居;
7、弱有所扶。
改善民生需要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辩证关系。既要尽力而为,在经济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改善民生;也要量力而行,尊重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

资料延伸:
1、“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
2、对各级政府部门而言,持续推进民生改善,要少开“空头支票”、少吹“彩色泡泡”,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出台务实举措,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项民生举措能够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3、民生改善的步伐与经济发展的脚步始终是合拍的。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归根到底是要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中国发展得更好,在经济发展中自然提升民生改善的水平。

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3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教育部将采取5方面的措施,力争在“幼有所育”上能够取得新的进展。

报道称,教育部负责人表示,幼儿园虐童事件暴露出一些地方和幼儿园仍然存在管理不善,制度不落实,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立即下发了紧急通知,部署各地开展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的专项督查,并且派出督察组分赴不同地方开展抽查。

据介绍,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已经连续实施了两期学前教育的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50.9%提高到现在的77.4%,重点检查师德师风建设等情况,要求对于发现的问题立整立改,采取实而又实、严而又严的举措,坚决防止幼儿园伤害幼儿的事件发生,切实保障幼儿安全健康。

下一步,教育部将采取5方面的措施,力争在“幼有所育”上能够取得新进展。一是坚持发展与质量并重,着力化解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制定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压实监管责任,加大督察力度。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四是要明确教师的行为规范。五是积极推进学前教育立法,目前教育部正进行学前教育立法调研,为学前教育依法办园、规范管理提供法治保障。
希望该计划可以早日实现!

幼儿园是人类的延续发展与后代间进行互动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站们性社会机构,其目的在于传递知识、规范、培养能力等。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居于各种人际互动的核心,贯穿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各个场景。3~6岁的幼儿虽然在生理于心智水平方面处于较低阶段,但是他们已经掌握了识别外来东西与运用知识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调整性反馈的能力,能够与教师进行交互作用,并且与教师进行互动已经成为他们在幼儿园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发展自我,建构自己的行为[1]。既然师幼互动对幼儿园的教学的效果有影响,那么什么是师幼互动呢?
1 师幼互动相关概念界定
师幼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师幼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广泛的与幼儿和家长、同伴及社会上的他人发生互动;教师除与幼儿互动外,也与幼儿家长、同事及他人发生交往。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师幼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幼儿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其内涵如下:
1.1 师幼互动是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幼儿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
1.2 师幼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师幼互动不是教师对幼儿或幼儿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教师与幼儿间双向、交互的影响。
1.3 教师和幼儿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教师和幼儿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影响的。
1.4 师幼互动包括师幼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师幼互动的具体情景可能是千变万化的,既可能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发生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中。[2]
2 目前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冲突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师幼之间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师幼互动的效果。教师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她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 依赖的被动地位,在互动中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既不能培养幼儿对思维过程进行反省的习惯和能力,也不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思维过程,不能充分体现幼儿在数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例如:折纸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能够跟着自己和示范图折出电话,豪豪没有看老师,也没有看老师出示的示范图,自己低着头用心地折着。这时老师发现豪豪没有跟着自己来折,就说:“豪豪,你这样折是不对的,应该这样折。”老师边说边手把手地教豪豪应该怎样折,豪豪没有说话,老师走了之后,豪豪还是把纸展开,按照自己重新折。
2.2 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被替代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尊师爱生”是对师生关系的定位,这无可厚非。然而,幼儿教师负载着教师的身份,代表着社会的要求,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对于幼儿来说,处于优势地位,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教师考虑的不仅仅是“爱生” ,更重要的是怎样维护“师道尊严”。这种变质的“合法权力”变成了师幼互动之间不公平的掩护。幼儿在这种关系中的地位变得极其渺小,他的想法和行为变得不再重要,教师从维护秩序的角度出发,压制了所有不合乎制度的行为。这样,本来是双方的互动就变成了一方占绝对优势的控制,幼儿只能依照教师的“期望”来完成自我。[3]
例如:大班幼儿集体互动时间,老师说:“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喜羊羊大战灰太狼》,大家会玩吗?”“会!”全班幼儿异口同声的回答。“那好,现在请小朋友们当喜羊羊都在草坪里玩耍,我来当灰太狼。现在我要开始捉小羊了,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了!”全班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念儿歌,当念到“在这里。”老师边说着边靠近一个幼儿的身边,抓住了妞妞,并把妞妞带到指定的地方。在以上的案例中,是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存在的问题。幼儿的主体地位被替代,幼儿只是“在老师规定的草坪里”,唯一的动作是“一边拍手一边念儿歌”,被动地等着教师来“捉”,没有真正体验到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变成了一个非常呆板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让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中。儿童游戏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游戏是愉快的,欢乐的;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是游戏者主动参与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尤其是在集体游戏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他们控制着游戏活动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在游戏中的主休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3 师幼互动中幼儿的兴趣被限制
现实中,承认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幼儿世界。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对空间环境的破坏,那就是最为主体的人对束缚的抗议。幼儿是凭借自己的兴趣,通过对操作材料的感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幼儿的兴趣在活动中持续进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主动自愿地表达活动的兴趣更是难能可贵,教育者一定要给予满足,加以保护。
3 建构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3.1 给幼儿积极的建议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指令必不可少,因为幼儿是直觉思维时期,不容易克制自己,很容易产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现象,为了让活动顺利的开展,教师只能通过发出很多指令使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老师应该告诉幼儿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如“请你在后面排队。” “小朋友,请你回答这个问题。”而不要一味地指责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事实证明,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幼互动。
3.2 教师要有丰富的语言
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只能使幼儿昏昏欲睡;如果象播音员一样地说话则只能让幼儿感到生涩,毫无情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
3.3 给幼儿更多鼓励和表扬
我班幼儿由于年龄差异关系,部分小的幼儿依赖性很强,喜欢和自己最亲近的人说话,遇到新的环境和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则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在教学活动时,我经常用了“嗯,真能干!”,“好孩子,继续做下去。一定行!你已经非常太棒了!”等语言,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信心百倍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3.4 有效的提问促进师幼互动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知识、经验与技能的投入,更要有感情的投入。而在幼儿园实际的师幼互动过程中,师幼间多为事务型互动,缺少情感性交流的现象,值得教育者进行深刻地反思。作为幼儿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中包括对幼儿的热爱,可是在没有情感的言语中如何能够体现出教师的爱?对话不仅是一种言语活动,还应该是一种情感互动的教育氛围。对话不仅是师幼双方言语上的你问我答,你讲我听,更是师幼双方包括情感、经验、思想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性与精神性的相互交流。构建对话式师幼互动,教师除了要以信任、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还要拥有宽容之心、倾听之情。并且,教师的这种感情也不能只是出于个人的偏爱,教师不能只对那些聪明、活泼、可爱的幼儿表达出情感,对那些有缺点或问题的幼儿也要平等对待,倾注感情[4]。
4 总结与展望
师幼互动的研究是一段成长的历程,是一段重新认识孩子,重新认识教育,重新定位教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怎样通过课堂来提升教学语言、回应策略,正确的评价是一段值得继续探寻的里程。教师作为孩子探索、学习的共同合作者,就应该懂得聆听童声,透视童真,学习着与幼儿对话、合作、共同学习,并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学习的机会,让幼儿去自由地表现与表达,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和人格。

  • 幼有所育谁来育难题谁来解决?
    答:例如:折纸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能够跟着自己和示范图折出电话,豪豪没有看老师,也没有看老师出示的示范图,自己低着头用心地折着。这时老师发现豪豪没有跟着自己来折,就说:“豪豪,你这样折是不对的,应该这样折。”老师边说边手把手地教豪豪应该怎样折,豪豪没有说话,老师走了之后,豪豪还是把纸展开,按照自己重新折。
  • 0-3岁职工子女托育难如何破解?如何实现“幼有所托”?
    答:为了进一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家开始为三胎政策开放,积极提倡年轻人多生多育。但在0~3岁的孩子到底应该由谁来带,也成了最大的问题,如何实现幼有所托成了现在热议的话题。因社会的需求,市场出现了许多托育机构。而托育机构市场并没有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许多托育机构的价钱费用昂贵。不是普...
  • 全国政协委员热议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加上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依靠外部力量来照顾孩子。现在的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解决幼有所育的问题,加大对幼儿教育和保育的投入,扩大幼儿园和小学的规模和数量,提高教育和保育的质量和水平。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幼儿教育和保育,推动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和保育。
  • 民生七有指的是什么
    答:幼有所育:从城市到乡村,十年来,我国托育、学前教育迅速发展,普及普惠水平不断提升。当前,在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托育、学前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幼有优育的美好愿景正在照进现实。学有所教: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各级政府提...
  • 郑州市政协委员张远扬:破解带娃难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答:"生养成本高"、"育婴难题"以及"托育信任危机"等问题困扰着年轻父母,使得他们对全职妈妈和长辈的依赖愈发明显。据统计,截至2023年3月,河南省托育机构数量和托位已达可观规模,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供需矛盾凸显。政协委员张远扬呼吁,"十四五"期间需聚焦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解决"育"、"养"...
  • 你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有助于解决幼有所育面临的难题么
    答:有助于。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做好学前教育工作。
  • 婴幼儿发展规划主要讲了什么?
    答: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幼有所育,去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明确要求,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解决好婴幼儿的照顾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等相关部门正在加紧进行调查研究,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制定我们国家婴幼儿(...
  • 75.2%受访八零九零后期待大力发展0-3岁托育服务
    答:全国两会上,0-3岁婴幼儿群体托育问题再次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聚焦的重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主席岳华峰建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实现“幼有所育”。落实0-3岁托育服务能很大程度减轻家庭生育压力。日前,中国青年报社 社会 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
  • 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家长不容错过
    答:核心提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幼有所育”排在民生事业第一位。“幼有所育”,应该谁来育?怎么育?这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11月23日,MoreCare(茂楷)在...
  • 讲故事课程
    答: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要“办好学前教育”“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但幼儿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仍是发展的瓶颈。要破解这一难题,必然要进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为实现“幼有所育”培养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