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的文学成长之路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对于一个作家的认知,为了更好地理解她的作品,我们需要了解关于她的生活才能更好的读懂作品中所要传达的人文意念。

上承19世纪,下启21世纪的20世纪华文文学,在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连接和与时代情绪的遥相呼应中,积极地开拓进取和不断地自我革新,以其大起大伏、大开大阖的自身演进,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彩乐章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丁玲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给当时“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的作品。她是中国文学界深深卷入激烈变动的社会历史旋流中的人物,她的命运起落沉浮,都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紧紧纠结在一起,她的坎坷命运,典型地缩写着现代中国知识女性的命运。

我们要了解丁玲的代表作,结合她的生平来阅读,无疑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丁玲(1904——1986)故乡在湖南临澧。对于丁玲的成长之路影响较深的,是母亲余曼贞(1878—1953),是一位坚忍刚强、勤奋豁达的女性。她携带孤儿幼女,顶着社会习俗的压力,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到常德、长沙等地的女子师范学校求学读书,汲取新知,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成为自立于社会的职业妇女,以自身的行为给子女树立了榜样。

丁玲说:“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是最好的教育”。而丁玲和母亲的人生经历,则体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女性成长的历史连续性。1919年的她在桃源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就读。后来转学长沙,受到进步教师的教育和熏陶。

1922年初,未满十八岁的丁玲因向往到“一个更遥远的更光明的地方去追求”,和桃源女师时期的同学王剑虹一起奔赴上海,先就读于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后进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一些知名的新文化人物和共产党人如李达、瞿秋白、陈望道、沈雁冰、田汉等都曾在这些学校授课。

1924年,丁玲在古都北京结识了青年诗人胡也频(1903——1931),丁玲说:“由于我的出身、教育、生活经历,看得出我们的思想、性格、感情都不一样,但他的勇猛、热烈、执拗、乐观和穷困都惊异了我”,而胡也频令人惊异的性格和感情也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上。

1925年秋,丁玲和胡也频在北京结婚,在胡也频的诗歌里,曾有多首写到他们甜蜜而浪漫的爱情,但生活的贫困漂泊和前行无路的思想境况,也时时在其间投下阴翳。

对于当时的思想,丁玲有过这样的描述: 丁玲后来做过这样的描述: “我那时候的思想正是非常混乱的时候,有着极端的反叛情绪,盲目地倾向于社会革命,但因为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又疏远了革命的队伍,走入孤独的愤懑、挣扎和痛苦。”……形式上我很平安,不大讲话,或者只像一个热情诗人的爱人或妻子,但我精神上痛苦极了。除了小说,我找不到一个朋友。于是我写小说了,我的小说就不得不充满了对社会的鄙视和个人孤独的灵魂的倔强挣扎”。

与丁玲同一年以小说家身份在《小说月报》登场的茅盾后来所做的评价应该包含了他的直观感受,茅盾说,丁玲的第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她的名字“在文坛上是生疏的,可是这位作者的才能立刻被人认识了。接着她的第二篇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也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人们于是更深切地认识到一位新起的女作家,在谢冰心女士沉默了的那时,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

丁玲的“新的姿态”,并不同于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的革命罗曼蒂克式写作,她这一时期的小说,归不到左联酝酿、准备时期的“革命文学”,其实还在延续着五四文学的“新女性”故事,但处女作《梦珂》所讲述的,已经不是传统守旧家庭与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的“父子冲突”,而是年轻知识女性走出家庭以后的境遇。

并且,《梦珂》不是抽象地提出问题,而是展开描述了梦珂进入现代都市之后仍然彷徨无路的状况,表现了都市资本主义生活对这位年轻女性天真个性的压抑、扭曲和改塑。

《梦珂》明显拓展了五四文学“诺拉走后怎样”的主题。当然,从小说的叙述方面看,无论结构安排还是视点的转换,《梦珂》都还流露着生硬的痕迹,到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则产生了飞跃性的变化。这篇小说因为采取一个女性内心独白的叙述方式,得以有效利用女性的视角,更为充分地展现了现代女性的内在焦虑。

《梦珂》所描述的社会阶层与性别之间的权力关系,在这部小说里都凝聚到了莎菲的内心世界,并以反转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小说浓厚的颓废色彩,典型反映了“五四”退潮时期“新女性”的精神危机,也呼应了大革命失败后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彷徨心态,引起广泛的共鸣,是很自然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后,丁玲的小说仍然以生活漂泊、精神苦闷的知识女性为表现对象,到了1930年中篇小说《韦护》发表,她的创作发生了变化,

在这篇小说里,主角改换成了革命者,孤傲狂狷的女性丽嘉在和职业革命者韦护相爱以后,使韦护陷入爱的迷狂,也给韦护带来烦恼,最后,为了他所接受的“另一种人生观念的铁律”,不得不下决心离丽嘉而去,而丽嘉在痛哭之后也振作起来,要“好好做点事业出来”。

丁玲早年与共产党人接触、来往的经历,使小说描写人物性情与生活场面的笔墨颇为生动感人,但就整个情节的设计来看,确如作家自己后来总结的那样,“陷入恋爱与革命,中突的光赤式的陷阱里去了”。

随后的《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之二),也仍然拘囿在《韦护》的故事模式中,《莎菲》时期所探索的女性自我意识,被放到“革命”的语境中进行思考,但丁玲此时给出的分析还是比较简单的:为“革命”放弃个人的爱情,还是改变自我“随着大众跑去”,必须二者择一;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属于激进的社会意识的“革命”、“大众”等元素的引入,改变了丁玲写作的格局,给丁玲的小说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发展可能,则是毫无疑义的。

1930年5月,丁玲和胡也频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2月胡也频遇难后,丁玲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左联党团书记,更为激进地投身到左翼文学运动之中。可以说,追求社会政治变革的激进意识推动了丁玲创造前卫文学的激情,她这一时期创作的《水》(1931)、《奔》(1933)等作品,选取农民的反抗斗争题材,以“新的描写方法”勾勒群体人物“集体的行动”,是被作为左翼新小说的示范性作品看待的。

这些作品,与丁玲此前的小说不同,雄浑气势,笔触粗犷,但宏大叙事所造成的空疏浮泛也是显而易见的。就叙述的圆熟程度来说,丁玲这一时期创作的长篇《母亲》是一部值得重视的作品。据作家说,这部小说原计划30万字,拟从清末写起,“经过辛亥革命,一九二七年大革命,以至最近普遍于农村的土地骚动”,因发表的日刊被禁以及后来丁玲的被捕而中断,但已经完成的部分可以独立成篇。

《母亲》描述了一位生活于封建大家庭的女性,在丈夫去世家庭败落之后,如何振作奋起,携带幼儿进入新式女学堂,追寻新的生活之路的故事;小说笔致舒缓地描写大家庭和新学堂的日常生活,清末到辛亥革命之间的社会大事件则隐约于这些平常的场景之间,前景与背景交错,显示了作家把握大时代变动与人物性格、命运的关系并予以从容表现的能力。

小说以“母亲”为题,固然可以从小说主作为五四新文学的第二代代表性女作家,置身更为激进时左翼运动旋流之中,能够以一种历史连续性的目光,追溯前一代女性艰苦挣扎的足迹。

1936年9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

她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逃离南京,奔赴陕北,由一位大都市里的知名作家,转而成为红色根据地的文学工作者。

丁玲的行为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欢迎,而在解放区,丁玲的生活和写作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丁玲率领战地服务团奔赴抗战前线,写作则多是战地通讯、随笔,以及为宣传演出赶写的剧本,还有服务团的事务性杂记。而更多的工作,如行军、演讲、演戏等等,则不是可以用文字留存下来的,这一时期的丁玲是在用实际工作书写文字文学史无法记录的“行为文学”。

但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丁玲的文学写作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促使她思考文学家在新生活中的位置和身份认同,探索新的写作方式。1939年至1941年间,丁玲主要在延安学习、工作,得以有时间把自己的生活与思考转化为文学。这是丁玲抗战时期文学写作的丰收季节,几个短篇精品都发表于这一时期。

其中《我在霞村的时候》(1941)因选取一个被迫充当日本侵略者慰安妇”的女性做主人公,而触及了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题材;小说把贞贞回乡之后遭到村人的歧视和诋毁推到前景予以浓重的表现,刻画女性在民族战争的新状况里所遭受的多重侮辱,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接续和深化了五四新文学“国民性批判”的主题。

还有必要注意的是,“霞村”和“贞贞”的故事,都是通过“我”的见闻呈现出来的,小说设置作家身份的“我”作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应该有深意存焉。

如果联系到左联时代的作品,对比“我”在“霞村”的感受,可以看到,丁玲对知识分子与大众关系的思考,已经由诗意的想象,转向关注其严峻的现实一面。

在这一脉络上,《在医院中时》(1941,后改题为《在医院中》)表现得更为强烈。小说描写年轻的医生陆萍被分派到一个新建的医院,目睹到肮脏环境和涣散懈怠、人敷于事的工作状态,击毁了她曾有的“愉快的理想”,她努力以自己的工作改变这里的习惯,也联合几位同事对医院的工作提出批评,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医院领导的理解,反倒招致很多有关个人私生活的流言,甚至连住院的“病员们也对她冷淡了,说她浪漫”。

这篇小说曾被认为揭露了革命根据地的“阴暗面”、表现了“反集体主义”的主题而遭到批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陆萍与环境的冲突被解读为“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相联系着的现代科学文化要求”与落后的“小生产者封建习气”的对立,获得了文学史家的高度评价。

但《在医院中时》的另外一条线索,即陆萍的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变化,也应该得到重视。小说不仅写了陆萍和环境的冲突,也写到她对自我和环境关系的调适。她学医,本来不是自己的志愿而是依照父亲的意思,但到了革命根据地,又被‘党的需要’的铁箍”束缚到这个脏乱的医院,她不能“不顾这铁箍”,只能“打扫了心情,用愉快的调子去迎接该到来的生活”。

在文化教育普遍落后的国度,在民族危亡的战争年代,知识分子置身于士兵和农民大众之中,怎样才能既参与社会的变革实践,又保持“自我”的主体个性,做到“经过千锤百炼而不消溶”,尽管小说结尾用的是肯定的陈述语态,但结合小说的整体情节看,毋宁说作家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此做出了结论性的8解释。丁玲服膺《讲话》的精神,认同知识分子改造的论述,按照她的理解,改造的最重要途径是投身工农大众的生活:“要改变自己,要根本去掉旧有的一切感情意识,就非长期地在群众斗争生活中受锻炼不可。要能把自己的感情溶合于大众的喜怒哀乐之中,才能领略、反映大众的喜怒哀乐,这不只是变更我们的观点,而是改变我们的情感,整个地改变这个人”。

逻辑上说,丁玲似乎理清了思路,但一进入生活与写作实际,问题就变得复杂,这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作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抗战胜利后,以在晋察冀参加土改运动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作的长篇小说。

过去人们习惯把这部小说看作“反映土改运动”的作品,从题材特征来说,当然是可以的,但这样的概括只看到了小说表现农民阶级从政治、经济方面“翻身”的一面,其实,这部小说还相当广泛地层示了传统的宗法观念、思想积习对这场变革的障碍,以及农民们在破除这些障碍过程中的精神成长。

丁玲曾说:“我在写作的时候,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一一那就是农民的变天思想。就是由这一思想,才决定了材料,决定了人物”。事实确如作家所说,在小说里,表现农村政治经济的历史变革,与表现农民思想意识的变革,是两条紧密联系、平行推进的线索,尽管前一条线索呈现得更明显,但表现农民不断克服“变天思想”,确立自己的精神主体性,才是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由此也导致小说不以紧张的情节变换见长,事件进展比较缓慢,以致于过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才出现农民和地主直接斗争的场面。外部行动缺乏戏剧性,是为了强化内心冲突的激烈性,而这一切,都是作家立意表现思想变革主题的结果。

小说第一章写顾涌赶着胶轮大车回村、带回有关土改的消息,本身就寓意深长。如同小说里写到的那样,土改的重要内容就是把农民划分成若干阶级,按阶级身份决定对他们的态度。《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一个阶级身份含混的“中间人物”开篇,从他的视角和心理展开这场大变动的序幕,以及设置既与地主钱文贵有叔侄关系又与农会主席程仁热恋的人物黑妮,不管作家有意还是无意,都表露了对把人截然划成黑白两极的做法的怀疑。而她以同情的笔触描写这些“中间人物”的处境和心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这些人物的视点去感受土改,无疑具备了更复杂地发掘这场疾风暴雨式阶级斗争运动中“人性”深度的可能。

1948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初稿写出后,交给了文艺界的有关领导,受到了冷淡,后来因为毛泽东的关心,书稿交给胡乔木、艾思奇、陈伯达等人审读,得到了肯定评价和修改的建议,作家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调整,如把黑妮从钱文贵的女儿改为侄女等,才得以出版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新的人民文艺的重要代表,丁玲活跃在国内外的文学舞台上,并先后担任《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等领导职务,是新中国文艺体制的创建者之一。由于工作繁忙,发表的作品不多。

到了1955年,特别是1957年,由于“左”的错误风潮日盛,丁玲先后被划为“反党小集团”、“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遭到政治批判,1958年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残酷迫害,直到1979年,才得以重返文坛。

复出的丁玲,虽年高体弱,仍饱含极大的创作热情,在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续篇《在严寒的日子里》的同时,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散文、随笔和文学评论,其中,《牛棚小品》、《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杜晚香》等,都堪称“新时期”文学的精品。

来源:《丁玲精选集》

  • 丁玲的文学成长之路
    答:丁玲的“新的姿态”,并不同于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的革命罗曼蒂克式写作,她这一时期的小说,归不到左联酝酿、准备时期的“革命文学”,其实还在延续着五四文学的“新女性”故事,但处女作《梦珂》所讲述的,已经不是传统守旧家庭与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的“父子冲突”,而是年轻知识女性走出家庭以后的境遇。 并且,《梦珂》不是...
  • 大学生心理健康修养基本信息
    答:《大学生心理健康修养基本信息》是由丁玲著作并由黄晞建翻译的作品,该书由中国著名学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为9787313050847。该图书于2008年3月1日首次发行,是心理学领域的一本重要著作。全书共227页,采用平装版设计,适合32开本阅读。它的内容主要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深入探讨了他们的心理...
  • 明天送儿子开学,有点舍不得,想写一段文字发到朋友圈
    答:如今换我的孩子开学了,就算只是幼儿园,我依然有开学焦虑。因为从孩子每天的形影不离到以后白天都在幼儿园生活。我们相处的时间渐渐缩短。他不再是无时无刻围绕着你的小宝宝了。以后他要上小学,中学,大学,远行,结婚,新家庭。尽管这是孩子的成长之路,天下又有那个为人母亲的不是一生牵挂儿女呢!...
  • 人生励志语录74条
    答:39、成长的路上是艰苦的,但是同时伴随着快乐,多年以后你在反看现在的自己吧!你会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所以不要忘记你的初衷吧! 40、心中除了焦虑什么都没有,甚至想放弃,但是我不能,心中就会萌生出我不想放弃! 41、成长这条路可能很累,可是受的这些累终究会化为光芒照亮成长之路。 42、总会有不开心的,让人不...
  • 我的阅读史:
    答:因为有了自由支配的收入这时才开启了我的自由阅读之路。所读的书有专业书籍,也有文学作品。有自己买的,也有学校收藏的。专业书籍最早读的是“教育家成长丛书”中的《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和《钱梦龙与导读艺术》,之后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好学生,好学法》、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自己》,苏霍姆林...